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先求賜與俺答求貢背後,析“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的根源

引言

電視劇《大明風華》的下半部分實際上是圍繞土木之變這一歷史事件所展開的,劇中將朱祁鎮征伐蒙古的原因描述為為國舅爺張克儉報仇,以宣揚大明國威。而在真實的歷史上,事件發生的根源與影視劇描述的相去甚遠。無獨有偶,在

土木之變之後的整整一百年,又發生了俺答汗入侵北京的庚戌之變。

也先求賜與俺答求貢背後,析“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的根源

《大明風華》劇照


在這兩場相隔百年的事件中,蒙古軍隊均兵臨城下,大明王朝倉促應敵。無論是土木之變還是庚戌之變,都曾使明王朝面臨著覆亡的危險。事件的最終結局都是蒙古人退出了長城,雙方恢復和平關係。當我們把這兩次戰爭放在一起審視的時候, 就會發現二者無不與明蒙雙方的經濟貿易交流緊緊聯繫在一起。兩次事件的發生都繞不開一個共同的主題:明蒙貢市貿易,不同的是“土木之變”的發生正值明蒙貢市貿易發展的高峰期,而“庚戌之變”則發生在明蒙貢市貿易的低谷時期。讓我們撥開事件背後的迷霧,重新梳理和探究歷史背後的真相。

一、明蒙雙方經濟貿易聯繫的中斷導致了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的爆發

明朝與蒙古的貢市貿易由來已久,成祖永樂七年,瓦刺三首領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接受明廷冊封,稱瓦刺三王;十一年,韃靼阿魯臺接受明廷冊封。蒙古各部歸順朝廷後,雙方朝貢往來不絕。明廷在總結前代經驗的基礎上,建立了一整套的朝貢制度和與之匹配的管理體系,明蒙朝貢體制正式建立。 自明成祖始設朝貢這一制度後, 雙方的貿易交流就斷斷續續地進行著

。 對蒙古來說, 以遊牧經濟為主, 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他們不得不依賴中原的糧食和手工業品; 而對明朝來說,主要從事的是農耕經濟,因此對蒙古良馬及其他牲畜也非常需要。明蒙雙方天然的分工交換關係決定了他們之間的經濟聯繫不能被斬斷。

也先求賜與俺答求貢背後,析“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的根源

明永樂末年明蒙形勢圖


也先繼位後,隨著政治力量的加強及經濟的發展,對中原糧食和日用品的需求進一步擴大。為了取得內地更多產品,也先憑藉其威勢不斷增加並打破了永樂時期制定的次數限制,頻率增多。明蒙朝貢體制發展繼續保持上升的趨勢。

也先求賜與俺答求貢背後,析“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的根源

也先影視形象


英宗時,正值明蒙朝貢體制發展的高峰期。土木之變前蒙古來朝共三十七次,最少時一年來朝一次,最多時一年來朝五次;其中最多一次使團人數達到2472人,貢馬4172匹。最多一次進獻獸皮146200張。每次蒙古來使,明廷都給予熱情款待,其中有記錄的賜宴三十二次,冊封使臣約200人,賞賚絲織品、彩幣、金銀寶石、首飾、器皿、書籍無算。頻繁的使臣往來和不斷擴大的貿易活動. 使雙方的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然而,與蒙古的出發點所不同的是,明朝只是把雙方的互市貿易作為羈縻蒙古的一種手段, 因此這種貿易的發展必然是有限的。明朝曾三今五申地要也先減少使臣人數和縮小蒙、 漢人民交易的範圍, 尤其是對銅鐵等金屬物資, 嚴禁交易。 但是明廷的限定並沒有奏效。後來,明政府在互市貿易中採取欺騙和刁難的卑劣手段,不僅以劣質品進行敷衍,而且還不擇手段地暗中將交換蒙古馬匹所用的綢緞“一匹剪為兩匹”,引起也先的強烈不滿,雙方關係急劇惡化。

這樣當蒙古與明朝的矛盾尖銳到一定程度, 當雙方的和平貿易一旦毀滅,戰爭也就爆發了。正統十四年(1449年),也先派三千使臣到明朝,太監王振藉口蒙古虛報人數,單方面大幅度削減馬價並扣留使臣。七月, 也先便以迎娶明朝公主未被答應為藉口, 挑起了對明朝的戰爭, 隨後明英宗在王振等人的慫恿下,倉促御駕親征,妄圖重新先祖永樂五徵蒙古的榮光,可惜在土木堡兵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

