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

故事背景:宣德十年(1435),一代英主朱瞻基經搶救無效死亡,年僅三十八歲。仁宣之治就此完結。仁宣之治這十一年是明朝的黃金時代,對這段時期的統治,史料中溢美之詞不勝枚舉。大明帝國空前繁榮強大,一切似乎都在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年僅九歲的朱祁鎮登基為帝,年號正統。在朱瞻基臨死之前,他為自己那年僅九歲的兒子選擇了五位顧命大臣,雖然兒子還年幼,但朱瞻基並不擔心,因為他相信這五個人決不會讓自己失望!此五人分別是:楊士奇、楊榮、楊溥、張輔、胡濙。確實是豪華陣容,文有三楊,武有張輔,還有一個專幹秘密工作的,朱瞻基應該走得很安心。但他想不到的是,這五位風雲人物,朝廷精英最終還是讓他失望了。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誠孝昭皇后)把持,賢臣"三楊"主政。隨之,張氏駕崩,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就此埋下了禍根!

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

蒙古背景永樂十六年(1418),馬哈木的兒子脫歡承襲了父親的爵位,並從此開始了稱霸蒙古的軍事行動。事實證明,這位仁兄確實是有本事的,僅僅過了六年,脫歡就擊敗了瓦剌的部落,統一了瓦剌,成為了瓦剌獨一無二的首領。之後,他擁立黃金家族成員脫脫不花為汗,並開始攻擊阿魯臺。也先是脫歡的兒子,他比他的父親更加強悍,也更加聰明,短短几年之內,他向西攻擊哈密,控制了西域通道,威逼明朝西北邊境,他向東攻擊兀良哈,正統十年,瓦剌徹底擊敗了兀良哈三衛,並控制了當時尚很弱小的女真族,甚至威脅到了朝鮮。此時的蒙古已經完成了統一,而也先與他的父親一樣,也整日夢想著恢復大元天下,所以,在一切就緒之後,他把自己的矛頭指向了明朝。雖說也先進攻明朝報有自己的政治目的,但在我看來,引起這場衝突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於錢。因為蒙古人很會打仗,不過也很窮,他們不種地,也不紡紗,要想得到生活必需品,只能通過兩種途徑,一種是交換,另一種是搶劫!

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

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揮刀出鞘。蒙古騎兵分為四路,從四個不同的方向對大明帝國分別發動了進攻。其中第一路攻擊遼東,第二路攻擊甘肅,第三路攻擊宣府,最後一路由也先自己統領,攻擊大同。站爭就此全面爆發。當時也先的軍事實力已經非常強大,明朝的邊境將領已然不是對手,大同守軍連連失利,紛紛告急,朝廷經過會議,決定派出駙馬井源出兵作戰。駙馬井源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將領,他的出征緩和了當時的緊張局勢。然而就在他出徵後第二天,皇宮就傳出了一個消息,這個消息震驚了所有的人。皇帝要親征了!在王振的慫恿下,英宗朱祁鎮下達了親征的命令,召集大軍共二十萬,立刻準備出征。七月中旬接到邊關急報,七月十七日就出徵了!我們知道,兵家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的人也要吃飯,要睡覺,這就必須準備好糧食帳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打仗就是打後勤!不到五天的時間大軍就這樣出發了。此時的朱祁鎮也不會知道,他的傳奇經歷就要開始了。對於這個年僅二十三歲的年輕人而言,這是一次令人期待的興奮經歷。他一直尊重有加的“王先生”是不會錯的,以為朱祁鎮是王振一手帶大的。王振也是一個投機的高手!親征無疑是唯一正確的方法!二十萬大軍就在王振這個白痴的引導下,沿居庸關、懷來,向大同挺進,而前方等著他們的,是死亡的圈套!

八月一日,大軍到達大同,在陽和差點被幹掉的郭敬已經逃回來,並見到了自己的頂頭上司王振。看著郭敬那驚魂未定的眼神和體態,王振不禁嘲笑了他一番。“我有二十萬大軍,還怕也先嗎?”但郭敬接下來說的話,卻真正震驚了本就是無膽小人的王振。他匯聲匯色地向王振講述了那從前的戰鬥故事,並添油加醋地描述了戰敗時的慘況。司禮監王振,也就是個奴才。在他大權在握的日子裡,他作威作福,不可一世,還夢想著建功立業。其實在心底,他很清楚,自己不過是騙取了皇帝的信任,狐假虎威的一個小人,一個懦夫。於是他一改之前的豪言壯語,立刻下令班師。此時大軍剛剛到達大同,並未走遠,如果按時撤回,是不會有任何問題的,也先暫時也摸不透這二十萬大軍的底細,不會立刻進攻。雖說師出無功,就算是出來旅遊了一圈吧。可是王振這個死太監偏要搞出點花樣來。王振是一個小人兼暴發戶,他的所有行為模式都是依據這一身份而定位的,而像他這一類的暴發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愛炫耀。王振的家在蔚縣,當時屬於大同府的管轄範圍,於是他決定請皇帝到自己的家鄉看看,小小的蔚縣有什麼好看的呢?其實王振的目的很簡單,就如同現在的有錢人喜歡開著車回到自己的老家,然後大按幾聲喇叭,把全村的人都叫醒,然後讓全村老小出來看自己的新車、新衣服。王振帶了皇帝和二十萬人,回自己的家鄉也就是這個目的。他無非是想炫耀一下而已,當年那個窮學官,現在出人頭地了!雖然已經成了太監。

