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大刀王五是一個怎樣的人?

新村969


王五,京師武林名俠。本名王正誼,字子斌,祖籍河北滄州,回族人。因他拜李鳳崗為師,排行第五,人稱“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純熟,德義高尚,故人人尊稱他為“大刀王五”。

王五一生行俠仗義,積極支持維新變法,是一代人人稱讚的豪傑勇士。

王五自小喪父,只能和母親相依為命,而孤兒寡母自然生活窘迫,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王五很小就開始幹雜活養家餬口,後來有幸拜入肖成和名下當學徒,為後來的學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更好地學習武藝,王五四處拜師學藝,在吃了多次閉門羹之後,滄州當時最有名的武師雙刀李鳳崗被他的堅韌感動,同意收他為徒,而王五作為一代武林豪傑的一生就此緩緩拉開了帷幕。

勤奮好學的王五沒有令李鳳崗失望,短短几年,王五的武藝精進,他的功夫甚至已經不在他師傅李鳳崗之下。為了讓愛徒更加全面的發展,李鳳崗將王五推薦給了自己的師兄劉仕龍,讓王五跟著劉仕龍一同押鏢走江湖。王五後來又告別了師傅,孤身來到天津、北京,想要去闖一片自己的天地。王五經人介紹到了一家鏢局擔任鏢師,後來又在好友的幫助下,開辦了屬於自己的鏢局,這就是源順鏢局。憑藉高尚的人品和高強的武藝,他的鏢局很快便辦得風生水起。

而在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提一提譚嗣同了。在北京時,王五開辦了一家學堂街,名為“父武義學”,而王五就在這段時間與譚嗣同相識了。王五俠肝義膽,很快就與譚嗣同以兄弟相稱。王五還教授了譚嗣同武藝和刀劍之法,兩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

在譚嗣同進京參與變法時,陪伴在身邊負責譚嗣同衣食住行和安全問題的正是王五。在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毅然決然地拒絕了王五等人組織的營救工作,果決地走向斷頭臺,以表示自己對變法事業的忠心和決心。勇士的頭顱濺下的鮮血,使麻木的人們逐漸驚醒於天朝上國的迷夢中。

王五得知譚嗣同的死訊後悲痛欲絕,為了復仇,王五從此走上了反抗清廷的道路。義和團拳民運動在北方興起時,王五帶領自己的學徒們積極參加,與義和團一眾人等並肩作戰。在1900年的10月25日,王五等人寡不敵眾,被清廷官兵逮捕,最後被八國聯軍殘忍地在前門槍殺,享年56歲。他終於可以與自己的好兄弟譚嗣同在九泉之下把酒言歡了。他心愛的青龍偃月刀也在大躍進時期被重新熔鑄,這位英雄一生所愛都湮滅在無情的歷史中了。

王五在歷史中退場了,可是人們還記得他,記得這位俠肝義膽的英雄。許多描寫王五的作品不斷地湧現,小說如:平江不肖生(向愷然)的《近代俠義英雄傳 (大刀王五·霍元甲)》,王和《大刀王五》,李敖《北京法源寺》。傳統說書,於樞海(於德祥)的《大刀王五》. 還有不少連環畫。 王五的故事還被編入影片《大刀王五》、電視劇《大刀王五》等。這都是後人們對王五深深的懷念,其中還包含著對他英雄氣概的讚美。


鄧海春


大刀王五是清末十大高手之一,不過比武藝更出名的是他的俠義。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大刀王五是實實在在當的起一個俠字。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誼,1844年出生於中國武術之鄉滄州。王正誼自小習武,後來拜滄州著名的武師雙刀李鳳崗為師,因為在師兄弟裡排行第五,所以得了王五這個名號。王五習武很有天份,而且練武很勤奮,所以很快就成為師兄弟裡最強的一個,經李鳳崗推薦,王五又跟從師伯劉仕龍押鏢,後來又在北京一家鏢局當鏢師。

