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會戰,如果希特勒同意生產300萬套棉衣給士兵,結局會如何?

傾心獨戀7603


德國如果能生產出那麼多棉衣,就不會發動二戰了,

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

是個複雜的國民經濟問題。

德國地域並不遼闊,一戰又戰敗了,德國的農業一直並不雄厚,

一戰之後,德國在戰爭失敗的陰影下發展經濟,但是在金融方面猶太金融聯手英國倫敦金融狠狠的收割了德國,物價飛漲,工廠停業,商店倒閉,民眾大面積失業,

實體經濟被金融洗劫,猶太人在金融洗劫後資金外逃,

希特勒從紛亂的時局中迅速躥紅,納粹思潮快速傳播,德國在脆弱農業基礎上貸款實現的工業化面臨巨大危機,希特勒和納粹黨,發動水晶之夜暴動,對製造了金融災難的猶太人展開打砸搶燒,迅速控制了猶太人群體手中的鉅額金融資產,當然,最大的猶太金融寡頭已經外逃,遭殃的都是二三四流的猶太人,

德國開動軍工生產,和軍事配給制,只要到工廠做工,就有飯吃,低水平的解決了中低層失業人口的吃穿問題,

注意,德國不是農業大國,工業和軍火生產,只是糧食分配的依據,德國的農業產品依然匱乏,後來,攻佔波蘭,攻佔法國都是衝著農產品去的,德國有工業技術,有工廠,但是牛羊肉糧食,棉花,一直不多,後來棉花又做了炸藥,棉花就更不足。

德國發明瞭咔嘰布,是一種很結實的化纖複合織物,充當軍服和工作服,換句話說還是缺少棉花和棉衣,

要是有那麼多棉花和糧食,還打什麼仗?

德國的國力是畸形的。

德國二戰之前發明了大批替代科技,咔嘰布替代棉,液態煤替代石油燃油,

德國有咔嘰布軍服,但是缺棉衣。

有羊皮皮衣,但總量不多。

棉花鵝絨都是法國農業才有的。

德國農產品一直不太充足。甚至可以說是匱乏,只是比日本寬裕。

這個國家是靠工業換農產品的,


AUTUYG


德國的棉衣不是沒有生產出來,而是根本沒辦法全部運到前線需要他們的官兵手中去。

作為最高負責人的希特勒對此都是一知半解。古德里安在12月20日夜晚和希特勒的會話就說明了這一點。


當時古德里安向希特勒提出士兵缺乏冬裝的情況時,希特勒的第一反應是聽完後突然大喊——“這完全不對,軍需總監向我報告說,冬裝早就發下去了。”


古德里安回答說——“下發自然是下發了,可是並沒送到我們那裡。我一直十分關注著冬裝的運輸情況,由於缺少機車以及鐵路線的堵塞,這些東西現在還在華沙的車站,已經在那裡停了好幾個星期了,我們早在9月和10月就提出過補充冬裝的要求,但被粗暴地回絕了,現在已經沒法挽回了。”

後來希特勒喊來了軍需總監和古德里安對峙,證明後者所說的完全屬實。

事實的確是這樣,蘇聯人的鐵路車軌要比德國人的標準寬,而且他們也把符合蘇聯軌道標準的車廂都炸燬了,同時也把橋樑炸燬了很多,道路兩旁佈置了地雷,同時雨雪天氣下泥濘的道路更使得部隊難以通行了,也就是說火車和卡車運輸都是很困難的。


普魯士之魂


在一九四一年,希特勒發動策劃已久的巴巴羅薩計劃,對全蘇聯進行了全面侵略戰爭;德國及僕從國軍隊大約550萬、坦克4300輛、火炮47200門、飛機5000架,兵分三路;北方集團軍進攻蘇聯城市列寧格勒,中央集團軍進攻前蘇聯首都莫斯科,南方集團軍進攻前蘇聯的糧倉烏克蘭基輔。在戰爭初期,蘇聯由於防禦不足、軍備鬆懈,根本沒有認識到納粹德國狼子野心,那戰爭打的是慘不忍睹,軍隊一潰千里;

在發動希特勒計劃之前,當時德國的氣象專家就多次提醒過他,“在一九四一年莫斯科的冬季可能會提前到來,那對我們非常不利。”

