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何评价后唐皇帝李存勖?

亘古怀念说史


李存勖唐朝末五代时期后唐的建立者,军事家。

其骁勇善战,攻城拔寨,一马当先。他的军旅生涯显赫一时,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戎马倥偬大半生在乱世之中攻灭或击退了各割据势力,最终取代了覆灭唐朝的后梁,建立了后唐。

一、生平简介

李存勖,(885年-926年),即后唐开国皇帝,死后庙号庄宗。923~926年在位。沙陀族。晋王李克用长子。

善骑射,好俳优之戏。少时从父征讨,常以身冲锋陷阵。

其父李克用,在唐朝末年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封为晋王。开平二年(908),李克用死,李存勖在太原即晋王位。

此后与后梁连年混战,开平五年(911)大败朱温军于高邑(今河北高邑)、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等地,逐步据河北。同光元年(923),即帝位,国号唐。史称后唐。旋迁都洛阳。

同年十月,唐庄宗采纳郭崇韬的计谋,一举灭梁,梁末帝自杀。

同光三年(925),又击败前蜀,王衍降。

同光四年(926),激起魏州兵变,李克用养子李嗣源乘机南下攻洛阳。李存勖为部下郭从谦所杀。

二、军事奇才、政治白痴

(一)军事奇才

李存勖一代军事奇才,具有超人的天赋,胆力过人。(范文澜《中国通史》以下简称《中国通史》)载:“李存勖是十分好战的武人,喜欢亲身冲锋陷阵,像个勇猛的先锋将”。他常常只身冲锋陷阵,几次陷入重围,险些被敌生俘。

他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其能征善战、长于谋略;开疆拓土、攻城掠地是把高手。

他有几个经典战例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911年,高邑、魏州之战,李存勖把朱温亲自统帅的50万大军,打的丢盔弃甲望风而逃。其用兵之奇使梁太祖朱温谈虎色变。接着,攻破燕地,将刘守光活捉回太原。920年,他又大破契丹兵,将耶律阿保机赶回北方。

其并岐国,灭前蜀,得凤翔和汉中及两川之地。经过十多年的晋梁混战,于923年灭后梁,统一北方。这时的李存勖何等威风。后唐的领土达到极盛。东接海滨,西括陇右,北带长城,南至岭南,势力扩展至长江上游。打造出五代十国中最大的疆域,史载后唐‘’四分天下有其三‘’。

《旧五代史》评价:“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中兴,虽少康之嗣夏配天,光武之膺图受命,亦无以加也。”

(二)政治白痴

李存勖在到达人生巅峰时刻,却突然从军事天才变成了政治上白痴,“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

(《新五代史•庄宗神闵敬皇后刘氏传》以下简称《新五代史》)载:“庄宗自灭梁 ,志意骄怠。宦官、伶人乱政”。他没有长远的政治志向;没有治国的战略头脑和平天下的才干;在治国理政方面就如同白痴一般。

(1)李存勖灭‘’后梁‘’是为报父仇,他将灭后梁作为毕生的愿望。灭梁后,他自以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敌人已灭,之后勇气全消,不图进取,没有了平天下之豪气。《中国通史》载:“唐庄宗在军事上不过是个冒险猛攻的先锋将,灭梁以后,猛气全部消失了。在政治上则是个腐朽势力的总代表。…他把战斗当做斗鸡寻乐,此外便一无所知,梁斗败,自己也接着灭亡。”

(2)《中国通史》载:“唐庄宗是个昏暗无知的蠢人"。他纵容皇后干政,《新五代史》载:皇后刘氏在后宫中独掌大权。她又喜欢聚敛财物,还派人到各处去做生意,后宫财物堆积如山。…而庄宗由此开始迷信佛。

《中国通史》载:"他亲信宦官伶官。他幼年就喜爱演戏,称帝后仍面涂粉墨与优伶同演。”他还依靠伶官做耳目心腹,使得满朝文武大臣众叛亲离。

(3)"唐庄宗又是一个骄傲自矜的蠢人。他不许有人比自己高强,有功不赏,和疑忌功臣,是他败亡的又一个原因"

《中国通史》。

唐庄宗是武大郎开店——不许别人比他高。他有功不赏,还疏忌杀戮功臣。926年,李存勖听信宦官的谗言,冤杀了有大功大将郭崇韬。另一个大将李嗣源,亦因为战功最大,遭到了李存勖的疑忌,几次险些被杀。

他志气骄满,胡乱对待臣下。一次他举手对功臣说,我从这十个手指头上得天下,其意是功劳没有你们的份。他疏远贤臣,却用伶人去作洲刺史,有功军官,莫不愤怒,于是功臣解体,“众叛亲离人, 败亡必不可免”《中国通史》。

(4)他最大的罪恶是残害民众,不管百姓死活。他委孔谦管财政,重斂急征,百姓困苦,民不聊生,藩镇怨愤。孔谦用搜刮来的财物来满足皇宫及宦官伶人这一群人的贪欲,民众穷困愁怨无告,唐庄宗却赐孔谦‘’丰财赡国功臣‘’的名号。《新五代史》载:“同光三年(925年)秋天发大水,伊、洛两河地区百姓流离失所。朝廷赋税锐减,全军将士许多都成为饿殍。百姓愁苦不堪,哀嚎遍野,庄宗却在同皇后沉溺于打猎游乐。”