1877年,王五自己開了源順鏢局,因為王五為人豪爽仗義,所以江湖上的朋友都很少動他的鏢,加上王五做事公平,收費合理,所以源順鏢局很快名聲大起。

王五仗義不是僅僅講點江湖道義,而是真的有愛國情懷。甲午戰爭時御史安維峻因為反對議和而被革職,去戍邊時就是王五親自護送。而在戊戌變法期間,王五也是義務當了譚嗣同的保鏢。譚嗣同被捕後,王五甚至聯絡了一批江湖朋友打算密謀劫獄,只是譚嗣同不願意而告終。後來王五還參加了義和團運動,最終被捕殺害。

雖然現在關於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都很多不同看法,但是起碼來說,王五並非一個只知道練武的武夫,是真的關心國家時事的人,只是受限於時代的侷限,見識不足而已。從這點上來說,他比那些只以武功高而出名的武林高手在境界上要高了一層。


不沉的經遠


大刀王五是一個真實的人物,此人武藝高超、為人豪俠、善於使刀。在師兄弟中排行第五,相熟的人都叫他“小五子”。他在平日裡走鏢與行俠,一把大刀從不離手,所以江湖中的人都叫他“大刀王五”。



話說有一年冬天,王五去內蒙走鏢,這內蒙在冬季是屬於苦寒之地,冬天走鏢環境惡劣,又容易遇上馬匪。當王五走到一個叫托克托的地方,遇見了幾位走鏢的同行,只見這幾位鏢師,蜷縮在冰天雪地之中,鏢車翻到在地,一看就是遇見馬匪了。王五二話沒說,趕忙上前搭救,相問之下,連馬匹都被搶走了。

於是王五把自己馬車上的套繩解下來,放到了那幾位鏢師的馬車上,在王五的一路照顧下,一行人終於回到了北京。後來被救的幾位鏢師,給王五送了一塊匾額,上面寫道“重義解驂”。



王五在當時的北京城也是俠名遠播,很有威望。經常調節一些江湖上的糾紛。在京城內的回人與漢人的關係不合。時有械鬥之事發生,衙門根本就不管這些社會亂鬥,只是出了人命,才會出來抓人。

王五宅心仁厚,經常出來做“和事佬”,避免了許多類似回人與漢人這樣的械鬥,避免了不必要的傷亡,又在中間調解,感化雙方。這一點有點像《史記》中記載的遊俠郭解,幫人調解江湖恩怨。



當然,王五最出名的事蹟,是想用一把大刀,殺掉所有入侵的洋鬼子。在好友譚嗣同死後,他對清政府更是恨之入骨。而為了殺洋人,他參加義和團,可最後,還是死在了清廷與洋人的合謀之中。

王五一生英雄仁義,是晚清時期最具有俠名之人,他行俠仗義的故事,坊間也是口口相傳。在解放之後,王五的老宅曾被佔用,改造為公廁,而他那塊“重義解驂”的匾額,也被人拿去當了床板。


北方木喬


在清末民初期間,武林中曾出現過“十大高手”,其實所謂的“十大高手”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只有四位,而且排名第一的高手,最後還被迫成為了太監。

董海川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河北省文安縣人,八卦掌的創始人,晚清時期的第一高手,海川為他藝成之後想海納百川之意。

董海川少年便拜九華山雲盤老祖門下,藝成之後名震江湖,董海川曾與太極門高手楊露蟬比武。楊露蟬三下陳家溝,經十八年練成太極拳,人稱“楊無敵”。楊露蟬在比武之後親口承認:我與董先生比武只能比個平手,勝其很難。

然而董海川卻因為殺死過朝廷命官,在蘇州打死了強搶民女的知府而成為朝廷命犯,最終被迫投靠肅王府當了一名七品首領太監。據說清朝的太監來源有二,一者自幼家境貧寒,倚此做為謀生之路。二者因犯有重罪,淨身當差可免處死。董海川雖然做了太監,但並沒有影響到他在武林中的威望。據位於萬安公墓董海川墓誌銘上的記載,他的門徒多達六十九人。

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誼,回族,河北滄州人。因他排行第五,又因他的刀法出神入化,故被尊稱為"大刀王五"。

王五出生於貧寒之家,三歲時喪父,他與母親相依為命。後來為了活命,王五拜在當時滄州最有名的武術大師“雙刀”李鳳崗門下學藝,幾年之後便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光緒三年,王五利用自己的積蓄,加上朋友的幫忙,在北京半壁街開了一家順源鏢局。

