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能力並不差,卻在職場上鬱郁不得志

我想你一定在工作中常常聽到這樣的話:

“老闆給我多少薪水,我幹多少活兒”

​“反正我是不會加班的,加班又沒好處”

“大不了換一份工作,又不是找不到”

……

喜歡說以上這種話的人,往往職場經歷都不太順利,要麼頻繁換工作,要麼被辭退,更有甚者,能力很強,卻在同一崗位無為多年,鬱郁不得志。

每個人都期待在職場順風順水,混得人模人樣,但現實總是殘酷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或許孔子可以告訴你答案,讀《論語說什麼》,將經典內化為能力,獲取終身成長的心法,讓你在職場如魚得水!

為什麼很多人能力並不差,卻在職場上鬱郁不得志

好的做事習慣:及時回應和反饋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孔子說:“我侍奉國君,一切都只不過是盡我的禮儀本分,但因為別人都不這樣做,所以他們認為我有點兒諂媚。”

孔子幹了什麼事呢?就是領導跟他說話的時候,他都畢恭畢敬地聽;領導交代的事,他趕緊去辦,而且很快就有覆命——問題,自己是怎麼想的,怎麼解決的,下個階段該怎麼辦……都及時地給予回覆。

一位管理學者跟我說:“看一家公司管理得好不好,方法很簡單,就看一件事——領導交代了一件事之後,下屬是不是可以很快給出回覆。比如客戶提出了一個需求,公司的相關負責人是不是能儘快地給予某種回應和響應。”也許這種回應並沒有馬上解決問題,但傳遞一種解決的信號也是重要的。

好的做事習慣應該是把做事的過程在中途不斷地反饋,而不是等自己全部解決好了之後,再來回復別人。

許多年輕人都有這種習慣,總覺得沒有幹好就不能說,自己準備著憋大招,最後給人一個surprise。其實很多時候,在你努力做事的過程中,上級或者顧客早已不耐煩,甚至有點兒崩潰了。

做領導的人有一個很重要的安全感來源,就是他交代的事是否有回應——別小看這個簡單的行為,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禮。

反饋是禮很重要的核心。孔子在做大臣的時候,是很尊重國君的,這叫敬禮。但別人都不是這樣做的,於是大家都說他諂媚,這著實讓人有點兒鬱悶。其實孔子這樣做,魯國國君還是蠻喜歡的。

為什麼很多人能力並不差,卻在職場上鬱郁不得志

找那些能成為你老師的人來做事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有一天,魯定公問孔子:“上級對待下級,下級對待上級,應該保持什麼樣的態度呢?”孔子回答:“上級在對待下級的時候要以禮相待,給予足夠的關懷、尊重,並且發揮他的優勢;下級對上級不僅要有禮,更要有忠。”

什麼叫忠?忠就是我承諾支持你就會一直支持你,即使有時不理解你讓我做這件事的用意,我依舊會先執行,因為犯了錯之後,最終還是大領導擔責任。部門也是一樣的,權力越大,責任也越大。所以,只要在領導眼中,你仍然是忠於這份事業的,哪怕偶爾能力不及,犯了錯誤,結果也只是換個職位,還是可堪培養的。但如果你不忠,就算業務能力再強,卻會影響整個大局,領導總有一萬個方法淘汰你。

許多年輕的朋友讀到這一段時可能會想,這都什麼年代了,大不了我重新換家單位,大不了自己創業。

如果你換一家單位,對領導不忠的模式仍然存在,無非是換一個領導繼續不忠而已,也許會再次陷入職場中被穿小鞋的命運。

你在自己做下屬的時候都不會忠,更不知道如何是忠的狀態,自然也無法讓上級對你以禮相待,等到了自己創業的時候,你就不知道該如何以禮相待下屬,也無法激發他對你的忠誠。當然,這句話講起來容易,做起來真是太難。所幸孔子仍然給了我們一個方向。

為什麼很多人能力並不差,卻在職場上鬱郁不得志

很多人在職場上之所以鬱郁不得志,因為小時候他爸爸沒教會他如何尊重父親

忠的基礎是什麼呢?忠的基礎是發自內心地相信自己的上級在承擔著更大的責任。很多時候下級是看不見上一級的人吹牛、喝茶、談事、喝酒所承擔的那份責任的。

推而廣之,做父母和做兒女的也是一樣。父母要尊重兒女,以禮相待,甚至要在兒女身上學習應該學到的更新的東西——現在大多是兒女教父母使用微信、小紅書、拼多多等各種應用軟件,這時父母就能對兒女以禮相待。

兒女如果有機會跟隨父母去了解他們的事業承擔的風險與責任,那麼就會真正地在內心忠於這個血脈,忠於傳承下來的事業。

所以,儒家思想對管理者來說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心法,尤其是企業做大的時候,如果沒有一種彼此尊重、彼此尊崇的態度,很難長治久安。這種態度的背後,都來自一份我們稱之為同情和共感的精神。如果沒有真正地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到他們的不容易,沒有真正地用一種發現的心尋找對方的優點,是很難做到以禮相待、以徒為師——把自己的下屬和徒弟當作老師,然後生髮出盡忠職守的心態的。

很多人在職場上之所以鬱郁不得志,沒有受到領導的提拔,我想主要原因就是小時候他的爸爸沒有教會他如何尊重父親,或者是他的媽媽沒有教會他如何真正地尊重父親。還有很多人在做領導做到一半的時候,格局上不去,也是因為他小時候沒有見過一位心胸開闊的、有智慧的父輩(不一定是他的父親,也可能是親友中任何一位男性長輩),帶著一種隨和、寬容、圓融,並且鼓勵晚輩成長的姿態。

小梁有時看著父輩們的種種生活,想到自己年老的時候應該更加學會沉默和讚歎,不用實時提醒孩子們注意、小心什麼。因為一提醒,兒女便很容易產生逆反和對抗的情緒。

其實,你只要時常對他們做得好的地方隨喜讚歎,他們就會變得更好。管理下屬是這樣,對待上級也是這樣。

如果我們慢慢慢慢地與自己的上、下級有了更好的互動,你就會發現,每一天上班不是一件痛苦的事。如果明天上班不是一件痛苦的事,那麼前一晚的睡眠也就不再是痛苦的事了。許多人睡不好覺,是因為他起床的時候心中充滿了面對單位同事的焦慮,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解開這一切的心結就從以禮相待開始吧。

為什麼很多人能力並不差,卻在職場上鬱郁不得志

《論語說什麼》把古典美德與現代精神相連接,讓你與全世界的成功人士思想接軌,提升自己的執行力、決策力、領導力,豁然自在、萬事順心……

仔細讀《論語說什麼》,並隨時踐行其中的大智慧,哪怕是隻言片語,冥冥中就能得到“仁”的加持,慢慢地,你走到哪裡都不會有敵人。

為什麼很多人能力並不差,卻在職場上鬱郁不得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