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日的蝉》:父母的认可与接纳,是孩子一生最珍贵的礼物


日本电影《第八日的蝉》我看过两遍,每看一次,都忍不住百感交集。

这是一部呈现人性的电影。如果用一两句话来概况电影的情节,大概是这样的:

小三偷走了原配的孩子,孩子把偷走自己的人当成了妈妈。

背后是一个原配的万箭穿心。

这部电影根据日本女作家角田光代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融合了道德、伦理、亲情、犯罪、悬疑等要素,触人心弦、发人深思,曾荣获第3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等十项大奖,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和探讨。

《第八日的蝉》:父母的认可与接纳,是孩子一生最珍贵的礼物

故事的起因,缘于一段婚外情。

26岁的希和子爱上有妇之夫秋山并怀孕,然后在秋山的哄骗下堕胎,却从此失去生育功能。

不久,秋山的妻子惠津子生下一个女婴。

希和子偷偷去看那孩子,却一下子爱上这个纯真可爱的婴孩。

她把女孩偷偷抱走,取名叫“薰”。然后带着她东躲西藏,把她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养,倾注了全部的母爱,两人一起度过四年单纯快乐的时光。

与此同时,丢失孩子的惠津子在痛苦中度日如年。孩子终于找回来,她却发现一切都变了......

《第八日的蝉》:父母的认可与接纳,是孩子一生最珍贵的礼物

在这个故事中,

小三形象最复杂,让人又爱又恨;

原配是最大的受害者,却又让人同情不起来。

而我最心疼的是孩子。自始至终,孩子最无辜。

她没有做错任何事,却不得不承担大人们恩恩怨怨的结果。小时候被假妈妈带着颠沛流离,回来后又不能被亲妈接纳。

我一直在想,如果亲妈心理更强大一点,能对孩子有更多的爱与耐心,孩子的人生会不会变得不同呢?

1、偏执的母亲:始终无法真正接纳回来的女儿

希和子带着孩子享受母爱温馨的四年,恰恰是惠津子在痛苦中度日如年的四年。

孩子终于找回来了。

惠津子却无奈地发现,回来的,已经不是她日夜想念的女儿了。

首先是行为习惯。四年时间,自己的女儿被养得面目全非,脏兮兮的小脸,穿着别人送的男孩衣服,见了自己这个亲妈竟会吓得尿裤子。

其次是心理感情。女儿已经把诱拐她的人当成真正的母亲,甚至为了寻找“亲妈”,一次次地出逃。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对着妈妈撒娇欢笑,惠津子会嫉妒得发狂。

《第八日的蝉》:父母的认可与接纳,是孩子一生最珍贵的礼物

她给女儿唱小星星,换了一个又一个,女儿却总说唱得不对——她想听的是以前希和子给她唱的那首。

真是个令人难过的事实。惠津子痛恨希和子,是她让自己的家弄得支离破碎。偏偏女儿的身上,到处都是希和子的影子。

她说:“一看到你的脸,就让我想起那个女人来。为什么非要让我来受这份苦啊?”

惠津子的心理,属于典型的“泛化”。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发生,遵循“刺激——反应”原理,即,接受一个刺激,出现相应的反应。

而所谓泛化,是指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的过程。

心理咨询中的泛化则是指,引起求助者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甚至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

这种泛化,使得惠津子一直无法真正接纳女儿,情绪也变得极端,有时温柔和蔼,有时崩溃大哭,有时又歇斯底里。

为了逃避回家的痛苦,她就拼命在外工作,很少回家,孩子的晚餐经常是超市的面包。

《第八日的蝉》:父母的认可与接纳,是孩子一生最珍贵的礼物

讲真,惠津子原本是个受害者,一个可怜人。但在对待孩子这件事上,她是失职的。

孩子被希和子养了四年,一定会对养育者产生依恋,并且有着养育人的痕迹,这是事实,无法改变,只能接受。

而且孩子毕竟只有四岁,只要付出更多的爱和耐心,一点一点温暖她,孩子的心自然会和亲妈越来越近。

但惠津子的心理能量太脆弱了,明明很爱这个女儿,但又不知怎么去爱,情绪喜怒无常,最后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越推越远。