也有很多高級將領提醒希特勒,說道:“ 我們要提前做好後勤軍需安排,為前線的將士準備好御冬的軍備,在武器裝備 上使用防冬的特殊燃料等,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考慮的。”但是希特勒頗有信心,”我們會在冬季到來之前拿下蘇聯的首都,要相信我們的實力,要相信德國英勇的將士們。”希特勒說道 。實際上到了當年的九月底莫斯科的冬天就提前來臨了,納粹德國至到十月二號才推進莫斯科的郊外,正式發動了莫斯科戰爭。但一切都已經晚了,像魔鬼一樣的寒冷天氣悄悄地來臨了,納粹的喪鐘敲響了,希特勒還在夢想著能夠佔領前莫斯科。

進攻莫斯科的戰爭打的異常兇悍,但也是前蘇聯抑抗的更加堅決,更加不畏生死,讓德軍步步為艱;即使德國裝備了300萬套棉衣給士兵,也是無法打贏這場戰爭,這是外在的原因,是無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一、納粹進軍莫斯科,激發蘇聯保衛首都的決心,民眾更加團結

在德國已經打到莫斯的郊外時,前蘇聯國家主席斯大林還在莫斯科廣場進行閱兵,向蘇聯所有國民表示,“國家主席還在、中央政治局委員會還在,所在政府機構還在、我們與所在市民都在,向國民表明態度我們一定會誓死保衛首都。”政治宣傳道:“前蘇聯很大,但莫斯科後面已對無路可退。我們堅信會打敗納粹德國的侵略,國家危亡、民族危亡。“極大的鼓舞了蘇聯民眾,全民眾志城誠。

當德國打到莫斯的郊外,已對可以看到飄揚在上空的蘇聯國旗,但此時的德國卻無法再前進一步了;

二、後勤供應不上

兵馬未到,糧草先行。相信這個道理希特勒及他的那些高級將領肯定會懂得,但就是所有人都懂得的事情,卻徹底的搞砸了。閃電戰爭,尤其是在戰爭前期坦克部隊推進的速度實在太快了,軍用物資根本供應不足,不至在戰爭中出現了用馬來運送飛機坦克的燃料,路途遠、損耗之在,不難相像。中央集團軍打到莫斯的時候,連最起碼的食物都沒有吃的,武器的燃料都沒有、軍隊士氣逐漸低落;將士飢餓難忍,坦克動不了,飛機飛不了,大炮也動不了,每天部隊餓死凍死病死不計其數,試問能打贏這場戰爭嗎?

三、希特勒低估了蘇聯紅軍的潛力

希特勒及他的高級將領都認為蘇聯紅軍力量比較弱小,要是德軍加上匈牙利、芬蘭等僕從國的話,對付蘇聯紅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但在實際戰爭中,蘇聯軍隊的人數遠遠超過了希特勒的預估。蘇聯紅軍預備隊卻是十分充足,戰前徵召的士兵在前線陣亡後,預備軍立馬上前線作戰。以至德國將領總是感覺人越打越多,實際上也是如此的。斯大林發明了預補士官制度,就是任何部隊都是正副軍事將領,一旦戰事需要,就可以立馬再組建另外一支部隊;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拼的就是國家潛力,人口、資源、縱深的地域、完備的工業生產體系、科研等等。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納粹德國都是無法與前蘇聯相比的。