他贪图享乐,沉湎酒色,腐朽堕落的民贼面目暴露无遗。

(5)庄宗惨死兵变。《新五代史》载:郭从谦反叛,庄宗身中飞箭,伤的很厉害。躺在绛霄殿廊下,口渴想喝水,皇后只让宦官拿一点奶酪去,自己也不去探望。

(赵文博《中华上下五千年》)载: 郭从谦原来也是演戏的伶人,曾认郭崇韬大将为叔叔,郭崇韬遇害以后,郭从谦对庄宗怀恨在心。现在李嗣源起兵讨伐皇帝,郭从谦觉得是个机会,便发动亲军造反,进攻皇宫。庄宗始料不及,没有能力抵抗,被一箭射中 ,结束了生命,做了不到四年的皇帝。

结束语: 以英武著称之李存勖,虽有强军猛将不足以制之,而独受制于皇后刘氏之温柔乡中和伶人、宦官佞臣之手。以至于之前知人善任,冲锋陷阵,披甲枕戈之晋王,不啻判若两人。

此时的李存勖除满腹骄奢淫逸、鬼迷心窍之外,则一无所有。盖骄则思佚,佚则思淫,富贵误人,以致于此。内乱已生,外侮乘之而起,曾经风光无限之李存勖走向败亡是他的必由之路。

李存勖一生好似座了一回过山车,惊险刺激 ,其悲惨结局是从高峰跌落到谷底,摔个粉身碎骨令人唏嘘不已 !


手机用户德友之书斋


仅仅三年,后唐庄宗李存勖(xù)就从巅峰跌到低谷,将一个天纵之骄的剧本,演成了逸豫亡身的悲剧。

安逸享乐,并非李存勖的本性。

相反,他自幼长于戎马之间,在晋军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继承父志,扶广厦之将倾,历经十五年,尝尽艰辛,才一雪前耻,了却其父李克用生前三矢遗愿。

成与败,转瞬即逝,而这一切,其实并不矛盾。

▲李存勖画像。

1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正月,春寒料峭,病重的晋王李克用已时日无多。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李克用的事业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

与李克用争斗20余年的朱温,进军关中,挟持天子,两次出兵李克用的根据地河东(今山西),兵临晋阳城下。梁晋争霸形势逆转,李克用处于劣势。

梁军大举进犯时,李克用昼夜登城,忧不遑食,差点儿就要逃往大漠。此后几年,朱温灭唐称帝,李克用却无力与他相争。

另外一边,河北的藩镇卢龙(幽州)节度使刘仁恭趁火打劫,背叛老大哥李克用。

刘仁恭一直利用李克用与朱温的恩怨,苟安于幽州,依违于梁、晋之间。每次遭到朱温攻打,他就态度卑微地向李克用求助,朱温退兵后,又放飞自我,也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当李克用遣使求援时,刘仁恭忘恩负义,非但没有出兵相助,反而一边读着书信,一边恶语相向,还扣押了河东使者。

李克用咽不下这口恶气,出兵讨伐幽州,结果在木瓜涧遭遇大雾,被幽州军伏击,自己险些成了刘仁恭的俘虏。

刘仁恭统治下的幽州乌烟瘴气。境内男子都被征用为兵,并在脸上刺字,以防逃跑,史书说当时卢龙境内只有妇女和幼童脸上没刺字。

他自己的爱妾还与儿子刘守光通奸。事泄后,被贬外地的刘守光一不做二不休,带兵把他老爹撸下来,囚禁在城中。从此,卢龙镇落入刘守光手里。

李克用晚年的另一个心腹大患是

契丹

梁晋相争时,日后被追谥为辽太祖的耶律阿保机四处征战,北伐室韦,东征女真,多次侵扰河东,后来与李克用达成同盟协议,约为兄弟。

李克用曾在帐中与阿保机纵酒痛饮,相约共击梁军:“唐室为贼所篡,我想讨伐朱贼。老弟可以率领精骑二万,同收汴、洛。”阿保机一口答应,留下三千匹马作为礼物,还像个老实人。

可当朱温称帝,势力达到顶峰时,阿保机却背弃与李克用的盟约,反过来与朱温合作,向后梁奉表称臣,请求册封。

李克用听闻,大为愤慨,只恨自己虎落平阳,再不能率领沙陀骑兵踏破契丹。

2

临终前,李克用留下三支箭,嘱托在病榻之侧的儿子

李存勖

一矢讨刘仁恭,汝不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曰阿保机与吾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讨之;一矢灭朱温。

弥留之际,李克用大呼:“汝能成吾志,死无憾矣!”

年仅23岁的李存勖接过父亲遗训,将三支箭供奉于家庙,每次出征就命人取下放在锦囊之中,带在身边。

李存勖坐领河东,接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不仅当不了肆意挥霍的富二代,一个不小心还可能败光家产。

后梁兵强马壮,连战连捷。康怀英率领的梁军筑起高墙,形成“夹城”,围攻潞州(今山西长治)已近一年。

潞州若失,河东不保。

李存勖在安定内部后,召集晋军诸将说:“朱温素来只忌惮先王,他听说我继任,一定以为我不熟军旅,会有骄傲懈怠之心。我们若率领精兵出击,出其不意,必定能大破敌军。成就威名,决定霸业,在此一举,不可失也。”