甲午戰爭清朝失敗之後,王五便在香廠開館收徒,期間他與時任四品軍機章京的譚嗣同建立了深厚的友誼。1900年,王五率門徒與義和團眾並肩作戰,後被八國聯軍包圍,最終被德軍槍殺於前門外東河沿,時年56歲。大刀王五被殺後,他的頭顱被八國聯軍殘忍的掛在城門上。據說還是霍元甲連夜從天津趕來,將王五的頭顱取下並埋葬的。

黃飛鴻

黃飛鴻原名黃錫祥,字達雲,號飛鴻,幼名飛熊,清朝末年的洪拳大師,嶺南武術界之一代宗師。

黃飛鴻3歲便隨其父黃麒英習武,盡得其家傳的虎拳、鶴拳,黃麒英為晚清“廣東十虎”之一(王隱林、黃澄可、蘇黑虎、黃麒英、周泰、譚濟筠、黎仁超、陳鐵志、蘇燦、梁坤),後又遇鐵橋三之愛徒林福成授其鐵線拳、飛砣絕技,並在宋輝鏜處學得無影腳,最終成為了一代武學宗師。

黃飛鴻精通虎鶴雙形拳、工字伏虎拳、鐵線拳、雙飛砣、子母刀、羅漢袍、無影腳、單雙虎爪、五郎八卦棍、羅漢金錢鏢、四象標龍棍和瑤家大耙等絕技,而且醫術也相當精湛。他在廣州仁安裡開設了“寶芝林”醫藥館,福軍首領劉永福曾親自為寶芝林題寫“技藝皆精”的匾額。此外,黃飛鴻極善舞獅,有著廣州獅王之美稱。

霍元甲

霍元甲字俊卿,祖籍河北省東光(屬滄州地區),世居天津靜海小南河村(今屬天津市),迷蹤拳第七代傳人,著名的愛國武術名家。

霍元甲的父親霍恩第,為迷蹤拳的第六代傳人。霍恩第弟兄三人,共有十個兒子,按年齡排列分別為霍元貞、霍元善、霍元棟、霍元甲、霍元和、霍元卿、霍元良、霍元祥、霍元忠、霍元臣。

霍元甲在大排行中排第四,因他自幼體質羸弱,不具備習武的“潛質”,霍恩第怕他毀了迷蹤拳的聲譽,所以禁止他習武,而倔強的霍元甲卻偷練迷蹤拳,其成就遠在霍恩第之上。1890年,有一武師來到霍家踢館,想不到霍家十兄弟中武功最高的霍元卿竟不是對手,霍恩第見狀便要親自上陣。忽然霍元甲站了出來,幾個回合便將對手擊敗。從此,霍元甲才得到父親的認可。

1901年,一俄國人來天津賣藝。他在報紙上登出廣告,自稱是打遍中國無敵手,霍元甲當場質責俄國人:“為何辱我中華? 我霍某要與之決一雌雄。”此俄國人迫於霍元甲威名,在登報道歉之後灰溜溜的離開了天津。

1909年,英國大力士奧比音在上海登廣告,稱中國人是“東亞病夫”。於是霍元甲也在報上刊登廣告:“世譏我國為病夫國,我即病夫國中一病夫,願與天下健者一試。”並聲言專收外國大力士,嚇得奧比音未敢交手即逃之夭夭了。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精武體操會”1910年9月,日本柔道會會長率十餘名柔道高手與霍元甲比武,全部敗在了霍元甲的手下,日本人便在奉以的酒筵席間下毒。9月14日,霍元甲中毒身亡。


