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朝初期,能人異士數之不盡,其中首當其衝的便是劉伯溫。常言道:"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能與諸葛亮齊肩,甚至略勝一籌,可見劉伯溫的非凡之處。
然而,我們今日要將的並非劉伯溫,而是一個和尚——一個不輸於劉伯溫,甚至再造大明的和尚,其名姚廣孝。姚廣孝何許人也,他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黑衣宰相。有明以來,能夠以文臣的身份入大明祖廟的人唯有姚廣孝,可見他在大明初期帝皇心中的地位。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和永樂盛世,都隱藏著他的身影。那麼這個和尚究竟有過人之處呢?以至於後世的李贄曾言,"我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
一、和尚一悅,浮屍漂櫓
姚廣孝,生於元朝後期至正年間,家中世代行醫,其年幼時,元朝僧官氣勢之浩大,令他歎為觀止,並心懷嚮往。年方十四,他便剃度出家,法號道衍,廣孝之名緣自後來成祖朱棣授予。
顯然,道衍和尚是個懂得培養自己,韜光養晦之人。他成為和尚之後,潛心學術,精通儒學以及陰陽術數,善吟詩賦。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待道衍學有所成之時,他便開始遊歷大好河川,廣交善緣。
期間,他遊經嵩山寺之際,曾結識術士袁珙。當時,道衍和尚並未要求其為之相面,但袁珙見他相貌不禁大異,並言道:"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
按照正常出家人的觀念,"形如病虎,性必嗜殺"之言,並非是何種好話,可是道衍不驚反喜,這又是為何呢?原來劉秉忠正是姚廣孝心中欽慕嚮往之偶像。劉秉忠是何人?他乃是元朝初期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道衍以其為楷模。顯然,袁珙的話說到了他的心坎中去了。
然而,縱然道衍心中有成就一番大事業的志向,但世事變幻,風雲際會之際,他卻不急於尋找自己的明主,而是虔心在寺廟修行。因為道衍是個非凡的和尚,他具有非常的野心,在他心中堅信著,自己要成人之所不能成之事,方能證明自己。
終於,道衍的機會來了。與其機會來了,不如說他自己把握住了機會。
二、王戴白帽,熒惑守心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朱元璋一生摯愛的馬皇后病逝,被安葬在南京鐘山南麓的孝陵。此時,明成祖朱棣已經奉父皇之名鎮守北平,是為燕王。這位並不被父親看好的王子,自然不會錯過向父親展現孝心的機會,因為他的心中跟道衍一樣,有著非同常人的野心。
馬皇后葬禮之後,幾個從外地趕回應天的藩王為表孝心,希望朱元璋派高僧隨他們回藩府,助他們回守藩地後,為馬皇后誦經祈福。朱元璋見兒子們如此有孝心,自是高興得答應,遂命僧錄司推薦僧人。
當時的道衍和尚聽聞此訊後,主動向僧錄司主持該事的僧人表示,希望將他推薦給朱棣。說起來道衍的選擇看似懸奇,但人以類聚,道衍和尚雖人在寺中,卻心懷四海,並趁著此次諸王在京,早已諳熟諸王的性格與才幹。當其初見朱棣之時,便認為其有帝王之相。
其實初次見面,常年征戰的燕王朱棣對這個看似羸弱的和尚其實並不是很能瞧上眼。然而,當道衍出口說出一番話後,朱棣當即改變了他的看法。那麼道衍說了什麼呢?他曾與朱棣密談:"如果燕王能讓我跟隨你,我一定為您奉上一頂白帽。"朱棣雖然心有猛虎,但聞言也不禁大驚失色。這話有何深意呢?原來"王"戴上"白帽"便成了"皇"。