当年四月,李存勖亲率大军南下,在潞州北部安营扎寨。

黎明之前,天降大雾,李存勖亲率一支军队埋伏在三垂岗,在晨曦中直捣梁军所筑夹城,率先发起进攻。之后,后唐军队兵分三路,摇旗击鼓,将后梁所筑夹城拦腰截断。

混战之中,晋军沙陀兵杀后梁兵一万余人,康怀英阵脚大乱,只带着亲兵百余骑遁逃。

战报传到开封,朱温大为惊惧,叹道:“生子当如李存勖,李氏不亡矣!我家的儿子不过都是猪狗而已。”

李存勖解潞州之围,是梁晋争霸的一个转折点。在被后梁打压多年后,晋军终于打了场翻身仗。

在此战20年前,率军凯旋的李克用曾在三垂岗置酒高会,命伶人吟咏西晋陆机所作的《百年歌》。

这一组诗,写的是人一生从小到老的悲欢离合。当伶人唱到诗中描写衰老的一段时,歌声甚为悲切,满座都有些伤感。

李克用捋着胡须,指着身旁年幼的李存勖,笑道:“我将要老了,但我这儿子必是奇儿。二十年后,能代替我在此征战吗?”

玉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金叵罗倾倒淋漓,千杯未醉。

三垂岗的传说,为后世文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20年后,李存勖的复仇之战,就从三垂岗开始。

3

回到晋阳后,李存勖励精图治,命令河东各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伸冤狱,禁奸盗

他亲自练兵,严明军纪,训练士卒,命令骑兵不见敌军不可骑马,将士不得逾越已定的行动计划,违者皆斩。后世史家认为,李存勖军力强盛的原因,正在于

“士卒精整”

这是李存勖一生最上进的时光,或许,一个人只有在一无所有的时候,才知道放手一搏。

力行改革之后,李存勖的第一箭,对准了幽州的刘仁恭父子

乾化元年(911年),占据幽州的刘守光自称大燕皇帝。

刘守光生性残暴,幽州百姓不满他的恐怖统治,大规模南逃。每次刑讯犯人,刘守光常将他们关押在铁笼里,放在薪火上烤,或用铁刷刷人面部。若部下有人劝谏阻拦,则会被他下令诛杀。

可见此人就是一心理变态。

即便如此,刘守光还妄自尊大,向朱温挑衅:“我大燕地方二千里,带甲三十万,东有鱼盐之饶,北有塞马之利。我南面称帝,谁能比我强!”

刘守光称帝后,李存勖大笑:“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正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如今刘守光狂妄,暂且遣使问候,看他到底有几斤几两?”为助长其骄纵之心,李存勖还劝周边六镇节度使尊刘守光为“尚父”。

刘守光太飘了,完全不将李存勖放在眼里,已准备与后梁展开决战。

李存勖知道大鱼已经上钩,派大将周德威统兵三万进攻幽州。刘守光还沉浸在皇帝梦中,面对晋军突袭已不堪一击,不到两年时间,幽州城破,刘氏集团覆灭。

刘守光几次向李存勖求饶,无果后只好跌跌跄跄逃出城外。他几天没吃饭,后来在向乡民乞食时被发现,押送晋军。李存勖将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押到雁门处死,祭奠李克用。

幽州向西与晋相邻,南接后梁。攻取燕地后,李存勖解除后顾之忧。

4

李克用留下的第二支箭,是讨伐契丹。

李存勖继袭晋王之初,并没有马上与契丹为敌,而是避免双线作战,遣使送礼贿赂契丹,请求阿保机出兵援救潞州。

阿保机也被李存勖蒙蔽,答应出师救援,说:“我与先王为兄弟,儿即吾儿也,宁有父不助子耶!”正因李存勖的谦卑态度,河东与契丹的关系才没继续恶化,但他始终没有忘记阿保机背信弃义之仇。

夺取河北地区后,李存勖终于有机会与契丹一战。

龙德元年(921年),河北三镇之一的成德发生内乱,大将张文礼举兵叛乱,李存勖率兵讨伐。张文礼为求自保,便向契丹求援。

与成德唇齿相依的易定节度使王处直,生怕李存勖乘势夺取其地,也派其子请契丹南下救援,还恬不知耻地对阿保机说:“镇州(今河北正定)美女如云,金帛如山,请您赶紧前去夺取。不然,就要为晋王所有了。”

这些河北藩镇为了利益纠纷,竟然不惜招引契丹。阿保机垂涎河北之地已久,一连收到两份求助,自然率军大举南下,一连攻陷涿州,围困幽州,逼近易、定。

李存勖得知契丹南渡易水河,毫不畏惧,激励军心:“霸王举事,自有天道,契丹其如我何!”他亲赴定州(今河北保定),与契丹大军交战。

这一战相当激烈,李存勖一马当先,亲自担任前锋与契丹军酣战,甚至一度被围,仍不退却。晋军作战勇猛,数次以少胜多,有些史料还说晋军在交战中俘虏了阿保机的儿子。

适逢契丹后方大雪侵袭,冻死者不计其数,阿保机自知在李存勖这里占不到丝毫便宜,只好退兵北去,长时间不敢南犯。

败退途中,阿保机以手指天,叹息道:“天未令我到此。”

