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为什么这么不堪一击?

一只活泼的小猪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建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之后,它怎么就会像烟花一样,突然绽放在夜空,那么璀璨,然后又迅速地归于黑暗呢?

后代的历史学家对于秦朝灭亡的解释,通常集中在两点。第一,你太残暴(焚书坑儒);第二,你太贪婪了嘛,你把六国的资源,老百姓用于活命的最后资源全部搜刮走,大家只能造反。(建阿房宫、骊山陵墓、修驰道、修长城)这也符合我们的常识。

所以你看,著名的《阿房宫赋》里面就写到,“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当然这是后世儒生的理解,儒生嘛,他们的政治理想从来都是这样,说统治者你一定要仁义,对老百姓要好,不要过度地搜刮,给老百姓留活路,所以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奇怪。

但是你要知道,这样的结论其实不太有力量。为啥?因为秦在统一全国之前,那个战争的烈度是多大?那个在秦国本土的动员深度其实要更大。比如说跟赵国打长平之战的时候,一次坑杀了赵国40万人。

可是你知道,秦国也是内伤,伤人八百,自损一千,它把河东所有的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征发到战场上去,可是也没看见有陈胜吴广啊。为什么在统一全国之后,大规模的战争已经消失之后,即使搞了很多大工程,但是却引发了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呢?你不觉得这当中还有一层逻辑需要解释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试图要做的,给大家一个解释。

那秦帝国是怎么死的?它不是因为贪婪死的,它是因为太大而死的。说白了,就回到了那个著名的王熙凤难题,叫大有大的难处,这是《红楼梦》里面著名的句子,大有大的难处。统一六国之后,秦帝国其实不是谁杀的,是它自个儿撑死的。你就这么小一个胃,吃得太多,最后只能全部吐出来,而且会危及生命。秦始皇对自己的制度是充满了自信,可是他忘了一个前提,这个制度运转正常,是以空间比较狭小、人口比较稀少为前提的。一旦复制到全国,这么大的人口,这么广阔的地域面前,这套制度玩不转,所以就分崩离析。

秦国对自己的制度是有充分自信的,因为在秦国总部已经试点成功了,为什么不可以推广全国呢?秦国以前只是七国之一,现在这个国家只要按照秦国制度复制下去,总国力就变成秦国乘以七了。所以秦始皇为什么有那么大的信心到处修各种大工程,因为他相信,用这种方法凝结起来的国力,是足够干这些事情的。但问题是,秦始皇千算万算,他漏算了好几件事。

①第一件事,就是六国内部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他漏算了。你看原来的六国被你干掉了,可是很多中层官吏都是他一手带起来的,相互之间有一份香火之情。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六国虽然在军事上已经被你打趴下了,那些王、那些贵族要不死了,要不给你弄到咸阳去了,但是每一个六国的原住民心里其实想的,我是楚国人,我是齐国人。因为时间太短,他是同一代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你想消除掉他对原来国家的那个情感认同,太难了
当然你秦始皇有军事实力的时候,镇得住的时候,大家也不敢说什么;可是整个国家万一风吹草动,这种情感联络的力量就会呈现出来。

比如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起义称王,魏国公子魏咎前往追随。陈胜派魏国人周市带兵夺取原魏国土地,魏地被攻占后,大家互相商量,想要拥立周市为魏王,周市说:“天下混乱,忠臣才能显现出来。现在天下都背叛秦国,从道义上讲,一定要拥立魏王的后代才可以。”齐国、赵国各派战车50辆,协助周市做魏王。周市辞谢不肯接受,却到陈县迎接魏咎。往返五次,陈胜答应把魏咎放回去立为魏王。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项梁(项羽叔父)获悉陈胜确已遇害的消息,于是召集刘邦等各路将领至薛县(今山东滕县)商议反秦大计。谋士范增献策说:““陈胜的失败是本来就应当的。秦朝灭亡六国,楚国最没有罪过。且自从怀王到秦国后一去不返,楚国人怀念他直至今日。因此楚南公说:‘楚国即便是只剩下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也必定是楚国。’如今陈胜首先起事反秦,不拥立楚王的后裔而自立为王,他的势力不能长久。现在您在江东起兵,楚地蜂拥而起的将领都争相归附您,正是因为您家世世代代是楚国的将领,故而能够重新拥立楚王后代的缘故啊!”项梁采纳范增的建议,在民间寻找到楚怀王的孙子芈心,熊心这时正在为人家放羊;项梁拥立他为楚怀王,以顺从百姓的愿望。项梁自号武信君。所以你看,这个情感力量很重要,秦始皇这股力量他没有办法把它干掉。

而更要命的是,秦国亲手在这个自己新组建的系统当中,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谁呀?就是那些基层的公务员。因为你想,秦国总部派人来当县官,你只能派一个人,你总不能把全县所有吏员也派了吧,总不能把当地的那些世家大族也全换了。他们有威望、有号召力,还有一些文化和行政经验,你只能靠他们。

可是这些人心里想,我这个仕途上面有天花板的,我不是秦国人,我又升不上去;而且我的情感认同又是针对当地,而不是那个千里之外的咸阳。所以一旦当地豪强崛起的时候,这个就是陈胜吴广之后的一个全国性的普遍现象,就是底层的公务员配合造反的豪强,杀秦国派来的县官。

比如说刘邦、萧何、曹参,曹参早年为秦朝沛县狱掾,即管理监狱的小吏(可能为典狱长),萧何为曹参上司(主吏),刘邦属押解犯人之官吏(亭长),为其下属。结果都跟随刘邦去造秦国的反,这是秦始皇亲手放出来的一个魔鬼,当地认同仍然强于全国性的认同。

