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壞情緒會傳染給孩子,在親子相處中,要警惕“踢貓效應”

看過這樣一則新聞:因為爸爸和媽媽吵架,由於爭吵比較激烈,使得兩人異常激動,過於大聲的聲音吵醒了旁邊正在睡覺的9個月大的孩子,於是孩子便大哭起來。

這時,情緒激動的爸爸,被孩子的哭鬧聲搞得更加的煩躁了,於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把抱起孩子狠狠的摔在了地上,最後,才9個月大的孩子因顱骨骨折不幸去世。事後父母居然回憶不起來當時吵架的具體緣由,只剩下無盡的懊悔。

父母的壞情緒會傳染給孩子,在親子相處中,要警惕“踢貓效應”

雖然生活中比較少見如這則新聞中,孩子因為爸爸控制不住自己的壞情緒而受傷去世的嚴重事件,但因為父母控制不住壞情緒而傷害到孩子身心的事件也並不少見。

父母的壞情緒會傳染給孩子,在親子相處中,要警惕“踢貓效應”

父母自己工作上因不如意而產生的壞情緒帶到家中,遷怒於自家孩子,孩子被無辜遷怒後又只能通過哭鬧發洩等等常見的事情,我想還是有不少父母是有所經歷的。其實,這種因為自己的壞情緒控制不住而遷怒、傷害到自家孩子的現象,便是“踢貓效應”的表現之一。

01什麼是“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自身不滿憤懣的情緒,從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父母的壞情緒會傳染給孩子,在親子相處中,要警惕“踢貓效應”

​來源於這樣一個故事:爸爸在工作上受了氣,回到家指責媽媽做菜不好吃,被指責的媽媽轉頭去訓斥兒子不聽話,兒子忍受不了媽媽的嘮叨,一氣之下摔門而出。路上,兒子發脾氣地踢了一隻小貓,小貓受到驚嚇躥到馬路上,迎面而來的小汽車來不及急剎車,結果發生了一系列的慘劇。

02在親子相處中常見的“踢貓效應”

在親子日常相處中,“踢貓效應”其實並不少見。比如爸爸或者媽媽在工作上遇到煩心事,滿腹鬱悶回到家後,看到孩子正無憂無慮地看電視,因為自己心情不好,便直接斥責孩子只顧看電視而沒有做作業,也沒有耐心詢問孩子是不是做完作業才看電視的。

父母的壞情緒會傳染給孩子,在親子相處中,要警惕“踢貓效應”

孩子被斥責後,帶著情緒做作業,那麼效率和質量也會受到影響。這種微不足道又時常發生的“小事”,相信很多父母回憶起來,肯定會有類似的經歷。那就說明,“踢貓效應”其實早已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03“踢貓效應”引起的不良後果

父母控制不住負面情緒觸發 “踢貓效應”,讓無辜孩子也受到負面情緒的傷害不說,長期以往,孩子因為受到父母負面情緒的感染,自己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實施者。潛意識會覺得,遇事只須暴力解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父母的壞情緒會傳染給孩子,在親子相處中,要警惕“踢貓效應”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日常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甚至亂髮脾氣的不良行為,時刻在給孩子做著壞榜樣。孩子有樣學樣之後容易衝動、亂髮脾氣,都跟父母有著巨大的關係。

04孩子衝動、亂髮脾氣,跟父母也有關係

◆父母性格易怒,暴躁

很多父母自身性格屬於比較容易偏激、易怒、暴躁的類型。當看到孩子做錯事時,無法保持耐心與孩子溝通交流,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甚至是採取打罵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

父母的壞情緒會傳染給孩子,在親子相處中,要警惕“踢貓效應”

◆父母教育方式太過於嚴格

很多父母怕孩子不好管教,或是比較鬆散,所以一般都會採取嚴格的教育方式。通過壓制,使孩子恐懼並屈服。與孩子溝通甚少,不瞭解孩子真正的想法。

◆父母對孩子管控過多

父母因為擔心孩子還小,沒有判斷是非,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對孩子事事包辦,管控孩子的所有,孩子完全沒有自由可言。導致孩子有強烈的被束縛感,並且感覺自己沒有得到尊重和父母的認可,那麼,孩子就容易通過亂髮脾氣釋放、或是發洩自己的情緒。

父母的壞情緒會傳染給孩子,在親子相處中,要警惕“踢貓效應”

父母的情緒在親子日常相處和親子關係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父母保持良好的情緒將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實施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也能更順利。父母如何做到在教育孩子時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呢?

05父母應該怎樣控制壞情緒的蔓延?

☞父母應瞭解壞情緒的危害,並隨時警示自己

其實很多父母都知道,把壞情緒傳染給孩子,對孩子來說傷害是巨大的,但還是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究其原因,便是對壞情緒和“踢貓效應”不夠了解,或者瞭解了也沒有引起重視。如果父母在壞情緒影響孩子前就能想象到孩子難過悲傷的樣子,或許便能控制自己的壞情緒了。

父母的壞情緒會傳染給孩子,在親子相處中,要警惕“踢貓效應”

父母可以在家裡選擇一個地方貼上相關的“提示語”,在自己快要控制不住的時候看一下,緩解內心,從而避免傷害到孩子。

☞與孩子多溝通,瞭解孩子

在孩子犯錯時,第一時間不是指責教育,而是仔細觀察,並與孩子進行溝通,共同找出孩子犯錯的真正原因,然後才對孩子進行指導。在與孩子的溝通中,也能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控制壞情緒。

父母的壞情緒會傳染給孩子,在親子相處中,要警惕“踢貓效應”

☞選擇正確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放任自己發洩情緒

父母要選擇正確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放任自己的壞情緒蔓延,通過打罵孩子發洩情緒是最糟糕的教育方式。適當的懲戒,如讓孩子自我反省等是可以用於輔助教育的,用智慧的教育方式代替打罵,不要讓孩子覺得父母處理事情簡單粗暴,甚至只會暴力解決。

父母的壞情緒會傳染給孩子,在親子相處中,要警惕“踢貓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難免有心情鬱悶、情緒不好的時候,但沒有人有替我們承擔這些負面情緒的義務,孩子更加不可以。因為壞情緒而產生的“踢貓效應”不但會激化矛盾,更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不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父母的壞情緒會傳染給孩子,在親子相處中,要警惕“踢貓效應”

我們不能讓孩子長大的同時,傷害也隨著越來越大。所以,讓我們共同拒絕對孩子進行“踢貓”,共同關愛孩子的心理健康。

今日話題:在日常與孩子的相處中,你有沒有因為控制不住情緒而做出傷害孩子的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