5

李存勖最大的对手,是后梁。

正是朱温后来居上,才让李克用壮志难酬,正是后梁大军围城,才让李克用忧虑而死。

梁晋争霸四十年,将由李存勖亲手终结。

贞明元年(915年),曾经多次为后梁力挫晋军的魏博节度使杨师厚病死。

魏博镇自晚唐以来一直以地广兵强著称,朱温之子、后梁末帝朱友贞为削弱魏博势力,竟然想到了一个奇葩的主意。在杨师厚死后,后梁将魏博一分为二,分别治魏州(今河北邯郸)与相州(今河南安阳)。

魏博将士大都是父子相承,几代人在本地当兵,都舍不得搬家,纷纷拒绝分镇,一怒之下发动兵变,并请李存勖为他们做主。

此前,梁、晋两军长期围绕黄河两岸交锋。李存勖闻讯,当机立断,率军拿下魏州,从此后梁失去河北屏障,退守黄河南岸,都城汴京完全处于晋军威胁之下,双方形势再度逆转。

恩怨未了的梁、晋两军,展开最后的恶战。贞明四年(918年),李存勖率领十万大军南下,进军至胡柳陂,双方血战,几天内各损失了三分之二的兵马,一时尸横遍野。

后梁政权内部,朱友贞为提防同室操戈的兄弟早已心力交瘁。他惟恐弟弟们效仿他当年杀哥哥朱友珪继位的行为,深居宫中,死死抓着皇位,整日歇斯底里。

朱温的儿子们为皇位杀红了眼,朱友贞的幼弟朱友孜趁哥哥宠爱的德妃张氏出葬之机,派刺客半夜刺杀朱友贞。但这个刺客业务能力太菜,还没下手就把人给惊醒了,被朱友贞迅速反杀。

朱友孜的阴谋败露后,朱友贞更加疏远宗室兄弟,从此只信任朱温女婿赵岩和德妃张氏家人,任由他们把持朝政,离间将相,自己无所作为。

权力,是让人上瘾的毒药。李存勖不会知道,终有一日他也将受此毒害。

到龙德三年(923年),政治昏暗的后梁早已大失民心,李存勖抓住时机,在魏州称帝建国,打出复兴唐室的旗号,史称后唐

后梁正像失控的列车,疯狂地驶向命运的终点。

李存勖称帝的第二个月,后梁郓州守将就向后唐投降,密告郓州守军不满千人,将帅早已不得民心。李存勖袭取郓州,打开了直扑汴京的大门。

郓州至汴京一带,几无重兵把守,李存勖的大军一路摧枯拉朽。

整个后梁,只有人称“王铁枪”的名将王彦章成功阻截后唐军队,几次攻破后唐所占城池。

可身处灭亡的边缘,朱友贞竟然听信谗言,在前方战事紧急时,下诏召回王彦章。直到李存勖来到汴京城下,才又急召王彦章护卫。

王彦章当时已年过花甲,他明知必败,仍出城迎敌,受重伤后被后唐俘虏。

李存勖素知王彦章威名,多次派人劝降这位老将。

王彦章拒绝道:“今日我兵败力穷,死有常分,皇帝纵然不杀我,我王彦章又有何面目见人!何况身为臣子,岂能朝事梁而暮事晋?”说罢慷慨赴死,正应了他平日里爱说的那句“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绝望的朱友贞躲在宫中,发现自己的玺印早已被宦官偷去,献给后唐邀功请赏。

心灰意冷的朱友贞召禁军将领皇甫麟入宫,对他下达命令:“我和晋人世代为仇,不能等着他们来杀我。你杀了我吧,不要让我落在仇人手中。”

皇甫麟与皇帝相对大哭,杀死朱友贞后,自己也拔剑自刎。

后梁,灭亡。

至此,李存勖夺取河北、北却契丹、南灭后梁,历时十五年,基本上实现其父留下的三大遗愿。

鼎盛时期的后唐,统一北方各镇,东接海滨,西括陇右,之后甚至攻灭前蜀,南方诸国也纷纷奉后唐为正朔。

此时的后唐,在五代十国历史中疆域最广,一时难逢对手,李存勖无疑是最接近一统天下的人物。

历史,却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6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李存勖照着父亲遗愿,打败三大对手,就此失去人生目标,一头扎进舒适区陷阱。从此醉生梦死,再也未能醒来。

从衰败到复兴,李存勖走了15年,从巅峰到陨落,他却只用了短短3年。

李存勖带兵打仗是一时俊杰,可当上皇帝后,他更在乎的不是如何当一个好皇帝,而是怎么当皇帝才舒服。

李存勖定都洛阳后,恢复唐朝旧制,竟然连祸害唐朝多年的宦官制度也照搬过来,任用宦官为宫内各执事和诸道监军。

诛灭宦官,是朱温篡唐时少有的功绩之一。朱温曾联合朝臣对宦官进行毁灭性打击,一度杀到只剩下几十个小宦官洒扫庭院。可李存勖又把这些阉人请回宫里。

宦官得到重用后,竭尽所能谄媚李存勖。

当时李存勖刚住进唐朝的旧宫室,后宫嫔妃尚未完备。宦官顺应李存勖心意,就说以前唐朝后宫有一万多人,现在屋空多怪,宫中常有鬼怪之物,应该多找些人充实后宫。

李存勖一听,有道理啊。可能他更爱河北美女,派人到邺城,采集美女一千余人入宫。邺城军士的妻女听说此事,吓得赶紧逃跑,跑了数千人,但仍有邺城女子千人被装在车里,送往洛阳,一路上车马连绵不绝。

