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用马谡、跟刘备,算不算用错人和跟错人?

黄蜂二师兄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在神话手笔和历史手笔下都不能一统而言。首先说诸葛亮和刘备,他不是跟刘备,而是自己求到了刘备了,在农村教农民吟诗作对唱歌,给自己做宣传,还有很多层面都能看出他的野心,所以说跟刘备,是他们二人的共同努力和追求的结果。至于马谡,先帝有言亮轻言,谁都有失误,而且马谡是太自负了,怪不得诸葛亮,那个时代人们的追求和学习能力很强,东吴有吴下阿蒙的典故,指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所以怪不得诸葛亮,只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信任。谁知马谡自己没有认知能力!可悲可叹啊!


帅帅馒头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争议就是是否跟对人,然后就是北伐,而北伐中最大的遗恨便是错用马谡导致首次北伐失利,首战失利历来为兵家大忌,这为诸葛亮北伐失败增添了悲剧色彩。


首次北伐失利,确实是诸葛亮用人不善

首先我们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马谡言过其实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就有提醒,马谡其人并不是一无是处,当年出使吴国不卑不亢,孙权都夸他有口才有胆识,诸葛亮常说马谡之才不逊于陆逊,诸葛亮能给这么高评价说明马谡其人绝不是空有其表的花架子,只是诸葛亮跟马谡相处二十多年,大多在帐内讨论兵法,理论很扎实只是缺少实战磨炼,这种人肚子里有墨水说起来一定是头头是道,所以做个文臣使节绝对是万里挑一,这就是为什么当年出使吴国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让孙权当众烹煮了魏国使臣,有力的巩固了孙刘联盟。

刚才我们说了马谡跟了诸葛亮二十年一直是参军,就是帮诸葛亮作陪练,参谋军事战略,却从未亲自带过兵,第一次带兵打仗就被委以重任让马谡自满情绪空前高涨,虽然诸葛亮安排了王平做副将但是依然没压住马谡的狂妄自大,最终造成街亭失守,全军被牵连,终酿大祸,这本来是最可能力挽狂澜的一战,也是北伐成功率最高的机会,就这么失之交臂。然后就有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悲剧一幕。

从上面这段分析可以看出,诸葛亮安排马谡守街亭确实是用人不善,可能是诸葛亮求才心切想尽快为蜀国输入生力军,但最终天不遂人愿,终因马谡实践欠缺造成历史悲剧,也就是马谡被杀造成蜀汉人才断层,试想若马谡逃过一死,有了痛失街亭的教训,或许能促使他成为将帅之才,魏延也不会被害,历史也可能被重写。


诸葛亮用马谡是用人不善,那么跟刘备也跟错了吗?

大家都知道三顾茅庐已然成了佳话,刘备先后三次登门拜访才请得诸葛亮出山,对刘备而言诸葛亮是大才,自己真的是打心眼里喜欢,自从诸葛亮当了军师,刘备如虎添翼,开始转败为赢,像开挂一般,刘备对诸葛亮也是信任有加,万事顺从。

士为知己者死,对诸葛亮而言刘备给了他一展拳脚的机会,成就了千古一相,同时诸葛亮也成就了刘备最辉煌的人生,若诸葛亮跟了曹操恐会像徐庶一样毫无用武之地,最终被埋没,我想诸葛亮未曾后悔过,他也没有跟错人。


玛雅古堡


诸葛亮用马谡守街亭,肯定是不对的。马谡没有实际指挥的经验,本身就难当重任。应该用魏延这样的宿将,才有可能随机应变,有效的阻击敌人。诸葛亮为什么会用马谡守街亭?是因为他对这股魏国的援军到达的时间产生了严重的误判。古代军队一般每日行军40到60里。张郃率领的这股援军,每日强行军110里以上,十五天就从洛阳到达街亭。比诸葛亮估计的时间快了几天到十天。当时陇右还有郭淮的军队与蜀军对峙,另外还有一些城池没有攻下来。诸葛亮的做法是,将强力的将军和军队,用于攻击郭淮和攻城,企图尽快将之解决。然后就可以集中兵力,全力对付魏国的援军。至于街亭,反正敌军也没那么快到,放一支军队去警戒就可以了,所以就有了马谡失街亭。而且这支军队的人数实际上也只有几千人。

