諸葛亮為何獨對火燒藤甲兵之事耿耿於懷?

薄荷味汽水


大部分人應該是從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第一次認識孔明兄的,都很佩服他的神機妙算,火攻算是孔明軍事生涯中比較常用的戰略手段,五次有四次都成功了,其實火攻是個非常殘忍的軍事手段。

我們現在先來聊聊被火燒死是什麼感覺。不知道大家很記不記得火鍋店店員明火加酒精燒傷女顧客的事件,那位女顧客也是第一次碰見這樣的陣仗,只會在原地搖頭跺腳無奈等救,衣服貼著肉在燃燒,周邊的人也束手無策,她就被活活燒死了,非常殘忍的畫面。

衣服貼著肉燒,一般人不會有這樣的體驗,可能很難理解這樣的痛苦。但是我們在小說裡看見過或者可能有人親身經歷過肉被膠水粘在凳子上的事情,怎麼都剝離不開,最後只得咬著牙扯開,整個大腿部都是血淋淋的,想一想這個畫面就讓人頭皮發麻。被火燒比這還要讓人痛苦百倍,慢慢地被燒熟,燒到沒有痛覺,再加上有毒氣體的入侵,氣盡而亡。

孔明一生中用火燒死了很多人,你想想他的大火下慘死的士兵,你還覺得他富有智慧,善於謀劃嗎?不過當然了,不燒死這些敵人,他就無法助劉備成就大業,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功績呢?

按道理他應該早就對火攻敵人習慣了,知道火攻殘忍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就算擔憂對自己壽命有所影響,也應該是第一次火攻的時候。但他為什麼可以笑看魏軍死亡,卻在燒了區區三萬藤甲兵的時候說自己一定會折壽呢?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他軍事謀劃中火攻背後的故事。

第一次火燒博望坡,這是孔明下山後的第一戰,關係到他的名頭能否傳遍整個王朝,關乎到他能否在蜀軍站穩腳跟,能否成為將領和士兵認可的軍事。他必須出其不意,必須拿出非凡的計謀。結果就是孔明的神機妙算名副其實,走入了天下英雄豪傑的視野。

第二次火燒新野,曹操為鼓舞士氣親自帶兵,想要擒拿劉備。孔明知道這種情況下不能硬抗,只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傷。為了進行戰略轉移,在劉備駐紮的新野城佈置好機關,火燒無數士兵。

第三次是我們最熟悉的赤壁戰爭,古往今來有許多詩詞歌賦描寫這場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爭。這一戰孔明的名頭是徹底打響了,所有想要問鼎天下的人都知道劉備手中有這樣一位算無遺策的軍師,無論是誰想要拿下蜀軍,心裡都免不了要掂量一下了。

第四次是就是孔明折壽的火燒藤甲兵之戰了,這次諸葛亮親征是為了徹底解決西南問題,而西南自古就屬於蜀漢,所以這次是內戰,不再是對外戰爭,和前三次性質都不相同。

孔明成功火攻的大致情況論述完畢了,我們知道問題的其中一個答案是火燒藤甲兵和其他火攻戰爭性質不同。但是不管怎麼說,燒得都是我們的同類,手段得當的話是有可能化敵為友的,可以減少無謂的犧牲。

那為什麼孔明覺得自己火燒魏軍是為天下大義,自己坐得直,行得正呢?筆者認為主要有四個原因:其一,要想活著就必須勝利,怎麼才能活著怎麼才能勝利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其二,當時曹孟德挾天子以令諸侯,是為賊,天下英雄豪傑都不恥與魏軍為伍,孔明認為自己消滅魏軍是為了匡扶社稷,維護正統;其三,蜀軍和魏軍實力相差懸殊,要想勝利必須出其不意。孔明和周瑜採取火攻也就很合情合理了;其四,階級分明,上層階級不覺得殺死下層士兵是不仁的行為。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為什麼孔明能在火燒魏軍時還和周瑜談笑風生了,但是孔明為什麼說自己火燒藤甲兵必定會折壽呢?且看筆者一點一點來剖析:

首先,政治目的不同,孔明的初衷是收編叛軍,休養生息,但火燒藤甲兵與他的原始計劃相違背,他心裡感到不快。

其次,親征西南屬於內戰,內部人員折損肯定是越少越好,外部人員傷亡越慘重越有利於蜀國內部形勢的發展。火燒藤甲兵造成蜀國內部人員的大損耗;且藤甲兵在峽谷內逃無可逃,可以說是絕望而死。此時孔明雖說已經殺敵無數,但還是第一次這麼殘忍地對待自己的子民,他便忍不住感慨自己一定會折壽。

