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不能不知道的事情(一)

昨天有辰友留言說:

我一直試著提高自己的認知,可一直沒有起色,相反,越來越糊塗,老是搞錯方向,我是不是不適合玩股票啊?

這個問題很是典型。

大家會發現,很多人炒了十幾年的股,好像什麼都懂,但是就是不賺錢。

若換成任何一個其他行業,即使每天在混日子,只要混上十年,在這個行業混口飯吃,總是沒問題的。

但是股市卻完全不同。很多人天天盯盤,沒日沒夜地學習各種方法,變著法子交易,但是賬戶就是始終來回波動,難以實現持續盈利。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答案是:股市正確的學習方法,與其他行業有根本性的區別

我們人類正常的學習機制,都是通過試錯-調整方案--再試錯--如此循環,直至成功

比如這次突然爆發的新冠疫情,我們也可以通過嘗試各種治療方案,如果病患病情好轉,我們就知道方案有效;若病情沒起色甚至惡化,我們就會調整治療方案。

如此循環,直到找到可行的治療方法;即使最終沒能找到,我們也很清楚地知道我們沒能力醫治。

但在股市,大家會發現,無論你用什麼方法,即使閉著眼睛買,都是有時賺,有時虧。

同樣的方法,有時候能幫你賺到大錢,但往往導致賬戶重度虧損的,也是他們。

當你嘗試去調整優化,你覺得優化方案很有道理,結果卻是越優化越虧錢。

如此反覆,結果就是忙來忙去,時間和精力沒少花,錢卻一點沒賺到。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到,一切問題的根源就在於股市給偷懶的人性,製造了一個錯誤的方法評價標準,它就是一時的盈虧

而即使再正確的炒股方法,也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內連續虧損;你若按一時盈虧的標準來衡量,這個方法自然就會被你淘汰掉。

如此反覆,只要你跳不出這個假標準的圈子,你就是始終在原地打圈,炒股能力自然就很難上臺階。

... ...

看破了假標準的幻覺,那新問題又來了,若一時盈虧不是炒股方法的正確衡量標準,那到底標準應該是什麼?

很遺憾的告訴你,市面上並沒有公認的客觀標準。若有的話,大家都在股市裡賺錢了;這也是為何各種炒股方法、各路牛鬼蛇神,都能在股市裡流行的原因。

我可以給大家提供兩個衡量標準,供大家參考:

一是從歷史入手,做案例統計

就是通過大量的歷史案例測試你的方法,統計成功的概率和盈虧的情況,看能否持續賺錢。

需注意,你的方法最好能量化成具體條件,否則人工統計的結果,就是你找到的案例多是賺錢的,而虧錢的案例往往被你忽視。這是人性天生趨利避害的結果,也是很多人努力學習而不得入門的很大原因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通過電腦,進行統計。若會編程,會大大優化統計的速度;更主要的是,能有效規避人性的弱點。

二是從原理入手,做常識判斷

就是我們要想明白該方法有效的原理,然後用常識判斷這個原理合不合理。

例如,基本面投資。他的原理就是用足夠便宜的價格,買利潤有保障或者利潤持續增長的公司;他們認為只要公司利潤不斷增長,股價遲早會漲的。

我們用常識來判斷,就知道這原理是說得通的。

再如,很多人熟悉的技術分析,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技術分析能賺錢,他賺錢的原理是什麼,這原理靠譜嗎?

很多技術方法,你細琢磨一下,就會發現根本講不通,或在有限條件下,才有效。

這些思考的過程,會幫助大家有效甄別方法的真偽。同時,你想明白起效的有限條件,就是你使用該方法的前提。

第一種標準,很費時費力,但非常值得做,尤其是短線選手。之前我有位朋友的訓練方法,就是隨便找出一個個股,從上市開始,一根一根往後走,模擬交易來訓練盤感和方法。

第二種標準,我更推薦。從原理入手,不僅有利於你會甄別出方法的真偽和有效的使用條件;更重要的是,想明白了原理,在方法的實踐過程中,你會更堅定,不會被一時的盈虧所影響。

還有一種捷徑,就是向有成熟方法的人學習。說實話,股市裡有效的方法,都是千金難買;能遇上,都是你的機緣。

還是那句話,方向對了,努力才有意義。而認知正確,是保障方向正確的前提。

對股市學習方法的正確認知,則是股市入門不能不知道的事情,希望以上內容對你有所啟發。

... ...

昨日,新增疫情病例繼續下滑,推動股市復工板塊繼續上漲。

不過,細看,我們會發現,具體的板塊卻發生明顯變化。昨日強勢的特斯拉和水泥板塊,多是微漲甚至下跌;今日換成消費電子、鋼鐵和煤炭繼續活躍。

很明顯,市場正以板塊快速輪動的方法,彌補之前疫情造成的跳空缺口

看明白這一點,有三點指導意義:

1、凡是留下跳空缺口尚未補上的板塊,都會補漲;

2、凡是當日大漲的板塊,次日追漲的價值就不高;

3、缺口補上之後,往往意味著補漲行情的結束,市場又會從補漲節奏恢復到行情的主基調上。

今年行情的主基調無非四個:

1、維穩經濟的舊基建和新基建;

2、5G浪潮下的科技大年;

3、特斯拉帶動的新能源汽車;

4、房地產竣工潮下的家裝機會。

歸納起來,其實就是我們的主線板塊。

其實,回補跳空缺口,多是短線機會;更大機會,還是在主線板塊裡

例如,我昨日在九州匯圈子裡,解讀基建機會時,推薦的是跟基建相關但更有彈性的精裝產業鏈。今天相關的個股漲勢,明顯跑贏基建板塊。

正如《權力遊戲》裡說的,混亂是權力的階梯。股市也是,熱點板塊混亂,則是低吸主線板塊的良機。

主線板塊:

穩健的:銀行、保險、基建;

彈性的:新能源汽車(鋰電池),消費電子,5G,雲服務(雲計算),遊戲,券商,物聯網(車聯網),精裝產業鏈。

最後要囑咐的是,我的任何建議,都是建立在昨天文中的策略之上,總策略基調不可忘。

就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