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

既然王振決定要回家去看看,那就去吧,大軍於是調轉方向,向蔚縣出發。事實上,王振的這個決定倒是正確的,因為從他的家鄉蔚縣,正是由紫荊關入京的必經之路。只要沿著這條路進發,足可以平安抵達京城。八月三日,大軍開始前行,但行進僅五十里,隊伍突然停了下來,然後接到命令,所有的部隊立刻轉向,回到大同,沿來時的居庸關回京。這簡直是個讓人抓狂的決定,大軍已經極其疲憊,如果繼續前進,不久就能回京,並確保安全。好好的路不走,走到半路,居然要回頭取一條遠路回京!發佈這條命令的人如果沒有正當的理由,那就一定是瘋了。王振有正當的理由,而且似乎還很高尚。“秋收在即,大軍路過蔚縣,必會踐踏莊稼,現命大軍轉向,以免擾民。”真是太高尚了,司禮監王振踐踏人命,貪汙受賄,禍害國家,誣陷忠良,現在竟然突然關心起蔚縣的莊稼起來,實在是明察秋毫。後世的史學家無不對此“高尚行為”深惡痛絕,還有很多人分析,蔚縣的田地應該都是王振自己的,所以他才那麼在乎。其實在我看來,是不是王振的並不重要,因為即使這些田地不是他的,也不能說明他的品格有多高尚。無非是施以小恩小惠,顯示自己的權力而已。王振最終還是挽救了蔚縣的莊稼,顯示了自己的權威,當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數十萬條人命。天降大雨,二十萬大軍行進更加困難,士氣極其低落,士兵們怨氣沖天,然而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說什麼也沒用了,老老實實地走吧。八月十日,經過艱難跋涉,軍隊到達宣府,眼看大軍就可以安全進入居庸關,大家都鬆了一口氣。但也就在此時,一直尾隨而來的也先終於看清了這支明軍的真實面目,經過數次試探,他已經明白,只要發動攻擊,必定能夠擊敗這個所謂的龐然大物。在躲避及尾隨了一個月後,也先這隻黔虎終於開始了他的第一次衝擊。所幸的是,明軍發覺了也先的這一企圖,立即派出主力部隊騎兵五萬餘人進行阻擊,統帥這支軍隊的人是朱勇。朱勇的父親朱能是一位優秀的指揮官,就如同張輔的父親張玉一樣,但朱能和張玉的不同之處在於,張玉的兒子張輔也是個優秀的軍事人才,但他的兒子不是。朱勇帶領著五萬大軍自信地出發了,他雖然是負責後衛工作,但其實他的兵馬要多過也先兩倍,因為據可靠情報,也先只有兩萬騎兵。這也正是朱勇自信的根由所在。盲目的自信往往比自卑更可怕。具體經過就不用多說了,只說結果吧:“鷂兒嶺中伏死,所率五萬騎皆沒”。五萬人中了兩萬人的埋伏,全軍覆沒,這充分地說明了朱勇不是一個好的指揮官。不過在我看來,死在鷂兒嶺的五萬大軍還是幸運的,至少他們還是奮戰而死的。他們沒有死在土木堡,沒有死得那麼窩囊。消滅了朱勇,通往勝利的道路終於打開了,也先的前面,是一片毫無阻攔的坦途。

雖然朱勇指揮不利,但他的軍隊還是為皇帝陛下爭取到了三天時間。三天救命的時間,但也僅僅只有三天。八月十日從宣府出發,明軍用三天時間趕到了土木堡,這裡離軍事重鎮懷來只有二十五里,只要進入懷來,所有的人就都安全了。下面的事情我想我不說大家也能猜得到,又有一個人反對。這個人還是王振。他如同以往一樣,找到了一個理由,不過這個理由一點也不高尚。“我還有一千多輛車沒有運到,大軍暫時不入城,就在這裡等待!”一個人犯一次錯誤不難,難的是從頭到尾都犯錯誤,類似王振如此愚蠢而不自知的人,實在是天下少有。對於這位司禮監先生,我已經無話可說,拋開他的惡行,單單他的愚蠢和無知,就足以讓他遺臭萬年,為萬人唾罵。一個人最可悲的地方不在於被罵,而在於罵無可罵。就這樣,明軍失去了最後一個脫困的機會。也先終於趕到了,他擦乾了朱勇在他刀上留下的血跡,準備再次大開殺戒。

