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瓷器上出現的花的種類很多,但大抵上以牡丹和荷花為主,今天來簡單談談高古瓷上牡丹紋。
牡丹花,花形碩大,顏色豔麗,雍容典雅。古宋•鄭樵《通志略•昆蟲草木 略》第一:“其花甚麗,而種類亦多,諸花皆用其名,惟牡丹獨言花,故謂之花王。”大抵上也是因為牡丹花是孕育一年孕育花開十天的緣故,絢麗而又稀少,就逐漸成了富貴的象徵。
前有李白詩云:“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後有劉禹錫:“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牡丹也被賦予了“國色天香”的美譽。
雖然牡丹在現在很受歡迎,但唐代的段成式記載:牡丹,前史中無說處。這是說在唐開元以前沒有見到過牡丹紋飾。大概牡丹石通過上圖的石榴紋逐步的演化過來的。
“牡丹對羊紋錦”中的牡丹花圖案還依稀能看到石榴紋的影子。
開元以後牡丹熱盛極一時,時人稱之 為“上國之盛事”,牡丹花的形象也開始廣泛地出現在繪畫、金銀器、石刻及建築藝術中。
在陶瓷裝飾題材中,牡丹更是取代了南北朝以來最常見的花卉題材蓮花,成為當時最流行的裝飾內容。定窯、耀州窯、越窯以及磁州窯都有大量的牡丹題材,但在裝飾技法上,定窯多為印花牡丹,耀州窯多為刻花牡丹,越窯多為劃花牡丹,磁州窯多為彩繪牡丹紋。
今天山人把牡丹紋分為:纏枝牡丹紋和折枝牡丹紋來簡單羅列一下。
纏枝紋最早見於戰國時期的漆器,到了漢代,纏枝紋已經成熟並廣泛流行。也是西方藝術通過絲綢之路影響中原的一個例證。《說文解字》說:“纏,繞也,從糸廛(chan,音纏)聲”,所以“繞轉纏綿”是纏枝紋的一大特點。所以纏枝牡丹也是在牡丹紋出現後,繼承了纏枝圖案的規制,形成了嚴密規整的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圖案。
耀州窯這隻青釉提樑倒注壺就是纏枝牡丹紋的代表之一,壺腹部裝飾著精美的纏枝牡丹。纏枝花以其整齊圓轉的韻律性起伏、花朵處理上刻意追求的不同角度、瓣緣及葉片的不同翻轉, 使紋飾整體增加了許多自然情趣,接近寫生花卉的效果。
耀州窯的這隻纏枝牡丹紋盤口瓶,更是二方連續牡丹紋的典型技法,以纏枝劃繪出波浪形的連續圖案,飽滿碩大的牡丹花填充其中,花、葉、枝均用線條勾劃,佈局飽滿,工整秀麗。
這隻金代的剔刻牡丹花梅瓶,是一件四方連續牡丹紋的傑作,花頭和葉片的佈局勻稱,花瓣刻花簡潔明瞭,葉片更是寫意率氣,剔花刀鋒凌利,線條流暢灑脫,散發濃郁的鄉土氣息。
上圖金代定窯模印纏枝牡丹紋碗,規整寫實,葉脈花心清晰,牡丹花隨碗環繞,花頭碩大飽滿,花葉環花俯仰生姿,排列比例十分得當。
折枝花屬於獨立紋樣,即以一枝花隨器物造型作單獨紋樣的均衡式或適合紋樣的滿 花式,以及在水平軸線的上下左右作相同物象的同向或異向排列的均齊構圖。因為單獨 使用,較少連續、反覆,所以更自由,也更易擺脫圖案化的束縛。
越窯的給人很清秀俊麗的感覺,花瓣和葉片的佈局很講究,中填篦紋,圖案簡潔中不失飄逸,是高水準藝術精品的傑作。
定窯的折枝牡丹紋直口洗,花頭小,葉片大,隨圓洗底劃花,大膽隨意。
耀州窯的折枝牡丹紋碗,花葉茂盛,互相纏繞,碗外壁刻牡丹花葉,刀鋒犀利,線條活潑流暢,有較強的立體感。
北宋磁州窯的白地篦劃花折枝牡丹紋葉形枕,花頭碩大,層次繁多,花、葉勾繪細緻,篦劃為地,潑辣大膽,佈局飽滿,是十分濃郁的民間裝飾手法。
無論纏枝或折枝牡丹紋,都是運用花瓣和葉片以及枝幹的起伏達到一種隨形而動的韻律性,是器型藝術和繪畫圖案的高度結合。不同角度的花瓣和葉片翻轉交融,增加了瓷器的觀賞性,是瓷器發展到高峰時期的一種體現。
閱讀更多 抱樸山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