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的就是這股子精氣神——關於2019年廈門激勵幹部擔當作為的觀察與思考

【數據】

●今年以來,廈門大力提拔使用100多名在重點指揮部、重點工程、重大項目建設中表現突出的幹部。集中選派170多名優秀專業幹部到基層一線、對口幫扶等艱苦崗位掛職鍛鍊,有力保障重大片區建設,調動幹部幹事創業熱情。

●全年引進高層次人才超600名,引進柔性人才超5300名,審核接收畢業生5.1萬人,累計向6637名“雙一流”本科以上學歷畢業生髮放20920萬元生活補貼,撥付臺灣特聘專家(專才)補助資金2902.88萬元,接收留學歸國人員1426名、比增25.09%。

要的就是这股子精气神——关于2019年厦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观察与思考

我市激發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熱情,推動高質量發展。圖為正在全力打造的產城融合、宜居宜業的島內東部新城。(記者王火炎航拍器攝)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 記者 詹文 黃懷)陳育冬自己也不敢相信,從申請到實際送電僅花了21天。

今年9月底,陳育冬發現必須在10月完成送電才能確保項目今年內試生產時,“心裡慌了。因為一個月太短,幾乎不可能實現。”

他是廈門通富微電子有限公司動力部部長,總投資70億元的通富微電,是廈門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龍頭項目。根據以往其他城市的經驗,提出申請到送電,至少需兩個月。

但廈門,僅僅用了21天。通電瞬間,項目經理陳志炎驚歎:“這樣的速度難以置信。”

士蘭明鎵化合物半導體項目工程總負責人朱利榮,有同樣的體會。士蘭化合物半導體項目落戶廈門,從簽訂土地出讓合同,到拿到施工許可證,僅5天;從第一根樁基落地到廠房主體封頂僅10個月。“這種速度為項目紮根廈門注入‘強心劑’”。

解讀2019年廈門加快高質量發展,要從現象看到內涵。一個個新速度背後是一個個改革創新舉措,而這些創新舉措的背後,關鍵在人。

書寫歷史的是人,創造奇蹟的是人,但現實中,也不乏碌碌無為混日子的人。毫無疑問,天上不會掉餡餅,無為就無位,要在高質量發展中跑入全國“第一縱隊”,必須激發出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衝勁幹勁。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胡昌升這樣說:“推動廈門各項事業發展,一刻也等不得,一刻也慢不得,一刻也耽誤不得。”“要大力提振幹事創業精氣神”,只有精氣神足,才能從內心激發出“敢為、願為、善為”的擔當作為,去衝去闖。

無論在哪個行業,有擔當、有作為,才能稱為“奔跑者”。改革推進到今天,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關鍵的是擔當。目標方向鎖定,關鍵看幹部,關鍵看幹部的精氣神。用一線考核讓“能者上庸者下”,用制度“護航”關心關愛幹部,這一年,一系列的用人政策都是基於這樣的初衷。

2019這一年,廈門的這股精氣神,對內激發起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的激情,對外吸引著各路人才一起奮鬥奔跑,這兩股力量共同匯聚成推動廈門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

廈門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加快落實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任務,要的就是這股子精氣神!

點擊:

城市更新中的奔跑者剪影

在北京談生意的鐘宅人鍾奕南,搭乘清晨6點的飛機趕回廈門,要看看當天的鐘宅南片區安置房奠基儀式。那天,300多名老鄉和他一樣迫不及待,冒雨到現場。

這是島內唯一的少數民族集聚區,鍾宅畲族社區,也是島內最大自然村。地處五緣灣,但這個社區和周邊現代高樓相比,顯得破舊雜亂,樓房矮舊密集,街道狹窄。鍾宅畲族社區主任鍾文氣說:“這片土地養育了我們鍾宅人600多年,大家很期待,很想知道新家園是什麼樣。”

鍾宅舊村整村改造,提出一個口號——新鍾宅,新家園。徵遷商談流水號抽取那天,超過八成居民將近1500戶參與抽號,2.2萬人觀看現場直播。鍾文氣說,這是鍾宅居民以實際行動,對鍾宅舊村整村改造投下的“信任票”和“肯定票”。解讀廈門黨員幹部的精氣神,不妨從這信任和肯定著手。

從規劃圖紙看,新鍾宅的安置小區,仍在鍾宅,是個配套相當齊全的高檔社區,既有閩南民居特色,還有畲族傳統元素。不過,湖里區委書記林建說得很實在,再美好的藍圖,沒有落到實處,還是藍圖。如何把工作落到實處,這就需要精氣神,說到底,就是擔當和作為。