宦官还劝李存勖把将领贡献的财赋当作皇帝巡游的费用,或赏赐左右亲信。

李存勖听从宦官建议,大肆搜刮财富,又舍不得花钱犒赏军队,甚至冤杀大将郭崇韬,以致为后唐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士们生活穷困,怨声载道。

李克用义子、后唐大将李嗣源

,正是抓住军中对李存勖的不满情绪,酝酿了一场将李存勖推向深渊的叛变。

李存勖不仅宠信宦官,还招揽了大批出身唐末士族门阀的腐朽官员。

唐朝旧臣苏循,是个卖主求荣的小人。

朱温称帝前,苏循鞍前马后为之效劳,帮他想尽办法把唐朝拉下马,时人骂他是“唐之鸱枭,当今之狐魅”

后唐灭梁后,苏循一见到李存勖就以拜见唐朝皇帝之礼朝贺。当时文武百官还没有人用朝贺之礼,苏循却率先尊称李存勖为大唐皇帝,山呼万岁,涕流满面。李存勖看了不禁喜形于色。

第二天,苏循又不知从哪儿搜出30管大笔,声称这是“画日笔”,乃唐朝皇帝专用,特献给李存勖。

苏循拍马屁的水平可谓是炉火纯青,李存勖一高兴,许以高官厚禄。

眼看李存勖招纳唐朝旧臣,士族残余势力赶紧出来抱住大腿,豆卢革、韦说等出身名门高第的大臣,纷纷被任命为高官。他们实属庸才,毫无治国才能,只知败坏后唐政治。

值得一提的是,镇压士族门阀也是朱温当年采取的先进措施之一。五代时,甚至一度形成“取士不问阀阅,婚姻不问家世”的风气,可李存勖又把前朝的弊端继承下来。

李存勖也逃不开那条定律,人总会活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模样。

7

李存勖是个戏痴,精通音律戏曲,喜欢自己自敷粉墨,登台唱戏,直到宋代,汾、晋一带还有人传唱他撰写的曲调,时人称为“御制”。

这个天下头号票友,还给自己取了个响亮的艺名

“李天下”

有一次,李存勖与众伶人唱戏作乐,他环顾四周,大声呼喊:“李天下,李天下何在?”

一旁的伶人敬新磨上去就给了他两个耳光,李存勖懵了,其他人也是惊骇万分。

敬新磨却很淡定地说:“‘理天下’者只有陛下一人,您刚才为何还喊了两声‘李天下’?”

李存勖不怒反笑,还重重赏赐了敬新磨。给了皇帝俩耳光,还能当场得到赏赐,敬新磨可说是千古第一人,比后世西方国家民众朝国家元首扔鞋子风光多了。

最让后世诟病的是,李存勖痴迷戏曲,到了将社稷视为儿戏的地步,竟然大肆封赏戏子,任由伶人出入宫廷,对曾跟自己出生入死的将士们却弃之不顾。

伶官景进得宠一时,经常侍奉李存勖左右,甚至可以参与军机国政,连满朝文武大臣都对他有所忌惮,想着如何巴结他。

这些伶官之中,最特殊的当属郭从谦。郭从谦也是伶人出身,却立有战功,因功被李存勖任命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是李存勖的亲军,事关其性命安危。

郭从谦是个能干实事的伶人,可他出身卑微,便尊同姓的后唐功臣郭崇韬为叔父,又被郭崇韬的女婿、李存勖的弟弟李存乂收为义子。

郭崇韬遭宦官陷害被杀后,李存乂也含冤而死,郭从谦大为愤慨,在军营中喝酒,醉后直说,郭崇韬、李存乂都是被冤枉的。

李存勖知道后,也不将郭从谦斩尽杀绝,只是调侃他说:“你的同党郭崇韬、李存乂都负我,你现在打算怎么办呢?”

郭从谦内心惶恐,回到营中,对麾下将士说:“现在你们花光所有财产,尽情饮酒吃肉,不用再为以后做打算了。”

手下将士都疑惑不解,问其原因。郭从谦说,皇帝现在要出兵平叛,回来就要把我们尽数坑杀。

军士信以为真,叛乱一触即发。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李嗣源煽动将士,起兵造反。李存勖御驾亲征,可他早已不得人心,平叛途中,军心涣散,士兵逃散,最后只剩下2万余人。

还没打仗,人都快跑光了,李存勖只好班师回朝。

在京城驻扎的郭从谦趁机发动兵变,率领部下进攻皇城,叛军有的纵火焚烧宫门,有的翻墙攻入皇宫,数十人就将曾经不可一世的李存勖团团围住。

交战中,李存勖被流矢射中,伤势严重,左右将他扶入殿中歇息。

重伤的李存勖口渴难耐,向左右讨水喝,一旁的刘皇后只好取来一杯乳浆让他解渴。

李存勖饮下乳浆不久后,因伤重不治身亡。

当年助李存勖成就霸业的是其父留下的三支箭,最后夺取他性命的,不过是乱军中的一支箭,而这场叛乱,完全是咎由自取。

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最爱历史


李存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

李存勖,代北沙陀人,唐末五代军事家,后唐开国君主,晋王李克用之子。凡是开国皇帝都有点能耐。

李存勖在唐末官至检校司空,遥领晋州刺史,天祐五年(908年),李克用病逝。李存勖继任河东节度使,袭封晋王,时年二十四岁,袭父位为晋王。

李存勖骁勇善战,长于谋略,继承王位十五年,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使得晋国逐渐强盛,中兴唐朝霸业。同光元年(923年)四月在魏州称帝,定国号为唐,史称后唐,并于同年十二月灭亡后梁,尽取河南、山东等地,定都于洛阳。