诸葛亮为什么会跟刘备?这个选择肯定是正确的,这是古代大家族惯用的手法。为了防止家族的血脉断绝,会使用开枝散叶的方法。把家族的血脉分散到不同的方向去,这样就可以分散风险。避免一损俱损。而某一支如果发展的好,却可以一荣俱荣。诸葛亮原籍山东。家族中实际上有三支。诸葛瑾的家族,投靠东吴。诸葛诞的家族,留在曹魏。这两支发展的都不错。诸葛亮的家族本来选择的不是刘备,而是刘表。诸葛亮的家族先是迁移到荆州,诸葛亮的一个姑姑嫁给了刘表。诸葛亮也因此见过刘表,但是据说当时年纪太小,只有19岁,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因此刘表对他并不重视。后来刘表染病死亡。诸葛亮的家族肯定要找一个新的依附对象。这时候刘备出现了,刘备的某些特质肯定打动了诸葛亮的家族。因此他们选择了刘备。政治投资,本身就有风险。刘备也并非没有统一天下的可能。如果成功,诸葛亮的家族必然兴旺发达。刘备手下当时缺乏文臣,投靠他必然受重视。如果是选择投靠曹魏,曹操手下人才济济,诸葛亮恐怕也难受重视。所以说从分散风险和考虑受重视程度的方面看。选择刘备完全是正确的选择。至于说刘备及其后代,没能统一天下,那是概率和运气的问题,是无法预料的。诸葛亮投奔刘备,留下一段传奇。我个人认为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安汉县嘉陵江捡石人


主要是诸葛亮的责任,是不识人!让马谡滔滔不绝的讲军事理论给迷惑了。刘备生前曾告戒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诸葛亮没往心里去,倒至后来的街亭失守。诸葛亮精心准备几年第一次北伐,是功亏一篑。


隐者康司马


不请也来,随便侃侃。

诸葛亮用马谡、跟刘备,算不算用错人和跟错人?我认为,当然不算,甚至马谡、刘备都是优中之优的人物。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分别来看。

一、马谡

马谡是马良之弟,是刘备从荆州带来的本土派。此人自从跟随刘备入蜀后,先后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绵竹,入蜀要地;成都,蜀汉的中心。能当上这两个地方的太守,足以见得马谡具有相当的政治才能。这就好比如今的北京、上海,能够做到这两个市市长级别的官员,其能力绝对是毋庸置疑的。

另一方面,马谡表现出来的才器也足以令人环顾。比如在诸葛亮率军讨伐南中雍闿时,马谡就积极出谋划策,认为南中的地形险要、路途遥远,易守难攻,即使一时之间依靠武力将其击溃,他们也会很快再次反叛。并提出依据兵法,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这才促使了后面诸葛亮七擒孟获,使得南中心悦诚服的佳话。

当然,马谡最为被人诟病的便是街亭之败。现在的大多数观点都是指责马谡死读兵书,用兵经验欠缺,纸上谈兵,最终引得大败。然而,我认为,仔细考究之下,马谡之死貌似有点冤枉。

众做周知,街亭是通往安定,北上伐魏的咽喉要道,同时也是魏军进入南安与天水的通道。魏蜀双方都知道他的重要性,马谡不会不知道。况且诸葛亮北伐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占领多少地,俘虏了所少兵,而是没钱,没军粮。派兵布阵固然重要,但是军队的后勤保障更重要。因此,只要魏国大军来袭,街亭换谁都守不住。

我猜想,大概马谡是知道街亭是守不住的,便想棋行险招,依山据险,自高而下,来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捷,来为丞相的后勤工作争取时间。