②那秦始皇漏算的第二点呢?是没搞明白原来六国的那些贵族、王族的真正作用,表面上他们很无能,因为他们发明不了一套制度,跟你秦国竞争。可是很多他们当地的那些问题,是他们在处理,而且是长久以来积累了一套低成本的处理方法。

比如说赵国和燕国,虽然打仗打不过你秦国,可是北方匈奴的边患可是他们死死地扛住的。现在整个国家机器被你秦国接管了,你来啊,原来我处理的问题你来处理啊。你想,原来赵国的那些北方边境的当地的老百姓还是官员,对付匈奴可是有一整套办法的。好,现在官员没了,赵国的那些贵族也没了,你来处理。你处理不了,你没有相关的知识,你只好用笨办法、蛮力气。所以你看,秦国原来在灭六国的时候有两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一个是王翦、王贲父子,一个是蒙骜、蒙恬父子。现在怎么办?你只好把他们和他们的直属部队一直派到北方去抵抗匈奴,而且加上修长城,长城本质上也是为了防范匈奴,对吧?一共加起来80万人,这可都是秦国的主力军。

再看南边,

楚国原来跟南方的什么百越、南蛮作战,它也有一套低成本的方法。你作为一个外来人秦国人,现在归你处理了,你处理看看。所以秦国人只好再用蛮办法,派了50万大军南征。北边80万,南边50万,加起来可就是130万的主力部队远在边关。那请问,你内地的城防有什么力量来承当呢?怎么看得住那蠢蠢欲动的六国呢?

当然秦始皇也有自己的算计,他把六国原来府库里的武器全部运到了咸阳,化成了铁水,铸成了十二个金人,就是铁人。秦始皇说,你没有武器,你还跟我来什么劲,你还打什么仗?但是你也漏算了,民间有武器,至少老百姓一家一户还有一把操刀吧,那玩意儿抡圆了也能上战场。更何况,实在把老百姓逼急了,木棍削尖了也不是不能当武器。

所以后来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全国打乱,攻下秦国管辖的那些县城,简直就势如破竹,动不动就攻下县城,杀掉县官,继续往西打,一个多月就打到了咸阳城下。所以你想,它内地已经空虚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复盘的时候,清晰地能够看到这个规律,就是当你原来那么大的军事力量,你用高成本去处理原来本地化的问题的时候,你的成本,你负担不了。这也是我们讲,为什么秦国是死于大有大的难处,这是第二个原因。

③那秦始皇漏算的第三点,是你原来的那套制度,你觉得很好,很有自信。可是一旦在全国推广,它能不能起到原来的作用,这可不一定。物理学上有一个常识,就是一个系统之内,一个参数如果大到一定程度的话,这个系统会崩溃的。秦始皇熟悉的那套制度,原来仅仅在秦国这个小地方运行它有效,比如说你征发一个民夫到边关戍守,在秦国那么个小地方,从老家走到边关,三天可能就够了。

可是当你把这套制度推广到全国的时候,会出问题的。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个现象没有,秦末农民战争,所有的史料记载都在强调秦国的残暴。可是你要注意,它可没有关于饥民的记载,就是没有导致饥荒,没有人说我饿的实在不行了,所以我造反。都是因为我赶不到什么地方,我触犯了法律要掉脑袋,所以我造反。比如说陈胜吴广为什么造反?因为他们是安徽的农民,你把他征发到北京,当时的渔阳,那要走多远的距离啊,那要走多少天?这当中的不确定性就会充分地放大。可是你原来的法律制度没有改,你一直规定谁失期就当斩,就是按照规定的日子你没走到,我就杀你的头。按说这只是一个吓唬你的法律,可是当他对这么大的不确定性,几乎人人都要被你杀,所以陈胜吴广只好揭竿而起。你看,这就是制度没有根据它的管制的市场的规模随时变化,而产生的一个结果。

而这样的事情可不是一个孤例,刘邦为什么要造反?他是亭长,底层公务员,带领一帮征发的民夫向边关走。没走到,也是失期当斩,那怎么办?只好大家逃亡。刘邦说,你们都去吧,我一个人顶着这个雷。大家说,我们也不走,我们也没地儿去,跟你一起当强盗吧,于是在芒砀山落草为寇,然后才有汉高祖斩白蛇起义,这后面这一大套故事。这些人是因为你制度的僵化而走到你对立面的,所以后来很多史学家批评秦朝残暴,其实哪里是残暴,它就是制度不能与时俱进的一个结果。

其实回到原来秦国那个小地盘里看,它有些制度还挺人性化的。你比如说它征发民夫,往往是从23岁开始。按照当时人的观念,20岁男子成丁,就是成为可以为国家负担义务的人。但是为什么20岁成丁,23岁才征发他呢?因为当时有一个观念,叫三年之耕,而有一年之蓄。什么意思?就是一个男子耕作三年,存的余粮可以多吃一年。所以你看,20岁你成丁,你自己种粮食,你攒粮食,攒到23岁的时候,你看,你已经有一年的余粮,这个时候你为国家服务。你看,它考虑得挺周到啊。

再比如说,它征发的人都是国家颁给你土地,你是中产阶级,你家里是有老婆、有孩子、有房有地的人,对吧?你为国家打仗,然后国家赏给你什么爵位、赏赐、土地,你家里有老婆,你肯定就不容易造反。