居民把五緣灣北片區舊村整村改造指揮部,叫作“夜間指揮部”。因為到凌晨四五點,還是燈火通明。幫居民丈量房屋,聽他們的想法,一家一戶制定方案,為了讓一些大爺大媽能聽得懂徵遷標準,專門製作閩南話短視頻。去居民家商談,走的時候,順手幫居民家的垃圾帶出去扔;有的家裡,孩子加班還沒回,就老人在,冷鍋冷灶的沒吃飯,一線徵遷工作人員啥都不說,先挽了袖子,幫老人做上一桌熱騰騰飯菜。居民說,咱們新家園,得取個好聽的名字,指揮部便啟動了一場徵名活動,徵集來134個名字,讓居民投票。

鍾宅只是一個點,放眼島內東部,這裡正在進行舊村整村改造,未來要打造成一座宜居宜業的現代新城。湖裡劃分了七大片區,一個個指揮部,牆上都密密麻麻貼滿各種表,列出每個工作組的成績,完成一戶,貼上一面小紅旗。每日進度上牆、每日工作對標、每月評比通報,大家都鉚足了勁互相比拼。

凌晨一兩點,楊江濤一邊舉著輸液瓶,一邊商談簽約,直到同事提醒他藥水快沒了,他才趕緊把針管拔了。來簽約的居民不忍心,說你先歇歇吧,楊江濤說:“沒事,很多居民的情況我熟,我來談效率更高。”他是高林-金林片區第五工作組的組長,白天晚上都在連軸轉。

“舊村改造,既能改善人居環境,又能騰出新空間,引進新項目,大家都明白這個理,都從內心激發出擔當和作為。”楊江濤說,很多同事都是工作到凌晨三四點,第二天一早又來了。有的同事,白天忙完,夜裡住在醫院,掛一宿點滴,第二天一早繼續開工。在這種幹勁下,高林-金林舊村整村改造項目,以平均每天約9000平方米的簽約速度推進。

90天完成東宅社整村徵遷簽約,80天完成五緣灣營運中心二期片區浦東社整村簽約,75天完成高林-金林一期示範先行區整村簽約,70天完成湖裡體育公園片區洪水頭社住宅房屋100%簽約,47天完成下忠片區整村簽約……速度被不斷刷新。截至12月18日,東部舊改簽約350.17萬平方米,全區簽約352.12萬平方米;東部舊改拆除64.85萬平方米,全區拆除76.47萬平方米。

精氣神帶來高質量發展底氣

2019廈門黨員幹部口中的一個熱詞,便是“精氣神”。

一年來,胡昌升書記、莊稼漢市長帶領黨政主要領導,不斷深入基層區街和工業園區,靠前指揮,以身作則,與幹部群眾共謀深化改革發展大計,為幹部群眾的精氣神加油鼓勁點贊。

精氣神是什麼,能帶來什麼?這是個富有哲學意味的問題。解讀湖裡東部舊村整村改造中的奔跑者剪影,可從中窺見一二,把視野擴大到全市,答案便顯而易見。

一手抱孩子,一手鋪開施工圖紙研究,工程界聞名的巾幗女將莊學臻,又一次完成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帶著聯發工程團隊硬是把海峽大劇院近2年的建設週期壓縮成11個月,並開創國內會議展覽兼具演藝功能場館先河。拼下廈門速度,更創下廈門質量,大劇院甫一建成,即獲中國建築鋼結構金獎提名,迎來金雞獎的高光時刻。

從沒徵拆經驗的周文峰,主動請纓集美新城官任片區的徵拆攻堅,第一次接手就成“黑馬”,帶隊的小組交房數拆除數均榜上領先。一戶人家,他能上門跑20多趟,從街道綜治幹部變成徵拆好手,周文峰的絕招是“腿勤心誠,當群眾的貼心人、服務員”。很多和周文峰一樣的幹部,推動集美徵地拆遷再創新速度,用83天就實現官任片區徵拆首輪100%簽約。

動了兩次大手術的58歲張緒木,一邊給自己打胰島素,一邊跑各垃圾處理廠,他手裡同時推進十多個環衛項目。因為常年待在實驗室,已經被燻出鼻炎來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蔡偉龍,現在最常做的事,仍是待在實驗室,致力於高溫濾料的技術研發,他累計申請專利108項,多項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帶動廈門三維絲成為國內高溫濾料行業龍頭品牌……

