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独对火烧藤甲兵之事耿耿于怀?

薄荷味汽水


大部分人应该是从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第一次认识孔明兄的,都很佩服他的神机妙算,火攻算是孔明军事生涯中比较常用的战略手段,五次有四次都成功了,其实火攻是个非常残忍的军事手段。

我们现在先来聊聊被火烧死是什么感觉。不知道大家很记不记得火锅店店员明火加酒精烧伤女顾客的事件,那位女顾客也是第一次碰见这样的阵仗,只会在原地摇头跺脚无奈等救,衣服贴着肉在燃烧,周边的人也束手无策,她就被活活烧死了,非常残忍的画面。

衣服贴着肉烧,一般人不会有这样的体验,可能很难理解这样的痛苦。但是我们在小说里看见过或者可能有人亲身经历过肉被胶水粘在凳子上的事情,怎么都剥离不开,最后只得咬着牙扯开,整个大腿部都是血淋淋的,想一想这个画面就让人头皮发麻。被火烧比这还要让人痛苦百倍,慢慢地被烧熟,烧到没有痛觉,再加上有毒气体的入侵,气尽而亡。

孔明一生中用火烧死了很多人,你想想他的大火下惨死的士兵,你还觉得他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吗?不过当然了,不烧死这些敌人,他就无法助刘备成就大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功绩呢?

按道理他应该早就对火攻敌人习惯了,知道火攻残忍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就算担忧对自己寿命有所影响,也应该是第一次火攻的时候。但他为什么可以笑看魏军死亡,却在烧了区区三万藤甲兵的时候说自己一定会折寿呢?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他军事谋划中火攻背后的故事。

第一次火烧博望坡,这是孔明下山后的第一战,关系到他的名头能否传遍整个王朝,关乎到他能否在蜀军站稳脚跟,能否成为将领和士兵认可的军事。他必须出其不意,必须拿出非凡的计谋。结果就是孔明的神机妙算名副其实,走入了天下英雄豪杰的视野。

第二次火烧新野,曹操为鼓舞士气亲自带兵,想要擒拿刘备。孔明知道这种情况下不能硬抗,只会造成不必要的损伤。为了进行战略转移,在刘备驻扎的新野城布置好机关,火烧无数士兵。

第三次是我们最熟悉的赤壁战争,古往今来有许多诗词歌赋描写这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争。这一战孔明的名头是彻底打响了,所有想要问鼎天下的人都知道刘备手中有这样一位算无遗策的军师,无论是谁想要拿下蜀军,心里都免不了要掂量一下了。

第四次是就是孔明折寿的火烧藤甲兵之战了,这次诸葛亮亲征是为了彻底解决西南问题,而西南自古就属于蜀汉,所以这次是内战,不再是对外战争,和前三次性质都不相同。

孔明成功火攻的大致情况论述完毕了,我们知道问题的其中一个答案是火烧藤甲兵和其他火攻战争性质不同。但是不管怎么说,烧得都是我们的同类,手段得当的话是有可能化敌为友的,可以减少无谓的牺牲。

那为什么孔明觉得自己火烧魏军是为天下大义,自己坐得直,行得正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其一,要想活着就必须胜利,怎么才能活着怎么才能胜利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其二,当时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为贼,天下英雄豪杰都不耻与魏军为伍,孔明认为自己消灭魏军是为了匡扶社稷,维护正统;其三,蜀军和魏军实力相差悬殊,要想胜利必须出其不意。孔明和周瑜采取火攻也就很合情合理了;其四,阶级分明,上层阶级不觉得杀死下层士兵是不仁的行为。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为什么孔明能在火烧魏军时还和周瑜谈笑风生了,但是孔明为什么说自己火烧藤甲兵必定会折寿呢?且看笔者一点一点来剖析:

首先,政治目的不同,孔明的初衷是收编叛军,休养生息,但火烧藤甲兵与他的原始计划相违背,他心里感到不快。

其次,亲征西南属于内战,内部人员折损肯定是越少越好,外部人员伤亡越惨重越有利于蜀国内部形势的发展。火烧藤甲兵造成蜀国内部人员的大损耗;且藤甲兵在峡谷内逃无可逃,可以说是绝望而死。此时孔明虽说已经杀敌无数,但还是第一次这么残忍地对待自己的子民,他便忍不住感慨自己一定会折寿。

