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歷史發展邏輯下的妥協者

大家好,今天一同談談劉秀和東漢王朝。

上一篇推文中,我們講到王莽改革是中央政府加強地方豪族的控制的失敗。而劉秀是地方豪族的領袖,即使是他當了皇帝,他也無法加強中央集權。

所以漢武帝會說:“原來,你們也是傀儡,原來,你們還不如傀儡。”

失衡之下的妥協


王莽長達14年的改革讓天下疲敝,起義軍四起。而當草根的農民軍取得軍事優勢的時候,天下的各大豪族擔心農民軍會將天下打散成一個平民社會,從而損害自己的利益。於是各大豪族勢力全力支持本為豪族的劉秀稱帝,並逐漸奪取了全國政權。也正因為如此,在地方豪族和中央政府勢力失衡的情況下,劉秀乃至東漢王朝更像是一個傀儡,其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

皇權受到限制


東漢和西漢不同,西漢從秦朝繼承的是個散沙型的平民社會,開國功臣並不能直接從社會中獲取直接的支持;而東漢是在全國各個豪族的支持下建立的,東漢的開國功臣本身就是豪族,而豪族有自己的莊園、經濟來源和軍事力量。相比而言,皇權也將受制於這些力量。

正如開國功臣馬援曾經直言不諱:“當今之世,非獨君擇臣,臣亦擇君矣。“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就是皇帝不再是天命所歸,而是大臣選擇的結果。


戶籍和田地整理工作的阻力


公元39年,光武帝下令做一次嚴格的土地和戶籍的清查工作。然而,這項工作卻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由於地方的豪族有免稅的政策,所以很多窮人為了避免納稅,就投身於可以免稅的豪族之中,而豪族也藉此發展自己的勢力。

這一清查工作就相當於在削減豪族的勢力,對此出現了豪族勾結清丈土地的官員,故意把好的土地留給有勢力的富人等問題。更有甚者,組織武裝力量,破壞土地和戶籍清查工作。


權威進一步下降


土地和戶籍清查工作的破壞也意味著中央的財政收入將大幅減少。而由於皇權的受制,中央的權威也被削弱。地方上的豪族勢力行駛著特權,利用體制獲取利益。就如東漢時期,中央要推行鹽鐵專營制度,地方打著專賣的旗號佔領資源。

其結果是這些錢沒有進入國庫,反而進入了豪族勢力的腰包。最終是,民間經濟受到損害,中央政府的權威進一步下降。


失衡下的財政奔潰


東漢王朝的財政在中央和地方的勢力在失衡中佝僂前行。一旦有任何一股勢力侵蝕中央權威,東漢王朝的財政就會隨之瓦解。很快,這股力量就到來了。東漢和羌族的部落的戰爭成為了壓死財政的最後一根稻草。

公元107年,東漢出現了羌族叛亂。這場叛亂斷斷續續持續了60年。據《後漢書 西羌傳》記載,僅漢安帝永安年間的十二年戰亂就直接花費中央政府二百四十餘億錢。也正是在安帝時期,京畿地區出現大饑荒。

面對空虛的國庫,東漢的財政已然奔潰。對此三公提議,准許官吏賣官。而賣官導致的結果是吏治的敗壞,社會的動盪也隨之而起。


失衡下的政權瓦解


公元184年,黃巾大起義爆發。東漢在財政瓦解中繼續收取苛捐雜稅和賣官中苟延殘喘。公元188年,漢靈帝做出了一次大膽的改革,而這次改革也徹底葬送了東漢王朝。

由於黃巾起義造成了地方混亂,中央政府意識到必須做出有效的調整。他們認為將財政、軍政的權力授予一個官員,由其官員調配,皇帝只過問地方事務。這個官員就是州牧。而州牧這一官員的設置也成了壓死東漢政權的最後一根稻草。

州牧掌握著一個地方的全部資源,並可以迅速調動資源用於戰爭,而東漢的中央權威在原本就不斷削弱的情況下,逐漸失去向心力,逐漸獨立於中央政府。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董卓另立漢獻帝,但漢靈帝所創造的州牧也顯示出它的巨大活力。袁紹、曹操、劉表等都藉著這活力的釋放稱霸一方。東漢也在這離心力之下走向瓦解。

一放活就繁盛,一繁盛就失控。想必漢武帝泉下有知的話,也不會想到當時頒佈《罪己詔》放活經濟會出現中央政府對地方失控的局面吧?可事實上,失控,還遠不如此。

文 ・一同

資料・郭建龍《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