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原子弹为什么不在地面引爆而是在高空?

一德格天1


美国用原子弹对日本进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时至今日广岛依然还受到核辐射的影响,但是在事件发生后,人们一面谴责美国的做法,也差生了一些疑惑,为什么广岛原子弹是在高空引爆的,而不是在地面引爆的?

其实原子弹按照引爆方式来区分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可以在空中引爆,广岛原子弹就属于这种类型,有的可以在水中引爆,或者是在地面引爆,在决定引爆方式时,需要完全按照作战情况来定。例如在海面作战时,为了反潜就可以通过水中引爆的方式来达到攻击目的,当原子弹在水中引爆后,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波,这样就可以在水中产生巨大的杀伤力,并对敌军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不仅仅能达到反潜目的,还可以顺便摧毁海上行驶的舰艇。如果敌军大部分隐藏在地表以下,例如通过防空洞或者是地下掩蔽部等方式躲藏的话,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钻地型引爆方式来达到作战目的,这样可以直接将这些地下隐蔽场所进行摧毁,在原子弹的巨大威力下,人类自然也无法生存。

钻地型引爆其实造成的破坏力很大,因为采用了这种引爆方式,所以不仅会对地下造成杀伤力,也会引发地震等情况,但是钻地型引爆和水中引爆都可以让核辐射和光辐射有所削弱,有的时候可以完全不计,这是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原子弹爆炸后所产生的辐射都被吸收了,因此核辐射和光辐射可以忽略不计。地面引爆一般主要是为了摧毁地面建筑物,例如对敌军地面防御系统进行毁灭性打击时就可以通过地面引爆的方式达到作战目的,而空中引爆和地面引爆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地面引爆后,所产生的冲击波会因为受到地面建筑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减少威力,所以相比较地面引爆,空中引爆对于地面所造成的破坏力更大。

广岛原子弹采用但就高空引爆,通过这种引爆方式可以对广岛造成更大的破坏,同时也可以展现出原子弹的强大威力,当年美国就是要用原子弹对日本进行军事攻击,自然会选择对日本杀伤力更大的引爆方式,而高空引爆自然就是首选,广岛原子弹在高空引爆后产生的巨大冲击波也将广岛瞬间夷为平地,制造了人类历史上首例原子弹爆炸引发的惨痛回忆。


历史小地主


这是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和155度转弯的故事!广岛是日本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必须尽可能全面摧毁,要狠狠地炸,这决定原子但应该在最佳高度引爆!原子弹杀人多,但也容易伤到自己!近地爆炸能让轰炸机安全逃生!

我觉得不能叫高空,高空应该和深海对应吧?深海1000米以上才能算,大概是最深海沟的10%,据此,几百米真算不上高空。

一、近地面爆炸和高空爆炸的区别

要在适当的高度起爆!广岛那颗原子弹起爆高度是经过计算的,这个当量的起爆点应距地面约1800英尺,也就是500米左右。原文:The detonation point for the bomb was set at about 1800 feet above ground level to do maximum damage to the city and it took a about 45 seconds for the bomb to fall the 28,200 feet, down to the detonation point.

原子弹在近地面爆炸,热量会充分释放给空气,产生足够的冲击波,顺着地面四面八方迅速扩展,从而增大原子弹冲击波对周边的破坏力。太靠近地面,部分热量会浪费在加热土壤上。

在过高的高空爆炸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原子弹的冲击波向四面八方传播,而且在一定时间内都不受到阻碍,等冲击波传到地面的时候,如果爆炸高度太高的话,可能已经没多大威力了,甚至没有威力了,这咋杀人?难道美军准备在日本上空放个大炮仗,吓唬一下日本鬼子?

原子弹产生的热也是一样的,在近地面爆炸的原子弹,热量直接作用于周围的物体,该烤化的就直接烤化了;如果在过高的高空爆炸,这热量恐怕就不足以伤人了,毕竟,美国投在广岛上空的原子弹只有不到2万吨当量。

二、近地面爆炸的考虑

美军的原子弹当时是用轰炸机投放的,B-29在广岛上空约9000米投弹,原子弹在距地550米高度爆炸。B-29必须在原子弹落到距地550米之前逃到安全地带,否则整个机组就完了。

原子弹爆炸会产生光、热、冲击波、核辐射、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沾染,爆炸的蘑菇云可迅速上升到30,000到50,000英尺的大气。 在极高的温度下含有污垢、尘埃和碎片,如果飞机过近,能直接被点燃!对投弹飞机来说,冲击波最致命,美国认为,飞机必须距爆心9公里才算安全,按照B-29最大平飞速度365英里/小时,即587公里/小时,全速狂奔9公里需要55秒,但实际上45秒就够了,为什么呢?

