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小英:走近德国——杜塞尔多夫

湘乡文学 · 散文 | 谭小英:走近德国——杜塞尔多夫

谭小英,湘乡市毛田人,湘乡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十余年,侧重调研、材料和新闻信息写作,爱好文学,写生活小事。

走近德国——杜塞尔多夫

一直特别喜欢旅游,一边周游欣赏风景,一边享受没有尘世纷扰的轻松,在不同的地方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在不同的地方发现新的自己。

欧洲对我来说,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一直不曾去过,有关它的一切都是通过阅读得知。在德国波恩大学读研的女儿不时撺掇我前往,又拿近乎完美的攻略诱惑,经过五个月的酝酿,约上几个伴,于8月13日开启了为期二十天的揭秘之旅。

因为欧洲国家的地域普遍偏小,所以在二十天里我们横跨东西,纵游南北,从经度和纬度上感受欧洲的多重面貌。精选的旅游点有德国的杜塞尔多夫、科隆、波恩、维尔茨堡、班贝格、慕尼黑、新天鹅堡、捷克的布拉格、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希腊的雅典、爱琴海、圣托里尼岛等等。

当日北京时间12点50分,我们在北京机场登上了LO092的波兰航班,在波兰的华沙机场中转后,直往德国的杜塞尔多夫(简称杜塞)飞奔而去。

杜塞机场位于杜塞北郊,是城市群莱茵-鲁尔区的主要空中枢纽,客运量在德国排第三,仅次于法兰克福、慕尼黑。虽然很快就是深夜了,但依然灯光闪烁,飞机轰鸣,运输繁忙。女儿告诉我:“飞机到达机场空域后必须长时间盘旋,因为机场只有两条跑道,航班降落需要排队。机场扩建一直遭到周围居民的反对,就连跑道延长的计划也落空了。”

从杜塞机场去往城区需要坐Skytrain(云轨),本来我们打算自己坐云轨去酒店,无奈没能成功。期间询问路人三次,得出三个不同的答案。身在异地,人生地不熟,加上语言不同,交流存有障碍,几番努力依然没有找到乘车的地方,难免油生几许挫败感。虽是夏天,但这个时候的德国天气偏凉,有些行人已穿上了棉袄,让穿着夏裙的我们更加感到寒冷和疲惫。于是,懒得再去冒险,坐在原地等女儿前来料理所有的事情。

其实搭乘云轨的地方就在我们前方四五米处的楼梯口,上二楼再转左。女儿一带路,大家恍然大悟。但当时就是不敢冒险,只好原地扎营。

云轨只有四五节车厢,还没到跟前,我们就做好了冲上去的准备。

“不用着急,有的是座位,站 两边,先下后上,别人没有下完就挤上去,非常不礼貌的 。” 女儿连忙提醒。

的确,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形象,得遵规守纪,彰显大国文明。

火车像是我们的专列,加上我们六人也只有十几个人,有一节车厢内空无一人。有两个人将自行车搬到了车厢,整个车厢鸦雀无声。显然,这里是允许这种行为的。而对我来说,骑着单车搭火车还是第一次见,有点惊奇,不由多看了几眼。

这时,一个穿制服的人走了过来。女儿迎上去,与那人进行交流,然后递上手机一扫。那人一句“OK”就走了。

“是查票的。”女儿知道我有疑问。

“没看见你买票呀,也没看见买票的地方。”

“这儿搭车需要提前买票,要么在网上买,要么在车站买。车站进口那儿有自助柜机,我们的早在网上买好了,所以没带你们在车站停留。这儿进站不检票,他们只在车上查票。如果查到没买票,就要交六十欧的罚款。”

“怎么没看见查那些人。”我指了指车上的其他人。

“查票是抽查的,如果有外国人上来,他们肯定都会先抽查外国人。因为本国人基本都会购买更划算的年票,全年随意乘坐。外国人因不懂,有可能漏票或者买错票,他们就可以抓个正着。”

看来,到处都有陷阱,一不小心就有麻烦或者危险。

我们住宿的酒店在杜塞的老城区,女儿也不熟悉具体的地理位置。我们拿出手机导航,每人拖着一个29寸的行李箱,“吧嗒,吧嗒”,浩浩荡荡向城区进发。

湘乡文学 · 散文 | 谭小英:走近德国——杜塞尔多夫

杜塞尔多夫是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 的首府,被称为“欧洲最大的村庄”。因为“多夫”在德语中是“村子”的意思。它位于莱茵河畔,紧邻曾经辉煌一时的世界工业中心 - -鲁 尔区 。它在二战时期被大轰炸夷为平地,好在几座教堂古迹奇迹生还。经过几十年的重建,如今杜塞全市总面积217平方千米,人口58万,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德国广告、服装、 展览业 和通讯业的重要城市,也是欧洲物流中心城市。