最后,这是一次消灭种族的战斗,前次烧的都是汉族,孔明认为只要战事平息,百姓还是能够像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的。因此孔明非常自责于自己导致了一个乌戈国的灭亡的军事战略。

所以孔明对火烧藤甲兵疼痛难忍,火烧魏军面不改色,是因为战争性质不同,战争结果也有细微的差别,军事目的不同,敌人种族不同。


静说历史


首先,我们按《三国演义》的思路走下去。按《三国演义》原著小说的描述,讲述诸葛亮,用到火攻之计,而取得胜利的战例,主要有:一是“火烧博望坡”;二是“火烧赤壁”;三是“火烧藤甲军”。

接下来,一起来看分析:为什么“火烧博望坡”和“火烧赤壁”的时候,诸葛亮等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多大的反应,而到了“火烧藤甲军”,诸葛亮,就会感叹自己会折阳寿呢?!请看下列对比分析:

(一)尊刘贬曹的思想作祟。

首先,《三国演义》原著小说,历来秉承着的是,“尊刘贬曹”的思想,而包括“火烧博望坡”,包括“火烧赤壁”等战役,都是描述曹操集团,被刘备一方,厮杀得大败溃逃的场景,这就很符合“尊刘贬曹”的主旨了。

其次是,火烧博望坡和火烧赤壁,表现的都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符合人们同情弱小的从众心理。

第三是,火烧博望坡的大火,主要是用于,阻挡曹操大军的跟进追击,而不是用大火,来杀伤敌人的。至于火烧赤壁,在那大混乱中,曹军落水溺水身亡的,远较受火烧而死的要多得多。

(二)诸葛亮大举南征,颇为恃强凌弱。“火烧藤甲军”,实乃不得已而为之。

按《三国演义》原著小说的描述,诸葛亮,布署蜀国南征,其一,本来就有“师出无名”的嫌疑;其二,按照蜀国当时的综合国力,远较南部蛮夷部,要强得多了。这样一来,诸葛亮率军南征,完全就是恃强凌弱了。其三,蜀国南方少数民族,民风彪悍,诸葛亮在不得已之下,用“火烧藤甲军”之计,使其屈服。藤甲军,被大火烧的惨状,诸葛亮等人,亲眼目睹……实是大伤“上天好生”之德。因此,诸葛亮,感叹自己,会折其阳寿的。

(三)为下文的“诸葛亮命殒五丈原”,埋下了伏笔,作了铺垫。

《三国演义》原著小说描述,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前,曾为自己祈神衍命,但是,最终被魏延破坏了。于是,诸葛亮再一次感慨长叹,是因为火烧藤甲军的缘故,上天要折其阳寿的。这样一来,原著小说的上下文之间,就有了一个照应了!


骑蜗牛走高速


中国成语词典中,有一个成语叫网开一面,意思就是,捕鸟的时候,不要一网打尽,要为鸟儿留下一线生机。


中国的文化中认为,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留一线生机。也就是说,古人认为,任何事情上天都会留下一线生机,不会斩尽杀绝。


诸葛亮师从水镜先生(据说),水镜先生精通道家典籍,受道家无为学说的影响。相信诸葛亮也一脉相承。


为什么这么说,在三国东晋时期,学术书籍掌握在世家手中,普通人想看书,是相当困难的。在印刷术普及之前,书籍基本上是手抄。而且拥有书籍的世家,往往是秘不示人,掌握知识就是掌握了话语权。


当诸葛亮从师水镜先生,相信看的也是水镜先生家的书,所以,诸葛亮也像传统的中国人一样,相信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应留一线生机。


诸葛亮火烧藤甲兵,山谷狭窄,前后堵死,藤甲兵全部烧死,未逃一人,不符合天衍四十九、留一线生机,不符合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