这就是数学的魅力了,因为原子弹投下去的时候,它在沿着机头方向仍然有水平速度,也就是说它不是垂直落下去的,等它爆炸的时候,距离投下去的那个点也有足够的距离,再加上飞机的狂奔,距离就足够了。

经过计算,轰炸机以155度角转弯,最有利于逃生。当时B-29轰炸机投下原子弹后以每小时约300英里的速度飞行。 在原子弹下落的这45秒内,原子弹向前方移动了2.5英里,B-29轰炸机转身朝相反的方向飞行了近4英里。

这使得原子弹爆炸时,B-29距它已经有了6-7英里的距离,足够安全了。


科技探索队长


广岛原子弹的投放对人类战争史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中第一颗对人类城市使用的原子弹,这里面的意义是无论后来再如何巨大当量的核武器都无法与之比拟的。

促使原子弹诞生的三大人物

要说到原子弹的诞生,有三个人我们是不得不提的。

这三个人分别就是爱因斯坦、罗斯福、奥本海默。

在历史中,原本美国人是不知道世界上还存在着原子弹这种武器、也没有制造原子弹想法的。

后来,是在爱因斯坦把德国正在研究原子弹的信息告诉了美国总统罗斯福、是在爱因斯坦的建议下,罗斯福总统这才决定在1942年启动了研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而在展开曼哈顿计划后,是在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率领以及美国从德国核研究所获得的资料补充下,美国人才得以制造出了那威力惊人无比的原子弹。

美国给投弹人员进行的心理辅导

原本美国人是不打算对日本人使用原子弹的。

只是由于他们的军队在准备登陆日本的时候,在日本周边的岛屿上死伤了很多人,所以他们为了减少自己军队的伤亡,才不得不选择使用了原子弹。


不过在准备投原子弹之前,美国军队为了减少那些投弹士兵们的罪恶感,他们就特意组织那些投弹士兵们观看了许多日本人惨无人道罪行的录像。

让士兵们了解到日本人的累累罪行、让他们坚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正义的,这样他们才不会因为一瞬间杀人过多产生心理负担。

正是在他们做好了一系列准备后,日本人才在1945年8月6号和8月9号的时候分别遭受到了原子弹的袭击。

把原子弹引爆点选择在600米半空的原因

而在了解广岛、长崎原子弹袭击的时候,大家肯定都会发现一个细节,那就是这两颗原子弹都是在被美国人从万米高空上丢下来到空中600米左右的高度时被美国人引爆的。

在当时,美国人之所以会选择在600米的半空中引爆原子弹,主要跟他们想最大化地利用原子弹爆炸伤害有关。


如果美国人在投放原子弹的时候,就像原本投放普通炸弹一样让原子弹在触碰到地面时才引爆,那么原子弹爆炸释放出来的高温、辐射、冲击波就会被地面、被原子弹四周的众多建筑给大大地吸收、减弱,这样的话,将会造成许多浪费。

所以,为了能让原子弹的爆炸杀死更多的日本人、为了能让原子弹爆炸以最完美的姿态呈现出来,美国人就把原子弹的引爆地点选择在了600多米的高度上。

地狱降临

当时,美国人驾驶着他们最为先进的b29轰炸机降临到了日本广岛的万米高空上,在这里他们仿佛俯视着下方领土的君王一般,带着对战争结束的热切心情,投下了那颗对人类历史改变巨大的原子弹。


在投那颗原子弹的时候,为了避免其过早爆炸使得轰炸机上的人们来不及逃生,美国人就给原子弹安装上了一个降落伞,以减缓它的掉落时间。

最终,经过了45秒钟的时间后,原子弹在日本广岛600米的半空上爆炸了。

这原子弹的爆炸就如同从地狱之中倾泻而出的恶魔火焰一般,疯狂向着下方的广岛覆盖了过去。

当时,总共有7万多人在原子弹的爆炸下直接被夺走了性命,除了这7万直接死亡的人之外,后续还有着不少在劫难后因为伤情发作丢掉性命的人。


正是因为伤亡巨大,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人就曾数次想让美国人道歉。

但是面对日本人的谴责,当年执行任务的士兵们态度惊人的一致,那就是拒不道歉。

在他们看来,日本人才是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相比于日本人的残酷手段,自己所丢下的那两颗原子弹只能说还算是温柔的。


