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皇帝:劉秀年輕時,跌宕起伏的青年人生

導語

如果要問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皇帝,我們一般都會想起毛主席沁園春雪中的句子: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不過如果要問中國歷史上誰是最完美的皇帝,這個可就不好答了。

光武皇帝:劉秀年輕時,跌宕起伏的青年人生

秦皇漢武

那些著名的皇帝中秦皇、漢武雖然開疆拓土,但是窮兵黷武不愛惜民力,都有殘暴的名聲。 唐宗宋祖中,唐太宗有玄武門之變的汙點,宋太祖的北宋,則沒有實現漢唐的大一統。此外比較著名的皇帝,還有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不過他們建國之後就大殺功臣,在繼承人問題處理上,上面這些人差不多都經過了一番波折,甚至秦始皇直接就二世而亡了。這些著名的皇帝都有缺點,但這並不代表我國曆史就沒有堪稱完美的皇帝。

光武皇帝:劉秀年輕時,跌宕起伏的青年人生

光武皇帝劉秀

有一個皇帝與上面寫著這些著名的皇帝相比,名聲略顯單薄。但他文武雙全,重新建立了大一統的帝國。他不窮兵黷武、馭民生息,他不殺功臣也不殺兄弟,他還是一個忠於愛情的典範,他的後宮和繼承人問題都處理得堪稱完美。就連毛主席都評價他是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他就是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與其他皇帝不同,劉秀年輕時天下就已經流傳了劉秀當為天子的語言。那麼劉秀最後能成為皇帝,是因為這個預言還是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年輕的劉秀又都做了哪些驚天動地的事情?那我就分為三個重點和大家講述下:

第1個重點:起兵前的劉秀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第2個重點:劉秀是怎麼以少勝多,打贏了一戰定乾坤的昆陽之戰。

第3個重點:面對兄長被殺,劉秀如何韜光養晦自保的。

一、起兵前的劉秀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俗話說三歲看老,劉秀最終能夠成就帝業,他的個人能力和性格在起兵之前,自然也已經有了一定的表現。現在我們就來看看起兵前的青年劉秀,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個階段的劉秀經歷簡單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在家成長、去長安讀太學、回家種田。

光武皇帝:劉秀年輕時,跌宕起伏的青年人生

劉秀劇照

在這些階段裡,我們可以看出劉秀是一個為人忠厚、小心謹慎、文武雙全、聰明睿智、重感情的一個人。劉秀字文叔是西漢漢景帝的兒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後裔,家族因為漢武帝時期的學番政策,而逐漸成為平民百姓。最後定居在西漢南陽郡的舂陵,也就是現在的湖北棗陽。但畢竟是皇族後裔,也算是崇陵地方有些勢利的大族。劉秀兄妹六個,兩個姐姐、一個妹妹,兩個哥哥。劉秀的父親去世後,大哥劉縯便承擔起了愛護弟弟的責任。

劉縯字伯升,為人仗義、慷慨激昂,喜歡豢養賓客,結交豪傑。在南陽據名聲很大,用現在的話來說,劉縯就是黑社會。當時南陽在道上混的,如果認識劉縯逢人就會說,你知道南陽劉伯升嗎?那是我兄弟。都有一種很光榮的味道。有這樣的哥哥庇護,即使沒有了父親,劉秀的生活也過得很滋潤,無憂無慮。

光武皇帝:劉秀年輕時,跌宕起伏的青年人生

劉縯劇照

轉眼劉秀二十歲要行冠禮,在古代男子行冠禮,女子行笄禮表示已經成年可以成親。劉秀也是行過冠禮以後,劉縯給了劉秀兩個選擇,要麼成親,要麼去長安讀太學。太學就是漢朝的國立大學,讀完之後可以被推薦做官。此時的劉秀其實心裡已經有了暗戀對象,而且是大叔愛蘿莉,他暗戀的是他的表侄女陰麗華,當時才10歲,他是去走親戚的時候,被10歲的陰麗華的容貌所吸引,愛情就這麼來的猝不及防,所以他決定去讀太學等著陰麗華。

在太學性格溫和醇厚、聰明的劉秀結識了一批文物人才。在經過他們的介紹,劉秀後來結識了更多的人才,這些人成為他以後開創東漢王朝的骨幹團隊。三年太學生活結束後,劉秀回到了南陽舂陵老家,整天與家裡的僱農一起下地勞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哥劉縯很是不理解,在他眼裡種田是最沒有出息的事兒。

