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第一石”被當成廚具74年,專家欲哭無淚,如今是國之重寶

中華文明薪火相傳五千年,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不僅創造了令世人歎為觀止的文明成果,而且每一個華麗的時代都有著極其鮮明的特色,並留下輝煌的傑作。那些屬於逝去歷史的“時代符號”,儘管歷盡滄桑,卻依然有極個別的“幸運兒”頑強地存在,後人尊稱它們為“國寶”。

“滇中第一石”被當成廚具74年,專家欲哭無淚,如今是國之重寶

然而,博物館中的很多國寶都有著極為坎坷的經歷,如“九大鎮國之寶”之一的瀆山大玉海更是被當成了醃菜缸,還有陶鷹鼎曾一度被村民當成雞食盆,想想都是欲哭無淚。今天要說的這個國寶,命運也不怎麼樣,曾被農民當成壓豆腐的石板。

“滇中第一石”被當成廚具74年,專家欲哭無淚,如今是國之重寶

在曲靖市第一中學的校園裡,有一塊高大的石碑,人稱爨寶子碑,全稱《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之墓》,簡稱小爨碑。因在陸良縣的一個村莊裡,還有一塊爨龍顏碑,因碑體比爨寶子碑大,人稱其大爨碑。這大小兩塊碑石上承載了這一方土地厚重的歷史,尤其是這兩塊碑石在書法藝術史上的價值,備受後人的珍視。碑石上的字體記錄了人們從隸書到楷書轉變的歷史過程。康有為評其為“上為隸分之別子,下為真書之鼻祖”“正書古字第一本”。

“滇中第一石”被當成廚具74年,專家欲哭無淚,如今是國之重寶

這兩塊碑石,記錄了一個爨字家族統治這塊土地長達五百多年,他們“開門稱臣,閉門天子”,在這裡率先制定了“一國兩制、爨人治爨人”的方針,在中華歷史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現代人稱之為“爨文化”。

每年,都有一些日本書道者前來拜謁、觀賞。他們在見碑之前,都要淨手、跪拜,再近前觀看,其虔誠、崇拜之狀可見一斑。

或許任誰也想不到的是,如今被奉為國寶的爨寶子碑曾經被當作豆腐板,整整74年,它都躺在廚房裡,被當做一塊普通的石板來對待。

“滇中第一石”被當成廚具74年,專家欲哭無淚,如今是國之重寶

405年,在“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之墓”前豎起了一座塊碑,當時它只是記敘墓主功績的一篇石刻。時光的風沙很快把它掩埋。直到1778年,在雲南曲靖陸良《爨寶子碑》即已出土,但當時的人們根本不懂此碑的珍貴性,被當地一鄉民拿回家用做壓豆腐的石板。

“滇中第一石”被當成廚具74年,專家欲哭無淚,如今是國之重寶

又是幾十年過去,1852年,曲靖知府鄧爾恆發現買的豆腐上有字跡,大為驚奇,急忙派人找到賣豆腐之人,這才發現《爨寶子碑》在鄉民家中。於是將碑石運回府中,後置於城中武侯祠。自此《爨寶子碑》被尊為碑中珍寶,被譽為"滇中第一石"。上世紀60年代,又被國家定為重點文物。

“滇中第一石”被當成廚具74年,專家欲哭無淚,如今是國之重寶

《爨寶子碑》的發現過程,或許讓我們明白:那些散落在中國民間的國寶,早晚會有一天出現在國人面前;即便是消亡於歷史的歲月長河中,也是新舊事物更替、無可奈何之事,儘管遺憾,卻也讓人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