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人不淑,总看错人怎么办,送你一双识人的慧眼

我们一生中会接触很多人、经历很多人,我们对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会有一个评价,比如:这个人是好人;那个人不错;这个人品不行;那个人水平不行;这个人言过其实爱吹牛;那个人是片儿汤(说话没有准谱)…。

如果问起是如何得出这些结论的,很多人会先是一愣,然后理直气壮的说,当然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得出的判断。谁都不愿被人说成对某人有偏见,有成见,看问题想当然。

遇人不淑,总看错人怎么办,送你一双识人的慧眼

而很多时候,实际情况却让我们大跌眼镜,平时看好的一个人,到了很关键的时候,在你认为他会出手给你支援的时候,却躲躲闪闪;而恰恰相反,你平时私交一般或者并不看好的人,却能慷慨相助。

有的人善于识人,看错的时候少些;有的人却一错再错,总被伤害。

“看错人”,其中的原因很复杂,牵扯到很多具体的情况,但很多时候遇人不淑,是因为我们识人的方法论存在一些问题。

对一个人的认识过程,大致是这么一个过程:第一印象、听其言观其行、共事、得出结论。

而隐含在这些步骤下面的方法是什么呢:分类归类、单一视角观察、信号过滤、情绪左右判断、不完全归纳…

遇人不淑,总看错人怎么办,送你一双识人的慧眼

下面我们具体看看。

1.分类。对身边的人,我们往往会进行归类并贴标签,这样做的好处是省事儿,这是大脑一种偷懒的办法,不用每次具体的选择打交道、应对的方法,而是按照既有的一套办法来执行。分的类会很多,比如:有权利的人,中国人,外国人,有品位的人,值得拉拢的人,没有用的人,无聊的人,软弱的人,惹不起的人等等。而为什么会将某人归于某类,往往来得很简单,有可能就是第一印象,也可能是个别言行。这种分类的调整和改变,往往是遇到某件能让你产生颠覆印象的事情,正如上面所说,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去求助那些你认为靠得住的朋友时,他们的态度可能会促成你改变那些分类。

2.单一视角观察,始终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别人,从来没有考虑对方的视角或立足点。有的领导干部在位多年,秘书对他忠心耿耿,任劳任怨。而一旦领导退休,大权不再,以往恭顺有加的秘书往往换了一副嘴脸,变得冷漠高傲。在位的时候,领导根本没有站在秘书的角度去看自己,不觉得对方对自己的态度是因为自己的地位,反而错认为是自己个人魅力或者是因为自己善待对方换来的回报。

3.情绪左右判断,由于一个人的容貌、举止、说话的方式等导致对TA的好恶,从而影响一个人的判断。或者是由于对方做的某些事情对自己的利益产生了影响,就直接得出对方是一个品质有问题的结论。

4.信号过滤。当你对一个人得出判断结论以后,往往会有一种,“越看越对,越想越对”的感觉。这就是自我证实的过程,你捕捉的例子都是能够证明你结论的,那些不能证明你的结论或者能够反驳你结论的证据,往往被你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你觉得一个人像坏蛋,他的面目都是邪恶的,他的笑是狞笑,他的言语充满欺骗…,也许实际上并非如此。

5.不完全归纳,给你一个四分之三的圆弧,你往往会自动的画出剩下的四分之之一。我们在拥有部分证据的时候,往往会趋向于得出只有在拥有全部证据下才能得出的结论,这就是不完全归纳。但做的几件小事让你觉得舒服的人,不一定能经的起大事的考验。

以上分析了在认识一个人的时候会犯的一些错误,那识人的时候,如何获得一双不被浮云遮望眼的“慧眼”呢?

遇人不淑,总看错人怎么办,送你一双识人的慧眼

两个字:多、变。

多,是要多视角观察,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要尽可能收集更全面的信息,避免基于仅仅有限的证据就得出结论。打个比方,你要想真正听懂《二泉映月》?那你可要跪着听。

另外,相信人的多样性,不要进行简单的归类和贴标签。在恐怖分子的眼里,世界上的人可能就是两类:异教徒和教友。简单的分类导致看问题的单一性,爱憎分明;类别的划分导致了残酷的斗争;肤色的划分造成种族歧视…

变,相信人是会随着时间、境遇发生变化的。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别人。10年前的友人,10年后不一定就是可以托付的人。记得有个很老的电视剧叫《努尔哈赤》,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努尔哈赤年轻的时候,有一次被明朝官兵追杀,一个汉人小伙子把他救了。几十年后,努尔哈赤已成为后金大汗,攻略明朝的城池,杀害汉族百姓。他来到故地,寻找当初救过他的小伙子想要报恩,后来还真找到了。当然,小伙子也变成了老翁。恩人请他喝茶,恩人自己一饮而尽,当努尔哈赤也准备喝下的时候,他手下的一个大臣却抢过去喝下。正当努尔哈赤正为手下人的“无礼”而怒目而视的时候,恩人却已经坐在椅子上溘然长逝了,而那位替饮的大臣也毒发身亡。

几十年前的救命恩人,因为时代、事态、身份、行为的改变,竟然成为索命杀手,这的确让人深思。

人总是会成长,会变化。刻舟求剑,用僵化的眼光去看一个人是非常危险的。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一个人,不被经验左右。

当你左眼看“多”,右眼看“变”时,你就接近拥有一双识人的慧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