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廣孝:披著袈裟的政治家

明朝洪武末年至永樂年間,在風雲變幻、驚心動魄的政治舞臺上,姚廣孝若隱若現,神出鬼沒,他身披袈裟,口喧佛號,是地地道道的和尚;他出謀劃策,指點江山,是貨真價實的軍師。他最擅長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也能親自指揮千軍萬馬,守城卻敵,在明成祖朱棣奪取江山的鬥爭中,他是第一功臣。但他恰如一條神龍,見首不見尾,使人感到莫測高深。他實在是一位神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姚廣孝:披著袈裟的政治家

01

姚廣孝的祖父和父親都是鄉間郎中,生活雖然清苦,但祖輩事佛積善,很受鄉里敬重。

姚廣孝十四歲時,父親讓他學習行醫,他口氣十分堅定地說:“我不想學醫,我願意讀書,將來爭得一官半職,幹一番榮宗耀祖的大事。”

父母認為他小小年紀,口出狂言,就沒把他的話當回事。由於姚家祖輩事佛,父母決定讓他出家為僧,謀口飯吃。

姚廣孝出家後,從師於一個叫席應真的道士,向他學習“陰陽術數之學”,同時還讀書工詩,研究兵法。他雲遊四方,廣交名士,精通佛、道、儒諸家之學,成了當時頗有名氣的高僧。

在元末亂世中,姚廣孝叩缽吟詩,高談闊論,確實不像個安分守己的出家人,倒像一個胸懷大志的書生。他渴望走元初怪僧劉秉忠的路子,輔佐明君,成就帝王之業。

洪武四年,朱元璋詔取天下高僧,姚廣孝因一場大病而失去了應詔的機會。

洪武八年,姚廣孝以通儒被召留京師天界寺。

洪武九年,姚廣孝回到蘇州西山海雲院,在那裡住了四年。

洪武十三年,他再次出遊,次年“揚帆於浙江之上”。這時,47 歲的他感到“死期將至,故痛自鞭策”,這時在朋友宗泐( lè )的舉薦下,他於洪武十五年再次被選高僧進京。

從此,他的命運就徹底改變了。

姚廣孝:披著袈裟的政治家

02

洪武十五年八月,皇后馬氏去世,朱元璋選拔天下的有道高僧來侍奉諸王,為諸王誦經薦福。

宗泐是元末明初的著名高僧,當時正應詔在京,深得朱元璋器重,朱元璋稱他為“泐秀才”。在他的舉薦下,朱棣召見了姚廣孝。兩人一交談,非常投機。朱棣請姚廣孝出山相助,姚廣孝毫不猶豫,欣然應允。

此時,朱棣就藩北平,姚廣孝就跟隨燕王北上,來到了北平。為了遮人耳目,朱棣讓他住持慶壽寺。兩人從此頻繁往來,經常秘密私談。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病死,皇儲之位成了空缺。同年九月,在翰林學士劉三吾的建議下,朱元璋立年僅十歲的朱允炆為皇太孫,指定了未來的接班人。

朱元璋死後,朱棣得到消息,遂帶領軍隊赴京奔喪。即將到達淮安時,卻收到了朱允炆派人送來的敕符,讓他立即返回自己的封地去。朱棣非常惱火,仍要下令過江。

姚廣孝趕忙勸阻說:“大王以至孝渡江,奈何有違詔命,反為不孝也。願殿下養成龍虎之威也。他日風雲感會,羽翼高舉,則大江只投鞭可斷也,今日何得屑屑於此哉!”

朱棣聽從了姚廣孝的建議,雖然心中不滿,但還是帶兵返回了北平。

實踐證明,姚廣孝的建議在當時的確是明智之舉。因為如果朱棣強行過江,不僅有違朱元璋的“遺詔”,鬧不好還會搭上自己的性命。

1399 年,朱允炆即位,改年號為建文。他上臺之後,採納了大臣齊秦和黃子澄的意見,大肆清除諸王,朱棣的處境十分危險。

在這種情況下,姚廣孝立即密勸朱棣起兵奪取政權,但朱棣一直顧慮重重,下不了決心。

為了進一步堅定燕王起兵的決心,姚廣孝煞費苦心,以相面、占卜等方法不斷地誘導,並對當時形勢作了精闢的分析,朱棣終於被說動了。

姚廣孝:披著袈裟的政治家

03

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等人的鼓動下,決意奪取皇位,與侄子建文帝決一雌雄。

姚廣孝作為燕王的主要輔佐和謀士,不但以自己的謀略使燕王最後下了決心,而且要作各方面細緻的準備,其中的練兵和鑄造兵器尤為重要。

在朝廷嚴加監視和防範的情況下,大規模地練兵和鑄造兵器,肯定會暴露目標。軍士們整天提心吊膽,燕王也是憂心忡忡。

姚廣孝立刻命人買來大批鵝鴨,養在燕王府邸,並且派專人設法讓這些鵝鴨整天不停地叫喚。這樣,練兵和鑄造兵器發出的聲音,完全淹沒在鵝鴨的鳴叫聲中了。燕王和軍士們對姚廣孝的機智更加佩服了。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正式起兵。建文帝急忙派耿柄文為徵虜大將軍,率三十萬大軍討伐。燕王在姚廣孝的輔佐下,採取兩面夾擊的戰術,大破耿柄文的大軍。