孤客生


实际上不仅仅是广岛原子弹在高空爆炸,就连长崎的原子弹都是在高空爆破。原因就在于为了使伤害达到最大化,从而使日本尽快投降。



投放原子弹背景

二战末期,太平洋战场日本败局已定,美军随时都有可能会登陆日本本土,这时的日本国内大肆叫嚣着“本土决战”计划。美国方面为此制定了登陆九州的“冠冕”行动,还有在关东登陆的“奥林匹克”行动计划。但是经过硫磺岛战役和冲绳战役,美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认为这两次登陆作战损失有可能超过100万军队,这让美国方面非常担心。

在这种情况下,经过美国总统杜鲁门决定在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7月28日,日本政府拒绝接受。



原子弹高空爆破原因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代号“小男孩”,爆破高度为距离地面近600米。

选择这一高度,是当时所有科研人员经过计算的结果,为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发挥原子弹的爆炸威力。

首先说地面爆炸会导致地面吸收很大一部分能量,从而降低爆炸产生的伤害。



还有就是原子弹不同于普通炸弹,原子弹爆破会产生巨大冲击波、光辐射,以及放射性沾染源。

这三样具有极强的杀伤力,但是都必须是在高空才能完美发挥。高空产生的冲击波受到地形影响较小,所以广岛原子弹的冲击波以数百米每秒的速度传播,摧毁了广岛境内一半以上的建筑。



原子弹爆炸后,6000度的高温让原子弹中心所有的一切瞬间气化,强烈的光波让成千上万的人失明。在冲击波夹带的高温热浪中即便是没有当场死亡的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灼伤。

最后说说放射性沾染,这枚代号小男孩的原子弹在爆破后,大概有数十公斤的放射性物质产生,他们慢慢沉降或者被雨水冲落,最终到达了地面,后续也造成了大量人员的伤亡。



综合来说高空爆炸可以增加日本的伤亡人数,尤其是后续的受伤人员,在降低日本国力的同时,还赠送了日本几十万受伤民众,这种情况既威慑了日本其他民众,又拖累了日本政府,能够尽快迫使日本投降。


我是越关


一般情况下,从引爆地点来看,原子弹有空爆型、地面爆炸型、钻地型,当然,还有水中爆炸型。不同引爆位置的核武器主要杀伤效应不一样、起到的效果不一样、主攻的目标也不一样。

比如说,水中爆炸型的目标很明确,反潜用的,顺带也可以攻击水面舰艇。主要通过核爆巨大威力形成的水中冲击波来摧毁目标。钻地型的主要目标是建筑在地下的建筑,一般来说包括地下指挥所、地下掩蔽部、地下导弹发射装置等军用设施,主要也是通过爆炸巨大威力带来的震动和冲击,附带高温来攻击目标。当然,钻地型核武器还有个副业,那就是地震武器,通过核爆诱发地震来攻击敌人。当然,这个不好控制,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这两种爆炸方式的核武器中,辐射杀伤基本可以忽略,毕竟绝大部分辐射,不管光辐射还是核辐射都被水或者地壳给吸收了。

而地面爆炸和空爆则比较能充分发挥原子弹的各种杀伤效应,包括冲击波、高温、核辐射、光辐射等等。但是这两种又有所区别,地面核爆炸由于地面建筑物和地形的影响,很多杀伤因素会受到削弱或者遮挡,但对于地面目标和浅近地下目标的杀伤效果会比较好;而空爆核武器各种杀伤效应都能充分发挥,但相应地对地面目标、尤其是坚固地面目标的杀伤效果稍差一些。

具体到广岛,由于原子弹本身的目标是为了充分展示其威力,不是为了具体摧毁什么明确目标,所以自然是能发挥各种杀伤效应最好,空爆就成了最好的选择。T


联合防务


因为空爆能够使原子弹爆炸时产生能量在更加广泛的区域内均匀分布,使其破坏效果最大化。相对于与触地核爆,空中核爆时产生的光热辐射能影响的范围明显更广,冲击波能量的传递效率也更高,且空爆时产生的冲击波超压,并不是跟触地核爆时那样以一个垂直的角度轰击在建筑物上的,而是会以一个特定的角度对打击范围内的建筑物产生超压作用,

如下图所示:

▲空中核爆时冲击波对建筑物的超压角度

▲触地核爆时冲击波对建筑物的超压角度

从上面两张图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原子弹在空中核爆时产生的冲击波超压是以一个倾斜的角度对建筑物产生力的作用的,而不是像触地核爆那样直接垂直作用建筑物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冲击波能量对各种建筑目标的“力”的作用会更加有效,且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也更加不容易被建筑物抵消和吸收,即冲击波产生的瞬时破坏效果影响范围会更大,整体杀伤效果会更好。除此之外,由于原子弹的爆心是在空中,所以,冲击波在触地之后会反弹,形成二次冲击波超压,再次对建筑物等目标造成杀伤,如下图所示:

▲触地反弹的二次冲击波

冲击波超压的对目标的作用角度,以及触地后会反弹二次冲击波,都会把原子弹的瞬时杀伤效果、影响范围最大化,这就是为什么广岛的原子弹选择的是空中核爆,而不是触地核爆,目的就是为了在核爆的瞬间尽可能地干掉更多的人,以及摧毁广岛这个城市的相关工业设施,其实不仅仅是广岛,即使是在今天,如果选择的核打击目标是一个城市的花,那么同样会选择空爆的形式,使核弹的能量释放效率最大化,尽可能杀伤有生目标。至于触地核爆,则是一种针对特殊目标的打击手段,这些特殊目标包括:导弹发射井、军事要塞、地下掩体等硬目标在内,这些目标的抗损性明显更强,所以为了保证摧毁这些坚固的目标,就需要核弹直接接触爆炸。

▲1.5万吨当量空爆模拟图

▲1.5万吨当量地爆模拟图

上面两张图片分别是1.5万吨当量的原子弹在广岛空爆和触地核爆时的模拟图,从图中的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到,空爆时产生的20磅冲击波超压半径、能造成3级烧伤效果的热辐射半径、5磅冲击波超压半径都是要大于触地核爆时产生的,不过由于当量太小,火球不接触地面,所以空中核爆并不会产生明显的放射性沉降,而触地核爆则不同,由于核弹是直接接触地面爆炸,产生的放射性烟尘也会远远多于空中核爆,即如果选择触地核爆的方式打击一个城市的话,那么造成的后续放射性影响会更加明显!


哨兵ZH


这就比较涉及到爆炸效果层面了。

有必要提一下的是美国在广岛长崎分别投下一颗原子弹,但是这两个炸弹都没有在地面爆炸,而是距地面还有600多米的高空中爆炸。

当时是美军的空军上校保罗蒂贝茨驾驶艾诺拉盖伊号,向广岛投放了一枚名叫小男孩儿的原子弹,当时飞行为了安全飞机从2千米升到7800米的高空。

最后投放一枚原子弹,投放目标是广岛中央太田川上的t字形大桥相生桥,原子弹在相生桥东南方的医院岛医院上空600米处爆炸。

有人问为什么它不将原子弹触碰到地面再爆炸呢,这样轰炸机不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来逃跑了吗?

但事实上这些都是经过严密的计算的,或在哪个位置投放,包括在哪个地方爆炸,当时的美军认为需要在适当的高度起爆,也就是在距地面1800英尺500米左右爆炸……

这个距离足够轰炸机的逃亡。

为什么要精确到近地面500米呢?

首先是原子弹不同于一般的炸弹,如果原子弹掉到地面才爆炸,很大一部分热量会浪费在加热土壤上面,不利于其威力的最大发挥。

如果他在地面爆炸的话,热量会直接作用于周围的一些建筑物,那么建筑物会阻挡一部分热量,这样的话就难以使得其威力效果不好,因为美国投放在广岛上的原子弹当量并不太大,只有不到2万吨的当量。

而在高空以上的距离,原子弹的冲击波可以冲向四面八方,原子弹的热量会充分释放给空气产生足够的冲击波,可以最大范围内的展现原子弹的威力。

同时在这里面原子弹爆炸会产生光热冲击波以及核辐射,电子脉冲和放射性沾染,原子弹的爆炸在一定的高空中可以四散辐射,而如果完全掉落在地面,他的包括冲击波包括很多放射性的污染,核辐射都会因为一些固体阻隔而减弱。

我们知道,原子弹的爆炸中心300米内,仍有一个幸存者,他所在的地方就是当时的广岛,银行里的地下室,在地下室建筑极其坚固,抵挡了原子弹爆炸的冲击波,最终幸免于难,这个幸运儿名字叫做高藏信子。

这个故事也充分说明,一些固体建筑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隔原子弹的威力的,所以,他们才选择了在高空爆炸,这样就不会有固体阻隔,完全覆盖整个地面,展现巨大威力。