诸葛亮其他的火攻案例,基本上火烧开始,就逃逸大量人员,火攻只是击溃敌人的手段,不是消灭敌人肉体的工具。


宝宝张同学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第一把火,是在新野县城外的博望坡。当时夏侯惇引兵十万,杀奔新野而来。时天色已晚,浓云密布,又无月色;昼风既起,夜风愈大。夏侯惇、于禁、李典赶到窄狭处,两边芦苇。一霎时,四面八方,尽皆是火;又值风大,火势愈猛。曹家人马,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

军师第二把火,新野百姓撤出县城。曹洪率十万兵马,进驻空城新野。原来孔明早命人在城内人家屋上,多藏硫磺焰硝引火之物,但看黄昏风起,伏军尽将火箭射入城内。曹洪引众将突烟冒火,军士自相践踏,死者无数。

第三把火《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军师辅助周郎火烧曹操八十三万人马。战争是绞肉机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的。诸葛初出草庐三把火,可谓经典。

然而,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是为平定后方,稳定民心为宗旨,所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此役中,尽烧兀突骨三万藤甲军于盘蛇谷中,满谷火光乱舞,铁炮横飞,惨不目睹。此状有违军师初衷,不得已而为之。诸葛垂泪叹曰:“吾虽有功社稷,必损阳寿!”此言为六出祁山,鞠躬尽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埋下伏笔。


妖大就是仙


题主问的就是诸葛烧藤甲兵这事,肯定就是说的演义,没必要纠结正史这个事。回答题主问题可以拿另一个比较出名的战役对比,就是火烧赤壁,按演义的来,烧赤壁是周郎和诸葛达成共识的计策,然而烧了这么多曹军诸葛却没有愧疚为什么烧藤甲却痛苦不已呢。

个人认为烧赤壁是因为当时只有这个计策才能打败曹军,慈不掌兵,不烧曹军孙刘子弟兵将死无葬身之地,战场之上生死在所难免所以诸葛对烧赤壁没有愧疚。

反观烧藤甲,演义中南蛮并不是像曹军一样要致蜀汉于死地。

所以从心理上就和之前不同,而且对付藤甲兵并非只有火烧这一办法,只是暂时还没有想到或者效果没有那么好,但是诸葛当时为了速战速决采取了火烧,导致生灵涂炭,在盘蛇谷充斥着被烧的藤甲兵的哀嚎,诸葛看到如此惨状本身就不占理,如此就更加不忍了。


花样糙汉


诸葛亮出山为己找到安身之地,放了二把火,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城。他惯有火攻,在赤壁火烧赤壁曹军百万雄兵,损失惨重。这些都是他幕后操枞,并无亲眼看见。在他的内心深处并无愧疚,认为这只是战术,为了生存,给曹操沉重打击罢了。还有一次在北伐曹魏上方谷时,火烧司马懿大军,当时司马懿无奈要自刎,这次不是天降大雨,司马懿基本全军覆灭。这次诸葛亮确实在现场,并无亏心,因为心中装的全是恢复中原,统一全国,不得已而为之。

在说下火烧兀突颜的藤甲兵。诸葛亮入川,平定南蛮,南中的孟获不服诸葛亮,闹事挑争端,禽放不守信用。找来无突颜藤甲兵帮忙,魏延对这些兵无计可施,诸葛亮告诉魏延把藤甲兵引入深山沟谷中,放火烧山燃兵,当诸葛亮看到熊熊大火,把士兵烧得面目全非,哀嚎倒下,看到此时,不禁泪流满面,说到:我虽有功于社稷,必损阳寿,心里特别愧疚。

上方谷火攻和这次火攻真是大同小异,诸葛亮为何如此伤心呢?主要是这次无突颜士兵是无辜的冤魂,只是受到孟获的唆使而来作战的;更重要是不能用杀太多人来稳定少数民族的心,要想融合,必须采取宽容,出自他们的真心归顺,才是上策,杀人太多,会使他们心生怨恨,这也是诸葛亮南中征服战方针,也是大谋士马谡当时向诸葛亮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诸葛亮也采取了,但无奈之下,才采取了下策。