最後,這是一次消滅種族的戰鬥,前次燒的都是漢族,孔明認為只要戰事平息,百姓還是能夠像野草一樣春風吹又生的。因此孔明非常自責於自己導致了一個烏戈國的滅亡的軍事戰略。

所以孔明對火燒藤甲兵疼痛難忍,火燒魏軍面不改色,是因為戰爭性質不同,戰爭結果也有細微的差別,軍事目的不同,敵人種族不同。


靜說歷史


首先,我們按《三國演義》的思路走下去。按《三國演義》原著小說的描述,講述諸葛亮,用到火攻之計,而取得勝利的戰例,主要有:一是“火燒博望坡”;二是“火燒赤壁”;三是“火燒藤甲軍”。

接下來,一起來看分析:為什麼“火燒博望坡”和“火燒赤壁”的時候,諸葛亮等人,基本上沒有什麼多大的反應,而到了“火燒藤甲軍”,諸葛亮,就會感嘆自己會折陽壽呢?!請看下列對比分析:

(一)尊劉貶曹的思想作祟。

首先,《三國演義》原著小說,歷來秉承著的是,“尊劉貶曹”的思想,而包括“火燒博望坡”,包括“火燒赤壁”等戰役,都是描述曹操集團,被劉備一方,廝殺得大敗潰逃的場景,這就很符合“尊劉貶曹”的主旨了。

其次是,火燒博望坡和火燒赤壁,表現的都是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符合人們同情弱小的從眾心理。

第三是,火燒博望坡的大火,主要是用於,阻擋曹操大軍的跟進追擊,而不是用大火,來殺傷敵人的。至於火燒赤壁,在那大混亂中,曹軍落水溺水身亡的,遠較受火燒而死的要多得多。

(二)諸葛亮大舉南征,頗為恃強凌弱。“火燒藤甲軍”,實乃不得已而為之。

按《三國演義》原著小說的描述,諸葛亮,佈署蜀國南征,其一,本來就有“師出無名”的嫌疑;其二,按照蜀國當時的綜合國力,遠較南部蠻夷部,要強得多了。這樣一來,諸葛亮率軍南征,完全就是恃強凌弱了。其三,蜀國南方少數民族,民風彪悍,諸葛亮在不得已之下,用“火燒藤甲軍”之計,使其屈服。藤甲軍,被大火燒的慘狀,諸葛亮等人,親眼目睹……實是大傷“上天好生”之德。因此,諸葛亮,感嘆自己,會折其陽壽的。

(三)為下文的“諸葛亮命殞五丈原”,埋下了伏筆,作了鋪墊。

《三國演義》原著小說描述,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前,曾為自己祈神衍命,但是,最終被魏延破壞了。於是,諸葛亮再一次感慨長嘆,是因為火燒藤甲軍的緣故,上天要折其陽壽的。這樣一來,原著小說的上下文之間,就有了一個照應了!


騎蝸牛走高速


中國成語詞典中,有一個成語叫網開一面,意思就是,捕鳥的時候,不要一網打盡,要為鳥兒留下一線生機。


中國的文化中認為,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留一線生機。也就是說,古人認為,任何事情上天都會留下一線生機,不會斬盡殺絕。


諸葛亮師從水鏡先生(據說),水鏡先生精通道家典籍,受道家無為學說的影響。相信諸葛亮也一脈相承。


為什麼這麼說,在三國東晉時期,學術書籍掌握在世家手中,普通人想看書,是相當困難的。在印刷術普及之前,書籍基本上是手抄。而且擁有書籍的世家,往往是秘不示人,掌握知識就是掌握了話語權。


當諸葛亮從師水鏡先生,相信看的也是水鏡先生家的書,所以,諸葛亮也像傳統的中國人一樣,相信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應留一線生機。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山谷狹窄,前後堵死,藤甲兵全部燒死,未逃一人,不符合天衍四十九、留一線生機,不符合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