王銘葦


在我們的印象裡,那些身懷絕技的大俠們大多都是避世的。

他們要麼隱居在山頂、峽谷中,要麼就是在廟裡道觀裡做和尚、道士,是不問紅塵之事的,常人連見一面都是很大的機緣。

可是在清末有那麼一位大俠,他不但行俠仗義,而且關心國家大事,在整個歷史進程中都留下了濃濃的印記。他就是清末大俠——大刀王五。

王五不是他的真名,他原名叫王正誼。由於跟師傅學藝時,在師兄弟中排行第五,所以被稱為“小五子”;後來他武功大成,以一把大刀行俠江湖時,便被人尊稱為“大刀王五”。

王五是個鏢師,相當於現在的保安。在別人鏢局幹了幾年後,自己在北京召集了一些朋友,開設了自己的鏢行。

由於他收費合理,不宰客,又講誠信,所以生意一直比較好,慢慢的江湖上都知道北京有個叫王五的好漢。

和一般江湖人士不同,王五不仗著自己的武功為非作歹,反而為人十分正派,有古俠士之風。

中日甲午海戰後,大清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有個御史安維峻上疏,要求嚴懲責任人,卻遭到革職戍邊。王五得知消息,不遠千里義務送安維峻遠赴邊關,顯示了一個江湖人的正氣。

譚嗣同和王五是好朋友,戊戌變法期間,譚在北京擔任京官,但他是湖南人,在北京人生地不熟,非常不便。

王五給他安排住處,並義務給譚嗣同當保鏢,保證他在京的安全。 變法失敗後,譚嗣同被守舊派下獄。王五日夜籌劃,想把譚救出來。

可譚嗣同抱著為變法流血的必死之心,拒絕營救。譚嗣同的絕命書中有“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句子,句中的兩崑崙指的就是王五和康有為。


他以這樣的方式表達了對王五的感謝。譚嗣同死後,王五將其屍體劫出,親自運到湖南安葬,讓烈士英靈落葉歸根。

目睹了變法者血灑刑場,更加堅定了王五推翻這個腐朽政府的決心。

1900年,王五參加了義和團。在攻打八國聯軍的戰鬥中不幸犧牲,年56歲。

他死後,由好友津門大俠霍元甲將首級從示眾杆上偷偷取下,讓王五全屍下葬。


當年變法失敗,譚嗣同和王五密謀,將軟禁中的光緒皇帝救出來,可惜沒有成功。 王五犧牲是為了救一名被八國聯軍侮辱的中國婦女。

如果不是為了救人,以他的身手,不會死在幾個洋鬼子手下的。

關於王五的傳說很多,不管什麼傳說,他都是以忠義仁俠的形象出現,憂國憂民的大俠,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剛日讀史


大刀王五是晚清京師武林中著名的俠客,武術名家,抗擊八國聯軍入侵的民族英雄。


他叫王正誼,字子斌。河北滄州人氏。他的師傅叫李鳳崗,因為他在師兄弟當中排行老五,人稱“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練得爐火純青,再加上其人品德高尚,所以京城中人人尊稱他為“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一生俠肝義膽,大力支持譚嗣同變法維新,國難當頭,參加義和團運動,捨生忘死,卻被清軍所圍被抓,後慘遭八國聯軍槍殺,死時只有56歲,一代豪俠就此訣別,不由讓百姓痛心不已。

晚清民間十大高手排名分別是1.董海川、2.大刀王五、3.黃飛鴻、4.霍元甲、5.王子平、6.杜心武、7.韓慕俠、8.燕子李三、9.孫祿堂和10.郭雲深。他排在第二名,可見當時他的武功十分了得。


王正誼生於寒門,三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打小他就為了生計開始幹雜活。有幸拜肖和成為第一師傅,打下了習武堅實的基礎。

當時,滄州最有名的武師就是使雙刀的李鳳崗。王正誼為了修得更厲害的功夫,就找李鳳崗拜師學藝,屢遭拒絕。他崇拜李師傅,不甘心就此無緣。他長跪在李鳳崗家門口,不吃不喝,以示誠心。李師傅被他的那種鍥而不捨的精神所感動,便收了他,成為第五個徒弟。

王正誼不負師傅眾望,幾年之後就超過了師傅的武功造詣。為了讓王正誼的武功得到昇華,李師傅講愛徒王正誼介紹給師兄劉仕龍。劉仕龍有個鏢局,王正誼就跟他一起押鏢。行走江湖多年之後,同治十年,他告別李師傅到了天津,隨後才到了北京。同樣,他還在押鏢,只不過,他當了鏢師的頭頭。