當朱棣心中平復以後,又感到驚奇與欣喜,因為這些年來,能洞悉他內心深處想法的僅有道衍和尚,所以他認定這個和尚不一般。於是,朱棣也不藏著掖著,與道衍相談甚歡。後來,道衍得以和朱棣前往北平。到了北平後,道衍任慶壽寺住持,市場出入燕王府,與朱棣密談。
三、逆天改命,出兵靖難
公元1398年,明太祖駕崩,建文帝即位,當即便迫不及大實行削藩之策。朱元璋在位期間,為了留給太子朱標一個太平盛世,把與他征戰天下的開國元勳都屠戮待盡,可他卻沒想到,朱標走得太早。後來,由二皇子和三皇子都因各種緣故和意外而無緣皇位,朱棣心想怎麼也該輪到自己當皇帝了。可是令他失望的是,他的父皇絲毫沒有念及他為大明王朝征戰天下的功勞和苦勞,堅持嫡長繼承之制,立朱標之子朱允文為皇太孫,是為建文帝。
朱元璋走後,留給朱允文的政事官員不少都是迂腐的儒生,缺乏主政經驗和豐富的鬥爭經驗,全憑書生意氣做事,有心無膽。他們深知皇帝朱允文最忌憚自己的四叔父,因為不管於理於法,或者論勞苦功高,他的這位叔父都是他皇位的最大威脅者。
然而他們卻不敢直接對朱棣下手,他們若想奉行削藩之策,就只能挑軟柿子捏,於是對那些實力較弱的諸王進行下手。這些諸王也不敢反抗,任憑中央的處置。慢慢地,嚐到一點甜頭的中央文臣們信心開始膨脹,不停地試探和挑戰朱棣的權威。
此時的朱棣心中也不禁有些許不安,他知道現在北平城實力不足,還不足以和中央抗衡,於是便和道衍商討應對之策。道衍密勸朱棣不能一味地逆來順受,否則朝不保夕,現在雖然不能動手,但也應該準備起兵之事。朱棣反問,"現在百姓都支持朝廷,又該怎麼辦"?本來自古以來藩王謀反,極少有成事之人,特別是太平盛世之際。姚廣孝卻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為了起事把握更大,道衍還向朱棣舉薦了故人方士袁珙以及卜者金忠,堅定朱棣的決心。於是,朱棣開始率領著幾經朝廷苛責後,只縮軍剩餘二百的死士在元朝皇宮地下修建厚牆環繞的地穴,打造兵器,訓練軍隊。終日在地表飼養雞鴨以掩蓋兵器之聲。
俗話說,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公元1399年,即建文元年,燕王府中百戶倪諒發現朱棣準備起兵之事,當即嚮應天告發朱棣謀反。此時建文帝和朝中大臣都認為朱棣的實力已經被削弱得所剩無幾,可以開始下手了,當即下令逮捕燕王府官屬。
此時,燕王老部下都指揮使張信暗中向朱棣報信,朱棣見此時雖然只有二百兵力,但已經退無可退,只能立即起兵。於是,朱棣以誅殺建文帝老師齊泰和黃子澄以清君側之名義,奉天之命,靖難王師。
四、靖難功成,藩王稱皇
起事當日,朱棣舉辦了一個誓師大會,以鼓勵為數不多的軍隊,增加他們的士氣。可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當時風雲變色,將紫禁城屋簷的瓦片刮落下來,這不僅令當眾的軍官大驚失色,更令朱棣惴惴不安,因為他本就並非名正言順。然而,此時姚廣孝挺身而出,大聲叱道:"真龍飛天,定有風雨相隨;屋瓦落地,天令更換黃瓦。"
要知道,在明清時期,黃色已經成了帝皇專屬的顏色,黃色的瓦片只有帝皇的寢宮才能採用。道衍一番急智硬是令大凶之兆變成大吉之兆,令那些惶恐不安的士兵比原先更加振奮,同時還安定了朱棣的內心。
接下來就是商討起兵的具體事宜了,畢竟朱棣早先還未完全做好準備,朝廷便率先發難了,令朱棣十分被動。朱棣經過多年作戰經驗,再加上與道衍等人商議之後,決定他率軍出征,而道衍則負責輔助太子朱高熾鎮守北平。
並且經由道衍分析和建議後,朱棣決定先從北平北上,直取寧王屬地。因為朱元璋在位時期,寧王頗為受寵,朱元璋為此將元朝遺留下來的重騎部隊朵顏三衛分給了寧王。這支蒙古騎兵縱然在大明騎兵強盛之際,也可與之爭輝,更何況在已經承平三十年,當年老帥都已化作黃土的今日呢?