諸葛亮其他的火攻案例,基本上火燒開始,就逃逸大量人員,火攻只是擊潰敵人的手段,不是消滅敵人肉體的工具。


寶寶張同學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第一把火,是在新野縣城外的博望坡。當時夏侯惇引兵十萬,殺奔新野而來。時天色已晚,濃雲密佈,又無月色;晝風既起,夜風愈大。夏侯惇、于禁、李典趕到窄狹處,兩邊蘆葦。一霎時,四面八方,盡皆是火;又值風大,火勢愈猛。曹家人馬,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

軍師第二把火,新野百姓撤出縣城。曹洪率十萬兵馬,進駐空城新野。原來孔明早命人在城內人家屋上,多藏硫磺焰硝引火之物,但看黃昏風起,伏軍盡將火箭射入城內。曹洪引眾將突煙冒火,軍士自相踐踏,死者無數。

第三把火《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軍師輔助周郎火燒曹操八十三萬人馬。戰爭是絞肉機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目的。諸葛初出草廬三把火,可謂經典。

然而,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是為平定後方,穩定民心為宗旨,所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此役中,盡燒兀突骨三萬藤甲軍於盤蛇谷中,滿谷火光亂舞,鐵炮橫飛,慘不目睹。此狀有違軍師初衷,不得已而為之。諸葛垂淚嘆曰:“吾雖有功社稷,必損陽壽!”此言為六出祁山,鞠躬盡瘁,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埋下伏筆。


妖大就是仙


題主問的就是諸葛燒藤甲兵這事,肯定就是說的演義,沒必要糾結正史這個事。回答題主問題可以拿另一個比較出名的戰役對比,就是火燒赤壁,按演義的來,燒赤壁是周郎和諸葛達成共識的計策,然而燒了這麼多曹軍諸葛卻沒有愧疚為什麼燒藤甲卻痛苦不已呢。

個人認為燒赤壁是因為當時只有這個計策才能打敗曹軍,慈不掌兵,不燒曹軍孫劉子弟兵將死無葬身之地,戰場之上生死在所難免所以諸葛對燒赤壁沒有愧疚。

反觀燒藤甲,演義中南蠻並不是像曹軍一樣要致蜀漢於死地。

所以從心理上就和之前不同,而且對付藤甲兵並非只有火燒這一辦法,只是暫時還沒有想到或者效果沒有那麼好,但是諸葛當時為了速戰速決採取了火燒,導致生靈塗炭,在盤蛇谷充斥著被燒的藤甲兵的哀嚎,諸葛看到如此慘狀本身就不佔理,如此就更加不忍了。


花樣糙漢


諸葛亮出山為己找到安身之地,放了二把火,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城。他慣有火攻,在赤壁火燒赤壁曹軍百萬雄兵,損失慘重。這些都是他幕後操樅,並無親眼看見。在他的內心深處並無愧疚,認為這只是戰術,為了生存,給曹操沉重打擊罷了。還有一次在北伐曹魏上方谷時,火燒司馬懿大軍,當時司馬懿無奈要自刎,這次不是天降大雨,司馬懿基本全軍覆滅。這次諸葛亮確實在現場,並無虧心,因為心中裝的全是恢復中原,統一全國,不得已而為之。

在說下火燒兀突顏的藤甲兵。諸葛亮入川,平定南蠻,南中的孟獲不服諸葛亮,鬧事挑爭端,禽放不守信用。找來無突顏藤甲兵幫忙,魏延對這些兵無計可施,諸葛亮告訴魏延把藤甲兵引入深山溝谷中,放火燒山燃兵,當諸葛亮看到熊熊大火,把士兵燒得面目全非,哀嚎倒下,看到此時,不禁淚流滿面,說到:我雖有功於社稷,必損陽壽,心裡特別愧疚。

上方谷火攻和這次火攻真是大同小異,諸葛亮為何如此傷心呢?主要是這次無突顏士兵是無辜的冤魂,只是受到孟獲的唆使而來作戰的;更重要是不能用殺太多人來穩定少數民族的心,要想融合,必須採取寬容,出自他們的真心歸順,才是上策,殺人太多,會使他們心生怨恨,這也是諸葛亮南中征服戰方針,也是大謀士馬謖當時向諸葛亮提出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諸葛亮也採取了,但無奈之下,才採取了下策。


江山如畫5965


三國演義中的藤甲兵

三國演義中孟獲為了對抗諸葛亮,去烏戈國借來了一隻神秘的部隊——藤甲兵

藤甲兵刀砍不進,箭射不透,過河不沉,即使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也一度被藤甲兵打敗。蜀中將士幾乎無計可施之際,諸葛亮採用火攻的方法,才打敗藤甲兵。這就是燒藤甲七擒孟獲的故事。