可是当你管理全国那么大的地盘的时候,当你的成本支出你已经无法负担的时候,它就要多征发人,结果就征发什么人?叫闾左。闾左是什么?就是在门口左边住着的那些人,什么人?穷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你把他搞急了,他失去的只是锁链,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他就跟你玩儿命。

所以闾左之人是不能征发的,但是当你的地盘大到一定程度,成本负担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必然会走上这一步。所以秦帝国是怎么死的?它不是因为残暴而被害死的,它是因为自己从一个瘦子变成一个胖子,活活得把自己撑死的。

好可惜,公元前221年刚刚全国统一;到了公元前210年,前后也就11年,秦始皇就死了。那最后能够拢得住这套制度的人撒手西归之后,这套制度就该完蛋了。所以从第二年,就是公元前209年开始,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的灭亡就拉开了序幕。

陈胜张楚政权的建立,推动了全国范围反秦斗争的高潮,高高飘扬的“张楚”大旗,成了农民起义中心的标志,显示了巨大的号召力。各地以“张楚”军名义都纷纷起事,惩办当地的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胜的号召。农民起义的烈火已成燎原之势。在农民革命洪流的推动下,一些六国贵族残余势力也纷纷收罗旧部,起兵反秦。当时各地反秦力量的著名首领有刘邦、项梁、项羽、英布、彭越等多人。

面对日益高涨的反秦斗争形势,陈胜在吴广及其他农民政权成员的协助下,进一步确定了“主力西征,偏师略地”,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总体战略。他任命吴广为假王(副王),率领起义军主力西击荥阳,取道函谷关,直捣秦都咸阳。同时“令铚人宋留将兵定南阳,入武关”,进而迂回攻关中。随后又任命武臣、邓宗、周市、召平等为将军,分别北渡黄河,进攻原赵国地区(今山西北部、河北西南部),向南攻取九江郡,深入淮南地区;进攻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北)、魏国旧地,攻取长江下游、黄河以南大梁(今开封)等地区。一时间,反秦斗争的烈火燃遍了大江南北。各路起义军勇猛作战,所向披靡,农民革命达到了高潮。但让陈胜没料到的是,吴广久攻荥阳不下,大军西进受阻。为确保战略意图的实现,陈胜即决定另派周文(周章)为将军率兵西击秦,利用吴广大军牵制秦军主力的条件,绕过荥阳,直取函谷关。

打秦国按说最难的就是函谷关。战国时期,山东六国多次合纵,拼凑部队,兵临函谷关,但是从来也没有把函谷关打下来过。但是这次不一样,因为前面我们讲到,秦国内地兵力空虚,所以周文迅速地就攻下了函谷关,然后一直打到了咸阳附近。秦二世胡亥大为震惊,和群臣商量说:“怎么办呢?”少府章邯说:“盗贼已经来到这里,兵众势强,如今调发近处县城的军队为时已晚。骊山刑徒很多,希望赦免他们,发给兵器,让他们出击盗贼。”于是秦二世大赦天下,派章邯为将领,受命率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刑徒迎击张楚军。

那你说这帮不是乌合之众吗?你小瞧了秦国,什么叫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第一,这20万人他在工地上也是被组织好的,所以基层的组织并不缺失。第二,你到了秦国的老家,到了咸阳附近,它武器可不缺,你陈胜那几十万人可能就像我前面讲的,拿个木头就上战场了,所以从武器上你也没法比。第三,秦国人这个时候可是主场作战,保家卫国。一个部队里面什么最宝贵?老兵最宝贵,他见过阵仗,所以心里不慌。我们表面上看,是临时拼凑的20万军队,都是骊山上的那些囚徒、临时征发来的壮丁。可是秦国本土的那些男丁,人人都是老兵,都是打过大仗的人,所以这些人往部队里一掺,那马上军心就稳了,士气就振作了。而反观陈胜这边的部队呢?反而是乌合之众。当然最重要的因素是第四点章邯本人军事才能卓越。章邯大败周文,周文出关,逃至曹阳,章邯追至,击破曹阳。周文再次败走渑池,10余日后,章邯进击渑池,大破周文,周文自刭。打败了周文,章邯又向荥阳(今河南省荥阳东北)进发。又陆续攻灭义军田臧等部于荥阳直逼陈,迫陈胜遁走。陈胜退至下城父被车夫庄贾所杀。

那按说这个故事是不是就束了呢?也确实就差不多结束了。为什么?因为陈胜起兵之后,原来的山东六国纷纷复国。可是这个时候复国,你几乎没有什么基础嘛,对吧?所以几乎就是僵尸般的复国,除了楚国因为有项梁、项羽,算是一支靠谱的力量。其他什么赵国、魏国、齐国,虽然也都复国,但是这种僵尸复活是不经打的嘛,章邯灭掉了陈胜之后,当然就要接着灭刚刚复活的六国。

而且这个时候秦王朝已经缓过神来了,原来国内空虚是因为主力部队派到了北方防守匈奴,现在赶紧回撤吧。所以由王离所率的边防军也加入了对反秦势力的清剿。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秦军上将军章邯打败并杀死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认为楚地已不足忧,于是渡过黄河,汇合前来增援的王离军20万(长城军)一起攻打赵国,大败赵军。这时候,赵歇为王,陈余为大将。张耳为国相,都逃进了钜鹿城。章邯命令王离、涉间包围了钜鹿,自己的军队驻扎在钜鹿南边,筑起两边有墙的甬道给他们输送粮草。陈余作为赵国的大将,率领几万名士卒驻扎在钜鹿北边,这就是所谓的河北军。无奈之下赵王派使者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援。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救赵诸军驻扎在巨鹿城北,陈馀曾派陈泽率五千人先去试试秦军的力量,结果是到了那里就全军覆没了,自此,诸侯联军没有人敢前去迎战。