劉秀可不這麼認為,當時天下大旱,糧食短缺、糧價飛漲,甚至很多地方因為無糧可食,出現了背井離鄉找食物的流民,而劉縯養客又花費巨大,這個時候最需要的就是糧食。他的莊稼豐收之後,不但賣糧大賺了一筆,讓劉縯有了更多的錢財養客,也為自己家族儲存了足夠的糧食。

可見劉秀的眼光獨到、聰明睿智。

光武皇帝:劉秀年輕時,跌宕起伏的青年人生

我們前面說過劉縯養客就像黑社會一樣,然而劉縯養客,可不是為了當黑社會。當時王莽已經篡奪了西漢政權,建立了新朝,新是新舊的新。作為西漢皇族的劉縯,養客的根本目的是,想著如何能夠恢復漢家天下。經過王莽幾年不切實際的改革後,天下形勢混亂不堪,又趕上了大旱等災荒不斷,民不聊生,流民四起,終於爆發了農民起義。劉縯也決定趁機起兵,這引起了舂陵劉氏宗族其他成員們的反對。他們聽說劉縯要起兵造反,都怕惹禍上身,躲得遠遠的,不願意參與,氣得劉縯無可奈何。

不過當他們看到劉秀也跟劉縯一起起兵就放心多了,紛紛加入進來。因為劉秀平常為人忠厚又小心謹慎,連劉秀都參與騎兵了,可見這件事可以做。劉縯做事霸氣豪放,劉秀做事睿智緊身,這是兄弟兩人平時行事風格的對比。就這樣在劉秀28歲這一年,劉秀與他的哥哥劉縯一起召集舂陵劉氏子弟,聯合南陽郡內的豪傑,以及從湖北進入南陽境內的流民武裝綠林軍,以恢復漢室天下為旗號,用漢軍的稱號起兵反對新莽政權。

光武皇帝:劉秀年輕時,跌宕起伏的青年人生

在劉秀起兵之前,天下就流傳著劉秀當為天子的讖語。當時在新莽政權身居高位,也是西漢皇族的劉歆,為了讓讖語應在自己身上竟然改名為劉秀。劉歆就是西漢時期編訂戰國策的劉向的兒子,劉歆又與劉向一起編訂了山海經。這時候劉秀還在家裡種田,他聽到這句讖語時曾經開玩笑的說,誰又知道劉秀怎麼不是我呢?不過他並沒有往心裡去,而是繼續踏實的做他的事情。

二、劉秀是如何以少勝多,打贏了一戰定乾坤的昆陽之戰的?

這部分內容我們根據昆陽之戰前後的情況,按照昆陽之戰前、昆陽之戰、昆陽之戰後的順序,以此來講述。

光武皇帝:劉秀年輕時,跌宕起伏的青年人生

昆陽之戰

我們先看昆陽之戰前的情況。劉縯、劉秀起兵後在南陽郡內連續作戰,最後劉縯率領漢軍主力,圍攻南陽郡的首府宛城,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漢軍其他部隊也在四處作戰。在這個過程中,漢軍建立了政權,由於當初加入進來的綠林軍的爭權奪利,當時的漢軍的領軍人物劉縯,就立了劉氏宗族中的劉玄為帝,恢復漢的國號年號更始,這就是更始政權。對於王莽來說,流民起義不可怕,那只是一群想要吃飽的流民,沒什麼政治目的。漢軍就不一樣了,他們是要建立一個政權,而且由於他的統治不利,人心思漢,因為這種情況,所以在王莽眼裡,當時還不強大的漢軍才是主要威脅,要及時撲滅。

於是王莽召集天下州郡的精兵,共計42萬左右,號稱百萬,交給他的族弟王邑統領,又以曾經輔佐他篡漢的王尋為副帥一起領軍。聯合當時正在南陽附近平叛的大將軍嚴尤等軍兵力超過了50萬,一起去南陽救援宛城、剿滅漢軍。這支軍隊進軍時鋪天蓋地、綿延百里,還有王莽徵集得天下各地的兵家、謀士為王邑的參謀,以及能夠駕馭猛獸的人——巨無霸,一起帶著猛獸隨軍,這幾乎是新莽政權的傾國之兵。王莽這樣做的目的是先掃平漢軍,然後再依次掃平其他流民武裝。一旦這支大軍破滅,新莽政權只有坐等滅亡了。王邑率軍向南陽前進,首先碰到的城市就是昆陽,也就是現在的河南葉縣,決定新莽政權興亡的昆陽一戰,一觸即發。

