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尚思賢:華縣橋峪記載了我的青春歲月

​杜明科推薦

橋峪水庫記載了青春歲月

作者 尚思賢

一、橋峪水庫坎坷蹉跎 適逢建庫奉獻青春

歷經了世事滄桑,嚐遍了人間百味,巍巍清明山依舊,幾度夕陽紅。

初小畢業時的1958年,我十二歲。那時家鄉還是比較原始、落後的窮鄉僻壤。

那年,渭南縣(華縣合歸渭南)人民政府吹響了修建橋峪水庫的戰鬥號角。同時修建了小華山水庫、吉家河水庫、棗園水庫、聖山水庫、渭南猷合川水庫等。唯獨橋峪水庫命運坎坷,工程量極大,任務艱鉅,中途下馬。我12歲上大明完小五年級,就已經開始和同村的發小上山砍柴了。砍柴每次路過山神廟(水庫現址),見證了第一次橋峪水庫修建的挖結合槽的場面。

尚思賢:華縣橋峪記載了我的青春歲月

後來,在“蓄、小、群”的水利方針的影響下,為了解決大明,金惠、高塘和聖山公社的土地灌溉問題,保證人民糧食大豐收,從1969年11月起,舉全縣之力,發動人民群眾10萬餘人,耗時四年,用架子車拉土,人工擔挑,鏈軌拖拉機壓壩,到1973年建成全縣最大庫容量的水庫。

1969年11月,我作為白泉大隊的精壯勞力,毅然參加到興修橋峪水庫的隊伍中去。我們大隊帶隊的領導是共產黨員、大隊幹部楊長友、汪志剛。每天天麻亮我們就出發,吃飯的灶房設在上馬場一隊白廟旁,離水庫工地很近,白天、黑夜倒班幹活。橋峪水庫的組織建設工作,現場宣傳也非常到位,現場熱火朝天。

我們國家那個年代還很窮,沒有大型機械、設備、車輛,全靠人拉、肩扛,架子車、獨輪車、扁擔,是我們的運輸工具。原始的石夯墩、叫號子,是我們的碾壓基礎設備,東方紅履帶拖拉機壓壩,算是最先進的了。結合槽不分晝夜,24小時換班一直在挖。快到結合槽底部,也就是佛婆山和清明山之間的連山石快要出現見底時,橋峪的石橋出現了。橋峪這個橋的存在,也解開了橋峪名字的來歷之謎。

數九隆冬、寒風淋漓,橋峪口的出山風有多冷,刺骨寒呀!我們要上夜班,穿上棉衣,圍脖禦寒不夠,有個叫楊友奇的老哥就圍上床單禦寒。在那個年代,人們的革命熱情非常高漲,從不叫苦叫累,苦活、髒活搶著幹。就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我和我的夥伴們為了水庫建設奉獻著我們的青春。

二、赤水營的帥男少女今何在 留得靜靜泉水流

全華縣的10萬勞動力,先後到了高塘塬,大明、金惠灌區附近各村住地。赤水營的水利戰士住進了我們白泉大隊。

尚思賢:華縣橋峪記載了我的青春歲月

我家裡住的是赤水營臺臺連,在我家廳房下面扎的廚房。水利戰士在數九隆冬天,在各家各戶的房間裡鋪麥菅打草鋪,有沖天的革命熱情和幹勁,不怕冷呀。不過年長的人還能找到熱炕睡。臺臺村做飯的王阿姨,個頭高,有點像祥林嫂那樣,身板結實,腳下勤快,做飯炒菜手腳麻利。阿姨一直和我媽媽睡熱炕。我爸爸(老獸醫)回家時,就睡在我家廈子炕上。

每天上班、下班,吃飯的人很多,人來人往非常熱鬧。我們白泉連的水利戰士拉架子車的、挑筐、抗銑、拿鎬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不斷。五更雞叫,就有倒班的人群把我從睡夢中吵醒。興修水庫的熱鬧場面,打破了灌區人民千百年來的沉寂。為了保證遠離家鄉上水庫的水利戰士們大戰橋峪水庫,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任務,我們給赤水營各個連隊應有的支持和保障。槓子饃、大燴菜,滿足水利戰士的口味、身體能量需要。在當年,糧油還是比較緊張,1斤面的槓子饃可是沒有見過,更是沒有吃過,我們這些青春期的小夥修水庫幹勁大,一個頂倆。後勤保障是同志們苦幹、巧幹、連軸轉的物質基礎,全縣所有營都有規定,上水庫的連隊必須有糧油補貼,管理員楊國娃每天騎上自行車上水庫,給同志們及時送去煎湯熱飯。

