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交通史話

便捷的交通,對一個地方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和文化發展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江西經濟文化從秦漢至三國兩晉南北朝,逐步發展,至唐宋達到繁盛,並延至明清的狀況,無不與江西有著千里贛江、大庾嶺商道及江西境內大小河道、陸路等所形成的便捷的交通網絡有關。古代交通工具主要是舟船、車馬,道路的首選線路自然也是江河湖泊、河谷平川,因此,江西通過長江、贛江等水道,水陸並進。開闢中原與東南沿海的通道,自然成為歷朝歷代的首選路線。


  秦徵百越,漢拓南疆,都通過贛江水道,這也開闢了過大庾嶺(今梅關)入廣東、後來被稱為京廣古道的大通道。秦時漢初。江西還開通了一條通東閩的大道,古稱贛閩大道。其路線是循信江至鉛山、江山,翻過仙霞嶺,東入甌江至溫州,南人閩江達福州。西漢時,為方便官方往來、商旅販運及軍事之需,從中原至東南沿海開闢了兩條線路:一條是海路,因海路易遇風暴襲擊,木船抵不住風險,一般不走:另一條是取道江西境內700裡贛江的京廣大道或經信江的贛閩大道。到東漢時,江西已基本形成了以豫章郡城南昌為中心的通往各郡的水陸相通、以水為主的道路網骨架,主要路線有:1.豫章郡至南海郡(經新幹、贛縣、大庾嶺,下廣東);2.豫章郡至閩中郡(經信江過仙霞嶺,東下甌江至溫州。南下閩江至福州);3.豫章郡至長沙國(經新幹、宜春至湖南);4.豫章郡至會稽郡(經餘干、信江,經玉山到浙江);5.豫章郡至九江郡(經永修、德安、柴桑,過長江到安徽)。這些跨省大道,隨著經濟交往、軍事行動的需要,各代都有所發展。隨著隋唐大運河的開通、大庾嶺商道的拓展,江西更成為南北東西交通要道,境內虔、吉、洪、江4州已成為南來北往的交通樞紐。隋唐大運河開通後,江西交通形成了新的水陸交通網絡。路線主要有以下幾條:

  一條是京廣大道。它分新老兩路。老路路線是:自長安經漢水、長江到九江,經鄱陽湖到南昌,沿贛江到大餘,轉陸路過梅關去廣東。大運河開通後,該線路又有了新路,即沿大運河南下,經揚州過江西,溯贛江過海關去廣東。隋唐以後形成的新京廣大道是當時溝通南北最繁忙的黃金大道,為使之更為便捷、安全,歷代都有所修繕。如唐張九齡見大庾嶺因長期失修,出現載不容軌、運負於背的狀況,經奏告朝廷獲准後,親率工匠在當地百姓的大力支持下,修成了“坦坦而方互軌,闐闐而走四道”“轉輸以之化勞,高深為之失險”的通道。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南安知軍蔡挺,課民植樹,並在距大餘縣城南25裡處的梅嶺山隘口兩石壁間建起關樓,南刻“嶺南第一關”、北刻“南粵雄關”於樓上。明代南安知府張弼重修關樓,重築從大餘到梅關的25華里驛道,氣勢雄偉。這條整修後的京廣大道“驛傳漕運,高馳旁午,使節朝聖,絡繹不絕”,使偏遠的贛州、大餘也成了“商賈如雲,貨運如雨,萬足踐履。冬無凍土”的繁盛地方。這條道自北向南貫通江西,沿途經過江、洪、吉、虔諸州,同時,也是撫州、袁州、饒州、信州赴京師、去兩廣的必經之路,對江西的發展十分重要。

江西交通史話


  還有一條是贛浙大道。這條道號稱是八省通衢(八省即閩、蜀、贛、湘、兩廣、雲、貴),隋唐以前的路線是從南昌至餘干沿信江到鉛山或廣豐,東下甌江到溫州各地,南入閩江到福州各地;這條路也可從玉山往東,經常山,沿新安江到杭州等地。京杭大運河疏通後,可沿運河到蘇州、揚州,而北上中原,到達開封、北京等地。宋後,京城移到開封、北京,東南各地走這條大道上京的就更多了。這條道上的玉山至常山段,原為便道,坎坷泥濘,路況不好。明清時,百姓捐款,官府督辦,路面方才不斷得到改善。
  另幾條省際通道是:從南昌經豐城、新餘、宜春,經萍鄉插嶺關(原老關)到湖南的;從南昌經餘干、樂平、浮樑到安徽的:通往福建的省際大道。除上面所列贛浙大道外,還有一條是循撫河溯盱江,經廣昌、石城,從寧化進福建的寧都大道。
  宋代,江西的交通已是連荊湖、帶吳越、引江淮、過南海,舟車絡繹,路通四方的江南交通中心。
  元代,江西境內驛傳之快,已達到“朝令夕至、聲聞可達”的程度。
  清代,以南昌為中心的主要驛道、官道、大路及各州縣之間鋪的路,里程達2萬華裡,已是“路網廣被城鄉,交通趨於暢達”。


  便捷的交通給江西生產發展、經濟繁榮、人文昌盛都帶來了積極作用。
  一是江西各地生產的大量糧食、茶葉、紙品、夏布、瓷器、竹木、藥品等農副產品、手工業品及銅、銀、鉛等礦產品,由於交通便利,能及時被運出外銷,有利於促進這些物資的生產,發展江西的經濟;江西短缺的食鹽等能及時被運進,有利於解決人民生活需要。
  二是交通的發展刺激了一些為交通服務的產業的發展。造船就是其中之一。江西河湖眾多,水面遼闊,加之江西林木資源豐富,有條件造船,因此造船業發展既早又快。史載,北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全國各地共有漕船2916艘。其中江西造1130艘。宋代,設在洪、吉、虔、江等州的官府造船場所所產船隻為全國第一。元代,江西是全國3個造船基地之一,設有造船提舉司。到明清,江西造船種類越來越多,一直是全國造船的重要基地。
  三是交通的便利。加上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發展。江西在唐宋時期就出現了商賈如雲的繁盛景象,其後又出現了一支隊伍龐大、活動範圍廣泛的江右商人,這與江西的交通便利有直接聯繫的。
  四是交通的便利,使一些交通要道、港口市鎮迅速發展成為工商業文化中心。唐代,處於京廣大道沿途的江、洪、吉、虔4州已成為全國32個較大的城市,洪州已成為江南的商業都會。明清時,江州成為全國3大茶市(另兩個是漢口、福州)、4大米市(另外3個是長沙、蕪湖、無錫)之一。明代,景德鎮、樟樹鎮、河口鎮、吳城鎮發展成江西4大名鎮。

  五是交通的便利,增加了各方人員的往來,他們不僅帶來了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新信息,還帶來了許多新的思想觀念。所有這一切都有利於促進江西人文事業的發展。南朝以來特別是唐宋以來,江西書院林立,教育興盛。人才輩出就是這一現象的反映。大餘地處五嶺山區,卻被黃庭堅稱為“儒雅之邦。人才湧現”之地,原因之一是梅關乃是京廣通衢之咽喉,人文雅士常來常往。清代,大餘出現戴氏四傑。“一門四進士,叔侄兩宰相”,戴衢亨高中狀元。亦並非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