光武皇帝:劉秀年輕時,跌宕起伏的青年人生

被王邑大軍包圍的昆陽

現在我們來看昆陽之戰的過程。王邑大軍包圍昆陽城市,昆陽城裡有綠林軍的統領王鳳與王常等將領,還有當時僅僅是個偏將軍的劉秀。看到這麼多大軍圍成昆陽城內的眾將都非常氣餒,恐懼不知所措。很多人都想逃跑,畢竟昆陽守軍只有8000多人,怎麼也頂不住這50多萬人的輪番攻擊,只有劉秀頭腦清醒,沒有被敵軍的強大聲勢嚇破蛋!

雖然昆陽城內眾將的官職都比劉秀高,但劉秀這時已經成了眾將的主心骨。他先穩住中將告訴他們,這時不管向哪跑都不會有好下場,還不如拼死一搏。就在昆陽城下與敵軍戰個酣暢淋漓,本來就一無所有,又有什麼好怕的。而且只靠昆陽城守軍還不夠,還需要向正在圍攻宛城的漢軍主力以及附近城市的漢軍求救,這樣內外夾擊才能有勝利的機會。眾將願意聽從劉秀的主意,卻沒人願意冒險向外突圍求援。這時還是劉秀親自帶領十三人冒死向外突圍求救。這十三人中大部分都在後來的雲臺二十八將中。與此同時,昆陽城下兩軍交戰,昆陽守軍實在無法防守,請求投降。王邑竟然不允,昆陽守軍只好抱著必死之心,死守昆陽。

光武皇帝:劉秀年輕時,跌宕起伏的青年人生

劉秀帶領13人突圍

我們再接著看看昆陽之戰後期的決戰。劉秀帶著8000餘人返回昆陽後,這些來幫忙的將領,看到這麼多敵軍也是不知所措。劉秀再次激勵這些將士,並且願意身先士卒,主動打頭陣,這樣那些將領反而不好意思起來,也被他激勵的熱血上湧。王邑看到竟然有漢軍來救昆陽,這時也意識到原來的決策錯誤,決定將計就計,圍城打援不斷吸引漢軍前來救援。

就在這昆陽城下,將不斷前來救援的漢軍盡數殲滅。為了讓漢軍看到勝利的希望,繼續派援軍前來。他讓手下軍隊和劉秀交戰時,走走過程就可以了,劉秀因此首戰告捷,軍心大振。同時他們還散發漢軍主力攻下了宛城,馬上來救昆陽的假消息,激勵昆陽守軍。從敵軍的這些舉動中,劉秀識破了王邑的謀劃,決定趁此良機擒賊先擒王,直接進攻王邑所在中軍大營,只要能擊敗王邑的中軍,敵軍就會群龍無首,然後在內外夾擊,敵軍必敗。

劉秀率三千死侍為前鋒,另三千人向昆陽城門方向,攻擊前進,打通與昆陽城的聯繫,方便內外夾擊。最後的兩千人,為督戰隊,但凡有後退的士兵、將領一律斬殺。這一次再也沒有將領遲疑,看著這種形式,王邑叫苦不迭,他只能靠著人多,指揮中軍,苦苦支撐著劉秀的三千死侍。不過他也不怕,他知道劉秀的這些軍隊現在形勢這麼好,只是憑著一股銳氣,等到這股銳氣用盡了,就是他反撲的機會。只要其他各軍秩序不亂,他就不會敗。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這時忽然狂風大作,黑雲籠罩,炸雷不斷,天降暴雨,這種末日景象嚇壞了王邑的軍隊,在這種天象帶來的恐懼下,加上漢軍的所向披靡、殺聲震天,中軍慘敗,以及漢軍主力來源的謠言帶來的人心惶惶,各軍馬上轟然大亂,四散而逃。就連王毅隨軍帶的那些猛獸也被嚇得狂奔,都顧不得吃人了,只有劉秀他們在傾盆大雨中心花怒放,難道就這樣勝了,這也勝得太突然了。果然昆陽之戰後,漢軍聲威、大震天下,紛紛響應漢家旗號,漢軍迅速攻下了洛陽,攻進關中,新莽政權迅速滅亡。