但是这个时候,舞台上突然蹦出来一个人,如果这个人不出现,那下一幕可能就是章邯、王离这些人来表演了。这个人就是项羽,后来著名的西楚霸王。

项羽的叔父叫项梁,本来跟章邯打仗的时候,已经被干死了,楚军事实上证明也不行。所以你就可以从这个细节看得出去,项羽的重要作用,这真是以一人之力扭转整个历史的乾坤。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著名的成语典故,叫破釜沉舟。

项羽先派人截断秦军的粮道,然后再亲自领军渡过黄河。过河后,下令烧毁军营,破釜沉舟,每人只带三日粮,以示誓死决战的决心。项羽身先士卒,率楚军连续进攻,九战九捷。楚军大破秦军,解钜鹿之围。诸侯共尊项羽为上将军。

这就是历史的戏剧性所在,原来那个总体的优势是牢牢掌握在秦王朝手里的,可是就因为巨鹿之战,这局部一败,结果满盘皆输,秦王朝算是把家底都给赔进去了,再也没有后备力量了。

可能你还记得,前面我们讲过,秦军还有一部分主力,50万人不是南征去了吗?这帮人为什么不回来救驾啊?它回不来了嘛,路途太遥远了,所以后来这帮人干脆在南边就割据称王,建立了一个叫南越国,不再掺和你中原的事情了。所以秦朝的皇帝在咸阳就剩下一个孤家寡人,这是第三任皇帝,叫子婴。

所以推翻这最后一张多米诺骨牌的人就成了刘邦,刘邦没有实力,参加不了巨鹿大战,但是他可以大摇大摆,轻轻松松地从南边进入了关中,正好子婴一看大势已去,出城投降,所以秦朝至此灭亡。


萧立誌


秦帝国的脆弱至少有三个深层次原因:

第一,秦帝国的法治存在漏洞,那就是最高权力始皇帝的黑洞,他一旦去世,就立即形成了可怕的真空,没有规范的机制承接延续,这也就给了赵高等人可乘之机。

第二,就是丞相李斯以及身边近臣赵高的不忠。在始皇帝的统领下,大家齐心协力统一六国;但是始皇帝一离开,他们人性当中不安分的因子就出现了,最终搅得帝国崩溃。

第三,就是忠于始皇帝的太子扶苏和将军蒙恬等人,没有鼓起勇气选择抵抗,而是比较愚蠢的以“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为理由,接受了叛乱者的意志。






百舸争流莫等闲


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这句话形容大秦帝国的败亡再适合不过了。如果秦始皇没有早逝,会有天下大乱吗?并不会。如果扶苏正常继位会有天下大乱吗?也并不会。秦朝真的不堪一击吗?当然不是了,否则又如何会平灭六国呢?一切都是从秦王朝统治阶层的内部出现动荡,而导致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才引发了秦朝的灭亡。归根结底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所在全都聚集一人之身。这个人身负嬴姓赵氏的血统,并且还是一个平常很不起眼的小人物。他就是赵高。

从秦朝衰败到灭亡,你可以发现,有一个人起到了贯穿始终的作用,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才导致秦朝快速的灭亡。这个人就是中车府令赵高。秦朝的灭亡就好像一块多米诺骨牌,赵高就是第一个下手推到它的人。整个秦朝的灭亡都是带有连锁反应的。首先就是赵高私自截留了秦始皇传唤扶苏回来奔丧继位的诏书,之后又暗中联系丞相李斯,假传圣旨立胡亥为新帝。除此之外赵高还假传圣旨杀害了公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赵高此举一方面把秦朝和胡亥推到了风口浪尖。另一方面又彻底激怒了驻守北方抵御匈奴的秦朝大军。他们深知扶苏和蒙恬的为人。冤杀二人导致北方大军和中央开始离心离德。

赵高掌权后开始在朝廷内部扶持党羽清除异己,一心为公的臣子死伤无数,上位的都是赵高党羽,这就导致秦朝中央想办实事的少,溜须拍马的多。唆使胡亥屠杀兄弟姐妹导致胡亥没有了宗室的帮助,更加使得赵高开始肆意妄为起来的。而赵高实行的残暴统治终于也激起了民愤。随着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旧贵族也爆发了复国运动。仿佛一夜之间秦朝就成为了风雨飘摇之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可能。而造成这一切的就是赵高。

本身如果赵高不捣乱的话,以秦朝的实力是完全有能力镇压叛乱的。但赵高对于农民起义和六国旧贵族起义丝毫不关心。他更关系的是自己的权利。他担心秦朝的将领会在掌权之后推翻自己,重新确立胡亥的统治地位。所以赵高一直在打压秦朝各路将领。这就导致平叛的将军不仅得对付起义军。还得考虑来自内部赵高的攻击。在后勤补给和兵员补给上,赵高也是设置了重重障碍,在这种条件下秦朝焉能不败?

