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畢竟是主客觀攜手共進的結果



一張畫中三個點景的小人物。小指體積,不是說格局氣象,一位像是當地的老農帶著斗笠引路,一位拾級上到了山頂,一位在相對較矮的峰頭像是累極想坐一會兒,或是倚著石壁正在觀察什麼,我戲稱之為“三人行”。


假如兩邊的距離對等,顯然呆板。有近遠才顯出多樣。山不特別高,路較平緩,畫面籠罩著靜氣。雖然人在走,也還寧靜。反映畫家在享受著寧靜致遠的歡悅。


諸葛亮教訓下輩人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對士人的品格修養,很有積極作用。寧靜的對面就是躁動,淡泊的對面就是熱衷於功名。後者好像雞蛋上有個裂縫,容易腐爛掉。諸葛亮的話是自己的人生體悟,雖然他身居武鄉侯,一人之下,千萬人之上,地位很高,仍憂讒畏譏,嚴格律己律人,恩威兼施。


我想借用一位和尚的話說,帆不動,風不動,心動。三行者走的姿態不同,心理前提並無兩樣。山被處理得很簡單,是因為用它來對稱下面墨雲紛披的效果,這些只有一粒花生那麼大的山丘,也都是畫家和畫中人物精神外化的象徵。嚮往寧靜是多數人的願望,但真在寧靜中又覺難受,反映了人性弱點,充滿著內在的自我矛盾。


天天守在山上的農夫並不驚奇於周圍造物之美。外來的詩人、墨客,來看一會就用自己的知識照亮了周圍的景色,景色一朝打上人情的烙印,變得非常的可愛、可觀、可親、可居、可遊。藝術創作畢竟是主客觀攜手共進的結果。欣賞也是創作,一個畫家如果把畫裡所有的話都說完,讀來就味如嚼蠟。


[作者小簡]


白雲千載

知白守黑 ·「第十八幅」| 藝術創作畢竟是主客觀攜手共進的結果

劉知白(1915——2003),號白雲,晚號如蓮老人等,安徽鳳陽人。1933年考入蘇州美專,後拜顧彥平為師,隨師潛心臨摹顧氏“過雲樓”藏畫。1948年在廣西全州提出“學時有他無我,化時有我無他”的畫學主張。其藝術上承宋元,下接明清,既繼承傳統精髓,又注重形式的創新,最終法古變今,創造了潑墨大寫意山水畫的新技法,成為中國畫傳統的最後守望者和新世紀創新的前行者,即他已經站在了傳統與現代的臨界點上,預示了新世紀中國水墨轉向抽象與表現的歷史趨勢。出版有《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劉知白》《劉知白中國畫集》及《清氣和詩醉墨痕》《知白守黑》《秋水長天月下簫·劉知白作品賞讀》 等研究其藝術的專著二十餘種。


知白守黑 ·「第十八幅」| 藝術創作畢竟是主客觀攜手共進的結果

柯文輝,男,1935年1月25日生於安徽省安慶市,當代著名書畫評論家、鑑賞家、美術理論家,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研究員。曾任當代國畫大師劉海粟秘書十年,其間與劉海粟、林散之、李可染、錢君陶等大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90年代在中國話劇研究所從事學術研究。1993年起享受突出貢獻政府津貼。


知白守黑 ·「第十八幅」| 藝術創作畢竟是主客觀攜手共進的結果

誦 讀


安麗麗 筆名:幔簾隔燕,遼寧省錦州人,小學教研室主任。市優秀教師、教壇新秀。酷愛文字和品壺談茶,尤喜詩詞,擅長朗誦。
一直堅信:讀書是邁向高貴的最低門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