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能頂十萬毛瑟槍的《黃河日報》到底有多少個版本?

抗戰時期,能頂十萬毛瑟槍的《黃河日報》到底有多少個版本?

黃河日報·上黨版

目前所知,最早的《黃河日報》誕生在1939年5月1日,它一誕生,就冠以了“上黨版”。在文章前面我就疑惑過,《黃河日報》一誕生,本來就是獨一無二的,為什麼會冠以“上黨版”之謂?或許它的誕生,有更大的圖謀,就是要把《黃河日報》辦到全國各地去,讓“黃河”的濤聲喚起更多有良知的中國人,奮起抗日。這也就是《黃河日報》的辦報宗旨:抗戰、進步、團結。

《黃河日報》(上黨版)1939年5月1日在長子縣陽魯村創刊,此報紙有實物發現收藏。1939年7月份,日軍第二次九路圍攻晉東南的時候,報社撤退到沁水縣的蒲溝、棗嶺一帶。據報刊收藏大家楊宏偉老師研究,在沁水這一段時間裡主要出的是“號外”,但未發現報紙實物。

1939年12月28日,在沁水的黃河日報社慘遭閻錫山的部隊搗毀,脫險人員轉移到了沁源縣一個叫正溝的自然村裡,“為堅持抗戰進步團結,遂排除萬難”,1940年1月迅速復刊,復刊後的報紙也未見真容。


抗戰時期,能頂十萬毛瑟槍的《黃河日報》到底有多少個版本?

黃河日報·太行版

“十二月事變”中,閻錫山的第三行署主任孫楚指揮獨八旅搗毀在沁水的黃河日報社後,利用其機器設備出版了偽《黃河日報》,“散播其投降妥協之謬論”,報紙實物也未見流傳。

據《新華日報》(華北版)的報道,《黃河日報》在“十二月事變”之後,迅速復刊,並擬發刊“太嶽”“太北”版。這兩種報紙也是隻聞其名,未見其容。1940年6月7日,在沁源縣法中鄉水泉村正溝自然村誕生了一份新報紙《太嶽日報》,它的前身可以肯定地說是《黃河日報》諸多版裡的一種或幾種。

《黃河日報》(太行版)於1939年8月間在壺關縣樹掌鎮芳岱村創刊,“十二月事變”之後,轉移到了平順縣杏城鎮,繼續出版《黃河日報》,只是去掉了“太行版”三個字。這兩種報紙均有流傳,珍貴的歷史資料,能以得藏,後人有幸。


抗戰時期,能頂十萬毛瑟槍的《黃河日報》到底有多少個版本?

黃河日報(平順)

在平順出版的《黃河日報》大約有四個月,於1940年4月底停刊。“黃河日報”社和中共太南特委的“太南日報”社,以及太南文化教育出版社合併組成了“人民報”社,於1940年5月1日在平順縣石城鎮源頭村創刊了《人民報》。但據作家趙樹理的回憶《人民報》的原名是《晉豫日報》,可能回憶有誤。原《晉豫日報》社長,後曾任《山西日報》副社長的何微先生,曾在《黃河日報》做過編輯,據有關回憶何微先生文章,給出他在這段時間的經歷是這樣的:

1938年10月,何微到延安“抗大”學習,此期間入黨。1939年“抗大”畢業時,組織原擬派何微去平順縣任縣長,在徵求他的意見時,他向組織表示,更希望去抗日前線做記者。組織上考慮到他的文化基礎、志趣、特長後,同意派他去《黃河日報》做編輯,與著名作家趙樹理、白浪、王春一起經營該報。1940年,何微調到“太南”《人民報》任記者。1941年3月,何微調任新華社晉豫分社社長,兼《太南導報》社長,9月任《晉豫日報》社長。

如上述所說,可以看出,《黃河日報》時間在《人民報》之前,《晉豫日報》的時間好像還在之後。此事不再多談,如有機緣,找到相關資料,當作專門研究。

據目前所知,《黃河日報》最早誕生於晉東南,但不能理想中認為《黃河日報》就只有晉東南地區才有。黃河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同樣,《黃河日報》是晉東南的,也是山西的,更是中國的,它是為抗戰、進步、團結而誕生的,抗戰不僅是華北的,是全中國的,也是全世界的。在山西版圖上,晉東南的對角線是晉西北,在那裡也同樣在抗戰,也同樣有一份鮮為人知的《黃河日報》(岢嵐版)。


抗戰時期,能頂十萬毛瑟槍的《黃河日報》到底有多少個版本?