秦朝大军多分布在南北两方。北方可用之兵不多,毕竟还需要防御匈奴。南方由于赵高的残暴统治,导致赵佗有了自立的打算,根本不管秦朝的死活。秦朝最后一位名将章邯,他在奉命平叛的时候无兵可用,只能以劳役和囚徒作为军队攻打起义军。但即使如此章邯也是连败起义军,一度有了彻底平息叛乱的迹象。但赵高一看这还得了,如果章邯打败了起义军在对付我怎能办。所以赵高暗中给章邯下绊子,甚至想要除掉章邯,最终在巨鹿之战中,毫无援助的章邯败给了项羽。章邯一败,也标志着秦朝灭亡已成定局。

此时的赵高还想着杀掉胡亥,把所有的责任推给胡亥,然后自立割地为王呢。但贪婪无度的赵高最终被所有人所抛弃,他的叛逆之举终究没能成功。而他自己也命丧子婴之手。赵高的疯狂一生算是终结了,但他也成功的把秦朝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拖下了水。历史上祸国殃民的太监,无人能出赵高之左右。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大秦帝国并不是不堪一击,最后它其实是衰弱了 ,没有了当初秦王扫六合的力量了,最后导致了灭亡。

大秦帝国为什么会衰弱

大秦帝国灭亡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还是自身的政策出现了问题,以前大秦帝国用商鞅变法,来铸造了一支战必胜的锐士,

大秦灭亡六国后,这时候要做应该是立即改变严厉的酷法,施以仁政,是那些六国的遗民,得以快速加入到秦国统治中,

秦始皇则是让蒙恬率30万秦军抗击匈奴,又开始修建始皇陵,长城,阿房宫等建筑,这些工程耗资巨大,还要征用巨大的人力,

这些六国遗民本身就是刚刚进入秦国的统治,秦国便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压力,他们自然是不愿意的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凭借威望可以震慑天下,到了秦二世的时候,他更加的奢靡,这时候便是《陈涉世家》中的一句话“天下苦秦久矣”,这时候便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这些还没有结束,秦国内部也爆发了派系之争,也导致最后秦国灭亡了,所以秦之所以会被灭亡(不堪一击)

“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嘴痕


我是情义无价,分享问题看法。

序言:

秦国统一,在秦始皇死了以后,只有短短十余年的时间,就走向了灭亡。背后的问题,值得我们分析和研究。

一、连年征战,徭役赋税不堪重负。

在秦始皇的强权政治和强大军事下,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在20多年时间内,逐渐被一一消灭,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

与此同时,北部的匈奴,南部的百越等也经常骚扰边境。秦始皇在北方派蒙恬率30万大军抵御匈奴的同时,还安排了20万苦力把长城进行了连接。

在南方派屠睢率领50大军,征讨百越、南岭等势力,以稳固帝国政权。

这样战争的背后,都是强大的劳动力和赋税在作为支撑。

二、人民负担更加严重,百姓被逼上绝路。

秦始皇时期就已经开始的长城、阿房宫、骊山墓、灵渠和直道等大型工程,胡亥登基后还在加大力度推进,这些工程使用的劳动力总数不低于200万人。

秦朝,在秦二世胡亥继位以来,由于他只是一个赵高的傀儡,每天醉生梦死,追逐奢靡享乐,修建亭台楼阁,搜刮全国各地的奇石花鸟。不但没有降低徭役赋税,还变本加厉地增加,更进一步地把百姓们逼上了绝路。

老百姓就是水,朝廷就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不给老百姓留活路,老百姓自然不会再维护你的统治。只是,愤怒的火山,在等待一个爆发的机会而已。

三、排除异己,人心惶惶,离心离德。

赵高凭借胡亥的信任和放权,也为了自己篡夺皇位,更加地肆意妄为,在朝堂上打击异己。不但灭了胡亥的兄弟姐妹,也杀了蒙恬、蒙毅、冯去疾等忠臣良将,连一个战壕的丞相李斯也被诛杀九族,搞得京城乌烟瘴气、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这里,也使国家失去了稳定的脊梁。

同时,赵高到处安插自己的亲信,使整个朝廷的主要人员都成了他的人马,贪污腐败、欺压残害百姓,无恶不作,这些不仅破坏了政治结构,更加大了老百姓的不满情绪。

四、楚国等落寞贵族不甘心失败,卷土重来。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对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的贵族,并没有进行政治和经济拉拢,给予他们一定的社会地位,而把他们的权利、地位剥夺得一干二净。

这些人都是各个地方的豪强大族,在当地拥有广泛的、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他们享受了数百年的好处,说没就没了,自然是心有不甘。自然,也会时刻准备着,打一个翻身仗。

胡亥登基后的骄奢淫欲,赵高的乱政行为,不断加大普通老百姓的痛苦,就给予了他们带头反抗的借口和机会。一呼百应,自然很快就能号召起庞大的起义军队伍。

再加上,漂亮的政治口号,给老百姓们一个生活希望,谁会不造反!

结语:

秦末时候,的确有百万军队,但他们的内心思想都是为了统一国家、抵御外部侵略,让自己的亲人过上好日子的。在看到自己的父母兄弟等亲人,都被黑暗的朝廷逼得,一个个走上了绝路,他们能还会愿意去抗击起义军呢!

大秦帝国的短暂灭亡,核心问题是经年累月的严重徭役赋税,严酷刑罚,离心离德,使老百姓失去了生存希望,不得不造反,朝廷上奸臣当道祸害百姓,加剧了老百姓的反抗情绪。

一句话,你不给他生路,他就给你死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只是最低要求的生存,都不能满足。造反会死,不造反也是死,横竖是死,他们造反还会有一线活下去的希望。对他们来说,只有选择造反才有活的希望。

所以,面对汹涌澎湃的农民起义,大秦帝国自然很快就走上灭亡的终点。

情义无价,真诚分享。欢迎关注点评,感谢有您。


情义无价品历史


原因有二:一是统治集团内部的原因,秦帝国经历了三位皇帝:始皇嬴政~二世胡亥~三世子婴执政15年,嬴政雄才大略建立强大的秦帝国,但用人很失败,重用奸臣赵高、李斯等人,使公子扶苏没有顺利继位,含冤自杀。大将军蒙毅、蒙恬被害,使秦帝国元气大伤。