也先求賜與俺答求貢背後,析“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的根源

英宗御駕親征


從目的上來看,也先率先挑起戰爭並最後攜英宗兵臨北京城下,其目的並非是為了推翻明朝,事實也先的勢力遠還沒有達到推翻明朝的程度。在也先本人看來:入侵明朝,“縱不得其城池使其田不得耕。民不得息,多所剽掠,亦足以逞。”可見,也先原本無推翻明朝的奢望, 他只是通過“多所剽掠” 來滿足自己的經濟需要,以抗議明朝中斷貿易的政策。

與土木之變比較,庚戌之變的目的則更加明顯。從天順起,瓦刺勢衰,韃靼重新崛起,蒙古內部再次陷入紛爭。雖然蒙古此時也有孛來、毛裡孩等“雄視諸部”,但其實力已不能與也先時期相提並論。雖有來朝,但日期不定,往來次數、頻率均大不如前。成化一朝,蒙古使臣僅來朝16次,請官4次。弘治期間,蒙古來朝11次,請官4次。

弘治年間,雙方互市貿易中斷,此後雙方就一直處於敵對狀態,從武宗時期到庚戌之變爆發之前,雙方的朝貢停滯約半個世紀。這期間雙方一直以兵戎相見為主,各有所失。戰爭連綿不斷,給明、蒙都帶來了重大的損失。特別是

對於蒙古,互市的關閉使得日用物資十分匱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雙方之間的聯繫迫切地需要恢復,在這種情況下,俺答汗決定向明朝求貢。

從嘉靖十三年(1534年)起,俺答就嚮明朝發起強烈的求貢攻勢。“四月,俺答挾眾求貢”。但明朝疑慮重重,未有答覆。經過近十年的戰爭,嘉靖二十年(1541年)七月,俺答正式遣使至大同陽和塞求貢,並對明朝“令邊民墾出塞中, 夷眾牧馬塞外,永不相犯……”的要求做出保證。但是以明世宗為首的一些頑固分子仍認為“虜情多詐”,“其請貢不可信”,“巡撫史道以聞詔卻之。”不僅拒絕通貢,而且扣留使臣肯切。次年五月,俺答再次派遣使者石天爵及肯切至大同鎮邊堡懇切求貢,明廷不審是非,竟“磔天爵於市”。 嘉靖二十五(1545)年五月 ,俺答又遣使堡兒塞等三人至大同左衛求貢,被大同總兵官巡邊家丁董寶等人殺害。當年七月,俺答四次求貢,嘉靖仍然不為所動。

也先求賜與俺答求貢背後,析“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的根源

明世宗嘉靖


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月,俺答五次求貢,嘉靖堅決拒絕,並言違者處以重典。兩軍對峙,不斬來使。屢次求貢遭到拒絕後,嘉靖二十八年(1549),俺答大兵壓境,給明廷下了最後通牒,“以求貢不得,故屢搶。許貢,當約束部落不犯邊,否則秋後復入過關,搶京輔。”明廷獲悉後,仍視此為“詭言”,毫不理睬。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 ,俺答率大軍攻人長城,直逼京城,掀起了對明朝大規模的戰爭,史稱“庚戌之變”。

也先求賜與俺答求貢背後,析“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的根源

庚戌之變


由此可知,土木之變和庚戌之變的爆發與明蒙雙方的經濟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雖然這兩次戰爭戰前之具體狀況不盡相同,但是明政府一意破壞和割斷雙方經濟聯繫的做法,促使也先和俺答汗選擇了通過武力打開同明朝進行貿易的大門的方式。

二、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的實質是圍繞著雙方經濟交流展開

明蒙之間貿易聯繫的中斷使得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應時爆發, 同樣雙方之間內在的經濟需求也左右了整個戰局。 也先和俺答汗的軍隊儘管一再獲勝,但他們都沒有乘勝攻人北京一舉推翻明朝,而是抓住勝利的有利時機,積極推動雙方和平貢市貿易的發展。

正統十四年七月,也先率領蒙古軍隊兵分四路直逼明朝邊境, 明軍士氣低落,不堪一擊,蒙古軍隊一路南下,擄掠了大量的人、畜。八月,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英宗率50萬大軍親征,結果全軍覆沒,兵敗被俘,馬騾20餘萬盡為也先所獲。

也先求賜與俺答求貢背後,析“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的根源

土木堡之戰


也先獲得了輝煌的勝利,致使明廷上下一片混亂。“時京師勁甲精卒皆沒,所餘疲卒不及10萬,人心震恐,上下無固志”,乃至“群臣聚哭於朝”。此時,也先只是熱衷於收拾戰利品,“所獲盔甲器械金銀錦緞牛羊騾馬等物數十萬”;