李存勖在位期间,并岐国,灭前蜀,得凤翔、汉中及两川之地,震动南方割据诸国,“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

李存勖,南征北战东杀西砍,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将领。

当了皇帝的他,开始变了,沉湎于声色,治国乏术,用人无方,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疏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又吝惜钱财,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兴教门之变中,被流矢射中,死于绛霄殿,时年四十二岁。在位三年,庙号庄宗,葬于雍陵。


漫谭文史


庄宗李存勗xù(885年12月2日-926年5月15日),山西应县人,沙陀族,本姓朱邪,因其父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受唐懿宗赐以李姓,而改姓李,讳存勗,唐光启元年正月(885年12月)生于山西应县,五代时期后唐开国皇帝。小名“亚子”,艺名“李天下下

923年5月13日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后因义兄李嗣源被军士拥戴造反,挥军直取洛阳。宫中指挥使郭从谦为报仇,趁机发动兵变——兴教门之变,将存勗杀害。

李存勗称帝即位之前,和后梁血战十余年,大小百余战,作战英勇异常。但打了天下,却不懂得治天下,宠幸伶人,重用宦官,又吝于银钱,不抚恤士卒,三年后因兵变被杀,失败之速,亦是罕见。

北宋欧阳修写《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便是讨论李存勗沉溺逸乐、宠信乐官而致亡国的史实,叹惜李存勗“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复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规律 。

《旧五代史》则称赞李存勗是“中兴之主”,是唐朝的合法继承者,但语锋一转,随即批评他“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伶人乱政、靳吝货财、大臣无罪以获诛、众口吞声而避祸。



历史上的此日


毛主席对后唐庄宗李存勖的评价:1、康延孝之谋、李存勖之断、郭崇韬之助,此三人可谓识时务之俊杰。2、生子当如李亚子。

他确有过人之处,在历代开国皇帝中成就和能力能和他比的人也不太多。在五代乱世将差不多三分之二的天下收入掌中,即便是最后兵败身死,日后的李嗣源,后晋,后汉,后周乃至北宋都出自河东沙陀李家这个集团,套用一句歌词,沙陀人(或者说河东集团)的家园是因为他李存勖而辽阔的。


立残阳


李存勖是军事天才,政治能力一般,善于马上打天下,不善于马下治天下。

北宋欧阳修的巜伶官传序》是探讨李存勖盛衰得失原因的,是政论性散文名篇。为历代所传颂。指出李存勖失败教训。李存勖武功昌隆,建立后唐,短时间而亡,是没有政治经验,骄傲自满,不良爱好造成的。“满招损,谦得益’”自然引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的论点。

后人不少替李存勖惋惜,李存勖是少年英雄,军事家,他和父亲李克用忠于大唐,比朱温讲道义。李存勖十一岁开始随父出征,表现出了优秀军事才能。李克用去世时,24岁李存勖继位晋王,当时外有强敌,内有篡权夺位之人。他冷静地釆取果断措施,铲除内部想推翻他,搞政变的一伙人。先稳定内部政局,然后率军突袭不意打败围因潞州的梁朝军队,取得潞州之战大捷。911年李存勖力排众议,指挥取得了柏乡之战 大捷,消灭梁朝禁军精锐。之后又取得了河朔三镇、桀燕、幽州之战、魏州之战、幽州保卫战的胜利。消灭刘守光的地方割据势力。

李存勖消灭刘守光之后,又主要和后梁开展了杨刘之战、胡柳陂之战、德胜之战 、同州之战、镇州之战、定州之战 。923年,李存勖接收众将劝进,建立后唐,和梁朝对峙。同年10月李存勖釆用避实就虚战法,攻入汴州,朱友贞自杀,后梁灭亡。

925年,后唐消灭了前蜀国政权。926年,后唐发生了邺都兵变、兴教门之变 。42岁李存勖在兴教门之变中箭受伤而死。

作为军事家李存勖是被后人称赞的,在沙场争战数十年,妙计叠出,胆略过人。特点和项羽、李世民等相似,具有快、猛、狠等特点,集中优势兵力,声东击西,出其不意等等战术运用的炉火纯青。但是作为一国之君,政治方面缺乏经验,不能知人善任,忠奸不分,没有完善施政纲领,亲小人,远贤臣,本来是有希望及早解决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结果政治方面不成熟,骄傲自大,玩物丧志,导致众叛亲离,身死政息。是军事才能被人佩服,政治才能遭人指责,令人惋惜的英䧺。


大白白野


客观评价,后唐李存勖年少时可以说是文武全才,能文擅武,个性胆大,并且掌握各种军事战略,也都该归功于他父亲从小的培养。而后期的他,昏庸无道,宠信怜人,沉迷享乐,甚至冤杀忠臣,最终被李嗣源所灭。本人觉得类似于李隆基,前半生戎马一生,拥有大智大慧,并且敢于为实现目标而去奋斗。而后半生却沉迷享乐,不顾国家命运存亡,任意宠信奸臣导致灭亡。