胡亥即位以后,实施暴政,在赵高等人的教唆下,大肆扑杀包括扶苏在内的兄弟姐妹,几乎灭族。杀害包括蒙恬在内的文臣武将,使秦帝国无人可用,李斯包括胡亥本人也被赵高所杀。

三世子婴即位,秦帝国已千疮百孔,难以慰籍。子婴又把赵高诛杀,虽然报了仇,但秦帝国已完全无人可用,灭亡在所难免。

二是统治集团外部原因,秦帝国历代帝王都实行暴政,使得民不聊生,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灭亡的导火索。

同时楚王项羽,汉王刘邦势力不断壮大,替代秦帝国的条件已经成熟。

个人观点,请高人指教!




天道酬勤66


大秦帝国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国家之后,秦始皇做了一个伟大的决定,将秦国的主力军队都派到了边疆,一部有蒙恬率领开往北方茂边,并修建了长城,而另外一部则由赵佗代领前往岭南开拓疆土,这两人带走了当时全国的大多数军队,使得秦朝内部军力空虚,而逢战事之时无兵可用,反叛的势力乘机越做越大。

当时,蒙恬问秦始皇,我们都被派往了边疆,万一秦国国都有难,我们能否来救?秦始皇回道,他日秦国有难,你不可班师回朝。蒙恬跪倒,流着泪说,如果这样,我岂不是秦国的千古罪人?秦始皇说了一句话,保住了华夏族群,护住了中国版图,秦国可以灭,但是华夏族群不能!

这就是为什么刘邦项羽两万人的杂牌军,就可以攻破咸阳!你可知道当年秦国百万大军,横扫六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秦始皇乃中华民族第一英雄也!



笨小孩情感


读史阅世常会顿生疑窦,以秦国七代君王宵衣旰食,秦始皇也堪称雄才大略,何以千秋帝国的大梦刚开了个头,就二世而斩,只活了十四年。

当时的很多问题都超出常识,拼死命去挖一座动用七十万民力连修三十余年都无法完工的陵墓,修坟修到把国家折进去,秦始皇属于头一份。这绝对不正常,不是一个理性人的行为。

当然也可以说秦始皇气魄大,但气魄再大,他关起门来也要跟赵高、李斯算经济账。秦陵的问题其实跟法老造金字塔是一回事,唯一的解释是不得已,秦始皇肯定是遇上了一个大麻烦,正是这个大麻烦催生出的秦代这一系列超级工程。道理要从老赢家发家说起。

秦国崛起靠的是并购

1

秦国是从西陲贫瘠之地崛起的争霸新星,并显示出了超越一切对手的进取心。“从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之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完成统一),秦国在96场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中发动了52场战争(占54%),并取得了其中的48场胜利(占92%)。”

这种超乎寻常的进取心,根本原因在于穷。秦国穷得相当有境界,甚至超越了阶级。不但老百姓一穷二白,贵族乃至君主也是穷困潦倒。

当时的情况,对于秦国来说,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数百年的贫困把秦国拖入通缩的深渊,政府丧失了向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们兑付财富的能力,不管是金属货币还是粮食、食盐。贫困如癌症一般四处蔓延,甚至侵袭到王室,不变革的结果就是上上下下组团僵尸化,社会崩溃。

穷则变,变则通。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为左庶长,相当于分管经济的副总理,拉开了秦国变法大幕。新官上任先要立威,于是找托儿在国都南门演了一出徙木立信的话剧。实际上,商鞅搞根木头就立信,这是针对通缩开出的“紧财政、宽信用”药方。

紧财政就要勒紧裤腰带、例行八项规定。而宽信用就是宽货币,彼时全世界都尚处于货币刚性兑付的年代,宽货币的形式不多,能搞的只有存量博弈。

简单说就是把“低端”的人口手里的钱抢给“高端”人口用,因为“高端”人口拥有更好的产业效率,所以资源倾斜于“高端”人口,是寄希望于效率的改进可以拯救这个国家。

既然需要存量博弈,以命相博。商鞅的方案是锅往东边甩,发动群众斗六国。商君军功爵制规定,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简单说就是要想富,交头颅。头颅越多,钱就越多。政府与官兵两家,你帮我打仗,我与你分账。

在这个背景下,一切社会产业、国家政策都转而以供养及扩充军队为目的,能否满足军队建设是检验产业有无必要存在的唯一标准。

秦国的战斗分成经济

但战国时代的生产力毕竟有限,当时环境下要维持一支20万人的常备军,需要400万人当后勤,这比早期秦国总人口规模还要大。

也就是说,秦国要想拥有一支成规模的战斗部队,意味着全体国民都必须围绕着这支军队打转。男人要去修路、架桥、开矿、冶炼,女人要养蚕、缫丝、耕种、纺织。不如此,军队就不会有足够的铠甲、武器、战袍和粮食。

于是在“打战—发财—扩军—再打战”这个正反馈循环下,全体秦国人民或被迫或自愿都坐上了全面奔向小康的敞篷车。对于秦国中央政府而言,劫掠与灭国则成为充实政府利润表,扩大国家总资产的不二法宝。

贫困的秦国算是抓到了救命稻草,但是秦国政府垄断产业,国内产业效率奇低,缺乏产业支撑的秦国自然收获不到战争利润带来甜蜜的果实,只能走上以战养战的流动性之路。流动性模式同时受制于流动性资产的量与价,任何一个参数落于阈值之外,等待玩家的只有崩盘。

