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为什么一定要北伐呢?

微笑转身不见你


汉昭烈帝刘备乃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皇亲国戚。他一生一志愿恢复汉室,一统中原。死后诸葛亮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一心辅助刘禅,想完成先帝的医院。从千古明篇《出师表》我们便可见。诸葛亮要北伐的决心。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蹴,今天……。只是感天动地啊。


中华智谋大全


初中时,和两个死党玩红警,三个人对战。我的操作比较差,所以抢到手的矿很少,采矿车也少。所以开局我的实力最弱。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三个人拼命采矿,拼命造坦克,谁也不做第一个开打的。后来我发现,我的钱压根不够用,我造一辆战车的时间,别人可以造三辆四辆。

以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打乱他们的节奏。于是我开始不断在他们家门口袭扰。逼他们有战损,最好造成大混战。

蜀国面对的局势就是这样,如果大家都相安无事,凭蜀国的资源和位置就已经决定它的发展潜力远不如魏吴。三国之间谁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难道诸葛亮不动手,魏吴就和你友好相处,永不侵犯了。诸葛亮明白这个道理,等人家准备好了,屠刀随时就砍来了,趁着自己还活着,还能支撑大局,还有能力北伐,等到自己死了,蜀汉还有谁,蜀汉的人才资源更少得可怜?

蜀汉基业是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第一代核心集团经历千辛万苦才建立,可现在只剩下诸葛亮一个人。你说他忍心最后这基业败在自己手上?那他就不是那个千古传颂的诸葛武候了。

越是弱小越不能坐以待毙,越是弱小越不能安居一隅。除非当朝者压根就是不思进取,那就另当别论。


高高在下哟


一个原因。

失去荆州之后 蜀汉实际就是一个地方的州级割据政权。东是拥有强大水军的东吴,向北是曹魏家,向西向南都是野人高山。按照道理来说,蜀汉就应该积蓄力量,发展经济,恢复人口,为将来做打算。

可问题是,蜀汉是一个跛足政权。

益州之地,政权核心的荆襄士子,以诸葛亮为首,但人口稀少。蜀汉政权的同盟军东州派,有三万户。

东州派核心人员吴懿:

诸葛亮:

但这两派加起来,人口人才依旧不是蜀汉本地世家对手。如果努力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只会让本地世家夺取政权,杀光外来户。

所以,诸葛亮高举北伐大旗,占据政治话语权,时刻控制大半军队在手,占有最多份额的行政开支,手上有钱、有粮、有军队、有官职,自就不怕本地世家造反(同时也防备刘禅对自己下手)。


四川達州


你好很简单,这是季汉政权的立国之本。

这里要说明一下中国古代政权法理上的取得。新政权取代旧政权必须要有大义名分,合法来源。

我们觉得曹操是乱臣贼子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正史中曹魏一直是正统,其来源自汉献帝封魏公国至魏王国,又履行了禅让程序,这可都是汉献帝一步步册封禅让的,具有无可比拟的合法性。

大家想一下关羽的官职,关羽在蜀汉不管做了什么位置都以汉寿亭侯的爵位自豪,为啥,那是汉献帝册封的,是合法的。加上曹魏占据了

中国当时的绝大部分核心地带。

因此曹魏为天下正朔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反观季汉政权,自刘备进位汉中王就是自封的,又是偏居西南一隅。

那么怎样说明自己是合法的呢,唯一的道路就是不承认曹魏禅让的合法性,那就必须不断攻伐魏国,以此收拢天下人心,证实自己的合法性,因此伐魏是季汉立国之本。

是宣示自己合法性的唯一途径。往具体层面讲,刘备能够收拢这么多谋臣猛将在身边也是以此为旗。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曹魏占天时,孙吴占地利,刘备占人和,不北伐,人和也就没了,更无法与魏吴争锋。

诸葛亮对此认识很清楚,所以才在后出师表里说,然不伐贼,王业亦亡。[耶]




民间小俗事


为什么一定要北伐呢?我看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北伐是刘备未完成的遗愿。刘备一辈子都想要统一中国,将破败不堪的大汉王朝重新收拾起来,可是终其一生都没有实现这个梦想,所以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头号军事和合伙人,当然要帮助刘备完成梦想,即使失败再多次也不可惜,为了主公的大业必须要努力。这也是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恩情。