此去東南七百里,有一國,名烏戈國。國主兀突骨,身長丈二,不食五穀,以生蛇惡獸為飯;身有鱗甲,刀箭不能侵。其手下軍士,俱穿藤甲;其藤生於山澗之中,盤於石壁之上;國人採取,浸於油中,半年方取出曬之;曬乾復浸,凡十餘遍,卻才造成鎧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經水不溼,刀箭皆不能入:因此號為‘藤甲軍’。——三國演義

既然藤甲兵那麼厲害,為什麼諸葛亮北伐沒有使用藤甲兵?

其一在於藤甲材料難獲取

藤甲雖然防禦力很強,但是藤甲的製造時間漫長。藤甲的材料很難獲得:“生於山澗之中,盤於石壁之上”,藤甲生長在人跡罕至的懸崖峭壁之中,且不說沒有本地人嚮導,蜀漢士兵根本找不到藤甲,即使發現了藤甲,沒有經過訓練的普通士兵去採取材料是九死一生。而擅長採取材料的藤甲兵都被諸葛亮一把火燒的一乾二淨,材料的採取成了一大難題。

其二在於藤甲的工藝過程漫長

藤甲採取以後還不能直接製造成鎧甲,需要浸泡在油中整整半年,而這半年還只是第一道工序。還需要曬乾以後重複十多次同樣的工序,前後需要花費近10年,諸葛亮一把火把藤甲燒的一乾二淨,已經沒有多餘的藤甲可以直接使用。而北伐時不我待,迫在眉睫,諸葛亮不可能為了藤甲兵等上10年。而歷史也證明假設真的製造出藤甲,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也看不到了。

其三在於藤甲的弱點明顯

藤甲兵雖然‘’刀槍不入,渡江不沉‘’,但是弱點也是很明顯的。藤甲是用油浸泡多次而成,一旦遇到明火,極易燃燒。魏軍遇到如同神兵天降的藤甲兵一開始可能會被打的措手不及而失利。但是火攻之計,不難想到。諸葛亮能夠想到火燒藤甲兵,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可不是孟獲,必定也能想到火攻之策。而藤甲兵一旦遭遇火攻,必定遭到滅頂之災。只贏一次變得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可謂得不償失。

利於水者必不利於火。藤甲雖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見火必著。——三國演義

所以諸葛亮北伐,是不會使用藤甲兵的。

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藤甲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只是傳說?

先看看正史中對諸葛亮平定南蠻的記載

惜墨如金的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平定南蠻記載的非常簡略,只用了一句話概括: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三國志

出師表中也只是說: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稍微詳細一點的資治通鑑則採用華陽國志的記載說:

亮笑,縱使更戰。七從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資治通鑑

可能是我孤陋寡聞,遍覽史料,發現居然找不到關於藤甲兵的記載。可見七擒七縱為真,藤甲兵疑虛。

但是歷史沒有記載不代表藤甲兵不存在,畢竟蜀漢國不置史,注計無官,即使按照三國演義,藤甲兵也被諸葛亮全部消滅,自然找不到相關記載了。

是否有真實存在的藤甲兵?

2005年,一個攝影組居然在雲南陸良縣,發現了藤甲兵部落傳承。當地一直流傳著諸葛亮火燒藤甲兵的故事。

古云南多藤類植物。藤類本就堅韌,而油可浮於水上。而現代實驗證明,藤類經過特殊處理,的確可以達到刀砍不進,箭射不透,過河不沉的效果。

所以藤甲兵極有可能真實存在。

燒藤甲七擒孟獲究竟是歷史還是傳說,現在也沒有定論,只能留待歷史學家進一步研究了。


亭殿閣


為了安定好南方,以保障北上曹魏沒有後顧之憂,諸葛亮這位具有三段位移的老師開始採取攻心為上的戰略,對南蠻大BOSS孟獲實行抓住就放走的辦法。

大BOSS孟獲肯定抵擋不了諸葛亮的氣功炮,六次硬剛六次被抓。諸葛亮就是不殺他。大BOSS孟獲回去後向烏戈國王求援兵,領了三萬藤甲超級兵來桃花渡口與諸葛亮一決生死。