原子弹的目的实现了,它深刻的震撼到了日本天皇以及日本民众,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惨烈的,当场有7万多人在原子弹的爆炸下被夺取生命,而因为核辐射产生的各种疾病所致癌的人更是不可计数。

战争无比惨烈,受害的多是无辜平民,也正因此我们才更加需要珍爱和平,警惕战争。


历史好奇怪


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让爆炸威力最大化,因为并不是高度越低威力越大,核武器要在何种高度爆炸并不是单单用高度单位就可以来衡量的,在核武器研究上有一个专业的术语,那就是比高,这是根据核武器的当量来确定爆炸高度的一个数值,等于爆炸高度与爆炸威力的立方根的比值,单位通常是米/(千吨TNT当量)1/3。通俗的讲,一次核爆如果高度很高,但是核武器当量较大,得出的比高较低,也可以认为是低空爆炸。根据比高的不同我们把核爆分为低空、中空、高空、超高空、地面、地下、水面、水下、深海爆炸(水下同理),那么哪种核爆的威力最大,又各有什么用途呢,今天吐槽君就大概的讲一讲,不到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水下核爆威力

地面、低空主要用于摧毁地面工事和坚固建筑

一般比高较小的核爆对地面的冲击力比较大,但是受到地面阻挡,威力难以大面积散开,所以主要用于集中摧毁小面积的坚固工事和建筑。地面核爆:比高在60以下。主要用于摧毁地下坚固工事。低空爆炸:一般是指比高在60-120。用于摧毁比较坚固的地面目标和地下表层抗压能力较弱的目标,比如集群坦克、地面野战工事、简易人防工事。

如苏联就曾经采取地面核爆炸用来炸山、修路、修水库,除了原子弹外,中子弹由于当量较小,一般也采用低空爆炸方式,比如美国的W-70型中子弹,当量只有1000吨,在空中100位置爆炸时,威力最大,中子辐射流对地面人员的杀伤半径能够达到1.6公里。

苏联核爆制造的水库

杀伤地面人员和摧毁地表建筑主要是中空爆炸和高空爆炸

中空和高空爆炸由于据地面较高,核爆产生的冲击波能够有效的散布到地面大面积范围。这两种核爆方式,尤其是高空爆炸对地面人员和表层建筑的杀伤力是最大的。中空核爆:比高在120-20。高空核爆:比高在200-250。例如在1945年日本广岛的原子弹“小男孩”当量为1.25万吨,高度在960米左右,比高为230,这就是典型的高空爆炸,对地面的杀伤力达到了最大,全市建筑物50%以上被摧毁,30%半毁,完好者寥寥无几,直接死亡者达到将近8万人。

广岛原子弹爆炸瞬间

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地面建筑几乎全毁

超高空爆炸主要用于导弹拦截和电磁战

超高空爆炸:一般高度能达到达到3万米以上,对地面的建筑和人员杀伤力很小,但是能产生强烈的核电磁脉冲,能够强烈干扰核爆地区周边的无线通信。据科学家估算,苏联5000万吨当量的“沙皇炸弹”如果在8000米高空爆炸,可以使半径4000公里范围内的全部无线电通信完全中断至少24小时。

电磁脉冲的威力

由于超高空爆炸对地面影响很小,所以主要用于摧毁空中目标,比如反导、反卫星,关键时刻也可以利用爆炸瘫痪地方的通信网络。世界上第一套反导系统,苏联的A-35反导系统,其拦截弹就使用的当量巨大的AA-84型战术热核弹头,由于巨大的威力降低了精度的要求,使其可以在弹道导弹很远的地方爆炸也能够摧毁目标,这也成为毛子暴力美学的杰出代表!

核弹头拦截弹道导弹

军武吐槽君


美国当年对日本投放原子弹,其目的还是以威慑为主,以期尽快的结束战争!