有了這樣的精氣神,就有了“拼出廈門的位置、拼出廈門的速度、拼出廈門的天地”的底氣,各種比學趕超、創新舉措背後的內源動力也清晰可見。

倒過來看,為了全面提振幹部的這種精氣神,廈門各級各部門出臺了各種招數,讓大家有更明確的目標去衝去闖。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出臺《走前頭方案》,提出16條貼合廈門發展實際的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的“乾貨”,每一條都直切改革創新要害,包括探索實施自由港某些政策、推動“互聯網+”等新業態、新模式。

今年1-9月,全市共形成招商項目965個,總投資6922億元;GDP增長8.1%,同比提高0.5%,經濟運行呈現穩中向好、好於預期的良好態勢,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定步伐。

人才資本項目加快集結廈門

趣店集團創始人兼CEO羅敏直言,兩年前剛跟廈門市領導接觸時,內心很忐忑,但時間證明了一切,“廈門的營商環境是真的棒!在廈門我們確實實現了又好又快的發展。”

羅敏帶著趣店舉家南遷,把總部搬到廈門,這家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的中國領先金融科技公司,遷廈後即取得不俗業績,今年前三季度淨利潤31.9億元,同比增長76%。羅敏自己辦了廈門身份證,還不停向企業家朋友推介廈門,動員他們到廈門發展,“來了就是廈門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勇,與火炬高新區企業環創科技共建“環保先進裝備製造”院士專家工作站,要在這裡展開更多的抱負。清華海峽研究院在廈成立,一大批清華校友把投資與發展的目光投向廈門。

推動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人。“追隨國家使命,服務國家戰略——來去廈門,一切皆有可能”。一年來,廈門市委市政府持續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吸引人才,頻繁帶著部門企業前往各大城市高校廣納賢才。胡昌升書記、莊稼漢市長親自“上陣”海內外招商的同時,也在廣招人才。今年來召開的多場攸關廈門未來產業發展全局的大會和一系列與戰略決策同步的人才措施,更是向全球人才提供機遇與舞臺,也發出邀約。

既築巢引鳳,又最大限度為在廈人才發展賦能解憂。662套1729間公共租賃住房,推向全市“三高”企業骨幹員工;新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可以獲得130萬元到1000萬元的購房補貼,首批即吸引了1500餘位人才申請,878人審核通過;為重點招商項目及隨遷人才量身定做支持政策,最高給予1000萬元至1億元項目資助。火炬高新區發佈的“火炬創新新四條”,大膽探索了一個新路徑:支持企業在廈門市之外設立“域外研發中心”,吸納當地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促進廈門母公司發展。

有精氣神的城市,才有奔頭。資本、項目與人才,在廈門形成良好生態圈,大批梯次合理、素質優良、具有開拓創新能力的人才隊伍匯聚成建設廈門的又一股力量。

截至今年9月,廈門吸引各類人才總量超90萬,海外高層次人才和領軍型創業人才超千名,成為中國海歸創業十大熱門城市和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之一。

【聲音】

市財政局辦公室(政策研究室)主任曾希揚:

腳下有泥心中才有底

腳下有泥,心中才有底。新時代的財政幹部,不能只盯著數據報表看,還要主動深入服務、深入基層一線,沉下心、沉下身,做足調查研究,善於透過數據的表象看到背後的真相,才能真正找準問題癥結,有效促進發展。

招大商、促發展,是當前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為切實提升招商引資工作實效,我們財政幹部要主動提前介入、靠前服務,與全市相關部門招商幹部一起跑企業、跑項目,協同相關部門,幫助企業謀劃項目在廈門落地後的經營發展模式。忠誠擔當、求實創新、無私奉獻、廉潔奉公,是對“初心使命”的最好詮釋。

全磊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單智發:

助推廈門實現高質量發展

2016年我和同事聯合創辦了全磊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廈門),主要從事應用於光通信與智能傳感領域的外延片、芯片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全磊光電“光通信與智能傳感芯片產業化項目”於2018年底在廈門基地建成投產,企業進入高速發展的新階段。在廈門產線建設過程中,得到廈門火炬高新區等部門的大力支持,幫助企業現場協調解決了產線建設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

廈門具有很強的人才聚集效應,擁有強大的光電半導體產業集群,聚集了大量光電產業人才。廈門擁有良好的營商環境,著力構建親清型政商關係,讓企業對在廈門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全磊光電將以上游外延片為核心,打造國際領先的化合物半導體產業鏈,助推廈門實現高質量發展。

展開閱讀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