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的成功不能掩蓋戰略的失誤,民間闖王李自成,終將曇花一現

導語:戰術的成功不能掩蓋戰略的失誤,民間闖王李自成,終將曇花一現

明朝起義軍首領李自成,以流動作戰的策略來抵抗朝廷的打壓,更是以“均田免賦”為口號,深得民心。最終,在攻佔京都之後明朝政府更是毫無還手之力,眼觀朝野沒人是他的對手。可就是如此大優勢的局面,卻出了很多難以意料之事。山海關一戰,李自成一下回到解放前,更是慢慢的走向了滅亡。

戰術的成功不能掩蓋戰略的失誤,民間闖王李自成,終將曇花一現

李自成起義前期,明朝大軍對其大範圍圍剿,當時據地而守的起義軍都被朝廷殲滅了,李自成如果也死守一地,只能是等朝廷慢慢蠶食而亡,不得已採取了流動作戰的策略,一方面躲避朝廷的圍剿,另一方面遊竄各地喊著口號招兵買馬,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到了後來實力壯大到了可以建立政權的時候,李自成更是開始了收買民心的策略,“均田免賦”的口號就此誕生了,民間更是有“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可見當時民心所向。至此,李自成的實力再一次得到壯大,此時部隊達到了百萬之多。此後更是一路高歌勇進,佔領襄陽,建立大順政權,稱新順王,併發布“三年不徵,一民不殺”的政策。

戰術的成功不能掩蓋戰略的失誤,民間闖王李自成,終將曇花一現

政權建立後,李自成開始和部下開始為下一步戰略進行商討。經過一番商討,得出了三個戰略方案。第一:先把河北攻取,然後直接進京。第二:先佔領南京,把朝廷的漕運路線切斷,然後在商討進京之事。第三個方案是顧恩軍提出的,他首先反駁以上兩個方案。他認為第一個方案,直搗京師,如果沒有攻下,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很容易被朝廷反撲。第二個方案先佔領南京,可南京位於長江下游,位置不利根本守不住,也不穩妥。顧恩軍既然如此點評,自己心中肯定是有底氣的。顧恩軍建議先取關中,並認為關中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然後佔領三邊,以此為根據地,繼而向東攻取山西。以此形成進可攻,退可守的形勢,最後在直逼京師。李自成聽之有理,採取了顧恩軍的建議,不久後就攻佔了京師,崇禎自縊,群龍無首,明朝滅亡。

戰術的成功不能掩蓋戰略的失誤,民間闖王李自成,終將曇花一現

一切都發真的很順利,攻佔京師後局面也一片大好。可是戰爭的局勢總是變幻莫測,滿清入關,吳三桂也投奔滿清。打的李自成節節敗退,丟了京師不說,自己的地盤也是接連叛變。從攻取京師奪取江山,到國滅身死,僅僅只用了三個多月。那麼是什麼造成他失敗的如此之快呢?

從起兵時的“均田免賦”以及到後來建立大順政權時的“三年不徵”。看似收買了民心,其實蘊藏了巨大的隱患。自古以來繳稅一直是朝廷一項重要的財政收入,納糧更是充盈國庫,一部分供給軍隊,一部分以備賑災之用。這兩項都被李自成取消了,可是政權之下軍隊何其之多,沒有納糧軍隊吃什麼?政權如何維護?李自成在實施顧恩軍的方案時應該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佔領關中後,馬不停蹄的就去攻佔江西,然後拿下北京。李自成此時急於佔領明朝國庫來緩解自己的財政危機,可是萬萬沒想到啊,那北方常年被滿清侵略,更是連年災荒,很多地方都被滿清搶的什麼也沒有了,明朝國庫所剩無幾。這下不但自己的國庫因為討伐京師造成了大量損耗,攻佔京師不但沒撈到錢還要面對滿清方面的壓力。李自成一時間無所適從,而這一切都是以襄陽決策導火索引爆了因政策原因產生的財政危機。

戰術的成功不能掩蓋戰略的失誤,民間闖王李自成,終將曇花一現

這時沒辦法的李自成有采取了一項措施,為之後的滅亡又埋下了一個隱患。成立“比餉鎮撫司”那就是對明朝文武百官進行“追贓”,根據官位設定繳納數量,如若不繳或數量不夠,就嚴刑拷打。短時間內收穫了大量財物,緩解了財政壓力。可是隱患又即將爆發,甚至比財政危機還要嚴重。

首先進行進行追贓活動,雖然緩解了財政壓力,但是哪有不偷腥的貓,負責此次行動的劉宗敏和李過起,都沒少從中撈好處。有了錢之後誰還想到戰場拼死拼活呢。山海關之戰時,這二人更是毫無鬥志,只顧享樂。李自成不得以自己帶兵征戰。

戰術的成功不能掩蓋戰略的失誤,民間闖王李自成,終將曇花一現

再說那些被追贓的明朝大臣,本來這些大臣很多都臣服了李自成,很多機構都能立馬有效運轉,對大順政權是件好事。可是卻因追贓一事,卻造成官員逃脫與背叛之事不斷的發生。最為典型的就是吳三桂投奔滿清。本來吳三桂已經臣服了李自成,此時正在帶兵前來投奔李自成,可是這時吳三桂得知自己家人因追贓事件受辱,自己愛妾更是被劉宗敏霸佔。憤怒之下,直接帶兵轉向山海關投奔了滿清。李自成得知後前去平反,卻被吳三桂和滿清夾擊,被打了個慘敗。之後更是因為眾叛親離,屢戰屢敗,直到丟掉江山,自己也被地方武裝誤殺。

戰術的成功不能掩蓋戰略的失誤,民間闖王李自成,終將曇花一現

用一句話來形容李自成那就是:一步錯步步錯。縱觀他的一生,更像是一個惡循環。只顧當前的利益需要,不擇手段,後面更是拆東牆補西牆,陷得越來越深最終不能自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