當年的文藝生活很活躍,赤水公社的文藝宣傳隊多次來工地和我們白泉大隊聯合宣傳文藝演出,江村的《紅燈記》、樣田的《智取威虎山》、匯頭坊的《沙家浜》等節目非常精彩。我也就地取材編演了秦腔劇《清明山下車水馬龍》,還有由書記汪志剛、代銷員楊宏運、赤腳醫生崔進善和我,四人演出的三句半《水庫工地爭紅旗》,得到指揮部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住在白泉的水利戰士還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就是遠近聞名的橋峪水系——白泉清泉長流水,終年接近地溫,冬暖夏涼。姑娘們下了班就到河裡洗衣裳,小夥子不知是學著洗衣裳,還是被姑娘們勾魂掉魄,也到清泉邊上洗洗衣裳,洗洗澡,戲水打鬧。在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裡,有心眼的水利戰士也迸發出愛情的火花,發生了戀情,結為夫妻,並肩戰鬥在水庫工地上。

當年修建橋峪水庫的赤水營的帥男少女今何在?只留得靜靜流淌的白泉清水流。不過現在建設者們當年洗衣、洗澡的白泉河水,已被規劃為橋峪旅遊景區的一個重要旅遊景點。來吧!夕陽暮年的建設者們,故地重遊,飽覽當年奉獻青春歲月的綠水青山,清澈、甘冽、叮咚流淌的白泉泉水歡迎您!

三、永不消失的記憶——沸騰的水庫工地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一張蘆葦蓆一個字的宣傳標語,工地上、東面佛婆山、西面清明山半山腰架著高音喇叭歌聲嘹亮、挑戰書、決心書、工地快訊、爭當先進誓詞慷慨激昂,千百面紅旗迎風招展飄揚。橋峪!千百年來亙古未有的激戰場面,要讓龍王低頭,要讓河水讓道!

尚思賢:華縣橋峪記載了我的青春歲月

來自革命聖地華州各地的水利戰士學習愚公移山的精神,向清明山“借”土千萬方,鏨斷蛟龍擒旱魔。鋼強漢子的架子車、單蹦子(獨輪車)如織穿梭,滿載飽裝,鐵姑娘拉梢掀坡不讓鬚眉。石匠的斬頭讓山崖睜眼,放炮工萬炮齊發,震得山神發抖,轟隆聲在橋峪峽谷迴盪。結合槽回填壩夯歌高唱,東方紅履帶拖拉機軋壩真忙。錘聲炮聲號子聲拖拉機聲匯成優美雄渾的樂章。我們的炊事員楊世華挑著扁擔送來熱氣騰騰的花捲、槓子饃,還有一碗白菜、豆腐、粉條,色鮮味美的燴菜湯。我揹著藥箱一邊修壩,一邊為受傷的戰士包紮、治病。赤水營的住庫老醫生劉知節和我在工作上互相配合成了最好的搭檔。

夜幕降臨,燦燦燈光使得整個工地燈火通明,從灌區翹首南望恰是點點繁星。壩內的抽水泵滔滔不絕地抽吸橋峪谷底的涓涓滲流。結合槽、壩面、土場的歡聲笑語在夜空迴盪。

四、戰橋峪的勇士們 你現在何方?

1969年11月,我們從四面八方走來,群情激昂,敢叫高山低頭,河水讓道,青春的烈火在水庫工地上激情燃燒。3年6個月的艱苦奮鬥,水庫建成,建設者向全縣人民交上了滿意的答卷。有9名水利戰士把自己的生命永遠地定格在水庫建設工地。

尚思賢:華縣橋峪記載了我的青春歲月

當年參戰的10萬水利戰士,而今你們都在何方?啊!你們在新疆烏魯木齊的、克拉瑪依的、北京的、上海的、法國的、加拿大的、西安的、渭南的。當年多少領導、先進集體、先進個人,炮工、電工、拖拉機手、文藝戰士、炊事員,已經闔然辭世,含笑九泉。橋峪水庫的建設者,你可記得,是橋峪精神錘鍊和培育了咱們!

巍巍秦嶺萬古松濤,橋峪聖湖碧波盪漾。橋峪呀!華州人可愛的故鄉。我們的青春為你奉獻,你美麗的聖境牽連著我這個西北邊陲的遊子心。每次回到你的懷抱,夕陽暮年的我,就愈想躺在你的懷抱,暢飲你綠色環保無汙染的清泉,呼吸你沒有霧霾的清新空氣,吃著橋峪水庫灌溉的糧食和自己親手種植的蔬菜。

落葉歸根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遊子將永遠回到你的懷抱。華縣人民永遠銘記建設水庫的創業者,後世的子孫們感謝建設水庫的創業者們留給後世的最好禮物——佛婆、清明二山守護,巍巍秦嶺群山環抱的、秀麗端莊碧波盪漾的橋峪湖。

【作者簡介】:尚思賢,1946年生,原籍陝西華縣大明白泉西村。1982年陝西工學院本科畢業,2008年退休,現住新疆克拉瑪依市。高級工程師,現任新疆自治區安監局、安科院、兵團安監局安全技術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