江山如画5965


三国演义中的藤甲兵

三国演义中孟获为了对抗诸葛亮,去乌戈国借来了一只神秘的部队——藤甲兵

藤甲兵刀砍不进,箭射不透,过河不沉,即使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一度被藤甲兵打败。蜀中将士几乎无计可施之际,诸葛亮采用火攻的方法,才打败藤甲兵。这就是烧藤甲七擒孟获的故事。

此去东南七百里,有一国,名乌戈国。国主兀突骨,身长丈二,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饭;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其手下军士,俱穿藤甲;其藤生于山涧之中,盘于石壁之上;国人采取,浸于油中,半年方取出晒之;晒干复浸,凡十余遍,却才造成铠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因此号为‘藤甲军’。——三国演义

既然藤甲兵那么厉害,为什么诸葛亮北伐没有使用藤甲兵?

其一在于藤甲材料难获取

藤甲虽然防御力很强,但是藤甲的制造时间漫长。藤甲的材料很难获得:“生于山涧之中,盘于石壁之上”,藤甲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之中,且不说没有本地人向导,蜀汉士兵根本找不到藤甲,即使发现了藤甲,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士兵去采取材料是九死一生。而擅长采取材料的藤甲兵都被诸葛亮一把火烧的一干二净,材料的采取成了一大难题。

其二在于藤甲的工艺过程漫长

藤甲采取以后还不能直接制造成铠甲,需要浸泡在油中整整半年,而这半年还只是第一道工序。还需要晒干以后重复十多次同样的工序,前后需要花费近10年,诸葛亮一把火把藤甲烧的一干二净,已经没有多余的藤甲可以直接使用。而北伐时不我待,迫在眉睫,诸葛亮不可能为了藤甲兵等上10年。而历史也证明假设真的制造出藤甲,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也看不到了。

其三在于藤甲的弱点明显

藤甲兵虽然‘’刀枪不入,渡江不沉‘’,但是弱点也是很明显的。藤甲是用油浸泡多次而成,一旦遇到明火,极易燃烧。魏军遇到如同神兵天降的藤甲兵一开始可能会被打的措手不及而失利。但是火攻之计,不难想到。诸葛亮能够想到火烧藤甲兵,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可不是孟获,必定也能想到火攻之策。而藤甲兵一旦遭遇火攻,必定遭到灭顶之灾。只赢一次变得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可谓得不偿失。

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藤甲虽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见火必着。——三国演义

所以诸葛亮北伐,是不会使用藤甲兵的。

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藤甲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只是传说?

先看看正史中对诸葛亮平定南蛮的记载

惜墨如金的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平定南蛮记载的非常简略,只用了一句话概括: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三国志

出师表中也只是说: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稍微详细一点的资治通鉴则采用华阳国志的记载说:

亮笑,纵使更战。七从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资治通鉴

可能是我孤陋寡闻,遍览史料,发现居然找不到关于藤甲兵的记载。可见七擒七纵为真,藤甲兵疑虚。

但是历史没有记载不代表藤甲兵不存在,毕竟蜀汉国不置史,注计无官,即使按照三国演义,藤甲兵也被诸葛亮全部消灭,自然找不到相关记载了。

是否有真实存在的藤甲兵?

2005年,一个摄影组居然在云南陆良县,发现了藤甲兵部落传承。当地一直流传着诸葛亮火烧藤甲兵的故事。

古云南多藤类植物。藤类本就坚韧,而油可浮于水上。而现代实验证明,藤类经过特殊处理,的确可以达到刀砍不进,箭射不透,过河不沉的效果。

所以藤甲兵极有可能真实存在。

烧藤甲七擒孟获究竟是历史还是传说,现在也没有定论,只能留待历史学家进一步研究了。


亭殿阁


为了安定好南方,以保障北上曹魏没有后顾之忧,诸葛亮这位具有三段位移的老师开始采取攻心为上的战略,对南蛮大BOSS孟获实行抓住就放走的办法。

大BOSS孟获肯定抵挡不了诸葛亮的气功炮,六次硬刚六次被抓。诸葛亮就是不杀他。大BOSS孟获回去后向乌戈国王求援兵,领了三万藤甲超级兵来桃花渡口与诸葛亮一决生死。