所以說即使希特勒同意生產300萬套棉衣給士兵,這場戰爭也是無法打贏的。任何一場戰爭的走向,最終還是內因決定,我們不能以表象來看問題。


歡樂哈哈笑


希特勒前一階段戰爭,可為太順利了。

幾乎到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程度。

德國中央集團軍群進展順利。

攻至離莫斯科僅數百公里之遙。

當面蘇軍力量並不強悍。

德軍一鼓作氣,可以拿下莫斯科。

但是希特勒鬼迷心竅。

被基輔戰役的良好形勢吸引鼓舞。

力將古德里安裝甲集團,由中央集團軍群,調往北方集團軍群。

參與圍殲基輔百萬蘇軍的盛宴。

古德里安據理力爭,謀求先攻莫斯科。

希特勒大發淫威。

迫使古德里安裝甲集團投入基輔戰場。

德軍實現了對蘇基輔方面軍的圍殲。

僅俘獲的蘇軍就超過六十萬人。

希特勒興高彩烈,喜上眉梢。

隨後下令古德安裝甲集團重回中央集團軍群。

但是擔擱了數週的時候。

讓蘇軍得以調整佈局。

各路援軍奔往莫斯科。

更可怕的是。

此時上蒼眷顧蘇聯。

淫雨霏霏連日不息。

蘇聯的公路質量,遠差於德國。

道路泥濘不堪,車輛行駛艱難。

已喪失了快速突擊的能力。

老天繼續催殘德軍。

大雨結束後,寒潮隨即提前趕熱鬧。

二十四小時,降溫竟達三十度。

剛才還溼泥纏腳。

轉眼四野冰封。

昨天困難前進,今日油料凍結寸步難行。

只有秋服,何來棉衣。

眾多士兵被凍死在前行的路上。

德軍好不容易遠望到克里母林宮尖頂的紅五星。

可惜,其勢己不能穿魯縞也。

終成德軍的絕唱。

蒼天開眼,狠狠地懲罰了德軍。

故,獲罪於天,豈能成事。

希特勒贏得一場局部的顯赫勝利。

輸掉了整個侵蘇戰爭。

凌遠長著


愛之育之


根本沒有用,莫斯科的冷並不是棉衣可以解決的!這是一個冬天只能關進屋子的地方,有三個月是無法進行軍事作戰的,所以即便是把棉衣投送到德軍手裡,他們也得休戰三個月,這對德國來說才是致命的地方,當閃電戰沒有閃電的時候,德國人也只是人,而不是神。

德軍從6月底開始進攻蘇聯到9月底堪堪三個月的時間就已經消滅了240萬的蘇軍,摧毀戰機1.2萬架,坦克1.4萬輛。這是因為德軍的體系戰爭,空地協同,步炮協同,裝甲協同等等都是堪稱世界一流,打起仗來行雲流水,蘇聯倉促迎戰肯定是兵敗如山倒。而天氣遲滯了德軍3個月時間這便給了蘇聯喘息的機會,蘇聯在莫斯科的冬天掩護下,擴編了650萬人的部隊,不僅彌補了被德軍消滅的那200多萬人,還多冒出了400萬人,這也是當時的德軍主帥龍德斯泰跟希特勒抱怨蘇聯人越打越多的主因。所以呢,當德軍沒法在入冬以前佔領莫斯科,德軍的閃電奇蹟就已經消失,他們只能被迫陷入蘇聯的節奏,跟蘇聯拼人力,拼資源,這些恰恰是德軍的短板。

其次,當時德軍的優勢是空軍,掌握制空權的德軍空軍會向蘇聯後方挺進,不斷摧毀轟炸蘇聯的工業城市,讓蘇聯的工業陷入癱瘓。但是由於莫斯科守住了陣地,這使得德軍空軍受限於航程問題無法繼續轟炸蘇聯的工業中心,蘇聯利用一個冬天的時間開建了好多生產線,這些軍用物資最後都用在衛國戰爭上面。


優己


幾套棉衣就能解決問題麼?德軍是因為冷而輸了莫斯科戰役的麼?明顯不是。西方很多國家,為了抹殺蘇聯在戰爭期間的攻陷,利用天氣原因,為德軍找藉口,而德國人同樣用天氣去掩蓋自己的不足。這個要客觀的去看,不能單純看棉衣。

莫斯科戰役期間,德軍不是沒生產棉衣,棉衣有,但是很多沒能送到前線德軍手裡,這個實在就是沒辦法,也不是希特勒不給,都給了。送不上去,原因很多方面,一方面是蘇聯的鐵路,德軍想大量運輸,必須用火車,然而,德國的火車在蘇聯壓根沒法跑,蘇聯自己火車數量還不足。而德軍在東線有三個重型汽車團負責運輸,6000多輛運輸汽車,差不多每個時刻都有1/5處於維修狀態,根本不夠用,頂多能滿足二三十個師的後勤補給,而這些後勤補給,最重要的卻不是棉衣,而是武器彈藥、汽油、食物等。德軍一個師裡面的後勤運輸,都是需要用馬車來進行的。

而棉衣這個問題呢,前線德軍也不是完全沒有,有不少棉衣,其實蘇聯也沒好哪去,蘇聯士兵有時候還穿著德軍的棉衣,總的來說,蘇軍稍微好點,而且更適應蘇聯的氣溫。人凍死這方面呢, 並不是有棉衣就不會凍死凍傷了。往往,人在休息的時候,一不留神睡著了就被凍死了,這和有沒有棉衣沒關係,別問我怎麼知道的,親眼見過,喝醉了凍死的一堆。德軍輸,是輸在後勤,輸在援軍方面。蘇聯在後勤方面雖然艱難,但是要好於德軍,而且,援軍是源源不斷的開赴莫斯科。蘇聯反攻之前,斯大林調動了遠東的18個師的兵力,1700輛坦克、1500架飛機。而蘇軍12月5日反攻,12月6日莫斯科氣溫驟降,開始了極寒模式。後來氣溫回升,到月底,又來了一次氣溫驟降,對於德軍來說,是雪上加霜。
如果,單純從氣溫和棉衣看,這些對於德軍的影響並不是很大,蘇聯是贏在他們的動員能力、後勤能力,德軍恰恰在這兩方面都是一個完敗的局面,打了敗仗,情理之中。單純送300萬件棉衣,沒什麼實質性的改變。


