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窯瓷器的鑑別與收藏,先從它的歷史開始!收藏一下

耀州窯瓷器的鑑別與收藏,先從它的歷史開始!收藏一下

如果從古城西安出發,沿西銅公路向北行駛,越渭河、涇河,約行駛兩小時就可到達煤城銅川南端的古鎮黃堡,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耀州窯遺址所在地。此地“山峰四回,漆水旁瀉"。漆水河兩岸星羅棋佈分佈著大量古代瓷窯和作坊遺址,古代號稱“十里窯場"。有幸去那裡的探訪者,將會親眼目睹河岸邊厚厚的古窯遺物堆積層,內中夾雜著大量的耐火磚碎塊、廢匣缽、支燒窯具和各式各樣的古代陶瓷碎片。

耀州窯瓷器的鑑別與收藏,先從它的歷史開始!收藏一下

其實,在中國的古文獻中,耀州窯是被記載較多的一個古瓷窯,早在宋代文人的筆記小說中,比如說陶榖的《清異錄》、陸游的《老學庵筆記》、周輝的《清波雜誌》、葉真的《坦齋筆衡》中均有記載,後來元明清各代的文獻中也有記述。


耀州窯瓷器的鑑別與收藏,先從它的歷史開始!收藏一下

耀州窯的燒造史可歸納為五大歷史時期,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一下唐代時期的耀州瓷:

唐代作為耀州窯的第一期,又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而這個時期的瓷器有黑、白、青、黃褐、花、茶葉末、外白內黑、外青內黑等單色釉和複色瓷釉,以及白釉綠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繪白彩、青釉黑彩、黑釉剔花填白彩、白釉褐綠彩等高溫彩瓷,還有唐三彩、低溫單彩釉和硫璃瓦等、器胎比較粗糙,可見顆粒狀物和氣孔,以後逐漸改善。胎色有淡土黃、土白、灰、深灰幾種。出土瓷器以大底假圈足或玉璧底寬矮圈足的碗、盤、缽、盞及短流壺、盒、高足燈為大宗,還有枕、釜、盂、盅、擂缽、盞託、硯、燭臺、漏斗、壎、鈴、拍鼓、碾槽和碾輪等。晚期玉璧底變窄,成為玉環狀矮圈足,器壁開始厚重寬大,逐漸向輕薄和精細轉變。裝飾手法見有貼花、繪彩,並開始出現劃花和戳印花。

耀州窯瓷器的鑑別與收藏,先從它的歷史開始!收藏一下

唐代胎釉在開創階段,由於胎土欠淘洗,胎質比較粗糙,有顆粒狀石英和少量較大氣孔。胎骨多呈深灰色,僅少數為灰、黃,還有的呈灰黃混雜色,靠器表部分呈灰色,靠器裡的部分呈黃色。這與在原料粉碎淘洗程度和胎泥製備工藝技術以及燒成控制方面缺乏經驗、技術尚差、燒成溫度和氣氛都不穩定等有關。同時唐代青瓷釉在較長一段時間加工不夠精細,且含有遊離鐵質顆粒,燒成後往往有點狀鐵斑痕出現。

耀州窯瓷器的鑑別與收藏,先從它的歷史開始!收藏一下

目前在初唐的出上物中尚未發現青瓷標本,所見的盛唐青瓷器,器胎呈淡黃色,較粗糙,胎土不太均勻,內可見氣泡和顆粒狀物質。釉料亦不夠精細,釉色青褐或青黃,釉的透燒度差,釉面往往缺乏光澤,甚或呈現出木光,施釉方法是在器內施滿釉,器外施半釉,施釉在口以下,腹和底部露胎處的釉不均勻,有垂釉和流淌現象。

耀州窯瓷器的鑑別與收藏,先從它的歷史開始!收藏一下

到中晚唐時,由於青瓷的製作技術和燒成工藝得到明顯的改善,胎質漸密,器壁漸薄;器胎呈灰和黑灰色,胎土中含鐵質較多,在還原時時出現一些小的點狀鐵斑;瓷釉呈灰綠、灰青或青中顯灰色;瓷釉較薄,玻璃質感較強、經對出土實物觀察,其質量已超過婺、嶽、壽、洪諸唐代青瓷名窯產品,但比唐代的青瓷之冠越窯秘色瓷,尚有明顯的遜色。其外觀與其他窯口明顯區別之處,是瓷釉的玻璃質感強,透明度好,最適合進行釉下的裝飾。

耀州窯瓷器的鑑別與收藏,先從它的歷史開始!收藏一下

到唐代晚期,其青瓷除素面外,還有釉下白彩、戳印花及劃花紋樣加以裝飾。唐器器外所施的半釉,初時施於口下,後漸向下發展。中唐時,器外已大部飾釉,僅胴以下和器底露胎。

耀州窯瓷器的鑑別與收藏,先從它的歷史開始!收藏一下

到晚唐,施釉部位再下,以至器外往往變為通體施釉。除青瓷釉外。

唐代還有褐黃釉、黑釉、白釉、花釉、茶葉沫釉等多種釉類,其胎釉特徵大體與同時期的青瓷相類似。有些瓷釉是採用氧化焰燒成,與採用還原焰燒成的青瓷胎釉在氣氛上表現出色調的區別。

耀州窯瓷器的鑑別與收藏,先從它的歷史開始!收藏一下

好了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先聊一下耀州窯的第一個歷史時期---唐代的簡單介紹,通過這些簡單的資料,希望大家可以初步的瞭解一下耀州窯,畢竟,這些簡單的信息往往都是鑑定時最重要的一部分,關於耀州窯其他時期的介紹,咱們下篇文章在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