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日本航空母艦(七)——鷹系列的另外2兄弟:神鷹號和海鷹號

這是本系列的第7篇作品,在這一期中,我會為大家帶來日本的兩艘客輪改造航母。由於本期和上一期有些關聯度,建議在閱讀本文前先閱讀我的淺談日本航母(六)謝謝大家。

  • 神鷹號和海鷹號航空母艦

海鷹、神鷹的前身分別是大阪商船公司的客輪阿根廷丸、德國北德意志—勞埃德航運公司的客輪沙恩霍斯特號,以下分別進行簡要的介紹。

不是德國那艘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

  • 海鷹號航空母艦

建造背景及設計特點

大阪商船公司與日本郵船公司一樣,是趁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日本航運業喜逢爆發式增長期而脫穎而出開始經營遠洋運輸航線的。該公司同樣也得益於日本海軍的資金贊助與技術扶持,1938年至1939年間建成了兩艘近13000噸排水量的客輪,分別命名為阿根廷丸和巴西丸,用於日本至南美洲的航線。

兩船採用三菱MS式大功率柴油機驅動,最高航速在21節以上,能夠搭載900名旅客,從日本抵達巴西僅需一個多月。由於兩船排水量偏小,又採用柴油機,日本海軍一開始並無明確計劃將其改造為航母。

淺談日本航空母艦(七)——鷹系列的另外2兄弟:神鷹號和海鷹號

海鷹號航空母艦,前身為阿根廷丸號

1941年9月巴西丸被徵用,1942年5月阿根廷丸也被徵用,都被用作特設運輸船為日軍輸送物資。6月中途島海戰慘敗之後,兩船很快被編入日本海軍的緊急航母增加計劃。

然而巴西丸未及回到本土改造,便於8月5日在特魯克附近被美軍潛艇六線魚號發射魚雷擊沉,這樣就只剩下阿根廷丸於12月駛入三菱長崎造船廠開始實施改造。

由於日本海軍要求其航速必須提高到23節左右,船廠只能拆除其柴油機動力系統,換裝陽炎型驅逐艦所採用的蒸汽輪機,因此改造工程頗費時日,直至1943年11月23日才完成,阿根廷丸改名為“海鷹”。除了在動力系統方面大動干戈以外,海鷹改造工程的技術標準基本與大鷹型航母相同。

淺談日本航空母艦(七)——鷹系列的另外2兄弟:神鷹號和海鷹號

大鷹級航空母艦,具體可見上一篇文章

性能數據

標準排水量:13600噸 公試排水量:16700噸

艦體全長:166.55米 最大艦寬:21.5米 平均吃水深度:8.25米 飛行甲板全長:160米 飛行甲板最大寬度:23米

動力裝置:艦本式高低壓蒸汽輪機2臺,呂號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4座 輸出功率:52000馬力,雙軸推進 航速:23節 燃料搭載量:重油2500噸 續航距離:7000海里/18節

武器裝備:雙聯裝40倍徑89式127毫米高射炮4座,三聯裝96式25毫米機炮8座,單管96式25毫米機炮20門

服役時搭載艦載機:24架,其中零式艦戰18架(全部常用),九七式艦攻6架(全部常用)

乘員:587人

淺談日本航空母艦(七)——鷹系列的另外2兄弟:神鷹號和海鷹號

海鷹號航空母艦

  • 神鷹號航空母艦

建造背景及設計特點

如果說新田丸型大型郵輪是日本造船業的結晶,那麼1934年12月14日下水的沙恩霍斯特號及其後續的格奈森瑙號、波茨坦號大型客輪就是德國造船業的結晶。該船排水量達18000噸,裝修豪華、乘坐舒適,由北德意志—勞埃德航運公司用於遠東航線運輸,促使日本郵船公司建造了新田丸型與之競爭。

1939年8月沙恩霍斯特號來到日本神戶港,26日啟程回國,不料接到國內發來的將要開戰的密電,為了不落入英、法手中,只得於9月1日返回神戶,後來船員拋棄該船,由陸路輾轉回國。

沙恩霍斯特號閒置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德國納粹政權向美國宣戰,隨即承諾將沙恩霍斯特號的所有權轉讓給日本海軍。該船於1942年2月7日被日本海軍徵用為特設運輸船,中途島海戰後也被編入航母緊急增加計劃。

淺談日本航空母艦(七)——鷹系列的另外2兄弟:神鷹號和海鷹號

神鷹號航空母艦

作為一艘高級德國客輪,沙恩霍斯特號使用新穎的渦輪—電力推進系統,這是過去日本海軍由美國引進技術、在神威號水上飛機母艦上試用過的推進系統,事實證明其並不成熟。沙恩霍斯特號的瓦格納式鍋爐最為獨特,其高溫高壓性能超出了日本海軍使用過的所有鍋爐。

由於該船已經在日本棄置多年無人保養,嬌貴的瓦格納式鍋爐頻發故障也就不奇怪了。日本海軍並不想為這艘船隻更換動力系統,9月21日在吳海軍工廠開始的改造工程,只拆除觀光甲板以上的結構,鋪設由艦舷側支柱支撐的飛行甲板,設置前後兩臺升降機和一層機庫,不過這些改造因為缺少該客輪的原始圖紙而進度緩慢。

1943年10月沙恩霍斯特號開始公試航行,瓦格納式鍋爐卻不斷髮生事故,幾近報廢。日本海軍不得不在其於1943年12月15日宣佈正式服役、得名“神鷹”之後,又將其送回吳海軍工廠,將瓦格納式鍋爐替換為高溫高壓性能在日本鍋爐中首屈一指的大型呂號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