黃河日報·岢嵐版

目前發現的一份《黃河日報》(岢嵐版),4開2版,用綠色粉連紙單面石印,報眼註明由二區督察專員公署、公犧岢嵐中心區、工衛縱隊政治部合編。出版於1939年10月18日,為第32期,地址為岢嵐黃河日報社,刊期為間日刊,定價每期三分。按兩日一期推算,《黃河日報》(岢嵐版)應該在不晚於8月中旬創刊。

岢嵐縣現在隸屬於山西省忻州市,位於晉西北黃土高原中部。1937年9月,岢嵐縣屬山西省第二行政區政治主任公署。1939年冬,“十二月事變”後,岢嵐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屬晉西北行署第二專署。“公犧”為犧盟會與公道團合併後的組織,也稱為“犧公會”。“工衛縱隊”是需要詳細解釋一下的組織。

“工衛縱隊”是工人武裝自衛縱隊的簡稱。1937年9月,由太原各工廠工人,經在國民師範參加軍政訓練後,組成了一支工人武裝,即工人武裝自衛隊。總隊長李子豐,政治委員郭挺一。工人武裝自衛總隊隨即編入新軍序列,改稱工人武裝自衛旅,旅長郭挺一。1938年3月底在交城擴編為縱隊,番號改為“工人武裝自衛縱隊”。1939年秋林會議後,郭挺一兼任山西省第二專署專員,工衛縱隊隨郭挺一調往二專署岢嵐、五寨一帶。在岢嵐縣駐防大約有半年左右,“十二月事變”後,正式成為八路軍戰鬥序列。當年八路軍120師師長賀龍在山西工人武裝自衛旅歸屬120師管轄時曾經說過:“世界上只有蘇聯有一個工人師,其次就是我們中國的工人旅。這是你們的光榮,也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光榮!”

《黃河日報》(岢嵐版)的報頭由二專署專員、工衛旅(縱隊)旅長郭挺一題寫並留有落款。郭挺一其人,也是一個傳奇人物,他1926年就加入共產黨,領導過農民運動,“4·12政變”後,是閻錫山政府通緝的32名共產黨要犯之一。入獄八年,後被開除出黨。在組建山西工人武裝自衛隊中,任用多位共產黨員。從1938年到39年之間,帶領工衛旅與日寇作戰30餘次。

在《黃河日報》(岢嵐版)的出版印刷階段,實際上是由郭挺一領導的工衛旅負責,儘管此時工衛旅旅長郭挺一已不是共產黨員身份,但他堅持抗戰、進步、團結。在工衛旅的下屬三個團中有多數幹部都是共產黨員,在“十二月事變”之中,工衛旅沒有士兵叛變,在事變之後順利的成為八路軍的一部分。這支名義上屬於閻錫山的部隊,實際上是由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支工人武裝,抗日戰爭中轉戰山西境內,有力地打擊日本侵略者。


抗戰時期,能頂十萬毛瑟槍的《黃河日報》到底有多少個版本?

黃河畫刊

岢嵐版“黃河日報”社為了擴大抗戰宣傳力度,增強宣傳效果,還創辦有《黃河畫刊》,也為4開2版,用粉連紙單面石印,但刊期多長,何時創刊,何時終刊?一切都是未知之中,關於歷史的探究,路漫漫其修遠兮,我輩仍需努力。

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哎?

幾十幾道灣上,幾十幾隻船哎?

幾十幾隻船上,幾十幾根竿哎?

幾十幾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搬?

天下黃河有多少灣?用最笨的辦法可以去數一數,而抗戰時期能頂十萬毛瑟槍的《黃河日報》有多少個版本,卻無法回到那烽煙滾滾的時代,也無法一份一份地擺出來供我們數一數。每一份《黃河日報》都是革命先烈冒著生命危險採寫、刻板、印刷、發行,每一份都是指向侵略者的投槍、匕首,它上邊的每一篇文章都可以說為民族解放做出了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