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金蓮穿什麼樣的鞋?古代也有高跟鞋?探尋足尖上的文化

前些天學霸參加了公司年會,為了美穿了一雙高跟鞋,不得不說,堅持了一天腳是真的很疼。

不禁使人聯想,古代的人都穿什麼樣的鞋子呢?女子們應該沒有高跟鞋吧!三寸金蓮的小腳穿的鞋子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三寸金蓮穿什麼樣的鞋?古代也有高跟鞋?探尋足尖上的文化

足尖上的文化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從遠古時期,人們走路時為了保護腳部免於硬物所傷,就開始穿鞋。

鞋是履、靴、鞋、屐等的統稱。

鞋履在古代被稱為“足衣”,不僅僅是一種生活用品,更是一種文化載體,傳承著上下五千年每個時期不同的歷史文化。

三寸金蓮穿什麼樣的鞋?古代也有高跟鞋?探尋足尖上的文化

遠古時代:食其肉而用其皮

大約在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原始人把獸皮裹在腳上,用細皮條將其綁起來,用以護腳,這就是最原始的鞋子,是古人類一個文明的標誌。

隨著人類的智力和技術不斷的進步,又充分利用更廣泛的製鞋材料——植物葉莖。用簡單的工具編織成草鞋。故史書上常把獸皮和草莖作為最古老的鞋材。

而皮鞋和草鞋被稱為最古老的鞋類。當然,這時的鞋子是不分左右的,更不分男女,至於美觀性,只能說,可以忽略不計。

三寸金蓮穿什麼樣的鞋?古代也有高跟鞋?探尋足尖上的文化

商周時期:舄、屨、靴出現

殷商時代絲紡織業開始大發展,開始出現絲織品做色彩斑斕的緞面鞋。

《周禮》中記載了一種官職,即“屨人”,專門管理周天子和王后等人鞋子穿著事宜。

《周禮•天官•屨人》記載:“復下曰舄[xì],單下曰屨。”其意是說,兩層底的鞋子稱為“舄”,單層底的鞋子稱為“屨”。戰國以後,“屨”字逐漸被“履”替代。

三寸金蓮穿什麼樣的鞋?古代也有高跟鞋?探尋足尖上的文化

履也是不分左右腳的,鞋尖上翹,主要那個時期人們都是穿裙子或者長袍,上翹的鞋尖有利於不踩到衣服,在古人眼裡兩隻鞋一模一樣才算美,如果不一樣,就會被稱為鴛鴦鞋,只有社會地位低下的人才會穿,穿出去還被人恥笑,不得不說古人的審美還挺特別。

另外,在禮儀制度之下,只有貴族才能夠穿色彩華麗的皮鞋或者用綢緞做成的鞋子,而平民和奴隸只能穿用葛布、麻和草做成的鞋或者赤腳。

靴子是遊牧民族所穿的鞋子樣式,先秦時期傳入中原地區。《釋名》載:“古有舄履而無靴,靴字不見於經,至趙武靈王始服。”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學習遊牧民族的服飾以及射獵習俗,遊牧民族的靴子傳入中原地區。

三寸金蓮穿什麼樣的鞋?古代也有高跟鞋?探尋足尖上的文化

秦漢時期:皮鞋是生活簡樸的表現

秦漢時期因為皮革資源豐富,穿皮鞋意味著生活簡樸。此外還有用絲綢製作的履、木製的屐和草鞋。

草鞋始於夏朝,最早的名字叫“扉”。以稻草編成,是稻作文化的產物。

古代的俠客、隱士似乎都喜穿草鞋:“竹杖芝鞋輕勝馬,一蓑風雨任平生。

大約漢代起,草鞋又名“不借”。

因為有個說法是“在古代人們服喪期間要穿菅草這種粗劣的草製成的喪鞋,所以菅草鞋不能外借,這類草鞋就被稱為‘不借’”。

三寸金蓮穿什麼樣的鞋?古代也有高跟鞋?探尋足尖上的文化

魏晉、南北朝:木屐是中國祖先的發明!