秦国在战争机器正反馈链的自我驱使下,先掠河东,再并韩灭赵,实际上,就是把非常规的并购经营活动,当成了国家发展的常规路线。舍弃了自身对于盈利产出的要求,而用外部流动性掩盖巨大的资产负债不匹配的风险。

随着并购生意的持续深入,秦国军队产业开始不满足吞噬一域一地所得的营收与利润。嗜血欲望呈指数式增长,需求从一城变为一域,再由一域升格为一国。此时的秦王政,正得心应手地驱动着这头效率怪兽,他的目标已经从灭国变成了一统天下。

始皇帝的大麻烦

2

公元前221年,秦军兵不血刃,攻破临淄。东方六国中曾经首屈一指的大国齐国,就此灭亡。此时的秦王政尚沉醉在胜利声中,万万想不到一个大麻烦已浮出水面。

天下一统对于秦始皇自己当然是不世之功,可天下一统后没战可打了,你让那些指着军功爵制发财致富的军民同胞兄弟们怎么办?

这个游戏玩到灭国的层面,已经玩无可玩。齐王建断气的那一刹那,数十万军力以及背后支持军队的数百万劳动力突然无事可干,谁是秦始皇,都一定慌神。灭齐时才五月份,今年接下来的GDP怎么办?

六王毕,四海一

秦国崩溃的开始

秦帝国的就业人口、国家营收、产业利润、政府税收绝大部分都从这支军队处来,靠的是养羊薅羊毛。现在一把玩High杀羊吃肉,羊肉虽美,但羊毛却没得薅了。后面最少三大风险:绑架就业、产能过剩与流动性危机。

政府找不到事情给军队干,军队效率就会驱使着自己找事干,更何况是秦国军队的效率。关于秦军的效率,有一个例子: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了一份秦国家书。两个在淮阳打战的弟弟黑夫和惊,给在老家安陆侍奉母亲的哥哥写了封信。信里说,我们在前线打战,让妈妈赶快帮我们做夏天的衣服送到前线。但做之前,先比较下价钱。安陆的丝布便宜,就在安陆做好了送来。如果淮阳的比较便宜,干脆直接寄钱给我们在淮阳自己做。

这表达出的意思是,当时秦国军队的运转效率已经远远高于秦国的商业效率。军队的运转效率分摊了运输成本,加上驰道、直道的修建,进一步压低物流费用。一件丝布做的夏衣,可以从家乡几百公里送过来,跟现在上网买衣服也差不多。赖于全国性高等级道路网络运输体系的支撑和高效率的物流产业,运费完全在可接受范围内。

另外,在这封家书里,两个弟弟请哥哥确认,他们为家里面争得的爵位有没有得到落实,这是全家主要收入来源。正是由于前线出了人,后方分钱的时候,黑夫和惊的家里才有了一份。

军队运行绑架了整个国家以及全体国民的命运走向,是秦国自己形成130年的路径依赖。上至君王,下到蚁民,都在这个正反馈链中获益颇丰。对于秦国人来说,几代人的奋斗,总算是杀出了一条血路。

但问题随之而来,其实就是军工产能尾大不掉。耍猴耍成齐天大圣,就耍不下去了,接下来是他耍你的问题。怎么办?

本质在于解决政府对于军队产业(军工产能)的兑付问题。军工产能作为债主,它要向皇室收债。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帝国的大业就能永续。解决不好,那军工产能就要重置政府。

这个过程中,秦帝国第一代领导集体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货币刚性兑付属性,刚兑极大地挤压了政府腾挪的空间,给以始皇帝为核心的帝国中央政府空前压力。

从后面施政的情况看,也体现出了这一点。秦帝国几乎在完成统一的同时,就开启了若干超级工程。包括但不限于垒长城、挖陵墓、修驰道、建灵渠、筑阿房、北却匈奴、南平岭南,每一项都是这个星球上的顶级体量,其中尤以秦陵与长城为标志。

这个地球上,再没有比秦陵更大的坟头,比长城更长的围墙。这也从反面雄辩地证明了兼并六国的秦国军队已经具备了当时世界上的顶级战力,因为只有化解顶级战力,才会催生出顶级工程,这是相匹配而毋庸置疑的。

修金字塔也就是这个原因,经过长期发展,法老工程队已经被锻炼得无比强大,宫殿神庙满足不了过剩产能(效率),只能死磕金字塔。秦国要不想上马超级工程,理论上,只能去迦太基搞定汉尼拔。

帝国资产负债表的崩溃与重建

3

秦始皇的那些大手笔作为,当然是骄奢淫逸、好大喜功,但同时进行如此多的大动作,比战争频繁的战国时代还要折腾得多,则还有其他的原因在内。

秦始皇有利用超级工程这个相对平和的方式出清人口产能、化解军工产能(减速)的意图,这样就可以解除产业集中度风险,以维持政权的基本稳定,为国民经济恢复赢得时间(换轨)。但这种不人道的方式,也只有高度集权的秦制能够办到。

一言以蔽之,对军工产能实行供给侧改革,以时间换空间推动缩表,完成国家主要矛盾的战略切换。

此计要成需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军工产业吸纳的人口分流要有序,二是军工产能的效率要软着陆。

对于第一个问题,秦始皇选择大力发展国防与基础设施建设。范文澜计算过战争结束后军队分流情况,“征发造宫室坟墓共一百五十万人,守五岭五十万人,蒙恬所率防匈奴兵三十万人,筑长城假定五十万人,再加上其他杂役总数不下三百万人。”