光緒三年,王正誼使用自己的積蓄,加上兄弟朋友的幫忙,開了個源順鏢局,押鏢範圍很廣,北至山海關,南到江蘇。他從業規範,收費標準低廉,品德高尚,生意紅火,在跟短的時間內,風聲鶴唳。

王正誼在武林中威望甚高,頗受同行敬重。他的愛國舉動,被世人所傳頌。他創辦了“父武義學”。他俠肝義膽,與譚嗣同以兄弟相稱,傳授武藝與他,倆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戊戌變法進入高潮,他擔負譚嗣同的衣食住行以及保衛工作。變法失敗後,譚嗣同英勇就義,王正誼悲痛欲絕,反抗朝廷的決心更加強烈了。

王正誼被殺後,頭被割下,懸掛與城門之上,家人無法取下入殮。霍元甲隻身趕來,將其頭取下進行埋葬。當天夜裡,霍元甲就住在王正誼故居南方西側的一間房子裡。


王正誼,一生行俠仗義,支持變法維新,靖赴國難,最終成為人人稱頌的一代豪俠。


QDH胡圖圖


大刀王五是清末武林十大高手之一,他不光武藝高強,還是一位心懷俠義的愛國之人。他曾當過譚嗣同的貼身保鏢,也曾積極營救過譚嗣同,可是為什麼沒有把譚嗣同救出來呢?後來,這些俠義的英雄,又到哪裡去了呢?

(大刀王五)

王五本名王正誼,是河北滄州人。

王五出身於貧苦人家。他3歲時父親去世,只能靠母親為人縫補衣服過活。因此,他很小就開始做活,生活頗為艱辛。

不過王五自幼好武,他少年時,便拜肖和成為師,練就了紮實的習武基礎。

肖和成見王五很有習武天賦,又頗能吃苦,便建議他拜滄州最有名的武師李鳳崗為師,以求武藝得到進一步提高。

李鳳崗的雙刀是一絕,但他卻很少收徒。

慕名前來的王五,自然連見他的機會都沒有。

不過王五也是個很執著的人。一心想習武的他,為了能得到李鳳崗的指點,竟長跪於李鳳崗的門前不起。他的誠意,終於打動了李鳳崗,最終被收為徒弟。由於他在徒弟中排行第五,因此被稱為“小五子”。

很快,李鳳崗便發現王五是個不可多得的奇才,於是傾盡所有教授於他。而王五也苦練不止,很快便耍得一手純熟的刀法。幾年後,便和李鳳崗的功夫不分伯仲,成了李鳳崗最為得意的弟子。

李鳳崗見王五學有所成,於是把他推薦給開鏢局的師兄劉仕龍,讓他在押鏢的路上得到歷練。

(古代鏢局)

1871年,王五跟著北漂的隊伍到了北京城,靠著一身武藝,成了一家鏢局的鏢師。

1877年,王五將歷年積蓄拿出來,開了家順源鏢局。由於他誠實守信,收費公道,再加上他武藝高強,凡是他押送的財物,從沒有閃失。因此,他的生意越做越紅火,很快就成了京城中叫得上號的鏢局。

生意興隆的王五,卻高興不起來。原來,當時的清廷吏治腐敗,又有外強欺壓。軟弱的清廷統治者,一再與列強簽定割地賠款等不合理條約。而最終這些賠付,都攤到了貧苦百姓身上,百姓無以為生。

甲午戰敗後,清廷一味向日本求和,與日本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置國家存亡於危急時刻。

御史安維峻堅決反對議和,上疏要求嚴懲誤國者。遺憾的是,清廷卻將他革職戍邊,從此不再起用。

王五知道後,對清廷所為極為憤慨,親自護送安維峻到邊境上,保證了他沿途的安全。

回到京城後,王五認為,指望軟弱無有的清廷,是沒有希望的事情。所以他又在香廠開館授武,希望百姓能習得武藝,保家衛國。

1898年,王五認識了維新黨成員譚嗣同。

當時譚嗣同已得光緒帝應詔,擔任四品軍機章京,成為變法核心人員。

譚嗣同的變法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和王五的願望如出一轍,這讓王五對他刮目相看。從此,王五自覺自願承包了譚嗣同的衣食住行,和安全工作。