木屐,即在木鞋底部前後各按一個齒。它將鞋底太高,方便人們在泥濘的土地上行走。《釋名·釋衣服》雲:“屐,搘以踐泥也,為兩足搘以踐泥也。”

魏晉時期,人們喜好自由,追求個性獨立,表現在鞋子上,就是木屐的盛行。木屐輕便、實用又舒適的特點契合了人們的心理需求。這一時期流行的木屐鞋是“謝公屐”。

根據《南史•謝靈運傳》的記載,謝靈運喜好遊山玩水,“登躡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後齒”。謝靈運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則去掉後齒,非常實用。

唐代詩人李白在其《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中寫到:“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表明這種適用於山路的謝公屐直到唐朝時仍然被使用。

所以,木屐是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哦~

三寸金蓮穿什麼樣的鞋?古代也有高跟鞋?探尋足尖上的文化

隋唐五代:原來長筒靴這麼早就流行了

大約到了隋唐之時,專指“生革之鞋”的“鞋”字代替了“履”字成了各種鞋子的通稱,一直延續到現在。

隋朝時,靴子被朝廷正式採用,成了官吏的常服之一。

隋唐時靴子通常為黑色,鞋筒有長短,長筒多用於軍隊,短筒用於民間。

唐朝婦女的鞋子前為鳳頭式,加以刺繡。此外,還有高頭、平頭、翹圓頭等名目繁多的式樣。

三寸金蓮穿什麼樣的鞋?古代也有高跟鞋?探尋足尖上的文化

宋元明清:搖搖欲墜的“三寸金蓮”

宋朝鞋式沿襲前朝制度,朝會時穿靴,一般人士穿草鞋、布鞋等。南方人多木屐,宋朝詩人“山靜聞響屐”中也有所體現。

明代服制對鞋的規定很嚴格,特定場合穿特定樣式,庶民、商賈等都不許穿靴。

清朝人們開始穿以布料製作的尖頭靴,也有氈、緞等織物織成。男子著便服以鞋為主,穿公服才著靴。

三寸金蓮穿什麼樣的鞋?古代也有高跟鞋?探尋足尖上的文化

民間女子則以三寸金蓮為俗。說到鞋履文化,不得不談到“三寸金蓮”,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對婦女的歧視和迫害。“纏足”始於南唐,盛於宋、元、明、清。

三寸金蓮指的是古代封建時期婦女腳的大小,人們把裹過的腳稱為“蓮”,而不同大小的腳是不同等級的蓮,三寸則為金蓮,是當時人們認為婦女最美的小腳。

史學界一般認為三寸金蓮始於五代時期。南唐李後主令舞女以帛纏足,形成弓狀或者新月形,在六尺高的蓮花臺跳舞,以營造出飄飄然如仙子的形象,而這樣的纏足鞋被稱為“金蓮”,自此之後,纏足鞋開始盛行。

兩宋時期,這種病態的審美沿襲下來,纏足鞋常見於社會上層,而對於需要勞動的社會下層的女性來說,她們還沒有纏足,纏足甚至成為了區分貴賤的標誌。

三寸金蓮穿什麼樣的鞋?古代也有高跟鞋?探尋足尖上的文化

元代開始,纏足鞋成為了所有女性的穿著,社會上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越來越流行。擁有一雙金蓮是男性與女性共同的追求。

明代宮人皆穿宮樣鞋,上刺小金花。《新婦金蓮》記載:“錦帕矇頭拜地天,難得新婦判媸豔,忽看小腳裙邊露,夫婿全家喜欲顛。”

僅看一雙小腳就博得夫家歡心,可見金蓮小腳在當時社會上的重要性。

其實,從纏足鞋的發展來看,纏足鞋最初是為了美。但是隨著病態審美、尤其是封建禮教的發展,到了封建社會後期,纏足鞋成為了女性的枷鎖。在封建社會男權主義之下,纏足是男尊女卑觀念的外在體現。

三寸金蓮穿什麼樣的鞋?古代也有高跟鞋?探尋足尖上的文化

清朝:高跟鞋——花盆底

清朝獨有的一種鞋子為旗鞋,也被稱為“花盆底”。其鞋底為木製,裹以白布,鞋幫與鞋面上綴以各種刺繡圖案。

關於花盆底的來源,一種說法認為防止旗袍不拖地也不暴露雙腳,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用這種方式既可以增高又可以使女性走路時手臂擺動幅度較大以體現女性婀娜的身姿。

學霸有幸穿過一次這種花盆底的旗鞋,不得不說,真的不好走路!

三寸金蓮穿什麼樣的鞋?古代也有高跟鞋?探尋足尖上的文化

民國:記憶中的繡花鞋

清末,國人幾乎是布鞋走天下,隨著民國政府頒佈法令,纏足陋習逐漸被廢除,女性重新擁有腳的自主權,穿起正常尺寸的繡花鞋。

有一種皮底、綢緞面、手工制的繡花鞋,它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精細的手工藝備受當時女子的青睞。

還記得那部經典的電視劇嗎?

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中國的鞋履也是等級的標誌,是明顯的禮儀規範。

那你喜歡穿什麼鞋子呢?

三寸金蓮穿什麼樣的鞋?古代也有高跟鞋?探尋足尖上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