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稱他為東方的凱撒大帝,看看他到底做了什麼?

不是在艱難的環境中沉淪,而是在這種環境中頑強地一次接一次、一代接一代地奮起再奮起;不是陶醉於初次勝利,而是緊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機,不停頓地勇猛進擊,勝利再勝利,直至奪取最後勝利。不是因循,古已有之的模式,而是隻吸取其中仍然有用的成分,依據新的時代,勇敢地創建出一個縱然有許多不完美之處,但總體上卻是氣勢恢宏的新天下。


西方人稱他為東方的凱撒大帝,看看他到底做了什麼?

“中國”的英譯名“China”的來源,有多種不同說法,如瓷器說、茶葉說、絲綢說、秦的音譯說等,其中後者是最為學者接受的說法,由此也可以看出秦的統一對世界文明史的影響。

秦統一中國的歷史過程,波瀾壯闊。相傳在西周文王時,中國有一萬多個小國,到春秋時,見於記載的國還有170個。至戰國中期,在孟子生活的時代大國只有七雄而已。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是一般規律。但是,仔細考量,我們或會看到,統一是社會的長遠理想,分治是國家的現實訴求。當一個國家強大到有理想的時候,萬邦分治到政治一統便是大勢所趨。所以統一其實是歷史的必然。


西方人稱他為東方的凱撒大帝,看看他到底做了什麼?

在戰國七雄的激烈角逐中,經過商鞅變法洗禮後的秦國,實力逐漸超越關東六國,統一天下的大任必然地落在秦國身上。公元前247年,13歲的秦王政繼位,這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因為年幼,朝政大事一直控制在相國呂不韋手中。秦王政21歲時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開始親理朝政。他先平定了與太后趙姬通姦的權臣嫪毐的叛亂,將嫪毐車裂,隨後罷免舉薦嫪毐的相國呂不韋,將其放逐到巴蜀。

公元前230年,秦軍發動強大攻勢,一舉滅韓,揭開統一六國的序幕。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率兵攻破趙國國都邯鄲,俘虜趙王,趙國滅亡。王翦乘勝北上,屯兵中山(今河北定縣、唐縣一帶),準備攻打燕國。燕國一片恐慌。燕太子丹找到刺客荊軻,讓他出使秦,假意獻地圖,趁機刺殺嬴政。

荊軻臨行前,丹在易水河畔設宴餞行。荊軻將酒一飲而盡,悲壯地吟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將匕首藏在地圖中,求見秦王。圖窮匕見,結果荊軻被殺。秦加快了統一的步伐,秦軍勢如破竹,公元前225年滅魏,公元前223年滅楚,次年滅燕。公元前221年滅齊國,將六國的疆土全部納入秦的版圖,結束了千百年來諸侯分立、割據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


西方人稱他為東方的凱撒大帝,看看他到底做了什麼?

統一後,秦王政立即著手建立新的帝國體制,“王”是西周時周王的稱號,戰國時因周王地位日益衰微,各國國君相繼僭越稱王。現在秦統一了中國,秦王政認為繼續沿用“王”的稱號無法彰顯自己的偉大功業。他自認為功高三皇、五帝,於是從中各取一字,創“皇帝”尊號,自己為始皇帝,希望秦的統治可以至萬世,傳之無窮。秦王政從此變成赫赫大名的“秦始皇”。


西方人稱他為東方的凱撒大帝,看看他到底做了什麼?

秦始皇在中央建立了一套以公卿為首的龐大的官僚機構。皇帝之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下設諸卿掌管司法、財政、京師戍衛等具體政務。對於帝國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地方行政體制,大臣間爭論激烈。多數大臣主張沿襲周分封制,將原燕、齊、楚等邊遠地區分封給王子;廷尉李斯力排眾議,主張徹底廢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縣制,秦始皇支持李斯的建議。

郡縣制為兩級行政體制;郡的行政長官稱郡守,軍事長官稱郡尉,並設郡監主管監察;郡下設縣,有少數民族者稱道;萬戶以上設縣令,萬戶以下為縣長。

皇帝和中央通過嚴格的文書制度,將中央的政策、法規推向全國,並及時掌握地方的治政情況和動向。國家軍政大事通常由公卿大臣進行朝議,最後由皇帝做出裁決。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總攬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


西方人稱他為東方的凱撒大帝,看看他到底做了什麼?

百代皆行秦政事,這樣一套上自皇帝下至郡縣鄉里、以文書行政為基本特徵的體制是世界上出現的最早、最完備的官僚體制,開創了此後中國2000多年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官僚體制的基本模式,並對周邊國家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在公元前3世紀初就形成了完善的官僚行政體制,在世界文明史上實屬罕見,世界其他國家由職業官僚構成的官僚體制的建立要晚得多,因此,或可以說中國道路有其特殊性。其實,中國道路是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成熟的,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


西方人稱他為東方的凱撒大帝,看看他到底做了什麼?

面對一個剛剛結束割據戰爭的全新的國家,秦始皇必須採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維護統一。為了防止六國舊勢力武裝反叛,秦始皇下令將民間武器全部沒收,銷燬後鑄成擺放樂器的架子,擺放在咸陽宮;毀掉城郭、護城河等軍事防禦設施;並將舊六國貴族、豪富遷到關中、巴蜀等地,割斷他們與鄉土的聯繫。此外,秦始皇還採取了其他幾個重要措施。

1、統一文字。以秦人通用的小篆為基礎,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在全國推廣。

2、統一貨幣與度量衡。

3、修建馳道和直道。

為了有效控制和管理廣闊的疆域,秦始皇下令修建從首都咸陽通往各地的馳道。馳道寬約69米。據統計,秦修建道路的總長度約為6800公里。大約4個世紀後,羅馬道路的總長度才達到5984公里。

4、北擊匈奴、修築長城。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將軍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為了保衛新佔領地區不受匈奴侵擾,秦採取了和戰國時一樣的做法:修築長城。蒙恬在新佔領區的外緣修建長城,並將它與戰國時各國的長城連接起來,綿延5000餘公里,號稱“萬里長城”。

從現存的遺蹟來看,秦長城的高度只有一米多高,就地取材,或由草和泥夯築,或由碎石礫堆砌而成,和現存的明長城相比顯得十分簡陋。但是,在冷兵器時代,它足以有效地阻止匈奴騎兵的入侵。

5、焚書坑儒。

公元前213年一次朝宴上,博士淳于越抨擊郡縣制,主張重行分封,丞相李斯遂認為當今的學生借古諷今,惑亂百姓。他建議除醫藥、卜筮、農書外,將民間所藏諸子百家書全部焚燬,有敢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這一建議正合秦始皇的心意。全國各地就這樣燃起了焚書的熊熊火焰。焚書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場浩劫。

“焚書”次年,方士盧生等人因求不到長生不老藥,害怕秦始皇怪罪下來,相約逃走。秦始皇聞聽大怒,下令將涉事460多名儒生全部活埋。歷史上將這一事件習稱為“坑儒”。但是,從事件的原委來看,被坑殺的儒生可能只佔一部分,更多的應是方士。


西方人稱他為東方的凱撒大帝,看看他到底做了什麼?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在巡遊路上,享年50歲。歷史上很少有偉人像秦始皇一樣,在其身後備受爭議,有人譽其為“千古一帝”,有人稱其為“暴君”。對於這一點,西方人似乎難以理解,在他們看來,秦始皇是東方世界的愷撒大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他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