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皇帝之女,唐朝和宋朝公主的擇偶觀有何不同?

根據各種資料統計,唐朝一共有公主208人,宋朝僅有90人。光從數量上講,唐朝公主是宋朝的兩倍多。公主雖是皇帝之女,但她們的婚姻也不能由自己決定,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皇帝的需求。接下來,我們就來對比一下唐宋兩朝的公主,看看她們在擇偶觀上有何不同。唐朝公主的權勢遠遠大於宋朝,但結局卻並不一定比得上宋朝。唐朝和宋朝一樣,駙馬大多出身名門,普通百姓肯定不能尚公主。單從唐朝來講,在唐初駙馬的選擇多是功臣後代。換句話說,唐初的駙馬的先輩大多是跟著唐高祖李淵和李世民打天下的那批人。比如說,我們所熟知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有一半的功臣後代都娶了公主,和皇帝結成了兒女親家。

同為皇帝之女,唐朝和宋朝公主的擇偶觀有何不同?


但是到了高宗和中宗時期,也就是盛唐時期,公主的擇婿對象就成了外戚。比如大名鼎鼎的太平和安樂二公主就先後嫁給了武氏族人。盛唐時期,公主的權勢達到了頂峰,很多都能直接參與朝政。到了中晚唐時期,很多公主又被嫁給武將後人和山東氏族。雖然唐朝公主的擇婿對象一直髮生變化,但駙馬都是出身名門或者自身才華出眾。

同為皇帝之女,唐朝和宋朝公主的擇偶觀有何不同?

宋朝的公主也一樣,皇帝為自己女兒擇婿的時候也大都選擇武將或者是文人。但是唐代有公主和親的現象,而且出現了由“假公主”到“真公主”的階段。宋代雖然積貧積弱,卻沒有皇帝把公主嫁給金國或大理的例子。然而在宋朝末年,靖康之難後,有很多徽欽兩朝的公主被俘虜金國。除此之外,唐宋兩朝的駙馬選擇還有一個明顯的不同。唐朝出現了一門尚多個公主的情況,比如太平公主的第一任丈夫薛紹,他的母親就是唐太宗之女城陽公主。而到了宋代,這種一家娶好幾個公主的現象幾乎已經消失了。宋朝的公主大多都是本本分分,在歷史上也不有名。公主就是公主,無論她們的權勢如何,但肯定不會嫁給普通人。

同為皇帝之女,唐朝和宋朝公主的擇偶觀有何不同?

公主嫁人之後,唐朝和宋朝公主所享受的待遇也不一樣。在唐朝初年,關於公主到底要不要侍奉公婆還引起了一場大爭論。雖然後來明文規定公主要侍奉公婆,但唐朝公主在婚姻生活中仍然享有很大的自主性。像太平和安樂這種權勢很大的公主,根本不能指望她們去侍奉公婆,像普通女子一樣。在唐代還出現了很多公主二嫁或者是三嫁的情況。初唐和盛唐的公主,甚至還會參與政事,有時還會導致整個家族覆滅,典型的就是安樂公主。所以唐朝的名門子弟,大多不願意娶公主,因為一不小先就會掉腦袋,連累整個家族。但到了宋代這一情況就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同為皇帝之女,唐朝和宋朝公主的擇偶觀有何不同?

根據各種資料的記載,宋朝的90位公主之中,二婚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秦國大長公主。雖然歷史上對秦國大長公主的記載不多,但人家的地位卻是很高。秦國大長公主是宋太祖趙匡胤同父同母的親妹妹。大長公主的第一任丈夫米福德英年早逝,一直守寡。直到宋太祖繼位之後,大長公主又嫁給了高懷德。另一個是榮德帝姬。榮德公主更可憐,本來嫁給了大將軍曹晟。靖康之難發生之後,榮德公主被俘虜到了金國,被迫嫁給了金國宗室完顏昌。照這麼來說,宋朝真正二婚的只有秦國長公主一人。

同為皇帝之女,唐朝和宋朝公主的擇偶觀有何不同?

宋朝的公主嫁人之後,也要像普通婦人一樣,要侍奉公婆,做宋朝媳婦該做的事。甚至在丈夫逝世之後,公主也要為駙馬守寡。在唐初,如果公主比駙馬早死,駙馬還要為公主守孝,這一情況之後才有所改變。宋朝的駙馬可是比唐朝駙馬幸福多了,既沒有殺頭之禍,也不用提心吊膽。總而言之,宋朝的公主未出閣之前是公主,嫁人之後就是媳婦。唐朝公主與駙馬之間地位不平等,公主家庭地位高於駙馬。宋朝的公主和駙馬地位是平等的,甚至是低於駙馬的。由此可見,宋朝廷吸取了唐朝公主專權的教訓,對公主多加以限制,不允許她們有過多的權力。在加上,宋朝理學興盛,婦女地位一再降低,這一思想也影響了當時的公主群體。公主出嫁之後,就是普通婦人,也要做普通婦人該做的事,侍奉公婆,不能參與政事。丈夫逝世之後,不能二嫁,也要守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