燕王領兵在外,北平只有少量兵力,由姚廣孝負責守城。面對強敵,姚廣孝臨危不懼,多次打退李景隆的進攻。姚廣孝對保衛北平,保全燕王的創業基地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大大削弱了朝廷的軍事實力。

燕王起兵三年,與朝廷各有勝負,但沒有突破性進展。燕王和姚廣孝敏銳地意識到,長此下去,別說奪取朝廷政權,就是生死存亡都很難預料。在這危急的關頭,姚廣孝提出了令人難以想象的奇謀,這就是:“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

這一奇謀的提出,燕王沒有想到,建文帝更沒有想到。誰敢出這樣的計謀啊?誰能想出這樣的神機妙算啊?

建文三年十二月,朱棣率兵南下,遠襲京師。第二年五月,一路征戰,到達長江北岸。姚廣孝的這一謀略給了建文帝致命的一擊,建文帝把主力派往北方討滅燕軍,沒有部署足夠的兵力保衛京師,更沒有想到朱棣會以弱小的兵力遠來突襲。

而燕王按照姚廣孝的謀略,甩掉了朝廷部署在北方的重兵,在其兵力薄弱的地帶穿插突進,竟然在短短四五個月中攻入京師,奪取了明朝的政權,當了皇帝,定年號為永樂。

由於史料對姚廣孝的記載不多,但這並不能掩蓋他在朱棣“靖難”奪位中的重要作用。清人趙翼評論《明史》編纂時說:“姚廣孝非武臣,而以其為永樂功臣之首,則與張玉、朱能等同卷。”

這是對姚廣孝的最好肯定。

姚廣孝:披著袈裟的政治家

04

朱棣即位後,姚廣孝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寵信,馬上被授予僧錄司左善世。永樂二年,拜資善大夫太子少師,並恢復了他的姓,賜名為廣孝。太子少師是當時文臣中的最高等級,是一個實職,由此可見朱棣對他是極為重用的。

明成祖和姚廣孝談話,從來不叫他的名字,而稱他為少師,可見成祖對他是極為尊重的。為了報答姚廣孝的功勞,成祖讓姚廣孝蓄髮,姚廣孝不肯;成祖又賜給他府第和兩名宮女,姚廣孝也不肯接受,仍然住在寺院。

在朝堂上,他的衣著和身份,不僅在當時獨一無二,而且在歷史上也是少有的。永樂二年六月,姚廣孝以欽差身份前往蘇湖賑濟,這是一種特殊的榮譽。

離別故鄉二十餘年後,他終於衣錦還鄉了。但是,回到故鄉時,他的父母均已去世。姚廣孝帶著複雜的感情,將父母的靈位放進了少時出家的妙智庵。

姚廣孝晚年最有成效的工作是先後主持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兩部大書的編修。《永樂大典》是珍貴的古代文獻,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共有 22937 卷,11095 冊,字數達三億七千萬。然而,這部珍貴的文獻鉅著後來大部遺失,現存的僅有 714 卷。

姚廣孝一生不脫袈裟,自有他的奧妙所在。

他是一位穿著袈裟的政治家、謀略家和軍事家。在朱棣奪取政權以前,姚廣孝是和尚;在朱棣奪取政權以後,他仍然堅定不移地當和尚,因為這身袈裟為他的政治活動和得以善終做了最有效的保護。

姚廣孝具有清醒的政治頭腦,他深知“狡兔死,良狗烹”和功高震主的惡果,這就是他不願意脫去袈裟的真正原因。他繼續當和尚,實質上向朱棣表了一個態度,表明自己對權勢是淡薄的,在政治上是沒有野心的。朱棣因而對姚廣孝放心了,反而使姚廣孝的權勢和地位更加牢固,得以善始善終。

永樂十六年三月二十八日,姚廣孝死於寺中。他希望能夠按照出家人的方式來安葬自己,朱棣同意了,並停止視朝二日以示哀悼。他被依照僧制安葬於京西盧溝河畔。三十日,鎮遠侯顧興祖奉旨祭靈,並宣讀了明成祖朱棣親自撰寫的祭文。

姚廣孝:披著袈裟的政治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