諸葛亮派個肉盾魏延迎戰,誰知藤甲超級兵厲害的緊,肉盾都難以抵擋,只得回泉水。

過了幾日後,肉盾魏延又來挑事,兀突骨又打得魏延回泉水。肉盾魏延過盤蛇谷一路狂奔,兀突骨率兵追殺,見谷中並無樹木。

忽見谷口有黑油櫃車,蠻兵說:“這他孃的是他們的糧食。”

兀突骨大喜,愣著二傻子臉就進谷,剛進來就聽到外面拉警報,說谷口“糧車”火起,又被大批乾柴攔斷。兀突骨心一下慌了,正要向外竄,只見山兩邊亂丟火把,地中火藥爆炸,三萬藤甲超級兵左衝右突,全他孃的被燒死了。

而兀突骨後援的孟獲大兄弟終於又被諸葛亮活捉,這個時候,他也只能跪地稱臣,歸順蜀國了。

(我是谷樸說,一個青銅級歷史小學生,您的留言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您的點贊和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褒獎哦)


TANGTANG俠


在這裡我們只談演義,不說正史,讀過《三國演義》,我們可以發現,諸葛亮當之無愧可以稱之為神人也。可謂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借東風火燒赤壁,撒豆成兵,火燒新野,七擒孟獲,火燒藤甲兵,可以說好像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但是每一件事卻都是有相應的代價的。借東風,火燒藤甲兵,可以說都是諸葛亮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這些代價最後導致諸葛亮向天借命失敗,而一命歸西。

那麼為什麼火燒藤甲兵,諸葛亮說會折壽呢?

我們先來看看原著怎麼說的”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時,只見蠻兵被火燒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孔明垂淚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諸葛亮雖然被稱為神人,但是他畢竟還是一個人,是一個人就有七情六慾,自己親眼目睹了幾萬大軍因自己而死,不可謂不為之悲嘆。


其二:在諸葛亮與孟獲的戰爭中,藤甲兵可謂只是孟獲請來的幫手,並非實質性的敵人,可以說藤甲兵是完全無辜的,而諸葛亮卻在這次戰爭中,火燒三萬藤甲兵,幾乎把這個種族滅了族。

其三:有人或許會說,諸葛亮以前也用過火攻為什麼沒事呢?那是因為諸葛亮之前用的火攻都是自保,可以說是逼不得已而為之,而這次火燒藤甲兵可謂是不可為而為之,其本質上是有差距的。


一縷風塵854


有關諸葛亮的事蹟,不才在其他問題的討論中有所涉及。

不才認為,諸葛亮首先是一位政治家,外交家,然後才是軍事家,文學家等等。那麼我們在談論現在這個問題的時候,就要現在諸葛亮的角度,從一個政治,外交,軍事幾個方面來考慮。同時還需要注意:順序是不能變的。

首先,從對象來說,赤壁之戰和火燒藤甲兵,兩場戰爭的對象不同。從諸葛亮對他們的角色認定來看,前者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仇敵,可以說後者是蜀漢政權的從屬地區,至少是需要拉攏的對象。

所以對於打擊曹魏的軍事力量,諸葛亮是不遺餘力的,也不需要心生憐憫。畢竟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諸葛亮可不是信佛吃齋的人。他是一個方向明確的偉大政治家。而另一方面,對於南方的孟獲,以及被火燒的藤甲兵,在諸葛亮和蜀漢政權看來,根本就應該是自己的臣民,是自己的大後方和人才庫。當然應該是以最小代價同化的。

其次,從諸葛亮的行事風格來說,諸葛亮其實殺伐果斷,並非婦人之仁。他的殺伐和軍事行動都是為政治目的服務的。對外東和孫吳,步伐曹魏,對內平南方,收孟獲,罷李嚴,殺馬謖,邊緣化蜀中人士等等這些,都是為了自己的最終政治目的,那就是匡扶漢室。所以他不會像曹操打徐州那樣濫殺無辜,也不會像劉備走長坂坡那樣“長厚近似偽”。他的心裡會有同情,有軟弱,但是這些都不會影響他對目標的不懈追求。

最後,諸葛亮也是智慧大師,具有高明的政治手腕。那麼火燒藤甲兵之後表現出的於心不忍,專事祭拜,是不是也有可能是借死人事做給活人看,大概也不能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性。當然這種姿態是沒必要,也不能針對曹魏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