當他確知俘獲英宗本人時,由宣府撤退到大同城下,屯兵兩天,索取了大量的金銀綵緞 便返回遊牧區。 由此可知,也先根本無心推翻明王朝,否則他決不會放棄乘勝進取北京的有利時機。儘管對此後人做過多種分析,但是藉助戰爭來擄掠中原物產以滿足蒙古經濟發展的需要則無疑是其最主要的目標“也先者非要土地,惟要蟒龍織金綵緞等物”。土木之變的經過充分說明,也先發動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是出於經濟的需要。儘管在整個戰爭過程中,也先沒有明確地提出恢復和保持雙方的互市關係,但明蒙之間內在的經濟需要已深深蘊含於戰爭之中。

也先求賜與俺答求貢背後,析“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的根源

蒙古騎兵


同樣,庚戌之變也是緊緊圍繞著明蒙雙方的經濟交流開展的。 嘉靖二十九年六月 ,俺答汗率領蒙古騎兵以秋風掃落葉之勢一路南下, 八月二十日直達北京,明廷大震。但俺答汗並來派兵攻城,而是放回所擄湖渠馬房內官楊增,“持番書入城求貢”,言“予我幣,通我貢, 即解圍,不者歲一虜爾郭!”在這種情況,世宗趕緊召集徐階等人商議,徐階曰:“今虜駐兵近郊,而我戰備一無所有,此事宜權許以款虜。”剛愎自用的嘉靖皇帝一無所措,被迫接受了徐階的主張,而一心只為求貢的俺答汗在得到明廷的答覆後,便立即撤兵。不過,明王朝為此也遭受了重大的損失,“諸州縣報,所殘掠人畜200萬。”

也先求賜與俺答求貢背後,析“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的根源

俺答汗


庚戌之變的經過充分表明,俺答汗發動戰爭的目的僅僅在於擄掠財物,滿足經濟需要,進而以武力迫使明朝恢復貢市關係。故俺答汗郎使兵臨城下,也仍以求貢為第一要務。並未採取其他軍事行動。同土木之變一樣,他們共同說明了明蒙之問的經濟交流是無法斬斷的。

三、 明蒙貢市貿易關係的建立和恢復——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的和平結束

土木之變與庚成之變的結局雖然有所不同,但也先和俺答汗力圖保持和恢復明蒙之問友好往來和貢市貿易的努力卻獲取了應有的回報,儘管其中存在一定波折,但明蒙間經濟上的客觀需要使得雙方的貢市關係最終得以恢復,明蒙雙方的戰爭終以和平宣告結束。

土木之變爆發後,也先從明朝擄掠的財物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蒙古人民的生活需要,於是,他決定以“和平友好”大局為重,遣返英宗回京“正位”。十月十九日,也先和脫脫不花汗召集蒙古汗廷大臣聚會,按照蒙古人的禮儀,“殺馬縫席”,為英宗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但是,代宗為了保住自己的帝位,竭力阻撓英宗返回北京,十局二十七日當也先護送英宗到達北京德勝門後,景帝卻拒絕派大臣迎接英宗,也先頗感氣憤,遂護駕北歸。為了報復明廷,在北歸途中也先攻掠了許多邊鎮,並將部分蒙古軍留駐宣府、大同一帶進行威脅。之後,也先又幾次遣使,要求明廷迎回英宗。他表示:

“朝廷迎使夕來,大駕朝發。”最終使英宗順利返回北京,從而避免了雙方征戰不已的局面。

也先求賜與俺答求貢背後,析“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的根源

明英宗朱祁鎮


遣返英宗之後,也先便同脫脫不花汗嚮明廷派遣使臣,要求繼續保持雙方的友好往來和互市關係,明廷也很快予以答覆。由於景帝害怕英宗與蒙古私通,裡應外臺推翻其帝位,只允許保持雙方的互市關係,回絕了蒙古提出的互派使臣的要求。事實上景帝暗中卻

“數使使賄遺也先,又通(脫脫)不花王,以間之”,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明蒙雙方的貢使關係依舊保持著。此後,明蒙雙方的貿易聯繫不僅達到了戰前水平,而且有了很大發展。

庚戊之變的結局雖然沒有使明蒙之間的貢市關係得以完全恢復, 但也使雙方的關係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為雙方貢市貿易的最終確立奠定了基礎。 俺答汗撤兵後, 明世宗被迫商討俺答汗通貢互市的要求, 寵臣仇鸞在維護大明天子尊嚴的基礎上,建議與蒙古建立互市關係, 他詳細闡述丁當時明蒙邊境宣府、大同一帶的實際情況及同蒙古進行和平互市的利害關係,得到了世宗及其他大臣的贊同。