2、孤僻的少女:妈妈不高兴,一定都是我不好

对于少女惠理莱来说,四岁那年是人生的分水岭。

四岁之前,她叫薰,跟着希和子一起生活。经常搬家,生活简单清苦,但也温馨快乐。

《第八日的蝉》:父母的认可与接纳,是孩子一生最珍贵的礼物

四岁之后,她被解救,跟亲生父母一起生活。

父亲就像一个模糊的影子,明明是整个悲剧的始作俑者,却没有担当只会逃避。

母亲一看到她就仿佛看到破坏她们家庭的那个女人,情绪喜怒无常,有时给她唱歌,有时又愤怒地指责她:

“真是我们的孩子,就不该让我们担心。你就这么恨我们吗?真是个坏孩子,不是我家孩子。”

惠理莱茫然无措,只会哭着跪下来,一遍一遍地说:妈妈,对不起。

《第八日的蝉》:父母的认可与接纳,是孩子一生最珍贵的礼物

她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只是本能地认为,妈妈不开心,肯定都是自己的错。

我不好,我不乖,我让妈妈哭,所以我不值得爱。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投射性认同”,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把外界环境对他的影响和评价内化为自我认知的过程。

孩子的自我不够强大,自我认知就主要来源于身边的重要他人,尤其是父母的态度和评价。

如果父母对孩子是接纳、认可、信任、鼓励的,评价是积极、正面的,孩子的性格就会阳光、自信,安全感强,拥有爱的能力;

反之,父母对孩子否定的、批判的,评价是负面的,孩子就觉得自己是糟糕的,不值得爱的。会变得自卑、胆怯、自我价值感低,长大后难以建立健康深刻的亲密关系。

《第八日的蝉》:父母的认可与接纳,是孩子一生最珍贵的礼物

在这种压抑和自我怀疑中,惠理莱渐渐长大,长成了孤僻、清冷的少女。

父爱的缺失,母亲的不认同,使得惠理莱差点走上与希和子同样的路。母亲越是不能接纳,她就越是怀念被偷走那四年的温馨。

大二那年,惠理莱爱上一个有妇之夫,并且怀了他的孩子。

而这个男人最初打动惠理莱的心,只因说了一句:

“那又不是你的错”。

是啊,当一个孩子长期被否定、被质疑,只是有人说一句:那又不是你的错,她的心就能暖得一塌糊度。

好在故事的结局很温暖。

惠理莱和有妇之夫果断分手,带着腹中的孩子,回到幼年时和与希和子共同生活过的小豆岛。

她不愿恨任何人,只想把肚里的孩子生下来,带她看蓝天、大海、阳光、花朵,给她很多很多爱,告诉她,自己是世界上最爱她的人。

带着满满的爱,从此走向新生。

《第八日的蝉》:父母的认可与接纳,是孩子一生最珍贵的礼物

3、父母的认可与接纳,是孩子一生中最珍贵的礼物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如果一个人被接纳,完全的接纳,而这种接纳中没有评断,只有同情与了解,这个人就能够直接面对他自己,发展出撤除防御心与面对真实自我的勇气。

《第八日的蝉》中惠津子的故事比较极端,但在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在做着同样性质的事。

  • 你听话我就喜欢,有自己想法就是不乖。
  • 考得好我就喜欢,考得不好别的方面表现再好也不算。
  • 完美无瑕我就喜欢,有了“污点”就不喜欢。

你再努力他们也看不见,因为他们爱的不是眼前的这个真实的孩子,而是幻想中那个完美无瑕的好孩子。

综艺节目《少年说》有期节目中,一个女生吐槽自己的妈妈。妈妈总喜欢打击她,还动不动就拿她跟她的闺蜜比。

女孩一脸委屈:

“妈妈,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呢?”“真的,我不适合激将法,你们老是打击我,我就会觉得自己很差。”

可妈妈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一直说个不停,试图证明女儿是真的不够优秀。

最后女孩又失望又难过,哭着跑下台。

《第八日的蝉》:父母的认可与接纳,是孩子一生最珍贵的礼物

范晓萱也有类似的经历。

范晓萱出道很早,17岁就以甜美元气少女形象走红,但她真正喜欢的却是摇滚。

后来她决定转型走摇滚风,形象也彻底颠覆,穿奇装异服,剪短发、打耳钉。

但这次转型很不顺利,质疑和抨击纷至沓来,就连一向疼爱她的妈妈也表示反对。这让范晓萱压力很大,24岁就患上了抑郁症,甚至想过轻生。

直到很多年后的某一天,妈妈对她说:

“我最近在网络上看到有一些MV,还有一些表演,我把那些视频又看了一遍。妈妈想跟你说,你真的很棒。那个时候妈妈没有支持你,妈妈跟你说对不起。不知道这个鼓励,会不会来得晚了些。

《第八日的蝉》:父母的认可与接纳,是孩子一生最珍贵的礼物

已经人到中年的范晓萱一下子哭得稀里哗啦:

妈妈,谢谢你,你给我的肯定永远不会太晚,那对我很重要。”

《第八日的蝉》:父母的认可与接纳,是孩子一生最珍贵的礼物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那是我们人世间最初的温暖与力量。哪怕来得晚一点,也弥足珍贵啊。

4、那些不被父母接纳的孩子,怎么办

父母的接纳与认可,是孩子一生中最珍贵的礼物。

但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得到这些。如果我们过于执着于此,可能就会被困在父母的世界里,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那么,该怎么办呢?

1、“课题分离”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人际关系。之所以烦恼,就是想获得别人的认可。

对此,他提出了“课题分离”理论。

所谓

课题分离,就是把他人的课题与自己的课题分开来,无需过度承担本该由他人担负的责任,自己的责任也应该自己承担。

简单来说就是,

父母不接纳,不一定是你的错;

父母可以不认可、不高兴,你也可以坚持做自己。

当然,课题分离是双向的。也就是说,既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那一部分负责。

2学习自我悦纳

能正确评价自己、接受自己,并在此基础上使自我得到良好的发展。

不仅接纳自己人格中的优点、长处,更要接受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在接受不足的基础上,努力改进自己、完善自己,而不是妄自菲薄,失去信心。

3、通过“横向关系”,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发展被需要的感觉

电影《第八日的蝉》中,女记者千草的出现对惠理莱有特别的意义。

千草其实就是惠理莱幼年在妇女庇护所生活时的小伙伴马伦。

马伦陪惠理莱寻找童年记忆、一点点解开她的心结,最后又决定和她一起回到小豆岛,帮她照顾肚子里的孩子,给了惠理莱很多的温暖和力量。这种女性之间的情谊非常动人。

《第八日的蝉》:父母的认可与接纳,是孩子一生最珍贵的礼物

阿德勒认为,我们应该多建立“横向关系”,避免“纵向关系”。

所谓纵向关系,就是批评、称赞、上对下的评估、有权者对无能者的关系。

横向关系,就是接纳彼此差异,保持彼此尊重、互相信任,这才是所有人际关系的最佳状态。

比如,你在父母眼里也许是个糟糕的孩子,但是你可以是一个热心的朋友,一个称职的员工,一个有才华的社会人。

通过横向关系,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我们就能从更多的途径获得力量、感受自己的价值,从不一样的角度客观评价自己,从而淡化来自父母那边的缺憾。

【结语】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现在的不幸是过去的创伤造成的。但阿德勒强调个体的力量,他认为,真正决定我们的不是经历,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让生命发光、发热再艰难也要迈向自己的人生,去拥抱大千世界的更多可能,这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愿你我活得舒展、喜悦、明亮。


我是洛红尘,用心写好看的文章,主要分享情感、心理学等内容,欢迎关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