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的成功不能掩盖战略的失误,民间闯王李自成,终将昙花一现

导语:战术的成功不能掩盖战略的失误,民间闯王李自成,终将昙花一现

明朝起义军首领李自成,以流动作战的策略来抵抗朝廷的打压,更是以“均田免赋”为口号,深得民心。最终,在攻占京都之后明朝政府更是毫无还手之力,眼观朝野没人是他的对手。可就是如此大优势的局面,却出了很多难以意料之事。山海关一战,李自成一下回到解放前,更是慢慢的走向了灭亡。

战术的成功不能掩盖战略的失误,民间闯王李自成,终将昙花一现

李自成起义前期,明朝大军对其大范围围剿,当时据地而守的起义军都被朝廷歼灭了,李自成如果也死守一地,只能是等朝廷慢慢蚕食而亡,不得已采取了流动作战的策略,一方面躲避朝廷的围剿,另一方面游窜各地喊着口号招兵买马,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到了后来实力壮大到了可以建立政权的时候,李自成更是开始了收买民心的策略,“均田免赋”的口号就此诞生了,民间更是有“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可见当时民心所向。至此,李自成的实力再一次得到壮大,此时部队达到了百万之多。此后更是一路高歌勇进,占领襄阳,建立大顺政权,称新顺王,并发布“三年不征,一民不杀”的政策。

战术的成功不能掩盖战略的失误,民间闯王李自成,终将昙花一现

政权建立后,李自成开始和部下开始为下一步战略进行商讨。经过一番商讨,得出了三个战略方案。第一:先把河北攻取,然后直接进京。第二:先占领南京,把朝廷的漕运路线切断,然后在商讨进京之事。第三个方案是顾恩军提出的,他首先反驳以上两个方案。他认为第一个方案,直捣京师,如果没有攻下,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很容易被朝廷反扑。第二个方案先占领南京,可南京位于长江下游,位置不利根本守不住,也不稳妥。顾恩军既然如此点评,自己心中肯定是有底气的。顾恩军建议先取关中,并认为关中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然后占领三边,以此为根据地,继而向东攻取山西。以此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形势,最后在直逼京师。李自成听之有理,采取了顾恩军的建议,不久后就攻占了京师,崇祯自缢,群龙无首,明朝灭亡。

战术的成功不能掩盖战略的失误,民间闯王李自成,终将昙花一现

一切都发真的很顺利,攻占京师后局面也一片大好。可是战争的局势总是变幻莫测,满清入关,吴三桂也投奔满清。打的李自成节节败退,丢了京师不说,自己的地盘也是接连叛变。从攻取京师夺取江山,到国灭身死,仅仅只用了三个多月。那么是什么造成他失败的如此之快呢?

从起兵时的“均田免赋”以及到后来建立大顺政权时的“三年不征”。看似收买了民心,其实蕴藏了巨大的隐患。自古以来缴税一直是朝廷一项重要的财政收入,纳粮更是充盈国库,一部分供给军队,一部分以备赈灾之用。这两项都被李自成取消了,可是政权之下军队何其之多,没有纳粮军队吃什么?政权如何维护?李自成在实施顾恩军的方案时应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占领关中后,马不停蹄的就去攻占江西,然后拿下北京。李自成此时急于占领明朝国库来缓解自己的财政危机,可是万万没想到啊,那北方常年被满清侵略,更是连年灾荒,很多地方都被满清抢的什么也没有了,明朝国库所剩无几。这下不但自己的国库因为讨伐京师造成了大量损耗,攻占京师不但没捞到钱还要面对满清方面的压力。李自成一时间无所适从,而这一切都是以襄阳决策导火索引爆了因政策原因产生的财政危机。

战术的成功不能掩盖战略的失误,民间闯王李自成,终将昙花一现

这时没办法的李自成有采取了一项措施,为之后的灭亡又埋下了一个隐患。成立“比饷镇抚司”那就是对明朝文武百官进行“追赃”,根据官位设定缴纳数量,如若不缴或数量不够,就严刑拷打。短时间内收获了大量财物,缓解了财政压力。可是隐患又即将爆发,甚至比财政危机还要严重。

首先进行进行追赃活动,虽然缓解了财政压力,但是哪有不偷腥的猫,负责此次行动的刘宗敏和李过起,都没少从中捞好处。有了钱之后谁还想到战场拼死拼活呢。山海关之战时,这二人更是毫无斗志,只顾享乐。李自成不得以自己带兵征战。

战术的成功不能掩盖战略的失误,民间闯王李自成,终将昙花一现

再说那些被追赃的明朝大臣,本来这些大臣很多都臣服了李自成,很多机构都能立马有效运转,对大顺政权是件好事。可是却因追赃一事,却造成官员逃脱与背叛之事不断的发生。最为典型的就是吴三桂投奔满清。本来吴三桂已经臣服了李自成,此时正在带兵前来投奔李自成,可是这时吴三桂得知自己家人因追赃事件受辱,自己爱妾更是被刘宗敏霸占。愤怒之下,直接带兵转向山海关投奔了满清。李自成得知后前去平反,却被吴三桂和满清夹击,被打了个惨败。之后更是因为众叛亲离,屡战屡败,直到丢掉江山,自己也被地方武装误杀。

战术的成功不能掩盖战略的失误,民间闯王李自成,终将昙花一现

用一句话来形容李自成那就是:一步错步步错。纵观他的一生,更像是一个恶循环。只顾当前的利益需要,不择手段,后面更是拆东墙补西墙,陷得越来越深最终不能自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