其次,当时已经跟孙吴重新联盟,是不可能去攻打孙吴的,为了保证南方的稳定,蜀汉跟孙吴都没有互相伤害过。他们都在北伐,只不过孙权是有心无力,打了两次以后,发现完全打不过,就这么放弃了,而诸葛亮一直在打,一直打到了他去世为止。其实北伐就是他一生的事业,他必须要为之而奋斗一生。既然南方不能打仗了,那就必须要往北拓展,这才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一步。

再次,诸葛亮主要还是希望军权一直在自己的手里。当时刘禅非常听诸葛亮的话,所以为了化解权力的争夺问题,诸葛亮必须要紧紧抓住权力,不能因为权力的斗争,让这个国家分崩,荆州派李严当然要斗争啊,不过没有军队作为支撑,李严最后迎来的,只有失败。李严失败以后,益州这边人的利益核心彻底被击碎,从此诸葛亮彻底掌握了整个蜀汉政权的所有大权。其实权力未必是个好东西,诸葛亮忠心耿耿,为了刘禅呕心沥血,最后五十多岁就被活活累死了。还不如做一个闲散的钓鱼翁,逍遥自在过一辈子来的舒服快活。要比北伐快乐的多。


陌上花77178705


读者您好,对于蜀汉为什么一定要北伐,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实力。

我们知道,蜀汉在三国里实力是最弱的,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所说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乃存亡之秋也。”这里诸葛亮并非是夸大其词,而且对事实的准确评判。

为什么说蜀汉政权最弱呢,首先蜀汉政权建立者不得人心

。刘备从荆州进入成都,夺取地方政权的方式并不合乎情理。类似于强夺,实际上就把他平日标榜自己“汉室后裔”的正统性降低了,拉低到与其他异性诸侯同等地位。当地百姓清醒地认识到刘备政权与此前入主蜀地的其他政权并无二致。

其次,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转移政权内部各方势力的矛盾。蜀汉政权从诸葛亮到姜维,一直贯彻北伐的军事策略,目的就是通过树立假想敌曹魏,一致对外,达到国内团结的实际目的。另一方面,北伐需要耗费巨额军费,而出资者多数是地方富豪,太平时期他们不会主动捐资出力,而战争会有输和赢,蜀汉政权一旦失败,他们的财富也将付之一炬,因此,他们会不留余力的支持北伐。

最后为什么是北伐而不是东伐孙吴?第一是因为蜀汉与曹魏在地理上联系更紧密,而且汉中乃蜀汉咽喉,一旦丢失,后果很严重。其次,孙吴有长江之险,而蜀汉政权并不擅长水战,所以只能北伐。其实,刘备用自己命殒白帝城的行为已经诠释了为什么只能北伐。

以上就是蜀汉为什么一定要北伐的原因,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咩咩的老干部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臣下不是不爱惜自己啊,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愿。而敌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呵!

现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而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这能实现吗?……

自从臣下进驻汉中,不过一周年而已,期间就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余人。这些都是几十年内从各处积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

如今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战争不可能停息;战争不能停息,那么耽在那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其劳力费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时去出击敌人,却想拿益州一地来和敌人长久相持,这可能长久吗?

难于判断的,是战事。……凡事都是这样,难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


中行偃1


第一,立国根本。蜀汉不像东吴,东吴可以胸无大志可以偏安一隅,而蜀汉不进攻,不北伐,那么就跟守土之犬没有区别,与之前的刘璋没有区别,这个政权的凝聚力和存在的合理合法性就会被质疑。一个大汉正统,却偏居蜀中不思进取,也配叫汉朝?而且,长期苟且于蜀中,会慢慢消磨锐气心志,失去天下大局的野望。孙子装久了,最后可能真的变成孙子。在角落里看久了,慢慢就只会看了,失去站起来的勇气。比如东吴,孙策时期进取十足,随时准备到中原干一票大的,待到孙权,初时还有点想法,后面就真的成了一个稍微有点强的守土之犬了。

