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十年後的《蝸居》,戳中了多少人心中的痛點

十年前,編劇六六憑藉著一部作品《蝸居》火爆了全中國。

劇中的臺詞“現在的房價是沒有最高,只有更高,不斷的更高,越來越高”成了當時在大城市拼搏的七零後、八零後買房的真實寫照,也是大城市未來十年房價的未雨綢繆。

而十年後的今天,中國的房價果真如《蝸居》所說,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幾倍翻翻後,成了大家眼中難以抵達的天價。

《安家》:十年後的《蝸居》,戳中了多少人心中的痛點


如果說,十年前的《蝸居》是六六交出的一份時代報告,那麼最近熱播的《安家》則是她以十年為期的彙報總結。

這部由孫儷和羅晉主演,改編自日劇《賣房子的女人》的《安家》是一部以房子為核心的都市劇,講述了兩個中介店長房似錦和徐文昌在幫助客戶安家之餘,也見證了客戶生活喜怒哀樂的故事。

一經播出,它就成了人們的討論焦點,幾次三番上微博熱搜。而究其根源,不過在於這部劇無數次地戳中了當代人的痛點——買房。

《安家》:十年後的《蝸居》,戳中了多少人心中的痛點


痛點一:結婚買房要不要加對方名字?

結婚買房要不要加對方名字?這個問題相信是當下許多新婚夫妻的心結。因為它,不知造成了多少對情侶的分別。不加名字,你是不是不愛我?加名字,自己心裡又不大舒服,畢竟房子的價值不是幾千幾萬就能衡量的。

在《安家》裡,恰好也有這麼一個關於加名的故事。

《安家》:十年後的《蝸居》,戳中了多少人心中的痛點


經營著一家包子鋪的嚴叔夫婦為了讓孩子在上海紮根,起早貪黑幾十年,操勞了大半輩子,終於湊夠了在上海買套一居室的錢。在房似錦的帶領和遊說下,嚴叔夫婦準備全款購下一套房產。

但就在他們籤購房合同時,兒子發聲了,他要求在房產證上加自家媳婦的名字,並且爆出媳婦懷孕的消息。

嚴叔夫婦本來猶豫了一下,但最後還是答應了兒子的請求,畢竟本來就是為了兒子娶妻生子買房,再說,都有孫子了,那麼加上女方名字也沒什麼。

《安家》:十年後的《蝸居》,戳中了多少人心中的痛點


這集劇情可以說一播完,就立馬在網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有人說,不應該加女方名字,買房的錢不是小錢,是老兩口辛辛苦苦攢了一輩子的辛苦錢。也有人說,應該加女方名字,這是給女方的保障,女性在婚姻中要犧牲更多的個人利益去照顧家庭和孩子,房子就是一種保障。

買房加不加名,真可謂是當代婚戀的一道送命題。

痛點二:許多人都夢想著能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現實卻是房價一路高升,我們一路買不起

《安家》中引起大家共鳴的第二個情節估計就是海清演的宮蓓蓓一家的故事。

宮蓓蓓和丈夫一家五口人主在一個六十二平米的擁擠房子中。每天晚上下班回家,迎接她的便是睡在一張床上的兩個老人和孩子,以及躺在地板上打呼的丈夫。而她自己,還得挺著孕肚窩在窄小的衛生間裡辦公。

懷了二寶後,她決定要改善一家人的居住壞境,想要賣掉老房子換一個面積大點的、全向朝陽的學區房,但奈何符合要求的不夠錢,錢夠的環境太差。

在看了許多套房後,宮蓓蓓坐在車裡,不由地向老公感慨道:兩人博士畢業,在上海奮鬥了這麼多年後,竟然連一套像樣的房子都買不起。

《安家》:十年後的《蝸居》,戳中了多少人心中的痛點


感慨背後透露著難以言說的辛酸,更是這個時代大多數人的真實寫照。

宮蓓蓓和丈夫作為這個社會的兩個高知分子,奮鬥了這麼多年,尚且如此,又何況在他們背影后千千萬萬的普通人,一輩子的起早貪黑,都難以換的一套房,換的一份安心。

高價房的背後,不僅僅是個人的辛酸難捱,也是大城市資源競爭激烈的充分體現。

痛點三:為了孩子,中國父母真得很拼!

嚴叔夫婦幫兒子在上海買房,為的不過是能夠在上海真正地紮根,而不止是作為異鄉人存在,是為了能夠當上海孩子的爺爺奶奶,讓孩子從一出生就享受好的生活。

而再看看宮蓓蓓夫婦,又何嘗不是如此?為什麼非要買學區房,不就是為了肚子裡的二寶和一出生的大寶能夠在上學時,享受好的教育資源嗎?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國父母真的什麼都願意做。他們節衣縮食買學區房,給孩子報無數個興趣班,逼著孩子學這學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其用心良苦,難以衡量。

而為子女買房就成了他們最直接的體現。

《安家》:十年後的《蝸居》,戳中了多少人心中的痛點


房,在中國人眼中,自古以來就是重中之重的存在。

它代表著家,代表著安穩,代表著老有所養、中有所局、幼有所學。

一部《安家》,觀時原是看客心,未料已成劇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