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目送》,讀懂人類美好的情感

這兩天剛看完臺灣作家龍應臺的《目送》,讀完之後有著些許的傷感,甚至讀著讀著忍不住掉了眼淚。人這一生,走到了某個階段,總會有不同的憂思,比如父母的老去,親友的離開,生活的不順。

讀懂《目送》,讀懂人類美好的情感


在《目送》裡,龍應臺用溫柔細膩的情感描寫親子間的親密互動,同時身為父母與子女雙重身份的她逐漸明瞭人世中親情的牽絆,不僅是當下的感動,亦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七十四篇散文,七十四個故事,七十四次對話。有親情,有友情,有愛情;有牽掛,有別離,有失落。

每讀完一篇文章,就像是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禮,使人不由得放下書來,認真思考,細細品味。

讀懂《目送》,讀懂人類美好的情感


關於友情,書裡寫到“或許是一個十年不逢的老友。久不通訊,但你記得她在小院裡種的花香,記得它唸詩時哽咽的聲音,記得她在深夜的越洋電話裡談美、談文章、談人生的種種溫情。他,有時是她,時不時來一個電話,電話絮絮講完了,你輕輕放下聽筒,才覺得,這其實是個‘相見亦無事,不來常思君’的電話——什麼事都沒有,扯東扯西,只不過想確認一下你還好,但是一句思念的話都沒有。”

真正的朋友就是這樣,懂得錦上添花,更懂得雪中送炭。他會分享你的喜悅,更會體諒你的難處。

所以真正的友情從不依附於什麼。不依附於你的身份、地位、境況,它在本質上是拒絕功利,拒絕歸屬,拒絕契約,它是獨立人格之間的互相呼應和確認,是心靈的交流,靈魂的碰撞。它使人們獨而不孤,互相解讀自己存在的意義。所謂朋友就是那些使對方活得自在的人。

因此,我特別贊同英國詩人赫巴德的說法:“一個不是我們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君子之交淡如水”。

讀懂《目送》,讀懂人類美好的情感


關於親情,書裡寫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一個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這條路上,來來往往,過客無數,行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有父母,雖無法陪你走完全程,但他們陪你走過的每一段路,經歷過的每一個重要人生關口,一定都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關愛你。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也會有各自的家庭,各自的責任,自己也逐漸成為父母,對於兒女而言我們是港灣,但於我們本身而言,港灣永遠是自己的父母。世界那麼大,能容身之處只是一個小小的家。

夜深人靜時會想,父母百年之後,這天地間最瞭解,最有耐心,最無條件包容你的人離開以後,這層羈絆斷了以後,至少有那麼一段時間,會不會生出浮萍無根的彷徨與無依。會不會在偶爾想要撒嬌,想要發洩,想要傾吐的時候發現少了一個最能撫慰你的地方,少了兩個最為溫暖的人。每每思此,頓覺悵然。

讀懂《目送》,讀懂人類美好的情感


關於愛情,書裡寫到“家,也就是兩個人剛好暫時落腳的地方。可是人會變,生活會變,家也跟著變質。渴望安定時,很多人進入一個家;渴望自由時,很多人又逃離一個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許遇見的是一個渴望自由的人,尋找自由的人也許愛上的是一個尋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變成了一個沒有溫暖、只有壓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涼,但是家可能更寒冷。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能更寂寞。”

關於愛情和婚姻,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搞清楚,弄明白。愛情是兩個人的相互欣賞,而婚姻的意義和影響卻更為深刻。一段高質量的婚姻,對兩個人是相對的,是有助於兩個人格局的提升,性情的改善,層次的昇華。

婚姻最大的魅力在於讓人探索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究竟能達成多麼深度的連接。在一段有營養的婚姻中,最堅韌的紐帶不是愛情,而是兼容和諧的精神世界。因為愛情遲早會在日復一日的熟悉中變得平淡,但深植於內心的認同感才是最珍貴,並且無法被替代。

《目送》這本書,描寫的都是生命歷程中點點滴滴的小事,但這些小事卻飽含著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對生活的理解,對人生的體會。我們會從中找到平凡日子那些我們不易發現的美好情感,從而使得我們對於人生有更加深刻地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