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拔節肥施用技術

一、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內淮北地區小麥生長髮育進程

根據田間調查當前淮北地區小麥生長髮育進入起身拔節期。

小麥拔節肥施用技術

3月12日小麥第一節間長度2-7釐米,第二節間長度7-9釐米,並且已經固定。

小麥拔節肥施用技術


圖中3月12日小麥幼穗發育1釐米,進入二楞期。開始從營養生長為主轉向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並進。

小麥生長髮育的中心是營養和生殖生長並重,3月中旬以後到4月上旬這段時間內小麥生長髮育中心逐步轉向生殖生長__孕穗,即以幼穗和子粒發育為中心。

二、做好氮肥後移技術實施,促進小麥優質高產

拔節孕穗期是小麥長穗長粒的關鍵時期。要保證小麥穗大粒多,管理重點之一就是給小麥追追肥_追拔節肥。這是小麥增產,提高品質的一項重要技術,也叫氮肥後移技術。實施這相技術原因如下。

1、養分消耗大,土壤氮肥不足。

小麥從10月份播種出苗,生長到現在,已經有150天左右,在這麼長時間內小麥經歷了年前和年後兩個分櫱高峰期,從基本苗20-30萬,到莖櫱數70--100多萬,高度60釐米左右,葉片8片左右,葉片面積把地面覆蓋2-3層。這些物質量的積累需要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養分。土壤養分含量的減少,對小麥以後的生長影響加大。

2、氮肥本身特性滿足不了小麥生長髮育後期的需要。

氮肥本身就有揮發性強,釋放快,在土壤中保存難,持效期短(40天左右)等特點,底肥經過150天左右的消耗亟待補充。不然在小麥後來的生長髮育過程中就會表現出明顯的氮肥不足。而此後的氮肥多數恰恰是用來供給小麥穗部和子粒生長髮育的。對增加小麥子粒數、促進子粒飽滿、品質提升都是至關重要的。

三、追拔節肥會不會產生倒伏和貪青晚熟等對高產有影響的副作用。

在和許多農戶講到追拔節肥,不少人當時就說:不管。會倒伏。會貪青晚熟。

其實這時候追肥不會造成小麥倒伏和貪青晚熟。為什麼?

首先看看小麥倒伏的原因。研究證明:小麥倒伏是因為莖基部1-2節伸長超過8釐米或者播種密度過大,生長髮育過旺,導致田間通風透光不良,小麥爭著生長導致莖基部節間細弱而致。此時小麥追肥下部節間生長已經變硬固定,而且此時小麥生長髮育中心已經轉入第三第四節間和幼穗生長髮育,光合作用營養運輸到新的生長髮育中心,很少或者不再供應下部節間,所以這次追肥不會造成倒伏,可以放心實施。

當然針對具體田塊還應該採取具體的應對措施。如播種密度過大,生長髮育過旺,田間通風透光不良田塊,為了防止倒伏,可以採用葉面追肥的方法。比如使用既能防倒伏,又能促進健壯生長的真多安(20.8%稀效矬+甲哌鎓)加磷酸二氫鉀加艾碧特混合噴施葉面。這種追肥方法更合理。

其次是會不會貪青晚熟。什麼是貪青晚熟。應該是指大多數小麥已經成熟,而貪青晚熟的小麥還是一片青綠,甚至大多數小麥已經收割完畢,這一類小麥還沒有成熟,還是青的。追施拔節肥的小麥有可能會晚熟1-2天,而這正是我們所期望的。因為在生產實踐中針對小麥灌漿期小麥灌漿速度的田間調查發現,小麥灌漿高峰期每天千粒重的增加值1-2克,晚熟2天,小麥千粒重可以增加2-4克,相當於增產10%左右。

同時在小麥生長髮育後期氮元素充足,子粒中蛋白質的合成量增加,研究發現能夠提高小麥蛋白質含量1%左右。非常有利於優質小麥生產。

其三從氮肥肥效期看:一般情況下氮肥的肥效期40天左右,就算是4月上旬追肥 ,到小麥成熟的6月上旬,還有60天左右,其肥效早就用完了。

四、小麥拔節期怎樣施肥。

1、施肥時間:

追大量元素肥:從3月中旬開始--4月上旬結束。

追葉面肥:3月上旬_5月上中旬。

2、追肥量:

追大量元素肥。建議使用28-0-5菌動力複合肥每畝10--20公斤。或者尿素10-15公斤。

28-0-5菌動力複合肥除了含有小麥生長髮育需要的氮肥和鉀肥以外,更重要的是含有0.3億/克有益菌,能夠改良培肥土壤,預防小麥根部病害。特別是對近年來小麥發生的根腐病、全蝕病等都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小麥拔節肥施用技術


追葉面追肥:建議使用艾碧特每畝每次500克,兌水5-15公斤均可;或者綠植泉每畝次300克,兌水15公斤。加磷酸二氫鉀每畝次150--200克。葉面追肥一般進行2-3次,比較理想,間隔10天左右。可以和病蟲害防治噴施農藥結合噴施。

艾碧特是一種硫代硫酸鹽緩控釋液態氮,持效期45-60天。肥水比1:1的比例對小麥安全,特別適宜使用無人飛機噴施。

小麥拔節肥施用技術


小麥拔節肥施用技術


小麥拔節肥施用技術

五、根據天氣採取相應措施,落實拔節肥追施。

由於淮北地區在春季降雨相對來說比較少,可以說是春水貴如油。抓住一次降雨機會不容易。多看天氣預報,爭取在降雨前一天或半天把準備好的肥料撒施田間,這樣肥料利用率會高。特別是種植大戶,如果準備不好就會措手不及,機會一晃就過去了。

在大量肥料無法施用時,要及時採取葉面噴施追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