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最早是誰開始建造的?有何歷史?

格鬥防身大師


長城開始修築的時期,大約在公元前六世紀前後,那時正是我國曆史上的春秋戰國時代。

由於諸侯之間互相兼併的結果,出現了秦、楚、齊、燕,韓、趙、魏等幾個大的諸侯國家;各諸侯國為了防禦,各自在自己的土地上修築長城。  

另外還有一些小國如像中山國(在今河北省中部)也修築了長城。

秦始皇把以前各諸侯國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還把一些關隘險阻拆除了,以致遺蹟難尋。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三山五鱷


萬里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分佈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0000多千米。

很多人都以為最早修築長城的是秦始皇,其實要早於秦始皇,只是秦朝是最開始大規模修築的。隨著少數民族匈奴的強大,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當時內地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針對這種被動局面,開始修築長城。

秦朝是修的最多的,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

秦朝之後的唐、宋、明、清都修築過長城。



shadow背影


這個問題小編來回答一下吧。我們都聽過毛主席說的一句話:不到長城非好漢。

我們現在所看見的是明朝的長城。也稱之為明長城。最早開始建萬里長城的國家,其實是楚國。雖然說存在種種爭議。

但可以確定的是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其實六國中每一個國家都有去建造屬於自己的萬里長城。到現在最有名的應該是八達嶺長城。

長城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美譽。被譽為天下九寨之一。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的精華。海拔高達1015米。現在的長城是國家5a級景區。其實長城經過歷代都有改造。我們比較熟悉的是秦始皇修建長城。

是為了抵擋匈奴人,長城相當於是古代的天然屏障。雖然說中國古代的領土在不斷擴張。但是長城起到的作用還是抵禦外族入侵。如果有外敵入侵,長城作為天然屏障,能很有效地抵擋住外族的鐵蹄。 防止他們騎兵南下。

這就是為什麼秦始皇跟漢朝為什麼要大力修建長城原因所在。長城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張。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長城是明代的長城。可能大家會問,為什麼清代沒有長城呢?因為清代的時候中國的國土已經超過了長城包括了蒙古。長城也起不到什麼作用了,所以清朝就沒有修建長城,

所以如今我們看到的是明代的長城。而明代的長城也是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改造。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啦,希望大家多點贊關注評論轉發,謝謝大家。


最強大的我們


樓主問這個問題看來是真的對中國歷史不太瞭解,不過沒關係,我來告訴你。

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我國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1]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小扎說事兒


長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修築,《詩經·小雅·出車》記載:“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獫狁於襄。”,當時築城用意在於“互防”和“拒胡”。

齊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建築最早的長城,在今山東境內,至密州琅琊臺入海,全長500餘公里。但是由於諸侯林立,屬境較小,一般小國長城都只有幾百裡,一些大的諸侯國家的長城也不過三四千裡。例如趙肅侯十七年(前333年)在漳水、滏水(今滏陽河)附近築長城,史稱“趙南長城”。

[趙武靈王所築長城,起自代(今河北省蔚縣境內),終於高闕(今內蒙古烏拉特後旗境內),史稱“趙北長城”。

《史記》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裡以備楚”。秦昭王時,攻滅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燕長城,西起造陽(今河北獨石山),東至襄平郡。另有中山國長城和魏長城(即濱洛長城)。

萬里長城之名,自秦始皇才開始,因此,人們提到萬里長城的時候,往往把它同秦始皇的名字聯繫起來。據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上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


西瓜歷史頻道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

擴展資料: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接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這個體系具有戰鬥、指揮、觀察、通訊、隱蔽等多種功能,並配置有長駐軍隊的點線結合防禦工程整體。

長城所體現出的軍事防禦思想,在軍事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長城的產生和發展和中國古代的整個軍事發展同步前進,對於研究古代軍事作戰思想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秦皇漢武,包括明初,無不是在主動出擊、軍事上取得壓倒優勢時修建長城的。這說明,修築長城既是一種積極防禦,又是積蓄力量、繼續進取的謀略。

修築長城,是針對西北邊地軍情所採取的積極措施,是化被動為主動事前防禦。需要要強調的是,長城的防禦作用不是一般人以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處在於——入侵者或許能集中力量偶爾攻破一兩個關口、闖入內地,但只要整段長城還駐守有強勁的軍隊,入侵者就始終面臨被阻擊、伏擊而無法回家的危險。

尤其是,長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個交通要道,遊牧民族的騎兵縱然破關而入,但只能對內地實施騷擾,而他們的後勤根本無法通過關口輸送進來,故而無法在內地立足、從而動搖中華帝國的根基。癬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這是長城存在的根本意義。





月夜luck


萬里長城是秦始皇首先建造的,目的是為了防禦北方異族的侵襲。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


馬琨琨琨兒


萬里長城最早是由楚國建造。當時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相互防禦,分分修築烽火臺,並逐步用城牆把烽火臺聯繫起來,構成了長城這一完備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體系。楚國開姑修築的時間約在公元前七世紀前後。公元前五、六世紀,齊國又修築了長城。到公元前四世紀前後,燕、趙、秦、魏、韓各國也相繼修築了長城。

公元前四世紀前後,在一些地處我國北部地區的諸侯,燕、趙、秦等國,因和我國境內北方的遊牧民族東胡、匈奴等毗鄰。那時匈奴正處於奴隸制階段,奴隸主貴族經常掠擾燕、趙、秦三國的領土,搶奪牲畜和人口,嚴重妨礙那裡人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所以這三國又在他們的北方修築了防止東胡、匈奴南掠的長城。這三國的長城便成了後來秦始皇萬里長城的基礎。

以上這些諸侯國家的互防長城,規模較小,東西南北各自據守,互不連貫,較之秦始皇長城,在規模上相差很遠。故長城史家有將其區別,稱之為先秦長城,也有稱之為戰國長城的。


旅行筆記ysj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蹟。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於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

長城位於中國北部,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約6,700公里,通稱萬里長城。

長城的修建持續了兩千多年,根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七世紀楚國築“方城”開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超過了5萬公里; 如果把修建長城的磚石土方築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牆,這道牆可以環繞地球一週有餘。

長城的主體工程是綿延萬里的高大城牆,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沿著山脊把蜿蜒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塑造出奔騰飛躍、氣勢磅礴的巨龍,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在萬里城牆上,分佈著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臺、烽火臺,打破了城牆的單調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顯得雄奇險峻,充滿巨大的藝術魅力。

各地的長城景觀中,北京八達嶺長城建築得特別堅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觀賞長城的最好地方。此外還有金山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臺長城、古北口長城等。天津黃崖關長城、河北山海關、甘肅嘉峪關也都是著名的長城遊覽勝地。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餘里,遂稱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蹟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水等”。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但據報道,1990年一個徒步走完長城全長的中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的是6700公里。)

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臺、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鬥獸場,意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涼城阿甘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