八月十四日夜,也先突然發動攻擊,明軍促不提防,全軍敗退,但由於人數眾多,也先不敢過於深入,明軍於是趁此機會結成緊密隊形,並挖掘壕溝,準備長期作戰。據我估算,也先此時的兵力應該不止兩萬,應該在五六萬左右,但即使是這樣的兵力,他也無法擊潰固守的明軍。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八月十五日,也先突然派來使臣,表示願意和談,王振十分高興,立刻派出曹鼎參與和談,此時,似乎是為了表示誠意,也先的軍隊已退去。面對這種情況,熟知兵法的兵部尚書鄺埜冷靜地進行了分析,他認為這是也先軍隊的詭計,不能輕信,應該固守待援。也就在這個時刻,王振終於完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他充分地使用了自己的愚蠢,犯了最後一個錯誤。“大軍立刻越出壕溝,馬上轉移!”在正統十四年的這次軍事行動中,王振以錯誤開頭,用錯誤結尾,他能夠一直堅持自己的錯誤意見,即使明知自己的愚蠢和無知,也能夠發揚厚顏無恥的精神,充耳不聞,真正做到了把錯誤進行到底。不出鄺埜所料,大軍出發僅三里,已經消失的也先軍隊就出現了,“鐵騎揉陣而入,奮長刀以砍大軍”。經過長期奔波,被王振反覆折騰得士氣已經全無的二十萬大軍終於到達了極限,並迎來了最後的結局——崩潰。徹底的崩潰,二十萬大軍毫無組織,人人四散奔逃,此刻不管你是大將,大學士,還是普通士兵,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逃跑。

說起逃跑,實在是個技術工作,除了看準方向外,還要有充足的體能作底子,這下子平日不勞動的大臣們遭了殃,因為也先的士兵們在屠殺這件事情上做得相當徹底,不管你是什麼身份,是進士及第(曹鼎是狀元)還是進士出身,馬刀之前人人平等。四朝老臣張輔曾橫掃安南,威風無比,也於此戰中被殺,一代名將就此殞命。此外駙馬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侍郎丁銘、王永和以及內閣成員曹鼎、張益等五十餘人全部被殺。財產損失也很嚴重“騾馬二十餘萬,並衣甲器械輜重,盡為也先所得”。數十年之積累,數十年之人才,就此一掃而光。二十萬大軍崩潰,五十餘位大臣戰死,他們本不該死,這就是最後的結局。不過值得高興的是,有一個該死的人終於死了。護衛將軍樊忠在亂軍之中拼殺,他明白,所有的一切都結束了,自己也將死於此地。他自然是不甘心的,二十萬大軍就此潰滅,只是因為一個人的錯誤指揮。可惜他沒有死在我的手裡。似乎是上天要滿足他最後的心願,不久之後,他居然在亂軍中找到了這個人。這個人的特徵也很明顯,他是太監,沒有鬍鬚。於是樊忠趕上去扯住了驚慌失措的王振,用手中鐵錘捶爛了他的腦袋。“吾為天下誅此賊!”殺得好!殺得痛快!可惜太晚了。

正統十四年(1449)九月十二日。

“臣居庸關巡守都指揮同知楊俊報:近日於土木堡拾所遺軍器,得盔六千餘頂,甲五千八十領,神槍一萬一千餘把,神銃六百餘個,火藥一十八桶。”

正統十四年(1449)九月十三日。

“臣宣府總兵楊洪報:於土木所遺軍器,得盔三千八百餘頂,甲一百二十餘領,圓牌二百九十餘面,神銃二萬二千餘把,神箭四十四萬枝,大炮八百個。”

此戰之後大明王朝開始走在下坡的路上,再也沒有萬朝來賀的景象!朱祁鎮也開啟了他的一生的傳奇。在明朝的所有皇帝中,要論人生的傳奇色彩與命運的跌宕起伏,估計除了朱元璋外,無人可與這位皇帝匹敵。在明英宗的這個時代,除了他本人皇帝——俘虜——囚犯——皇帝的傳奇!

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

天順八年(1464),朱祁鎮三十八歲,但此時的朱祁鎮已經身患重疾,奄奄一息,大漠的烽煙、宮廷的爭鬥,耗盡了他所有的精力,現在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靜靜地等待,等待著死亡的到來。這位皇帝的一生並不算光彩,他寵信過奸邪小人,打過敗仗,當過俘虜,做過囚犯,殺過忠臣,要說他是好皇帝,真是鬼都不信。但他是一個好人。他幾乎信任了在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從王振到徐有貞、再到石亨、李賢,無論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他都能夠和善待人,鎮定自若,搶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顏帖木爾、阮浪,最後都成為了他的朋友。可是事實證明,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這位即將離世的皇帝思慮良久,對朱見深說出了他最後的遺願,正是這個遺願,給他的人生添加了最為亮麗的一抹色彩。

“自高皇帝以來,但逢帝崩,總要後宮多人殉葬,我不忍心這樣做,我死後不要殉葬,你要記住,今後也不能再有這樣的事情!”

“我一定會照辦的。”

跪在床前的朱見深鄭重地許下了他的允諾。

最後在我看來朱祁鎮的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信錯了王振,殺錯了于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