百家经典史


导语:后唐庄宗李存勖是五代时期后唐政权的建立者,平生骁勇善战,长于谋略,是五代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北却契丹,攻灭后梁,兼并岐国、前蜀,“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然而李存勖打仗是把好手,治国却是无能,在位期间他沉湎于声色,治国乏术,用人无方,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疏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又吝惜钱财,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成就霸业仅三年就众叛亲离,身死族灭,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01 能征惯战 长于谋略 构建军事强国


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是唐末五代时期的军阀,本为沙陀族,被唐朝皇帝赐姓为李,曾带兵剿灭黄巢军,收复长安。李存勖从小就跟随李克用四处征战,擅骑射,长于谋略。据《旧五代史》记载:“帝洞晓音律,常令歌舞于前。十三习《春秋》,手自缮写,略通大义。及壮,便射骑,胆略绝人,其心豁如也。”

唐朝末年,军阀朱温挟持唐帝,妄图自立。李克用“誓于此生,靡敢失节”,他以山西为根据地誓要讨灭朱梁,兴复唐室,但是天不假年,革命尚未成功李克用便病死了。临终前李克用嘱咐他的儿子李存勖替他完成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讨伐幽州的刘仁恭,二是征讨 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第三件大事就是消灭死敌朱温,灭掉后梁。


李存勖发誓定要完成乃父之志,为此他将三支箭供奉在家庙里,每次出征就带着上战场,打完胜仗回来又放回家庙,表示完成了任务。


公元911年,李存勖先在高邑(河北高邑县)击溃了朱温亲自刷领的50万大军。随后,攻破燕地,活捉刘仁恭。九年后,他又大破契丹,将耶律阿保机逐回北方。923年,最终攻灭后梁政权,统一北方,同年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县西)称帝,国号为唐,史称“后唐”,不久迁都洛阳。至此,父亲的三个愿望全部实现,终于可以长喘一口气,坐下来好好休息一下了。但是这一休息就休出问题来了。


02 治国无能 亲信小人 败坏一世英名


李存勖在战场上战无不胜,战绩非凡,堪称卓越的军事家,但是在朝堂上却是无所作为,政治能力堪称昏暗无知。称帝后,自觉父亲交代的三个任务已经完成,中原也已平定,从此可以高枕无忧,耽于享乐,再也不理朝政。


因为爱好音律,李存勖自身也经常粉墨登场,且自号“李天下”,视江山社稷为儿戏。他不去奖赏陪他一起打天下,屡建功勋的将士,反而去赏赐并无寸功的伶官,由此导致伶人恃宠而骄,将士心怀怨愤。

同时,李存勖还重用宦官。定都洛阳后,他恢复李唐旧制,宫内各执事和诸道监军都用宦官。他还采用宦官的建议,将国家财赋充作皇帝巡游及赏赐左右亲信的费用,却不肯花钱犒赏军队,以致兵士穷困,怨声载道,最终导致军心离叛,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他还听信谗言,冤杀大将郭崇 韬,疏远良臣李嗣源。种种措施导致李存勖众叛亲离。


李存勖还有一点无脑之举就是纵容皇后刘氏干政。刘氏本就是连自己亲生父亲都不肯相认的势利小人,她得宠后后唐朝政更加腐败,卖官鬻爵,纲纪废弛。不但造成君臣离心离德,将士心怀嫉恨,就连百姓也是惶恐抱怨。地方诸镇也是流言四起。此时的后唐政权已深陷重重危机之中。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戍守瓦桥关( 今河北雄县旧南关) 的士兵,因不满留屯的敕命突然发动兵变,并且兼程南下,渐现燎原之势。李存勖在这种危局之下被迫启用旧将,然而局势已经一发不可收拾。叛军攻克京师大梁,拥立李嗣源为帝。李存勖在洛阳还妄图固守待援,结果自己的禁军统领,一个叫郭从谦的伶官,临阵倒戈,聚众哗变,李存勖仓皇迎战,不幸中箭而亡,终年42岁。

(李存勖画像)

可谈李存勖乱世英雄,继承父志,平定天下,却称霸仅三年便惹得众叛亲离,身死族灭,以致贻笑天下,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总结李存勖的失败教训,他擅长打仗用兵却不擅长治国,这是他的能力问题,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治国态度,没有能力可以学习,但是态度或者心态出了问题就无法可治了。李存勖在国家稍微取得一点成就后就沾沾自喜,不思进取,且荒废朝政,任用奸佞,最终一手造就了自己的败局。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评价李存勖的见解是十分中肯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结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勤于自勉,励精图治,无论对待工作还是学习,都不能在取得了一点点成就后就安于现状、沾沾自喜,而应该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柚子爱历史


李存勖是典型的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官二代,其父李克用自小就非常注重对他的培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都让其通晓,在他尚未成年时便已成文武全才。他也是在唐末诸多地方军阀的官二代当中唯一一个见过唐昭宗李晔的人。当时,年仅十一岁的李存勖站在昭宗面前时,昭宗惊讶地表情上下打量他,这主要是李存勖有胡人血统,母亲又是汉人,用现在的话说叫“混血儿",未成年就身材挺拔,面目俊秀,目光中英气逼人。昭宗非常高兴,抚着李存勖的后背说:这孩子日后必成栋梁之材,希望他能忠孝唐室。