这些介绍是我出发之前从网上就知道了的,我一边走一边印证。街道像个精神矍铄的老人,自然,平凡,朴素,沉寂。老人慈祥和善,欣然接纳着来自天南地北的各路游人,你想从他身上探索这座城市的秘密,那么,这里的每条街每道墙就是前往的秘境。街道约两个车道宽,电车轨道纵横交错,各自向远方延伸,除了轨道上闪烁的白光透着现代的标签,其余周边的一切都散发着远久古老的气息。

老城区地面铺着深色小石块,街道两旁没有新的高大的建筑物,房子大都三四层楼高。老式的路灯,古朴雅典,静默深沉,正幽幽诉说着这座城古老沧桑的历史。每座灯柱上挂着式样相同的小塑料箱,其间开着紫色和黄色的小花正迎风招展,暗香扑鼻。这时,我才发现,他们的街道两旁居然没有我们的城市成行的树木和绿化带,而是摆放着众着花树,栽种在一个一个独立的木箱,木箱可以随时移动,便于根据需要设计布景。偶有三角地带或空旷地方有废旧轮胎做成围栏的小花丛或绿色植物。

杜塞的老城以“世界上最长的吧台”而闻名,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德国的啤酒文化和当地的特色美食。啤酒屋和咖啡屋交错着绵延整条街,大家在招牌上各出奇招。有间卖猪肘的店把整个门框都塑造成一只烤熟的猪的模样,成为街中一景。前来的游客见到这个店铺,多会拍照留念。大多店铺屋内的装饰倾向于低调简洁,没有繁花似锦,不会铺展奢侈,仅仅几张木制长桌,几把圈椅,再配几幅油画和几盏壁灯点缀墙壁。但是我们只过了眼瘾,据说相比北德工业区,南德口味更具传统风情,索性等几日后到了南德再领略一番吧。

湘乡文学 · 散文 | 谭小英:走近德国——杜塞尔多夫

这儿还有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就是把名人头像雕塑摆在大街上。有些是古罗马风格的人物雕塑,比例精确,面容生动,展现贵族气息。有些是后现代的新锐面孔,五官扭曲,动作夸张,其中深意需要琢磨。那些人物塑像中,海涅我比较熟悉。海因里希•海涅是十九世纪德国的著名诗人,他出生在这里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在老城区最繁华的Bolker街53号,门上方的墙上还保留了一块诗人浮雕的青铜像标志,不过并不起眼,不是特意来寻找的话很难发现。但对歌德却不同,可能是影响力更大吧。他们为歌德在这里建了一个歌德博物馆。据说这里是继法兰克福、魏玛后的第三大保护歌德文化遗产的城市,这里不仅展示了这位伟大作家传奇的一生,而且还有图书馆和研读室供世人研究他的作品。除他们俩以外,其余名人想一一去辨认却是一件精细的技术活,我们的眼力都不够精准,很难分辨谁是谁。东方人看西方人都长着一样的脸孔,估计西方人看东方人也是一样的感觉吧。

在老城区,站在街上任何一个地方,凡是能远远望见的圆顶建筑基本都是教堂,因为他们的所有建筑物不能高于教堂。

圣拉姆本图斯教堂是杜塞尔多夫现存四座罗马天主教堂之一。它是城中最古老的一座建筑,见证着杜塞尔多夫老城的兴衰荣盛。在我们住宿的地方不远处也有一座小型教堂,厚重的门掩映在古老的树林中,寂静,肃穆。我和霞霞对于这些与众不同的建筑多少有点好奇心,可惜门总是关着,用力推开一看,里面没有人。因不懂当地的风俗习惯,担心有什么忌讳,或者引起误会,我们不敢贸然撞入,只好在其周围转悠,看异国他乡的蓝天白云,躲在绿林里呼吸新鲜空气,和随处可见的鸽子戏耍喂面包渣。

著名的国王大道如它的名称一般庄严肃穆。它沿河而建,岸边青草郁郁,大树荫天。树下的长椅边成了鸽子的乐园,那里有休憩的人们留下的食物屑。河上架着几座米色的弯拱石桥,桥上精美的女神雕塑注视远方。这里还是奢侈品购物天堂,国际一线大牌“路易威登”、“普拉达”等齐聚于此。两层楼高的金边大理石门面,几何切割的落地玻璃窗,门口西装革履的黑人保镖让人不禁联想起标签后面的一长串数字。据说每到换季上新款时,顾客要在门外排长龙才能进店。有些留学生就靠帮人排队赚外快。中国银行也坐落于此,为国人的国际贸易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

看一座城,从一条小巷出发,建筑是骨架,街道是血管,经济是杠杆,文明是泵。杜塞尔多夫就是这样,以朴实的面孔、凉爽的姿态、古老建筑的形态、自然的文化特色留住人的脚步,吸引人的眼球,填充人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