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縣車站的“洋壕子”到“群益”到“太陽能”…—我的洗澡記憶

在華縣洗澡的記憶

口 述 王化文 整 理 趙力衡

今天看來,洗澡不過是華州人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沒有什麼值得多說的。可是對於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卻有著難忘的記憶。我小時候家庭生活困難,有時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花錢到澡堂子洗澡這類的事都是奢望。要想洗澡,只有等每年的盛夏,到我們當地人稱為“洋壕子”的池塘裡去洗。“洋壕子”是1934年國民黨政府請洋人修隴海鐵路時,在華縣車站一帶起土形成的,水面有六七十畝地那麼大,底下高低不平,每年洗澡都要淹死人。因此,每當我到“洋壕子”洗澡時,家人總為我提心吊膽,特別是母親。

從華縣車站的“洋壕子”到“群益”到“太陽能”…—我的洗澡記憶

華縣車站“洋壕子”遺址 自華州網

那時候,每年過年前的農曆臘月二十七前後,村子裡總有一些家境較好的戶主,都要拖兒帶女,相約到縣城唯一的澡堂子“群益浴池”去洗澡。因為洗澡的人多,得排隊等候,所以他們總會在嚴寒的凌晨四五點,就在村子裡打門、叫人。每每聽到這些打門聲和喊叫聲,我們姊妹幾個心裡都不是滋味,母親也會覺得拿不出錢讓自己的孩子去洗個澡而深感內疚。

1969年2月,我21歲應徵參軍。在換軍裝前,負責接兵的連長讓我們到縣裡的澡堂子洗一次澡,我第一次進了澡堂子。現在還記得,澡堂子有一大池清水,雲蒸霧繞,熱氣騰騰,我覺得很新鮮,很激動。我們這些應徵青年像下餃子那樣跳進水裡,邊說邊笑邊洗澡,把身上都搓得紅紅的,覺得舒服極了。這次洗澡,至今記憶猶新。

斗轉星移,到了20世紀90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新的變化,我和妻子、兒女住上了單位的家屬樓。當時為了解決洗澡問題,將一個開了口的大油漆桶平放在家屬樓的樓頂上,蓋塊玻璃,再安裝上、下水裝置,就可以曬水洗澡。但沒有料到的是,我桶子不慎掉進一隻小鳥。當時我們也不知道,直至有一天妻子洗澡時聞到水裡有異味且發現有小鳥的絨毛時,我才上到樓頂發現了這情況,弄得全家人哭笑不得。

到了2005年,我們全家又住進了面積較大的新家屬樓。兒子在夏季來臨之前,花了幾千元錢讓人裝了“桑普”牌太陽能。從此,一年四季除數九寒天到街道的澡堂子洗澡外,其餘時間,只要有太陽,就可以在家裡洗澡,還可以讓兒子、妻子幫我搓背,真是既方便又愜意。後來,太陽能的牌子越來越多,性能越來越好,城鄉居民安裝太陽能洗澡的人家也越來越普遍。除太陽能洗澡外,“澡堂子”也遍佈城鄉,裡面的大池、淋浴、桑拿浴等等任你選擇。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人們想隨時就近洗個澡已不再是什麼難事。

2014年,我家又住進面積更大的家屬樓。入住之前兒子還讓人安了“壁掛爐”洗澡裝置,這樣一年當中不論春夏秋冬,都可隨時洗熱水澡,使全家洗澡更為方便。

回憶普通百姓生活中洗澡以及其他方面的變化,何嘗不是國家經濟發展,社會變革,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到大幅提高的縮影?

原文作者:口 述 王化文 整 理 趙力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