另外,譚嗣同也視王五為知己,在閒暇時隨他練習劍法。兩人的感情也日漸深厚。

然而,變法因為損害了王親貴族、軍隊和部分讀書人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首的保守黨的極力阻撓。

(譚嗣同像)

由於沒有兵力,變法成了非常艱難的事,眼看著慈禧有收權之意。譚嗣同為了能爭取兵力,找到了北洋新軍的將領袁世凱,希望他能率軍圍守慈禧居住的頤和園,以完全奪回兵權,

可惜袁世凱給倒向了慈禧。當夜,慈禧便將光緒囚禁在了瀛臺。隨後,她又以雷霆手段,鎮壓維新黨。

當時,梁啟超和康有為得到消息後,立刻腳底抹油,溜出了國。

但譚嗣卻並沒有考慮個人安危,而是一心營救被軟禁的光緒帝。只是由於橫生變故,計劃屢告失敗。

王五深知譚嗣同再呆下去,凶多吉少,數次勸他出國避禍。但譚嗣同卻拒絕了王五的建議。他表示,變法沒有不流血的。為了表示他變法之決定,他決定以死,來與腐朽的清廷抗爭。

不久,譚嗣同果然被抓捕入獄。

王五數次買通獄吏,藉機營救譚嗣同,都遭到了譚嗣同的拒絕。

隨後,譚嗣同等六位變法大臣被判處斬首之刑。

就在施刑那天,王五還邀集江湖武林愛國人士,打算劫持法場。可惜清廷狡猾,中途改變了施刑地點。王五等人好不容易找到地方時,譚嗣同等人已經就義。

譚嗣同去世後,王五堅定了反清大志,積極投身於各種暗殺清廷政要的活動。

1900年,義和團反帝運動興起。

王五毅然加入義和團,積極投身於反帝運動中,四處殺洋人,燒教堂。

結果引發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報復。

由於被人告發,王五所在的順源鏢局,被清軍團團圍住。可惜,王五的大刀揮得再好,卻抵擋不住他們的槍炮,很快他就被槍殺於門口。

王五死後,他的頭顱被清軍割下來,掛在高高的城牆上,以震懾城中百姓。

當時在天津生活的霍元甲,不顧安危,從天津趕來,趁夜取下王五的頭顱,這才使得王五能全屍入殮。

(參考史料:《春冰室裡乘》《燕都說故》)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不知道是不是一個人。

大刀王五,山西人。

幼年跟隨父輩賣藝為生,不要誤會,賣藝不賣身的。十六歲因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犯下人命案,被囚禁等待秋後問斬。(為什麼總是秋後問斬?難道那個季節的腦袋也熟了嗎?)被一俠士劫獄救出。

後來那個俠士自認倒黴,因為他要救的其實是他女朋友,只怪那天監牢人滿為患,就把王五關在了女牢裡面,俠士進去一看,發現不是自己喜歡的類型,說道:“哎,來都來了。就做個順水人情”順便就把王五救了。

後來,王五發現自己運氣實在很好,就跑路到了外地,做起買賣來,隨後發家致富,人們都叫他“鑽石王五”。老了以後,人們又叫他“鑽石王老五”

玩笑了,虛構的故事!不生氣的話請關注我,呵呵


夢龍出海


以下截自相聲《大刀王五》。極似貫口《八扇屏》中一番《江湖人》,其實不然。

這一段現在很難見到使的(吃力不討好),只見相聲名家鬥兒爺曾經有過演繹。


(手打不易,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想當初,明朝叛將吳三桂喪心病狂,敢冒天下之大韙,引來清兵入關,在北京建立了大清朝朝。

大清國經過康乾盛世,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已是國事漸衰,猶如夕陽西下,帝國主義又紛紛入侵我中華。清政府內部是枉法營私,只能割地賠款,那真是苟延殘喘。

話說咸豐年間,金京都來了一位壯士,此人生懷絕技、武藝超群、闖蕩江湖、除暴安良,那就是威震武林、京都的異俠大刀王五。

王五爺在北京珠市口開設了元順鏢局。他赤誠待人,廣交天下有識之士。其中有維新派名流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經常來到他的鏢局習文論武,商討變法維新之大計。