光武皇帝:劉秀年輕時,跌宕起伏的青年人生

昆明之戰的劉秀

昆明之戰中,劉秀的軍事才華被展現得淋漓盡致,頭腦冷靜、膽略過人,善於激勵人心,制定了清晰的戰略和戰術,既能鎮定的指揮,又能身先士卒,最終以少勝多一戰定乾坤,消滅了新莽的主力,也為自己贏得聲望,為日後稱帝奠定了基礎。

有人說劉秀是衛冕之子,就是運氣特別好,能夠得到上天眷顧的人。比如昆陽之戰,如果不是關鍵時刻,天氣突然發生變化,劉秀不一定能贏。坦白的說,劉秀打贏了昆陽之戰,確實跟天氣突變有很重要的關係。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八千人打50萬人,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勇氣和膽略,都能堅持到天氣突變的時候。

三、面對兄長被殺,劉秀如何韜光養晦自保以待時機。

昆陽之戰大勝劉秀,聲望大增。而在昆陽大戰的同時,哥哥劉縯也攻下了宛城,兄弟兩個功勞一時無二,這就引起了漢軍中綠林軍勢力的忌憚。一個劉縯就夠難對付的了,又來了個劉秀。如果兄弟倆人以後聯手,這更始政權以後還有那還有他們說話的份。這時的劉縯手握著漢軍主力,又是劉氏的靈魂人物,於是他們決定先除掉劉縯。果然不久,趁劉縯不備,就以謀反的名義害了他。

光武皇帝:劉秀年輕時,跌宕起伏的青年人生

劉縯被殺

當劉秀聽到哥哥被害的消息後,悲痛欲絕,但她還是決定回到更始政權所在的宛城,自投羅網。因為他現在沒有嫡系軍隊,沒有能力造反,他也無處可去。他敏銳的分析出哥哥死後,綠林軍勢力對是否殺他,還決心未定,只有回到宛城表現出足夠的誠意,徹底打消他們想殺他的念頭,才最為安全。如果在外持留不歸,反而會堅定綠林軍勢力,想殺他的決心。劉秀回到宛城後,他靠著三個措施保證了他和家族的安全,並且繼續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首先,劉秀向宛城的更始帝表忠心,取信於綠林軍勢力,更始帝劉玄是綠林軍勢力所立,比較偏向於他們,劉秀決定先取信於劉玄。劉秀回到宛城後,連家門都不進,中間碰到劉縯的部下,連招呼也不打,直接進宛城皇宮向劉玄請罪,並表示願意呆在皇宮,哪裡也不去,任憑劉玄驅使,這意思就是我把命都交給你了,我對你足夠的忠誠和信任。

劉秀這樣做劉玄反而不好意思了。本來就是同族兄弟,劉秀平常待人也不錯,也沒有得罪他們的地方。只是劉縯原來大權在握,他們比較忌憚而已。現在劉縯已死,劉秀又主動回來表決心,他能回來,本身就表示他沒有二心。劉玄不願意繼續殺劉秀,也有他自己的小九九。綠林軍勢力在劉縯死後,開始飛揚跋扈,他要留著劉秀好制衡他們。而劉秀表示願意留宿皇宮,也是為了避嫌,怕見其他人,被劉玄和綠林軍誤會。

光武皇帝:劉秀年輕時,跌宕起伏的青年人生

劉秀向劉玄請罪

在這種情況下,當綠林軍勢力的將領,來向劉秀問罪,以試探他的態度,在決定是否殺他,劉秀一邊主動與劉縯劃清界限,認為劉縯謀反該殺,一邊把昆陽之戰的功勞,都讓給綠林軍的將領,同時表示他願意結甲歸田,在家種地,再宛城侍奉劉玄。再加上劉玄在旁邊為劉秀辯解,這樣綠林軍勢力要殺劉秀的態度就緩和下來。 劉秀算是過了回宛城的第一關,可以回家了。但是試探還遠沒有結束。

接著他做了第二個措施,回家後草草殮葬哥哥,縱情酒肉。劉秀回家後,他的家人都在等他,為哥哥主持公道,連劉縯的屍體都沒有下葬,沒想到劉秀不僅沒替劉縯主持公道,也不顧及家人的情面,直接就讓人把劉縯的屍體,葬於宛城外的亂葬崗,也不出殯,氣著他的嫂嫂大罵劉秀,整個家族裡的人都對劉秀戳手指頭,這還不算完,按照禮制,父母死要服喪三年,兄弟死也要服喪。從幾個月到一年不等,在服喪期間要禁止酒肉,不能近女色、不能娶妻、不能娛樂,甚至出門訪友。劉秀才不管這些,他也不服喪,像平常一樣照樣的喝酒吃肉,歡聲笑語。他的這種行為,更被劉氏的族人所唾棄。劉秀的脊樑骨都快被戳斷了。