不久,互市相繼在大同、鎮羌堡、宣府、新開口堡及延綏、寧夏等地開放。對此,俺答汗甚為高興,嚮明廷進謝恩馬九匹、番表一通,取回人質虎刺記等四人出邊。明廷按例賜俺答大紅紵絲膝欗花樣衣一表裡,全(金)頂大帽一,金帶一,脫脫大紅紵絲一表裡,夷使臣丫頭智及人質虎刺記等四人各青綠紵絲一表裡。雙方的關係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但是,以世宗為首的一些頑固大臣對開馬市的城下之盟仍念念不忘。馬市原議,明以緞布米麥,交換蒙古牛羊馬匹。七月初,當蒙古使臣按照馬市原議通知明朝邊臣“富者能以馬易段,貧者惟有牛羊, 請易菽慄”時,世宗立刻武斷“虜變詐,要求不可準”。藉此撤使回京,斷絕與蒙古的往來。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九月,世宗又下詔“罷各邊馬市”,單方面撕毀協議,明蒙雙方再度陷入混戰。經過長達二十多年的戰爭,直到1571年明穆宗時期,俺答封貢,明蒙之間最終建立了較為穩定的互市關係。

也先求賜與俺答求貢背後,析“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的根源

俺答封貢


結語:明蒙貢市貿易是維持雙方和平相處的紐帶,也是當時歷史的最佳選擇

綜上所述,無論是土木之變,還是庚戌之變,都是圍繞著明蒙貢市貿易而展開的。明蒙雙方都是因客觀經濟聯繫的中斷而兵戎相見,都是圍繞著雙方經濟物資的交流而展開戰爭,如果說“土木之變”中的貢市貿易問題只是蒙古發動事變的一個引子,那麼在“庚戌之變”中,貢市貿易問題則是事件的關鍵所在。如果說“土木之變”是明蒙之間發生的突發事件,那麼“庚戌之變”則是由於世宗絕貢而導致的一種必然衝突。兩次事件都是由於貢市貿易所引發的流血事件,而不是漢蒙兩族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事件都是以互市貿易的實現而最終化干戈為玉帛也正說明了這個問題。

也先求賜與俺答求貢背後,析“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的根源

俺答封貢後的蒙漢互市交流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正常的經濟貿易交流是維繫明蒙雙方和平交往的紐帶,明蒙之間的經濟聯繫是無法斬斷的。這不僅是土木之變與庚戍之變之戰爭實質,而且也是明代中期以後明蒙戰爭的根本原因所在。

“胡虜叛服不常自古皆然,中國馭之,務得其道,今孛來遣人進貢不過貪圖財利而已,容之則喜,卻之則怨,怨則必來擾害,莫若且寬待之”。

顯然,明蒙貢市貿易作為處理明蒙關係的工具,既是蒙古所需,又被明廷所重視,是雙方共同的需要。

明蒙貢市貿易作為雙方交往的媒介是當時的最佳選擇。中國古代每一個大一統時代的中央王朝都十分重視對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漢代的邊郡,唐代的羈縻府州,元明清時期在西南地區實行的土司制度,這都是中央王朝在尊重周邊少數民族的生產方式、生活習俗的基礎上,所實行的高度區域自治的治理方式。

而明朝統治者與其周邊少數民族地區建立的朝貢體制也屬於這種治理方式之一。蒙古族地處蒙古高原,自然環境的因素,加上游牧文明的特點,使其對農業文明尤為的依賴,故此常常南下擾邊。在這種情況下,明廷給予了相應的治理措施。在明初多次主動進攻難以消滅其勢力的現實情況下,實行了以朝貢、互市為主,防禦為輔的策略。

也先求賜與俺答求貢背後,析“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的根源

明代中期的地圖


貢市首先在於貢,是建立在周邊少數民族對中原王朝臣服的基礎上的,然後再通過經濟上的互通有無、政治上的封官加爵、文化上的溝通交融進行羈縻統治。這樣一方面保證了明中央王朝的政治聲望,另一方面又解除了邊患之憂,此外還可以通過交換獲得中原少有之物。而對於蒙古來講更是這樣,雖然蒙古以強大的鐵騎著稱,但南下搶掠時常會受到明軍攻擊,長此以往蒙古也有很大的損失,且搶掠所得多為糧食、人畜,受蒙古上層歡迎的絲織品、鐵器等較少,依然滿足不了蒙古的內部需求,故而屢次求貢。蒙古在貢市中側重於經濟利益,而明廷則更加註重政治利益,雙方各取所需。因此,明蒙貢市貿易的模式在當時來講,是明蒙雙方的共同選擇,也是最佳選擇。

《明英宗實錄》

《明世宗實錄》

《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