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十年代渭南華縣的“排鹼渠”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印 象 排 鹼 渠

作者 舍 予


在我回華州赤水鎮辛莊老家的路途,小時候那條東西蜿蜒的排鹼渠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則是現在懸空而建的高速鐵路,一排粗壯圓挺的水泥混凝柱架起的一條通向遠方的現代通道,歲月在幾十年的變幻中,已將那條排鹼渠深深地刻成人們記憶中的印象,讓她在那份苦澀的記憶中靜靜地流淌……

上世紀六十年代渭南華縣的“排鹼渠”

西潼高速華州段 自網絡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赤水鎮和辛莊鄉南片的土地上,因為田地裡一年從夏天至深秋那段時間有積水,使得土壤中的鹽、鹼成份多被冬季褪去的積水沉澱在地表,使得田地裡一片霜白,那就是典型的鹽鹼地。這種鹽鹼地極不利於莊稼生長,讓人們辛苦一年收成無幾,因此成了人們心頭的一塊垢病。


記得小時候我特喜歡去漾田村的二姑家玩,她家房前屋後都是水塘、竹林,荷、鴨鵝、竹叢小路成了我眼中百看不厭的美景,而水多連片,是這一帶村莊的特色。


後來,政府組織社員們在赤水鎮和辛莊鄉之間修了一條小水渠,大約兩米見寬,自西向東而去,有了這條渠之後,田裡的積水漸漸消失不再,鹽鹼地竟然被如此改造成良田,因之這渠被人稱作“排鹼渠”。

上世紀六十年代渭南華縣的“排鹼渠”

自網絡

排鹼渠成了人們心目中的救星渠,也成了孩子們的歡樂渠。渠水不深,起初那些年常年有水,夏天我們一群群的孩子也不問哪個村的,常混在水中戲耍打鬧;秋天打豬草的間隙我們會把長一些的草兒紮成捆放進水裡,從渠的東西兩面往一塊滾動,那些魚兒、小蝦、黃鱔之類的傢伙都被兩捆草堵在一片很小的水域,任由我們用手或竹籠撈了出來;而冬季的渠裡是厚實的冰道,則是我們溜冰的絕好通道……


可這渠的水源便是田裡的積水,這就註定了它的壽命是短暫的,因為漸漸的田裡的積水被排的差不多了,而且隨著氣候逐漸變暖,降雨較之過去少了,人們又不得不在田裡打井澆田,這排鹼渠除非有較長時間的雨季會有水外,平日也乾枯著,被荒草遮掩得面日皆非,人們路過時總會唸叨句:“這渠沒用了”,語氣之中非旦沒有可惜的味道,反而已生厭惡之意。而我每回路過那座簡易的石橋時,依然會讓小時候在渠中快樂的時光在腦際閃現一回。


而如今,高速鐵路橋雖然很宏偉壯觀,可它太現代,現代得讓我覺得無關乎自己,我看它時,它在我的眼中,卻總會變成那條排鹼渠的影子,依舊是長長的,自西向東蜿蜒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