可惜,终究是失败的。可悲,可叹,俱往矣,一切都没人知道了。

二、刘备

说道刘备,作为汉末群雄中最为突出的人物之一,其实是很有特点和优势的。三顾茅庐,诸葛亮选择刘备的原因,我想大概有两个。

1.皇族后裔,名正言顺。

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觉得刘备和刘秀比较像?这二人都是皇族后裔,又都是没落家庭,更是遭逢乱世。在乱世之时,有一个皇族的身份是很有优势的。中国人历来都讲究师出有名,以刘备兴复大汉为旗帜,一是可以号召仍然忠于汉室朝廷的大小将领,二是可以名正言顺地攻伐其他割据军阀,这也是刘备方一直在强调的“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道理。诸位不妨去翻翻三国演义,这句话自始至终都挂在刘备的嘴边。

因此,诸葛亮要选择,必然要选“真正正义”的一方,这也符合传统中国士族的忠诚信仰。

2.士少兵微,大有可图。

上面说诸葛亮要选择皇族后裔,那为什么不选择刘表,刘璋呢?因为刘备人少啊!仔细想想,假如你是某领域的技术高手,是去一家只有你会该技术的公司,还是去一家人人都会的公司?刘表、刘璋人才济济,诸葛亮去了或许更本不起眼。然而,跟着刘备,诸葛亮是当之无愧的军师。况且,其蛰伏隆中之时,常自比管仲、乐毅,此二人都是春秋战国时扶持弱小以成就强国的典型代表。跟了刘备,诸葛亮更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更有发挥的空间。

因此,关于诸葛亮选择马谡,选择刘备,我相信以他的智慧,绝对是经过缜密的考虑,说其用错人、跟错人其实太笼统化了。

因为,一个人的智慧再高,也猜不透历史的进程。

这就是历史的玄妙之处。


会跳高的猪


如果说用马谡可能算是用错人,那么跟刘备应该算是诸葛亮一生中最正确、最英明的举动了。


诸葛亮错用马谡的无奈

其实,纵观蜀汉王朝,到了后期基本处于人才匮乏的阶段,这既跟地理状态有关,也跟诸葛亮不善于培养人才有关系。所以当诸葛亮要用人守街亭之时,可供选择的将领不多了,而马谡无论如何也是类似于“赵括”类型的将领,起码熟读兵书,如果在磨炼几年,也有可能成长为一个杰出的将领,但可惜的是普一出场就遇到了曹魏的千年老妖,致使人生第一次失败也变成了最后一次失败了。


但不能说是用错了马谡,因为已经无人可用了,再加上马谡又立下军令状,综合各种原因考虑,诸葛亮才启用了马谡守街亭,导致失败,也不能全怪马谡,也不能说是诸葛亮用错人,只能说蜀汉大势已经衰落,所以时也命也!


诸葛亮只有跟随刘备才能实现个人理想抱负

诸葛亮隐居隆中是为了看天下局势,选择明主,那么当时有能力、有野心,能够实现割据一方、甚至同一天下的莫过于魏蜀吴三方,先说曹操,不得不说诸葛亮出生的有点晚,当诸葛亮正当年华之时,曹魏集团已经占据北方,麾下文臣谋士如云,多一个诸葛亮不多,少一个不少,即便诸葛亮过去了,也只是锦上添花,只能做个纯粹的谋士,或一个干吏,无法实现其心中抱负,再加上曹操本身就是个有主见的枭雄,也不可能会对诸葛亮的建议百依百顺,因此曹魏集团无法投靠!

再说孙吴集团,这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孙吴集团核心的就有周瑜、鲁肃等人,都是心腹能臣,即便诸葛亮过来了,那也得屈居人下,再加上家族势力盘根错节,诸葛亮又不是东吴的家族出生,对其未来的谋划工作都会形成阻碍,所以孙吴也不能投!


那么刘备呢?首先有皇族大义,这是能从成事的基础,其次有关羽、张飞这两位万人敌的猛将,起码带兵打仗没问题,但他恰恰缺乏真正核心的谋主,所以一直颠沛流离,如果诸葛亮过去了,对于饱尝颠沛之苦的刘备来说,那就是久旱逢甘露啊,所以刘备会对诸葛亮委以重任,甚至是百依百顺,而诸葛亮碰到一个听话的主公,更是能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所以说诸葛亮跟随刘备,应该是他人生中最正确的一个决定,才能真正的青史留名!