淺談日本航空母艦(七)——鷹系列的另外2兄弟:神鷹號和海鷹號

神鷹號航空母艦

性能數據

標準排水量:17500噸 公試排水量:20900噸

艦體全長:198.34米 最大艦寬:25.6米 平均吃水深度:8.18米 飛行甲板全長:180米 飛行甲板最大寬度:24.5米

動力裝置:AEG式渦輪交流發電/電動機2臺,呂號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2座 輸出功率:26000馬力,雙軸推進 航速:21節 燃料搭載量:重油2460噸 續航距離:8000海里/18節

武器裝備:雙聯裝40倍徑89式127毫米高射炮4座,三聯裝96式25毫米機炮10座,單管96式25毫米機炮20門

搭載艦載機:33架,其中零式艦戰12架(常用9架,備用3架),九七式艦攻21架(常用18架,備用3架)

乘員:834人

服役狀況

1943年是盟軍海上力量在北大西洋向德軍肆虐多年的“狼群”潛艇部隊發動大規模反擊之年,盟軍以遠程反潛巡邏機、護航航母搭載反潛機與各種反潛武器相結合的綜合性反潛體系持續搜索、打擊德軍潛艇,令大西洋水下的德軍潛艇都不敢露出海面,損失直線上升的同時戰果直線下降。

而同一年的太平洋戰場上,對日本維持戰爭所需至關重要的運輸船舶,卻因為盟軍潛艇開始揚威而損失直線上升。建立完備的反潛護航體系對於戰前只想速戰速決的日本海軍來說是根本不會考慮的事情。開戰後,日本海軍也不過是讓一些老舊驅逐艦、海防艦去隨便應對而已。

淺談日本航空母艦(七)——鷹系列的另外2兄弟:神鷹號和海鷹號

美軍護航航母

1943年11月15日,由及川古志郎大將就任司令長官的海上護衛總司令部(也稱海上護衛總隊,簡稱海護總隊)成立,下屬除了一些驅逐艦、海防艦以外,較為重要的護航力量便是大鷹、雲鷹、海鷹、神鷹4艘航母,配備陸基攻擊機、飛行艇的第901海軍航空隊,配備九七式艦攻機(總數48架)的第931海軍航空隊和配備水上偵察機的第453海軍航空隊。

護衛總司令部作戰參謀的大井篤在戰後說,他的構想是:“通過建立潛水艇阻止帶而開闢安全海域,船舶在此自由航行以提高運貨效率。這些島與陸地以鋪設水雷的方式連接起來成為阻止線。設置臨近海域陸地瞭望所,並以雷達、水中聽音裝置進行監視。”

神鷹於1944年7月14日首次出海執行海上護航任務,16日下午通過確認海面油跡向水下疑似潛艇發起攻擊,其後在8月、9月間的護航任務中又多次發起深水炸彈攻擊,但這些潛艇擊沉戰果在戰後均無法在美軍相關資料上得到證實。

11月13日,神鷹護送包括秋津洲號陸軍航母在內的“ヒ”81船隊從門司港經由中國舟山群島前往馬尼拉、新加坡,但已經深入日本近海的美軍潛艇在對馬海峽附近就盯上了這支船隊。

17日夜間22時05分,美軍鰍魚號潛艇突然向神鷹齊射6枚魚雷,其中4枚命中神鷹右舷,當即造成航空燃料庫爆炸,全艦陷入火海,30分鐘後便沉入海底,沉沒位置是北緯33度02分、東經123度33分海域,全艦1160人中只有60人倖存。1945年1月10日神鷹號被除籍。

淺談日本航空母艦(七)——鷹系列的另外2兄弟:神鷹號和海鷹號

鰍魚號潛艇

最後倖存的是海鷹,它同時也是這些改裝航母中排水量最小的一艘,以至於艦上九七式艦攻機只能一次性起飛少數幾架,然後輪替交換實施警戒。不過海鷹的運氣實在很好,從1944年初開始執行護航任務直至1945年1月參加日本最後一支成功運送兵力抵達新加坡並將石油等物資運回日本的船隊的護衛行動,這一年多時間裡曾數次在海上遭遇美軍潛艇的獵殺,卻並無損傷。

前往東南亞的航線被奪取了菲律賓的美軍完全切斷後,海鷹只得駐留在吳港,3月19日被空襲吳港的美軍戰機炸彈命中。4月20日,除海鷹以外的所有日軍航母都轉為預備役,海鷹成為日本海軍最後一艘現役航母,在別府灣充當櫻花特攻彈的訓練目標艦。

美軍於7月24日再次空襲吳港,躲避鋒芒的海鷹卻在四國佐田岬附近撞觸水雷而喪失航行能力,擱淺於大分縣別府外海海灘上。數日後海鷹又遭英軍勝利號航母艦載機空襲,發電機艙被炸燬,進水過多,艦長大須賀秀一大佐只得下令棄艦。

8月15日日本投降的同一天,海鷹被指定為第四預備艦,而事實上它已經是廢艦,11月20日正式被除籍,1946年9月開始解體工作,1948年1月解體完畢。

這兩艘戰艦和日軍的大鷹級航空母艦構成了日軍的反潛部隊。但是由於數量不足,達不到美軍護航航母的效果。在實際戰鬥中,貢獻並沒有多少。

這就是日軍的神鷹號和海鷹號航空母艦,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點關注,支持一下!!在下一期中,我將大家帶來,日軍最後的大航母:雲龍級航空母艦,希望大家可以喜歡。同時,我的其他系列也在持續更新中,謝謝大家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