诸葛亮派个肉盾魏延迎战,谁知藤甲超级兵厉害的紧,肉盾都难以抵挡,只得回泉水。

过了几日后,肉盾魏延又来挑事,兀突骨又打得魏延回泉水。肉盾魏延过盘蛇谷一路狂奔,兀突骨率兵追杀,见谷中并无树木。

忽见谷口有黑油柜车,蛮兵说:“这他娘的是他们的粮食。”

兀突骨大喜,愣着二傻子脸就进谷,刚进来就听到外面拉警报,说谷口“粮车”火起,又被大批干柴拦断。兀突骨心一下慌了,正要向外窜,只见山两边乱丢火把,地中火药爆炸,三万藤甲超级兵左冲右突,全他娘的被烧死了。

而兀突骨后援的孟获大兄弟终于又被诸葛亮活捉,这个时候,他也只能跪地称臣,归顺蜀国了。

(我是谷朴说,一个青铜级历史小学生,您的留言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您的点赞和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哦)


TANGTANG侠


在这里我们只谈演义,不说正史,读过《三国演义》,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当之无愧可以称之为神人也。可谓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借东风火烧赤壁,撒豆成兵,火烧新野,七擒孟获,火烧藤甲兵,可以说好像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但是每一件事却都是有相应的代价的。借东风,火烧藤甲兵,可以说都是诸葛亮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这些代价最后导致诸葛亮向天借命失败,而一命归西。

那么为什么火烧藤甲兵,诸葛亮说会折寿呢?

我们先来看看原著怎么说的”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孔明垂泪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诸葛亮虽然被称为神人,但是他毕竟还是一个人,是一个人就有七情六欲,自己亲眼目睹了几万大军因自己而死,不可谓不为之悲叹。


其二:在诸葛亮与孟获的战争中,藤甲兵可谓只是孟获请来的帮手,并非实质性的敌人,可以说藤甲兵是完全无辜的,而诸葛亮却在这次战争中,火烧三万藤甲兵,几乎把这个种族灭了族。

其三:有人或许会说,诸葛亮以前也用过火攻为什么没事呢?那是因为诸葛亮之前用的火攻都是自保,可以说是逼不得已而为之,而这次火烧藤甲兵可谓是不可为而为之,其本质上是有差距的。


一缕风尘854


有关诸葛亮的事迹,不才在其他问题的讨论中有所涉及。

不才认为,诸葛亮首先是一位政治家,外交家,然后才是军事家,文学家等等。那么我们在谈论现在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要现在诸葛亮的角度,从一个政治,外交,军事几个方面来考虑。同时还需要注意:顺序是不能变的。

首先,从对象来说,赤壁之战和火烧藤甲兵,两场战争的对象不同。从诸葛亮对他们的角色认定来看,前者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仇敌,可以说后者是蜀汉政权的从属地区,至少是需要拉拢的对象。

所以对于打击曹魏的军事力量,诸葛亮是不遗余力的,也不需要心生怜悯。毕竟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诸葛亮可不是信佛吃斋的人。他是一个方向明确的伟大政治家。而另一方面,对于南方的孟获,以及被火烧的藤甲兵,在诸葛亮和蜀汉政权看来,根本就应该是自己的臣民,是自己的大后方和人才库。当然应该是以最小代价同化的。

其次,从诸葛亮的行事风格来说,诸葛亮其实杀伐果断,并非妇人之仁。他的杀伐和军事行动都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对外东和孙吴,步伐曹魏,对内平南方,收孟获,罢李严,杀马谡,边缘化蜀中人士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自己的最终政治目的,那就是匡扶汉室。所以他不会像曹操打徐州那样滥杀无辜,也不会像刘备走长坂坡那样“长厚近似伪”。他的心里会有同情,有软弱,但是这些都不会影响他对目标的不懈追求。

最后,诸葛亮也是智慧大师,具有高明的政治手腕。那么火烧藤甲兵之后表现出的于心不忍,专事祭拜,是不是也有可能是借死人事做给活人看,大概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当然这种姿态是没必要,也不能针对曹魏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