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民國大師的個性講學方式

中華民國,一個特殊年代,在那個年代我們都知道是一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時代,但是就在那個年代,大師輩出。(王國維、辜鴻銘、蔡元培、梅貽琦、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劉文典、魯迅、老舍、林語堂、梁實秋、臧克家、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豐子愷、熊十力、梁漱溟、朱自清、聞一多、馮友蘭、朱光潛、胡適、張伯苓、陶行之、黃炎培、馬寅初、吳健雄、吳大猷、茅以升、竺可楨、李四光、童第周、梁思成、徐志摩、聶耳、洗星海、茅盾、曹禺、葉聖陶、田漢、巴金、柳亞子、張恨水......)這些都是我們所熟知的,一個個個性鮮明的大師,一個個具有文人風骨的學者。在今天,依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過,今天我們不講他們的知識與能力,我們來看一下民國大師們的那些有趣的上課方式。


兄弟沒有什麼學問——梁啟超


這個身為清華“四大導師”之一(其他三人為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的學者竟然說自己沒有學問。梁啟超先生上課時走上講臺,打開他的講稿,眼光向下面看一看,然後是他的極簡短的開場白,“兄弟我是沒有什麼學問的——”然後眼睛向上一翻,又來一句:“兄弟我還是有一些學問的”梁啟超先生上課的第一句話很自謙,而後一句話又很自負。


細數民國大師的個性講學方式


花生小曲不剪辮子——辜鴻銘


辜鴻銘何許人也?20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這可是號稱五百年一遇的人才,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他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精通9種語言,獲得了13個博士學位,他是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曾經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辜鴻銘最有個性的一點是不剪辮子,清朝滅亡後,孫中山先生下令革除陋習剪辮子。所以辜鴻銘上課拖著自己的辮子上課時引來同學們的陣陣嘲笑。 辜平靜地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一刀就可以減掉,而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聞聽此言,狂傲的大學生一片靜默。

辜鴻銘上課也是很有特色,辜鴻銘曾為學生定下三條規矩:“第一,我進來時,你們要站起來,上完課我先出去,你們才能出去。第二,我向你們問話或你們向我提問,你們都要站起來。第三,我指定背的書,你們都要背,背不出來不能坐下。”辜鴻銘講課詼諧幽默,講到痛快處經常唱一曲“助助興”,或從長袍裡掏出幾顆花生糖吃,令人忍俊不禁。


細數民國大師的個性講學方式


初次上課十分鐘講不出話——沈從文



眾所周知,沈從文的學歷可以說是這批教師裡學歷最低的,但當時沈從文在文壇上已初露頭角,在社會上也已小有名氣。所以,梅貽琦先生髮現了沈從文的優點,讓他來給學生上課。

沈從文第一次上課時,來聽課的學生極多。因為是第一堂課,還有一些並不聽課,只是慕名而來。故教室裡早已擠得滿滿的了。他們中已有不少人讀過沈從文的小說,他們知道沈從文是行伍出身,小說裡又不乏湘西地域荒蠻、民氣強悍的描寫。所以學生們在思考沈大師究竟是什麼樣子。
然而尷尬的事情發生了。當沈從文低著頭,急匆匆走上講臺,與學生對面時,眼前這個真實的沈從文,卻與他們想象中的沈從文判若兩人:一件半新不舊的藍布長衫罩著一副瘦小的身軀,眉目清秀如女子,面容蒼白而少血色;一雙黑亮有神的眼睛稍許沖淡了幾分身心的憔悴。



他站在講臺上,抬眼望去,只見黑壓壓一片人頭,正以自己為焦點匯聚,形成一股強大而灼熱的力量,將他要說的第一句話堵在嗓子眼裡。同時,腦子裡“嗡”的一聲炸裂,原先想好的話語一下子都飛迸開去,留下的只是一片空白。上課前,他自以為成竹在胸,既未帶教案,也沒帶任何教材。這一來,他感到彷彿浮游在虛空中,失去了任何可供攀援的依憑。

一分鐘兩分鐘過去了,他還沒出聲;五分鐘過去了,他還沒出聲。眾目睽睽之下,他呆呆地站了近十分鐘之久。(你能想象去動物園看猴子,猴子的感覺嗎)


細數民國大師的個性講學方式


“刺兒頭”老師——黃侃


黃侃有一個習慣,在課堂上講書,講到要緊的地方就停下來,故意不講了,然後高傲的說:“這裡有個秘密,僅靠北大這幾百塊錢的薪水,還不足以讓我講,你們要聽我講,得另外請我吃飯。”有一次,上課鈴響了,學生坐滿了教室,等待老師上課。但黃侃卻安坐在教員休息室,紋絲不動,壓根就沒有起身往教室走的意思。學生們在教室等了一會兒,不見老師來上課,就趕緊報告了教務處。教務處職員知道黃侃的名士脾氣發作了,於是趕緊跑去請他上課,低下身子說:“先生,上課時間到了,該上課了。”不料黃侃兩眼望天,冷冷地說:“時間是到了哦,但錢還沒有到呢。”原來,學校沒有及時發放薪水,黃侃以此來表示不滿。於是教務處趕快去代他領了薪水,黃侃這才去教室上課。

學生要畢業,按照慣例是要制定同學錄的,而這些錢是要學校的教授們出的。但是黃侃常不以為然,他既不照相也不捐錢。等到學校把照片印出來,給黃侃一本留作紀念。黃侃收下冊子,卻將它丟入河中,憤然罵道:

“一幫蠢貨,請飲臭水!”



細數民國大師的個性講學方式


“掌功了得”——熊十力


熊先生講課天馬行空,如滔滔大河。每節課上課時間很長但不下課,熊十力上課從來不坐著講,而是站在教室中間講。講到高興時,或者重要的地方,隨手在學生的頭上或肩上拍一巴掌,然後哈哈大笑。


細數民國大師的個性講學方式


最老實教師——王國維


王國維我們瞭解的肯定是他的三重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但是王國維給人印象最深的恐怕是“老實”二字。
王國維講《尚書》,一上來就說,《尚書》“阿拉只讀懂了一半”。講課中凡遇到沒有掌握的,他就用海寧方言直言“弗曾見過”,“阿拉弗曉得格”。有人把王國維的教學精神總結為“六不”:不放言高論,不攻擊古人,不議論他人長短,不吹噓,不誇淵博,不抄襲他人言論。

魯迅曾評價王國維做學問“老實得像條火腿”。而恰恰是這種老實,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大學者的講壇風範。

細數民國大師的個性講學方式


你還知道哪些民國大師的個性的講課方式,歡迎留言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