光武皇帝:劉秀年輕時,跌宕起伏的青年人生

劉秀在家縱情酒肉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慢慢明白了,劉秀這樣做的苦心。劉秀不發喪,劉氏宗族就不用去弔孝,這樣整個劉氏宗族都安全了。只是罵名要劉秀自己揹著。要知道禮儀在古代,那就是臉面,甚至比命還重要。綠林軍勢力一看劉秀連喪也不發,也不守喪,一點禮儀都不講。原來劉秀也這麼怕死,你不是皇族嗎?你的禮儀廉恥,你的臉面,為了活命,自己哥哥死了都不敢發喪,可見也沒什麼骨氣,不殺也罷。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劉秀真是這樣的人,他白天仍然裝著笑臉,可一到晚上劉秀就心如刀絞,這是形勢所迫,他知道自己必須忍耐,必須韜光養晦,這樣他和他的家族才能活下去。

劉秀為了繼續打消綠林軍勢力,對自己的疑心,又做了一件破天荒的事,辦婚事。他決定成親嫁妹,在本來要服喪的時期,辦兩樁婚事,他要娶陰麗華,還要把小妹劉伯姬嫁給豪傑李軼的堂兄李通。李軼的軼就是名人軼事的軼。劉秀要娶陰麗華,我們還很理解。劉秀這時已經29歲,陰麗華也已經19歲了,這在當時陰麗華已經算是晚婚了。不過她為什麼要嫁妹?還要把妹妹嫁給李通?原來劉縯起兵時,除了聯合南陽境內的綠林軍勢力,還聯合了南陽境內的其他地方好姐們,其中李軼就是南陽豪傑的代表,他剛開始非常的支持劉縯,屬於劉縯的勢力。後來李軼看到陸林軍勢力要對劉縯動手,就背叛了劉縯,投向了綠林軍勢力的懷抱。可以說劉縯之死跟李軼的背叛有很大關係,李軼也因此取得了綠林軍勢力的信任。面對這樣的殺兄仇人,劉秀還願意把妹妹嫁進對方的家族,就是為了表示自己不記仇,向綠林軍勢力示好。

光武皇帝:劉秀年輕時,跌宕起伏的青年人生

劉秀與陰麗華結婚

劉秀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他選擇了,把妹妹嫁給李通。李軼是李軼,李通是李通,經過他的考察,李通人品出眾,也沒有參與李軼陷害劉縯的行為,算得上是一位如意郎君。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劉秀沒有看走眼。

就這樣綠林軍勢力看到劉秀,在哥哥屍骨未寒的時候,又是自己娶親,又是把妹妹嫁給仇人示好,對劉秀真的是鄙視到極點。為了活命,他真是連哪怕一點點的禮儀廉恥都不顧了——軟骨頭。這樣的人實在沒有殺的必要了,也成不了什麼氣候。

四、總結

首先我們說了劉秀起兵前的品質,在起兵前劉秀是一個為人忠厚、小心謹慎、文武雙全、聰明睿智、比較重感情的一個人。

其次我們說了劉秀是如何以少勝多打贏昆陽之戰的。在昆陽之戰中,劉秀頭腦冷靜、膽略過人,制定了清晰的戰略和戰術,又善於激勵人心,還能鎮定指揮,身先士卒,充分展現了自己的軍事才華。他先是堅守昆陽,然後親率十三騎突圍出城求援,最後率領8000餘人回救昆陽,靠著他的鎮定指揮和身先士卒,加上恰巧天氣的配合,最終以少勝多,取得了昆陽大戰的勝利。

光武皇帝:劉秀年輕時,跌宕起伏的青年人生

最後我們說了面對兄長被殺,劉秀如何韜光養晦、自保以待時機的。劉秀在哥哥劉縯被殺之後,自己主動去完成請罪,通過爭取劉玄的理解與兄長劃清界限,推讓昆陽之戰的功勞,既不為哥哥出殯發喪,也不為哥哥服喪,還在服喪期間娶親嫁內,打消了綠林軍勢力想要繼續殺他的念頭,並且繼續隱忍等待時機。

下一篇我們說說韜光養晦的劉秀是如何崛起,一步步消滅群雄,統一天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