李夫子说史


用马谡算是用错了人,但是当时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为了迷惑和牵制曹魏东部的援军,诸葛亮派遣赵云率领一支偏师从斜谷、箕谷北上。而赵云的表现非常出色,将曹真的援军牵制在斜谷北口直到北伐结束。三郡投降后,蜀汉军主力在短时间内狂飙突进了数百里,包围了尚未投降的陇西郡治所上邽以及陇西属县,蜀汉只有魏延能如此指挥。除了赵云和魏延,其他人根本没有能力去阻挡张郃,更不要说司马懿。当时马谡也算是小有名气,在七擒孟获过程中,想出过很多好计谋!而且荆州马氏五常,早有名气,只是缺少独自带兵的经验,刘备临死前,告诉诸葛亮马谡不堪大用,但是蜀汉有能力的年轻人,基本都死在夷陵,只能用马谡!

至于跟错人,根本没有任何逻辑!魏蜀吴三国,魏国人才最多,荀彧,程昱,郭嘉,刘晔,贾诩,荀攸...根本没有诸葛亮施展才能的机会!而且诸葛家世居徐州琅琊,曹操屠徐州时,跟哥哥诸葛瑾逃难到荆州,根本不可能投靠曹操!至于东吴,更没有诸葛亮的容身之处,东吴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氏族掌握朝堂,孙策时还可以,到孙权掌权,基本就是孙氏和东吴四大家族抗衡!陆家的陆逊,陆抗,朱家的朱恒,朱治,顾家的顾雍,张家的张昭张温,基本控制着朝堂,但是也一直在保护着东吴!而且东吴的人很排外,诸葛亮很难插手。只有刘备适合,刘备是汉氏宗亲,本身占有大意,其次当时徐庶刚离开,刘备手下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助他,诸葛亮这时候去投奔,有充足的空间发挥自己才能,在拿下益州汉中后,刘备已然不太听诸葛亮的话了,包括汉中之战也是法证指挥的,但是后来这些人都死了,诸葛亮才又把蜀汉的权利都掌握!而且托孤大臣不止诸葛亮一人,还有李严,只是后来李严离开了。


倚楼饮雨


诸葛亮让马谡去守街亭,也是出于蜀汉人才少的无奈之举。街亭失守导致的北伐失败,想到刘备马谡不可大用的话,诸葛亮懊悔不已。

诸葛亮当时能用的人并不多,赵云魏延都有其他任务,其他能随行出征,独当一面的将领也不多,诸葛亮就想到常跟随在自己身边帮忙出谋划策马谡,也是他精心培育的接班人,想他军事理论说的头头是道,且大多符合自己的想法,独当重任应该也可以,于是就让他历练历练。只不过第一个任务就太重,结果马谡失败了。这确实是诸葛亮用人的失算。

诸葛亮跟随刘备,是刘备三请才出山的,这也可见刘备阵营人才的匮乏,刘备对人才的重视与尊重。诸葛亮大概认为去刘备处能大展宏图,刘备事业处于困难时期,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此时刘备来请必能得到重用

如果诸葛亮去曹操处,大概会像徐庶那样在曹操众多谋士中成为平凡一员。曹操手下猛将如云,很多像张辽这的大将又有谋略,像徐庶这种在刘备处时展现了才能被程昱说比他胜十倍的人,都在曹魏处被埋没,诸葛亮辛辛苦苦北伐时人家在曹魏那里却能退休在家了,可见去曹魏那里不会有太多作为。

当初赤壁大战前,在孙吴处,诸葛亮倍受周瑜排挤妒忌,而孙吴大多文武官员也不太瞧的起他,而引发了舌战群儒。孙吴当时已立三世,也不会像刘备这样急需人才去建立新事业,重要的任务是坐稳江东,巩固家业。所以在孙吴处刘备也不会像在刘备处拥有更多机会去建立功业,成为开国功臣,更成为丞相掌握大权去主持北伐事业。


