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與“創造力”哪個更重要?中外父母給出不一樣答案

文丨孕嬰育兒經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像雄鷹一樣展翅高飛,這隻雄鷹能不能飛得又高又穩,父親的影響力不容小覷,特別是從孩子3~9歲,這長達6年的時間裡,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力逐漸上升。

“聽話”與“創造力”哪個更重要?中外父母給出不一樣答案

良好的父子關係,可以給孩子至關重要的自信心,因為獲得足夠的父愛,孩子的內心會更強大,父親在日常中的行為舉動,更是言傳身教地帶給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父親相處多的孩子,會用更直接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隨著前幾年《爸爸去哪兒》等親子真人秀的熱播,爸爸迴歸家庭的聲音越發高漲,除了明星帶子女作為節目的看點,還有一對外國的父女讓我印象深刻,爸爸叫夏克立,女兒叫夏天,爸爸可以讓女兒隨意地在他指甲上塗顏色,用溫柔的語氣制止可能對女兒造成的傷害,完全是朋友般的存在。

從這對外國父女身上,我看到了中外文化教育的差異之處,通過這篇文章,讓我們一起分析中國爸爸和外國爸爸,在教育子女時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聽話”與“創造力”哪個更重要?中外父母給出不一樣答案

對外國育兒理念侷限性

我們的思維經常會被一種現象固定話,比如看到夏克立,以為外國爸爸都是這樣教育孩子;美國人18歲後都會被家裡趕出去,子女都是自己撫養。

其實,美國的一些家庭也是非常重視孩子的,同樣會有老人幫忙帶孩子。

當我們獲取信息造成侷限時,這種刻板印象就會影響我們對真相的認知。

中外教育差異在於政治、經濟、文化的不同,我們不能只看差異化,要看的是本質,這樣才能學習到適合自己的育兒辦法,解決育兒中的難題。

“聽話”與“創造力”哪個更重要?中外父母給出不一樣答案

為什麼中國爸爸陪伴時間會比外國爸爸少?

美國大多家庭都有固定時間陪伴孩子,而中國父母都會比較忙,大部分時間都是老人陪伴,爸爸的陪伴更是少之又少。

還有“男主內女主外”這種傳統的文化差異,大多數中國家庭認為帶孩子是女人的事,媽媽在家全職帶娃,而爸爸負責掙錢養家,父親自然而然陪伴孩子的時間就少了。

“聽話”與“創造力”哪個更重要?中外父母給出不一樣答案

孩子需要高質量陪伴

各種因素導致中國爸爸陪伴孩子的時間較少,這時有質量的陪伴就顯得尤為重要。

比如早上送孩子去幼兒園,可以在路上多與孩子互動、聊天;下班回到家,如果錯過了晚飯,可以給孩子讀一篇睡前故事;週末並不一定要帶孩子去遊樂場,哪怕是小區裡的一片空地,孩子也會玩的不亦樂乎。

孩子真正在乎的其實並不是和你去哪裡,更在乎的是你和他們在一起的狀態,爸爸和孩子在一起,表現出樂於傾聽的狀態,孩子自然就會親近你,而不是在那低頭刷手機,應付著孩子說的每一句話,所以,高效陪伴比心不在焉的長期陪伴更重要。

“聽話”與“創造力”哪個更重要?中外父母給出不一樣答案


可怕的補償心理

父母由於工作忙,平時疏於孩子的管教,有些父母為了補償孩子,通過把孩子報早教班、去遊樂場、買零食和玩具等彌補自己的愧疚心理。

這種行為其實是在補償自己,並不是補償孩子,孩子依舊會因為缺乏親子陪伴而缺少幸福感與安全感。

比起冰冷冷的玩具,來自父母的愛與陪伴更具吸引力,送孩子去再昂貴的早教班,都比不上自己與孩子的親密互動。

“聽話”與“創造力”哪個更重要?中外父母給出不一樣答案


中國爸爸不喜歡錶達自己的情感

通過影視劇我們不難發現,外國爸爸不吝嗇表達自己的情感,通過言語、肢體、眼神表達對孩子的愛,孩子受這種影響後,也會很自然地表達出對父母的愛,相比之下,中國父母可能在情感表達上就沒這麼坦然。

受傳統文化影響,君子之間應該是彬彬有禮、夫妻之間相敬如賓,喜怒不形於色在古代也是用來褒獎人的詞語,從歷史角度來看,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不習慣把感情外露。

相比國外文化,熱情、奔放、情感外露,所以不同文化孕育的文明,在情感表達時會出現一定差異。

現在的教育,大多數鼓勵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想法,但是很多孩子過於內斂,就算生氣也在心裡憋著。

想解決這個問題,家長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孩子建立平等的關係,站在他們的立場去考慮問題,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這樣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懂自己,建立了充分的信任感,就會更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聽話”與“創造力”哪個更重要?中外父母給出不一樣答案


樹立權威也要表達愛

傳統的中國父親習慣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當孩子犯錯後,會嚴厲地訓斥孩子,然後讓孩子自己反思,這就導致一些孩子長大後,想獨立完成某件事情,變得畏手畏腳。

我覺得父母應該認識到,孩子不可能永遠在你的包圍圈中長大,父母把孩子生下來是自然界的規律,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並不是我們的附屬物,他們將來會有自己的生活。

在《大衛,不可以》一書中,我們能看到一位典型美國媽媽的形象,調皮的大衛總是被媽媽罰坐在角落裡,孩子反思後會自己主動承認錯誤,這時媽媽會用一個擁抱,告訴孩子媽媽還是愛你的,這個動作是很多中國家長容易忽略的,當教育孩子後,我們需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依然是愛你的。

“聽話”與“創造力”哪個更重要?中外父母給出不一樣答案


爸爸要了解孩子的發育規律

與媽媽相比,爸爸可能不太懂孩子的心理與發展規律,孩子的”不聽話“很大程度和父母的這種”無知“有關。

比如,讓一個3歲的孩子,在餐桌上坐半個小時直到把飯吃完,這根本是一件不現實的事情,這就是不瞭解孩子的發育規律,導致期望值過高,而爸爸還以為問題是出現在孩子身上。

“聽話”與“創造力”哪個更重要?中外父母給出不一樣答案


逐漸消失的中外差異

如果世界上有一萬個家庭,那麼就可能有一萬種教育方式,現如今我們所處的環境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小村落,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已經把地球變成了“地球村”,可以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的聲音。

當世界變得開放,教育的差距也逐漸縮小,新生代的父母開始接收更多元化的育兒理念,特別是現在80後和90後的父母,開始反思上一輩人的教育方式,在培養自己孩子時做出改變,是時代的變遷,造就了年輕父母教育理念不斷的進化。

“聽話”與“創造力”哪個更重要?中外父母給出不一樣答案


“創造力”>“聽話”

什麼樣的父母,什麼樣的孩子是最好的?這個問題可能無法用公式衡量,中國大部分父母都喜歡聽話的孩子,這可能成為一個評判孩子好壞的標準。

可是,孩子為什麼非要“聽話”,明顯與這個時代提倡的“創新”相違背,如果孩子只是聽從父母的話,這個時代如何創新與顛覆,我們要培養的是有“創造力”的孩子,而不是“聽話”的孩子,這才是這個時代的烙印。

“聽話”與“創造力”哪個更重要?中外父母給出不一樣答案


當育兒理念變得越來越多元化時,我們自己的文化也需要保留,比如自律和自由同等重要,在中國文化中,充分的自律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孝道”也是我們需要保留的,百善孝為先,尊敬老人不管是在什麼時候,都需要父母對孩子言傳身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