軍武文齋


希特勒通過閃電戰橫掃西歐,挾雷霆之勢揚言3個月內滅亡蘇聯。然而由於蘇聯的頑強抵抗和秋季的多雨天氣,德軍的進攻陷入了停滯狀態。以致於德軍在零下40度的寒冬被凍死11萬人,凍傷的更是不計其數。

需要澄清的是,希特勒在德軍陷入戰爭泥淖時,就已經命令軍需部生產棉衣,而且還動員德國民眾捐獻棉衣給前線戰士,有史料記載,在蘇聯前線的德軍還曾穿過女人的棉衣,這些棉衣都是來自德國本土。

然而由於西歐的鐵路軌道的軌距和蘇聯採用的軌距是不相同的,在保證優先運輸德軍的彈藥和石油後,導致大量棉衣在波蘭擁堵,只有1/3的棉衣發放到了德軍的手裡。

假設300萬套棉衣都送到士兵手上,最多隻能挽回因寒冷被凍死的德國士兵,德軍在在蘇聯的失敗,不能只憑借300萬套棉衣能夠解決。

德軍在二戰時期太過依賴閃電戰的戰術,依靠集中坦克和空軍的機動火力優勢,出其不意突破防線後切割合圍殲滅對方。這套戰術思想能否成功,是建立在是否能短期內將對方擊潰。

蘇聯依靠廣大的戰略縱深,可以有效消化閃電戰初期帶來的不利影響。雖然德軍在前三個星期在蘇聯境內推進400到600公里,但是隨著不斷的深入腹地,要麼造成補給線拉長,後勤補給跟不上;要麼孤軍深入對方腹地後,如果對方也擁有一支同樣強大的裝甲機械化兵團,就很容易在包圍對方後被反包圍。

1941年11月30日,德軍距離莫斯科中心只有8公里,距離佔領莫斯科只有一步之遙。此時蘇軍總兵力100萬,7652門火炮,774輛坦克,1000餘駕飛機;德國共有170萬人,13500門火炮,1170輛坦克,615架飛機。

雖然從賬面上看德軍實力強於蘇軍,但由於戰線拉得太長,德軍兵力分散,有限的兵力並不能在蘇聯的城市中實現有效佔領。而蘇軍的工業區已經搬遷到了烏拉爾地區和中亞,並沒有受補給不力而造成軍需物資短缺的困擾,退一萬步講,即使莫斯科淪陷,戰爭也沒那麼快結束。

1941年12月5日,德軍閃電戰的邊際效應已經出現,進攻能力已經衰竭,蘇軍的反攻時機已經成熟。加里寧方面軍的第30集團軍首先轉入反攻,德軍裝甲集群側翼遭到強烈打擊,不得不向克林方向撤退。蘇聯的西方面軍在南北方向上對德軍發動反擊,德軍在1941年12月6日被從莫斯科擊退。

不管進行多少次沙盤推演, 德軍的結局都是一樣的,因為任何一種戰術都有缺陷和臨界點,一招鮮吃遍天的神話是不存在的。即使德軍擁有棉衣可以抵抗嚴寒,只能改變微觀層面,而宏觀層面是必須得承受的,只要蘇聯擁有廣闊的戰略縱深,德國石油短缺的問題不解決,很難有質的改變。


梓蕤


德國不是熱帶國家,德國的冬天沒有棉衣一樣會凍死人,不管德國是不是進攻蘇聯,到了季節棉衣是必須生產的,這個不用希特勒同意。


德國的緯度在北緯50度左右,象柏林是北緯51度,這個緯度相當於中國的東北地區,冬裝是每年的必備之物,用不著說生產不生產。
德國的冬裝不是沒做,而是沒有送到前線。


在蘇聯前線,在物資運輸方面,火車運輸佔有決定性地位,而蘇聯的軌距和德國的不同,要麼是在兩國邊境換車,要麼是把鐵軌改軌距。應該說幸虧古德里安南下給了中央集團軍群一個月的時間,德軍把已經佔領地區的鐵軌改成標準軌距而不是俄國的寬軌,火車能夠直接從德國開到俄國前線附近,否則颱風戰役能不能發動都是個巨大的問題。