所以他们希望原子弹能发挥出最大的即时表演效果,给世界带来最为享受的“视听”冲击。如此在高空引爆,则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原子弹的爆炸效果只有在半空中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核炸弹的攻击方式不同于普通的炸弹,普通的炸弹依靠爆炸强度和碎片杀伤敌人,可原子弹则是依赖冲击波、热辐射、放射性物质、强光辐射等产生持续性伤害,这些攻击方式只有在半空中才能发挥最大威力。

按照广岛地区投放的原子弹来看,它的直接爆炸范围达到了600米,意思是指在地面爆炸以后会产生一个直径在600米左右的大坑(威力最大的区域),可是地面上有众多的建筑物阻挡,而且土壤还会吸收大部分的热量,所以原子弹的后续伤害就会降低很多。

在空中爆炸以后,由于剧烈的爆炸反应会瞬间消耗掉空气中的气体,导致爆炸中心向外延伸四公里的区域都会出现低气压状态,任何生物在这种剧烈的气压变化之下都会瞬间死亡。

除了低压杀伤以外,在空中爆炸的原子弹还有着直径近四公里的高强度冲击波伤害,地面的建筑物阻挡冲击波以后也会被瞬间摧毁。

最后,空中引爆的原子弹会产生更加剧烈的强光,引爆中心甚至成了第二个太阳,众多直视核爆的民众都会直接失明。

如果它在地面发生爆炸,无论是冲击波热辐射还是光强,都会在建筑物以及土壤的作用下弱化很多,所以也没法发挥出最大的威力,美军当年耗费巨资研发出核弹,既然决定投在日本就需要让它发挥出最大威力,要不然对方怎么会投降呢?

至于为何不考虑地面爆炸,除了前面的杀伤力以外,还涉及到一个核辐射遗留的问题。

在空爆的过程之中,放射性金属在空气中会有一个“稀释”作用,这样一来落在土地中的放射物质就非常有限了。

自美日开战以后,美方虽然在装备和实力方面比对手强,但是敌人近乎疯狂的战法让美方蒙受了巨大的伤亡代价。

即使日军在大洋之上全面溃败,美军想登陆还是有点“不现实”的,根据当时的专家预测,就算最后成功占领了日本,美方这边也将付出近百万人的伤亡代价,在这种情况之下,美方才决定投放核弹逼迫对方投降。

所以这两颗核弹投放的目的是让对方投降,并不是彻底的摧毁两座城市,如果此次采取了地爆方式,那么重达数吨的放射性微粒就会进入土壤之中,这些物质在数亿年之后才可能失去放射性,如此一来这两座被轰炸的城市几乎永远变成了“死城”。这也是国际社会不愿意看到的。核弹在空中爆炸了以后,放射性对土地的污染并不强烈,核辐射也只对两三代人产生了致命影响,在爆炸过去二三十年之后,城市中的放射性已经降低到了人体可以承受的限度,所以广岛和长崎也基本恢复了生机。

综上所述,空爆是发挥核弹威力并且降低辐射量最合适的一种方式,看似矛盾,但实则非常合理,所以当年美军的两颗核弹都采用了这种引爆方式。

白话历史君


原因就是这样能杀更多的人,即给当时的日本最大的震撼效果,敦促日本尽快投降,其实对于挨原子弹炸,日本应该感到庆幸,如果没有原子弹,就仅凭李梅将军的火攻法,再加上封锁,完全可以逼迫日本投降,甚至达到亡国灭种的地步。

二战末期日本战败已成定局,没有任何悬念,原子弹已经对战争的结果没有影响了,但是当时的杜鲁门总统还是决定把它投下去,毕竟为了研制这玩意,耗费的太大的人力和物力,不做出点结果,这位新上任的美国总统怎么和国会的议员姥爷们交代呢?杜鲁门听从了陆军部长的建议,即把原子弹投向日本国土上某个有军事设施并且人口密集的城市。

为了达到最大最理想的杀伤效果,经过周密的计算后,美军决定采用空爆的方式,在据地面大约600米的距离上引爆。这是由原子弹的特性决定的,原子弹之所以可以区别于常规武器,就是由于它那独特的杀伤力决定的。光辐射,冲击波,贯穿辐射,以及放射性沾染。如果直接在地面引爆势必回答大部分的能量传递给地面,那样冲击波的作用范围势必减少。还有光辐射,当时广岛原子弹爆炸时很多人都看向天空,致使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强光可以产生到很远的地方,哪怕距离非常远,抬头看天的人的眼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爆炸同样产生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再随雨水降落到对面,形成二次杀伤。



2002年美国《芝加哥论坛报》刊登了一封信,写信人名叫帕里奇科夫,是原子弹爆炸三周后,美军军事视察团的成员之一,信中他描述到“在爆炸中心没有任何人和物的痕迹,只是在地面上隐约残留着如同人体外形的阴影,靠近爆炸的人成了木炭,爆炸时抬头的看的人,眼睛被彻底烧毁,只有窟窿一般的眼窝。”由此咱们可以看出原子弹的威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