第二,稳定内部。蜀汉内部也是有派系的,虽然蜀汉政权相对于魏吴两国清明一些,但也并不是铁板一块。益州本土有本来就不怎么听话又很会拖后腿的本土派,比如皇戚吴家等等。这些多是世居益州的世家,掌握蜀中大量的人口与土地,在蜀汉的基层统治当中拥有巨大的能量。同时也最不想北伐,习惯于刘璋麾下的苟且,谁又愿意拼命?再者,北伐或成或败,益州派都得不到什么利。执掌大权的,也最有能力的是已经失去根基的荆州派,还有五湖四海跟着刘备来到蜀地的元老们,比如诸葛亮蒋琬等人,这些人根基不在蜀中,不像益州本土派有滋养有根源有基本可以生息绵延,一旦偏安一隅,他们的力量会日趋弱小直至慢慢消亡。他们是最迫切的进取派 ,只有打下新的地盘,也会有新的土壤。蜀汉必须北伐,必须在恢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旗下,蜀汉政权才能统合力量、稳定政权,才能避免陷于内斗无法自拔,毕竟三国里蜀汉底子最薄,经不起折腾。

第三,唯一生机。有些说蜀汉应该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的真是醉人,是不是有点太相信天府之国的可塑性了。蜀地是易守难攻,也是一大粮仓,但是再怎么强也是仅仅一州之地,人口耕地资源就算给诸葛亮一个300%的buff也不可能跟魏吴比发育啊。蜀汉毕竟只有益州,而曹魏是青并徐凉冀幽豫衮加上司隶九州之地,大汉最精华的中原之地全部在其囊中。吴也有荆扬交三州,还有个夷州台湾。你让诸葛亮和魏吴拼发展,那也太强人所难了。就像玩游戏,你一个单矿的和人家十矿的拼后期,何来的自信?

总之,北伐是蜀汉唯一生机,不北伐,死的更快更惨。至于整个三国形势,蜀汉将毫无存在感,魏晋不会先啃这快又硬又毫无威胁的石头,掌握北荆州的魏晋在没有后患的情况下收拾东吴是没什么问题的。


有趣的灵魂猎手


一、调和内部矛盾。用战争来调和国家内部矛盾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是这的确是诸葛亮的计谋。因为在刘备为关羽报仇失败后,国力一下锐减,成为三国里国力最空虚的一个。而在刘备去世刘禅这个智商余额不够的人上位后,蜀汉的的一些将领和朝臣的内部矛盾一下爆发出来,如果蜀汉闭门修养的话,很可能这些人开始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内斗,这样更糟糕。

于是诸葛亮就主张北伐,带领蜀汉的将领们一致对外,这样他们就顾不上内斗了,有效化解了内部争斗。

二、诸葛亮秉承刘备遗志,要光复汉室。曹魏一直都被叫做汉贼,而曹丕已经称帝,如果蜀汉不北伐,岂不是等于默认曹魏的地位,默认于汉贼平分天下,这让一直支持汉室宗亲、遗老怎么看,所以这也是必须北伐的原因之一。

三、为了国土和民生而北伐。蜀汉国土面积小,而且蜀地农业发展很不好。于是为了富庶的地盘也得北伐,不然等上几年都不用东吴和曹魏来打了,自己就把自己拖垮了。而曹魏在中原富庶地区,这正是蜀汉需要的,所以这也是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原因。

蜀汉的接连几次北伐在诸葛亮的主持下都是保底的战争,也就是不会讲国家拖垮。几次北伐下来诸葛亮实现了法治,也调和了内部矛盾,还拖慢了曹魏的发展,哪怕他死后也不用担心瞬间灭国


感兴趣的野史


因为刘备死后,诸葛亮摄取了李严的兵权,荆州势力独占蜀汉所有权力,破坏了刘备建立的蜀汉内部各势力的势力均衡,年轻的皇帝刘禅完全丧失了所有权力,被诸葛亮控制在宫庭中,一切国家事务咸决于亮。非荆州势力的不满,人心离散,使得诸葛亮难以稳定内政,所以益州疲惫,只能通过对外战争,强聚人心,以维持其本人对蜀汉的统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