可惜竊國大盜袁世凱,出賣了光緒皇帝。使變法徹底失敗,心毒手辣的西太后,將光緒囚禁於瀛臺,並令通緝嚴拿維新派,還要處極刑。

話說這一晚,譚嗣同獨自一人,正在燈下奮筆疾書:有心殺賊,無力迴天!忽聽得玲瓏啪嗒一響閃進一人。

此人輕如狸貓,靈似猿猴見似人。身高六尺開外,看年紀不到五十歲;雙肩抱攏、細腰扎背、濃眉大眼、鼻子口闊、大耳垂倫;短衣衿、小打扮,上身穿貼身緊襖,下身配冬檔滾褲,足蹬一雙薄底快靴,在背後斜插著金背砍山刀!

譚嗣同一見,正是大刀王五!連忙趕上前去,抱拳拱手:“老師深夜至此,有何指教?”

王五爺言道:“譚大人!變法維新,人心所向!雖然遭此坎坷,但是來日方長,憑俺這一身武藝,定保得大人安全出京,暫避一時!”

譚嗣同聞聽,連忙致謝:

“老師,多謝您的好意!可是,您可知道,變法維新者,皆流血犧牲矣!唯我中華未見,乃至大業難成!

“我譚某,橫刀向天笑,願做中華流血第一人!”

話說完,雙手捧過龍泉寶劍:

“ 老師,古人有云:

寶劍贈烈士,紅粉送佳人。

老師配龍泉,有我在身旁!

為國創大業,福威振家邦!”

王五爺眼含熱淚,連忙趕上前去,雙手緊緊握住龍泉寶劍:

“譚大人,在下雖然是草莽村夫,但是俺知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誰好誰壞、誰忠誰奸、誰善誰惡、誰美誰醜、誰是誰非、誰高誰低,無不猶如涇渭、清濁分明!大人的一番金玉良言,俺王某將永遠銘記在心。

“俺要用此龍泉劍,斬盡天下惡豺狼!”

(此處應有掌聲。話說到了這裡才到一半。)


本來雄心勃勃想打完來著,後來發現字太多,手機打字實在堅持不了。請海涵……

關於後面王五爺如何刀劈德國軍營、如何深陷羅網,您可以自己在網上搜一搜,(估計搜不著文本,視屏資料似乎有。)

以上……


相當旺德福


他一生行俠仗義,曾支持維新變法,參加義和團運動,殺洋人,成為人人稱頌的一代豪俠。他與燕子李三、霍元甲、黃飛鴻等武林高手齊名,是晚清十大十大高手之一。那麼,他是誰,他到底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呢?



他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大刀王五,他不是小說中虛構的人物,在歷史上確實存在的。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誼,自幼貧寒,父親早逝,自幼與母親相依為命。後來,他拜雙刀李鳳崗為師,學得一身功夫,因慣用一把大刀,因此被稱為“大刀王五”。他出師後,做過一段的鏢師,後來自己也開了一家鏢局。

甲午中日戰爭後,王五深受愛國主義思潮的影響,積極地投身於愛國救亡的運動中。他與譚嗣同結交,王五教授譚嗣同刀劍之法,兩人互稱兄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戊戌變法期間,大刀王五主動擔負起了譚嗣同的衣食住行和安全工作。在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決心赴死,王五心急如焚,聯繫武林人士,買通獄卒,決心要將譚嗣同救出。但譚嗣同堅決拒絕了王五的營救,決心以死喚醒世人。

在戊戌六君子慷慨就義後,王五悲痛欲絕,更加仇視清廷。他多次組織武林人士進行暗殺活動,但終未果。1900年,大刀王五參加了義和團運動,與義和團眾人一起攻打教堂,殺洋人,與八國聯軍作戰。後來,清廷出賣了義和團,與八國聯軍一起聯合絞殺義和團成員,而大刀王五也被清兵圍困在鏢局,終因寡不敵眾被清兵抓捕。最後,他被八國聯軍槍殺於前門,死時56歲。



據說大刀王五被殺後,清廷將其頭顱掛在城門上,無法下葬。後來,霍元甲聽說後,將其頭顱取下,交給家人安葬。一代大俠大刀王五,他之所以被世人所稱頌,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武功高清,而是他有一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之心。各位,你們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