这种处置方案的着眼点有二,一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地吸纳并逐步减少壮年人口规模(尽可能的弄死一部分),来降低效率。通俗说,就是修桥补路无尸骸;二是把作战部队的建制进行拆分,南北远调,利用组织架构的去中心化,压制军队效率。

修阿房宫——靠虐杀青壮年来解决问题

第二个问题的处理,要求管理结构与生产效率相匹配。从关系上说,产业效率决定了管理体制,互联网企业的组织架构为什么与传统企业架构大相径庭,原因就在这里。

现在问题是,秦国的军队运行效率远高于行政管理体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脱节。因此,压制军工产能效率的同时,需要提升行政体制运行效率并尽快培养其他产业独立承接就业人口和产能需求。确保战略切换,做到同速换轨,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全国统一后,秦政府快速建立皇帝制度,强推郡县制而拒绝选择与六国贵族和解稳定政局,并实施了以“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为标志的制度标准化改革,目的都是为了尽可能快的实现行政体制效率提升。超级工程是一箭双雕,既为效率革命提供物质基础,又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完成对军工产能人口的出清。

只不过生死有命、漏算人寿,秦始皇只活了49岁。缺乏雄主的帝国,根本无法压制军工产业,超级工程也只能被舍弃。

秦朝最终没能有效出清军工产能,产业无处转移,政权组织又无法消化,效率于是硬着陆。军队效率冲垮了官僚体系与国家组织形态,秦政府缩表计划失败,国家资产负债表崩溃,政权从内坍塌。

帝国的崩溃释放了制度牢笼里的效率怪兽,战争被再次推向全国。楚汉内战一打四年,中国人口折损近半,一千万人归于尘土,其中大部分是精壮劳动力。输赢不再重要,战争本身解决了出清问题,这让后起的王朝立稳了脚跟。

劳动力的消失让国家对于军工产能及国民劳动的兑付责任一笔勾销,楚汉战争的本质就是通过战争消灭债主,从而显著降低国家负债率,帮助国家逃脱债务追索。

汉承秦制,虽然换了皇帝,但西汉皇室选择与贵族相妥协,相当于承认帝国老人们的既得统治利益。又取巧地继承了郡县制,为新进人马划定权力场。所谓中华第一帝国,从内核看,秦汉一体,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但换了个马甲,完成了资产负债表的清洗。

从这个意义出发,陆贾进谏刘邦那套“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的大道理并没有说到要点。西汉帝国能活下来,是有人埋了单。不管是刘邦还是项羽,最后之所以能去敲钟,是因为他们拿到的是净壳。


破乞


大秦帝国为什麼不堪一击?要搞清当时几个方面的状况:

第一秦统一六国后,对六国的遗留下的贵族一般采取给点土地和人,然后圈起来,很少杀戮他们,这为以后埋下了祸根,后来暴动参与者楚地项燕,齐地齐王等都是六国后裔。

第二秦始皇为了边境安全,不受外族侵入,让蒙田带兵修长城,兵力达30万,一说40万,另为巩固南方,在云南境内驻扎

兵力20万,当反秦风暴席卷全国的时侯,这两处兵力从未动过。这50万兵力几乎相当当时大秦二分之一的兵力。

第三大秦当年的法律严酷,赋税加重,,百姓怨声载道,生产积极性下降,加上秦王大兴土木,国库严重空虚!

第四当年陈胜吴广大泽乡振臂一呼由几百人迅速扩张几十万人,造反的人如过江之鲫,成群结队,几乎动摇了秦国三分之一的根基。

第五以楚地项氏族的起义,再次打击了秦的主力,秦二世没有办法只得征二十万囚徒给章邯,可见秦己末路了!

第六各地反王再次风起云涌,在项羽的号召下,严励打击了秦王朝,经过一波又一波挨打,秦巨人倒下了!


狐羊树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这样如此庞大强劲的帝国,为何会覆灭的如此之快呢?我将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百姓的疾苦

大家都知道,为了抵御匈奴的骚扰,秦始皇在修建长城这件事情上花了不少的人力物力,为此保障中原的生产生活。

虽然在抵御匈奴上取得成效,但那时的民间却流传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可见在当时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之后的时间为了修建秦始皇陵墓,又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我想这对原本生活就不好过百姓无疑是雪上加霜。



朝廷的腐败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的途中突然去世,当时这件事情并没有传出去,只有极少数人知晓此事。其中就有赵高和胡亥,他们一行人回到咸阳之后,胡亥登上王位,成为秦二世。

赵高为了清除异己,假传命令杀害了扶苏,蒙恬等人。

胡亥在赵高手上就是一个傀儡皇帝。朝廷政治的黑暗变故,引起了大臣们的恐慌。这使得原本就在风雨中的大秦帝国变的更加摇摇欲坠。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拉开了反秦的大幕,全国各地纷纷开始行动。

此时秦国的实力并没有这么薄弱,秦国还有最后一名大将章邯。

章邯击败了许多反秦将领,但当时赵高在朝廷已经只手遮天,想要的援兵赵高迟迟不给,担心自己也被赵高迫害。巨鹿之战后,被项羽击败随后归降。

巨鹿之战秦军主力精锐被消灭,秦朝名存实亡。

另一边的刘邦军进入咸阳,而后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秦朝失去了民心加上朝纲的黑暗,想必灭亡也是迟早的事。


谁能想到秦始皇嬴政和之前秦国君王的努力,多少年的汗水换来的统一,却只在短短时间里付之一炬。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希望能帮到你。一家之言,有不妥的地方望大家指教,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