在朱棣連蒙帶騙,威逼利誘之下,寧王只能將這支精銳部隊給了他的老哥。結果當朱棣事成之後,他卻違背當初給寧王好處的諾言,逼迫其遷徙至江西。後來到了大明中期,他的子孫不滿先祖遭遇,試圖效仿成祖朱棣,結果被明武宗朱厚照令王陽明率軍將其擊敗,可見寧王這一脈真是憋屈。當然,這是後話。
自從得到了這支精騎部隊,再加上朱棣原本就師從藍玉等名將,以及自身天才般的軍事天賦,一路凱歌,無往不利,勢如破竹得從北平殺往中原大地。
公元1400年,朱棣已經兵至山東,然而在此處他遭遇了靖難之役中最大的勁敵——盛庸。由於盛庸的存在,令朱棣圍城濟南三個月也未能奪下山東,在道衍和尚的要求下,朱棣只能暫時退回北平進行修養。然而,更為嚴峻的事將在不久的東昌之戰中到來,此戰中大將張玉為了救朱棣於生死之間,不慎戰死。
若說道衍作為軍師是朱棣的左膀,那麼張玉作為主帥便是朱棣的右臂,張玉的死去令朱棣大受挫折。本來張玉之死令朱棣打算再度退守北平,稍作調整,然而此時道衍卻極力勸諫,堅決不允許朱棣停下步伐。在姚廣孝看來,此時盛庸部隊在久經鏖戰以後,也同樣筋疲力竭,缺乏糧草,只要朱棣堅持下去,勢必能夠取得勝利。果不其然,朱棣聽信道衍建議後,雖然歷經慘敗,但也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轉眼間,1401年都快結束了,然而此時朱棣卻還在長江以北,此時朱棣不禁懷疑自己猴年馬月才能取得勝利。於是,他再度跟道衍商議他心中所感。後來,久經思索後的道衍跟朱棣建議,他們戰爭之初打得旗號就是清君側,而實際上,只要他們除掉朱允文,這大明的江山仍是朱家的,既然如此,攻城拔寨的意義就顯得不是很大,這樣也會耗光靖難之師的精力,不如繞道直取南京。
在道衍的建議下,朱棣如夢初醒,一改以往的戰略方針,不再拘泥於一城的得失,轉而擊敗淝水和靈璧一帶的南京,渡江進入應天。
五、事了拂衣,不念榮華
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稱帝,是為明成祖。但聽聞姚廣孝的建議後,朱棣遷都北平,更名京師。
朱棣在位時期,道衍被授予僧錄司左善世。兩年後,道衍拜太子少師,複姓為姚,被永樂賜名廣孝。姚廣孝在位時期,朱棣都稱他為少師,不直呼其名,禮遇盛隆。期間,朱棣命姚廣孝蓄髮還俗,但卻被他拒絕。然後朱棣又賜予他府邸和宮女,姚廣孝仍堅持不受,並一直居住在寺廟中,上朝居官服,下朝後仍著樸素的僧衣。
後來縱然他賑災有功,得到的豐厚獎賞也被他散盡給鄉人。似乎他生來便只是為了完成為自己和朱棣逆天改命的使命,財色在他面前只是虛妄。
若說朱棣在位時期,姚廣孝除了治理國家外,其最大的貢獻當屬與解縉一同督造《永樂大典》,這本百科全書的存在,令中國許多典籍在後來近代百年動亂中不至於連姓名都給丟失了。與此同時,他對太子朱高熾的教導,也令大明朝在永樂盛世之後,出現了仁宣之治。可以說,姚廣孝再次締造了一個大明朝。
然而,令他感到遺憾終生的是,到了晚年以後,姚廣孝卻因靖難之役,而被姐姐所擯棄責罵,心中不禁悵惘。
縱觀姚廣孝一生,如果作為一個和尚,那他的確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得道高僧,他的心中始終牽掛著凡塵俗世,甚至早先出家的目的便醉翁之意不在酒,貪念功名。然而他卻是一個出色的陰謀家以及出色的政治家。因為他的存在,大明朝建國初年掀起了腥風血雨,但也因為他的存在,才會令朱棣有機會一展抱負,創造後來的永樂盛世,以及後來的仁宣之治。
姚廣孝既是亂世梟雄,又是盛世能臣,是雄主身邊的絕世魔兵。古人有云:"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正所謂英雄不問出處,但也看引領之人如何取捨。就如現今美國之於中國的關係一般,如果正確認識雙方,能夠堅持和平,正確引導中美關係,最終便是共贏;倘若雙方只看到彼此的"缺點",那最終只會留下矛盾和衝突。"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所以堅定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是中國最為睿智的體現。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傳第三十三》
《靖難功臣錄》
《回顧叢書 中國曆代謀士傳》
《明史解讀》 趙望秦,白玉林
閱讀更多 WarOH協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