180萬人,每天光吃飯就要吃掉多少東西。

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缺乏棉衣,不是生產的原因,是運輸的原因,大量的棉衣是到了華沙,但是再向前就由於道路和德軍運輸的原因沒有再能進一步的進一步送到前線德軍的手中,並不是希特勒沒有讓生產的原因,這個鍋希特勒不背,是德軍自己糟糕的後勤保障工作和混亂的官僚體系完成的。
卡車只能是解決100-300公里內的運輸問題,而且汽車要加油,本身德國的油就不富裕,汽車無法取代火車,而且那麼遠的距離,在地面上只有火車能夠迅速大量的輸送補給品。


德軍的機械化程度不是很高。

德軍進攻蘇聯之初,的確是勢如破竹,蘇軍基本上是沒有組織起有效的抵抗,但是隨著戰爭的繼續,德軍後勤上的問題就表現了出來,一個是管理的混亂,同時還有德軍高級將領對於後勤工作的極度不重視。德軍將領普遍認為,後勤部門就是僕人,你必須把我需要的東西送過來。但是,從一戰開始,後勤工作就已經變成了一門專業化程度非常高的專業,影響後勤工作的條件太多,包括工廠生產,運輸,儲存等等各種因素,後勤軍官已經絕對不再是指揮軍官的僕人了。對於這一點,隆美爾的那句作戰的勝負是由雙方的軍需官決定的。就是隆美爾自身經驗的總結。

而在蘇德戰場的德軍將領由於是有效保障,體會不到隆美爾的艱辛,對於後勤工作沒有擺到正確的位置,只知道一個勁的埋怨後勤部門不得力,使他們失去的諸多戰機,殊不知越是機械化部隊越是要重視後勤保障工作,否則別說打仗,自己能不能把坦克開走都是一個大問題。

同時,在冬季作戰,需要的不僅僅是棉衣,車輛的防凍液防滑鏈都是一大項,還有在冬季人需要比在夏天吃更多的食物,才能是保證有足夠熱量禦寒,德國人根本沒做好冬季作戰的準備是真的,但是這個責任根本推不到希特勒的頭上,只能是由德國軍官團自己來背。


有痰


肯定好點,也不至於垮掉士兵的精神,另一個問題來了,由於戰地泥濘過溼,重型武器無法正常發揮作用,很矛盾的,部隊打仗要靠它,它卻由於路面氣候不爭氣,反倒成了部隊的累贅,希特勒以出其不意的閃電戰術著稱,由於季節選錯大大削弱了士兵鬥志,對對方估計更不足,人家蘇聯人常年生活在高寒地區,如果槓上了,你也耗不過它的,那能一下子就結束戰鬥的可能啊。


guanshanyhhy


瞭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小夥伴們肯定知道,在蘇德戰爭期間的莫斯科保衛戰中,很多的德國的將領和士兵被凍死,希特勒如果同意生產300萬套棉衣給士兵的話,結局的話會不會改變?

事實上棉衣不是沒有生產出來,而是根本沒有辦法運輸到前線的官兵手裡,作為最高統帥的希特勒對此都是一知半解,當時古德里安向希特勒提出士兵缺少棉衣的時候,希特勒的第一反應就是大喊道:這完全不對,軍需總監向我報告,所有的棉衣早就已經發下去了。古德里安說到:下發是下發了,可是並沒有送到我們這裡,由於運輸機車的缺少和鐵路線的堵塞,這些棉衣的話還是一直在華沙的車站,而且已經在那裡好幾個星期了,我們9月和10月就提出了補充軍裝的要求,但是都被粗暴地回絕,現在已經沒有辦法挽回了。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蘇聯的鐵路車軌比德國的鐵路車軌要寬,而且德軍把蘇聯的很多的車廂和橋樑都炸燬了很多,道路的兩旁還有很多佈滿的地雷,同時雨雪天氣使得道路泥濘不堪,很難通行,所以鐵路運輸和汽車運輸都很困難。而且在當時的話德國的機械化並不是很高,大部分的補給還是依靠馬車,所以德軍就很依賴鐵路運輸,補給就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隨著德軍的深入,戰線拉的太長,後勤保障的問題就更加的突出,莫斯科戰爭中,德國士兵就一直抱怨彈藥和油料供應不上,就更不要說棉衣了。

總的來說,德國軍隊在後勤保障上出了問題,運輸能力有限,加之戰線拉的太長,戰爭從原來預想的閃電戰變成了持久戰,為了戰爭早點結束,只能優先運輸彈藥和糧食,結果就因為準備不足凍死了大量的士兵,最終也兵敗莫斯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