朕惊历史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传闻,举世皆知,正因为诸葛亮轻信了马谡,所以导致街亭失守,也就是因为街亭的失守,所以间接性的导致了蜀国的灭亡,让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活活被累死,吐血而亡。诸葛亮就因为相信了马谡的军事理论知识,却忘记了马谡其实并没有实战的经验,全都是纸上谈兵,所以诸葛亮是非常后悔的。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争得天下。诸葛亮也尽心尽力的辅佐刘备,成就了蜀国大业。但是诸葛亮在跟随刘备的时候,也发现刘备有很多弊病,比如说刘备的心地太过善良,太过软弱,关羽华容道放走了曹操,他念及兄弟情不论罪处分,所以有很多人就因为这样无视军令,违背军令;再比如说刘备的目光太过于短浅,汉水之战开始的时候,他只是想抓走夏侯淳而已,并没想到会留下后患;再比如说刘备识人不清,就比如像赵云这样的优秀人才,只是给予他一个护卫将军的职位。因为这一系列的弊病,就能看出来,诸葛亮后悔跟错了这个人,因为跟错了人,哪怕再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也改变不了蜀国最终会灭亡的形势。




北漂山东小肖


街亭之战是诸葛亮北伐的一个转折点,街亭之战诸葛亮惨败,北伐也因此走到了尽头。要说起街亭之战的失利,主要是因为诸葛亮错用了马谡。那时候诸葛亮身边并不缺乏良将,赵云、魏廷和吴懿等人都有能力胜任街亭之战,并且能够比马谡做的好。刘备识人善用,要不然他也不可能将诸葛亮收到麾下。在《三国志》中曾有记载,刘备在驾崩前曾告诫诸葛要慎用马谡,马谡的能力被夸大,不能受到重用。当时魏廷的能力要比马谡强很多,而且魏廷也在诸葛亮的手下供他差遣,那诸葛亮为何不派魏延镇守街亭,而要用纸上谈兵的马谡?诸葛亮之所以重用马谡,是有很大的一个渊源的。建兴三年时,诸葛亮要率领军队去南中讨伐在刘备死后背叛的雍闿。

马谡在十里送军途中,受诸葛亮所托为他制定计划。马谡根据南中和此时蜀国的形势,让诸葛亮采用心理战的打法,劝南中的叛臣回归。诸葛亮采用了马谡的建议,用很短的时间就让南中统一,民心回归了蜀国。而且,因为诸葛亮的威慑力,南中不敢再造反。马谡这一妙计,将南中收拾的服服贴贴,给诸葛亮省掉了很多麻烦。马谡这个计策具有长远的利益,它不仅稳定了南中的人心,最重要的是这为诸葛亮的北伐做好了铺垫,给北伐打下了一个非常良好的政治基础。马谡也因为这个计策,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陡然提升,他常常为诸葛亮出谋划策,成为了诸葛亮身边的一个红人。诸葛亮同马良的关系十分密切,马良与诸葛亮是拜把子兄弟,因为诸葛亮年长,马良尊称诸葛亮为兄长。

而这个马良,又是马谡的兄长,这层关系在这,难免会留个后门,所以说诸葛亮也是在提携马谡。而在街亭之战中,诸葛亮让马谡主战,又何尝不是对他的一种偏袒,想让马谡立功呢?而马谡一败,同时也表现了刘备的识人之能。而诸葛亮放置魏廷不用,不仅仅是因为诸葛亮和魏廷在军事思想和战略上有很大的差异,而是因为诸葛亮只是看重魏廷的作战能力和威名,并不想让他功劳太盛。笔者认为,诸葛亮虽然有过人的才华,他能够在政治上搅弄风云,但是他并不是一个会打仗的人。在《三国志》中曾对诸葛亮有着明确的点评,诸葛亮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但是他却不是一个优秀的将领。

如果诸葛亮懂得打仗,他就不会因为对武将的偏见而对魏廷置之不理。就因为马谡的一个计策,就重用马谡,将其他的能臣将帅抛在脑后,这也是诸葛亮的一大败笔。马谡确实很有才华,但是也是基于谋臣的基础上,真的叫马谡去打仗,对他而言还是很有难度的。可是诸葛亮不明白这个道理,倘若他没有偏见,能够一视同仁,选择任用魏廷镇守街亭,北伐也不会在此满盘皆输,蜀国的气数也不会那么早的衰败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