公元9O7年,晋王李克用去逝前当众宣布王位由长子李存勖继承。李存勖虽然成了河东地区的最高统治者,但他的地位并不稳固,原先那些跟随李克用南征北战的养子们都虎视眈眈地盯着他的位子,还有手握重兵的亲叔叔李克宁随时想翻盘将他推下王位。所以,只有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杀开一条血路才能使自己生存下去。好在李存勖很有政治头脑,他决定拿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政治对手,也就是自己的叔叔李克宁开刀,因为他安插在李克宁身边的内线向李存勖通报了李克宁暗中勾结梁王朱温,准备谋反的消息。李存勖设计将李克宁斩杀,清除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一股势力,震慑了觊觎自己王位的人,稳定了政局。
接下来,李存勖便开始了辉煌的军事征战生涯,首先要对付的便是李家的仇敌,也是大唐的仇敌,他就是杀害唐昭宗的凶手一一大梁皇帝朱温,此人在历史上也是臭名昭著,在五代时期口碑也差。通过著名的“三垂冈”以及“柏乡之战”,用了十年时间,李存勖消灭了朱梁王朝。两年后,李存勖又出兵消灭前蜀国,平两川,再顺江东下,收荆南,楚,吴,闽,越,南汉,四海又复归大唐一统,但此时的唐可不是彼时的唐,人们称其为“后唐"。

正当人们都期待大唐帝国在这位神武君主的带领下完美复兴的时候,这个光武帝却以众人难以预料的速度迅速坠落。先前人们见到的那个英明神武的李存勖不见了踪影,替代他的是一个骄傲、自私、刚愎自用、听信谗言、好大喜功的享受者。李存勖走下神坛,成为昏庸皇帝有四大特征:第一,是炫耀自已的绝世武功,第二,纵容皇后刘氏一伙胡作非为,第三,宠信太监及戏子集团,第四,轻待自己的军队。看看,前面一条还能算是个人缺点,那后面三条无疑是自毁江山。大唐从玄宗李隆基开始就出现了太监擅权的苗头,到宪宗李纯开始,宦官集团杀皇帝,立皇帝形同儿戏,在对待宦官集团的态度上,朱温都能意识到如不铲除宦官集团,将无法形成政治稳定的格局,这一点,饱读史书的李存勖竟然认识不到?



李存勖即位不久就蜕变为沉湎于声色,用人无方,横征暴敛,误国误民的昏庸之辈,主要存在两点:一是其自身性格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心智不成熟。二是身边缺乏一个干练的监督管理之人。心智不成熟就会率性而为,不计后果。缺乏监管就会肆意挥霍,为所欲为。其结果便是历尽艰辛打下的江山成为他人之卧榻。


乔江宝


李存勖,自幼喜欢骑马射箭,胆力过人,为李克用所宠爱。他少年时就跟随父亲作战。11岁随李克用到长安向唐报功,唐昭宗特地赐赏他翡翠盘等珍宝,抚摸着他的背说:“这孩子与众不同,日后富贵了,可不要忘了大唐!”李克用于公元908年正月病死,他于同月袭晋王位。丧事办完后,他就设计捕杀了试图夺位的叔父李克宁,并率军击败后梁军,解了潞州(治所在今山西省上党县)之围。朱温惊叹说:“生子当生李亚子。他袭位,李克用虽死犹生!我的儿子与他相比,简直猪狗不如!”

此后,李存勖用心训练兵士,整顿军纪,规定骑兵不见敌人不准骑马,违犯军令者一律斩首,从而将散漫的沙陀兵训练成一支精锐严整的劲旅。他将父亲给的三支箭供奉在家庙中,每临出征,就派人去取来,放在一个精致的丝套里,带着上阵,打了胜仗,才送回家庙。他喜欢冒险搏斗,勇而少谋,将战争看作游戏,常常只身冲锋陷阵,几次陷入重围,差一点被敌人生俘。部将们死战将他救出,劝他要持重,他却反说部将们妨碍他大杀敌兵。

军事上李存勖可以说是一等一的天才,平南破北,屡战屡胜。但是在政治上,李存勖却缺少冷静的头脑和定力。也许是父仇得报,还开创了一国伟业,平定中原。在他登基继位之后,便开始沉迷于享乐,不理朝政。

李存勖从小就有看戏、演戏的喜好,对戏剧的痴迷,使他不仅在登基之后,常常自己涂脂抹粉登场唱戏,还大肆重新伶人。在李存勖毫无底线的宠信下,一些伶人不仅可以随意出入皇宫,甚至还能侮辱戏弄朝臣。

因为这个喜好,许多奸臣为了获取高位,谋取利益之时,就会贿赂伶人亦或是进献伶人,让他们为其说好话。而这往往还真能达到目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后唐的朝政可以说是一片混乱。据说他还派伶人、宦官抢民女入宫,有一次,竟抢了驻守魏州将士们的妻女1000多人,搞得众叛亲离,怨声四起。

公元926年,李存听信宦官谗言,冤杀了大将郭崇韬,同时还差点牵连另一位大将李嗣源。在这种情况下,本就怨声载道,失去民心的李存勖,又引来将士的不满。

公元926年三月,那位差点被冤杀的大将李嗣源,在将士们的拥立下率军进京,准备谋取皇位。李存勖面对李嗣源率领的军队,知道无法阻挡,于是返回洛阳,摆好阵势,抵御李嗣源的进攻。

可笑的是,他最后没有死在李嗣源的手中,却死在了自己宠信的伶人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