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都这么排斥保险吗?为什么?


部分年轻人并不代表全部年轻人,这是个两面性的问题。

一方面,年轻人排斥的是传统代理人这种“连哄带忽悠“的保险营销模式。年轻人选择保险更注重的是“选择”的权利,所以传统的保险模式,是无法满足现代年轻人的需求的:

无论是复杂的理赔流程以及熟人推荐等传统销售模式始终无法与他们“来电”;传统保险单次高额的付费模式,也跟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格格不入;此外,传统保险代理人所提供的单一保险品种,也无法满足年轻人的实际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发展,信息都公开透明化,年轻人更加乐意通过互联网去了解保险。年轻人追求的是个性化,同样互联网保险也可以做到个性化,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年轻人会选择微信、支付宝、相互宝,甚至是找到专业的理财规划师咨询,挑选合适自己的保险,这也是未来保险行业的一个潮流跟趋势。


小超保保


谁卖保险就一种错误,先说我卖的保险吧,是朋友的老婆找我卖,经长找我卖保险,三天二天,来这样说,那样说好,我很明白,保险就是套路,来我家有俩个月,我没有办法,就说,我没有钱,他说他有,给我办了,2年的,每月交5千5百元,,他帮我交了保费,我也不好意思说别的,后来我才知道,保险公司给他提了百分之30回扣,他拿走了,3万3千元,晚上还请我吃饭,大家了解了解,保险商业险是可以的,他们和传销没什么俩样,他们合法,就是交了费,车险一定要卖,


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98306501


中国的保险还需要法律同行,尤其是保险的销售售后服务。在绝大部分人心目中保险与骗孑是划.等号的。绝大部分人是排斥保险的。保而更险。且销售保险前说的天花乱坠。热情的无微不至,甚至于经常联络感情。一旦买了保险态度是一百八十度转弯说话的语气都不同。我家小孩刚出生,老婆远房嫂子登门推销保险。碍于情面买了。且每年都要买。记得是四年后。保险公司打电话,语气生硬。说喂你家保险到期了。好像我欠他的。本来买时说孩子上高一返回一部分。结果又说二十岁。去找。保险公司没人理你。卖保险的早不在公司了。所以说从心里难以相信保险公司。年轻人排斥。中年人也更排斥这种公司如果不加以法律规范,那就是合法的骗子公司。


咸吃萝卜淡操心了


我个人观点吧,90后结婚有一小宝,房贷现金贷都要还,自己还做生意,缺钱运转,不是排斥保险,主要是觉得保险都不是太专业,像传销一样,而且门槛太低。

亲身经历吧,我身边好多朋友都是卖保险的,还好,怎么怎么推,我宝买了一份,推保险的一上来就是分红,几多年后钱可以全部取出来,试问下,50年后之前的钱还值钱吗,我宝宝刚出生就推平安福,起步都是七八千,随随便便一个保险就是五六千,都是投资行保险,给人觉得买保险还是得买个心性价比的,投资型,分红型的那就算了,理赔少,费用高,买个千把二千的就可以,90后表示买不起。


手机D小吕哥


其实,在中国对保险的偏视和排斥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或许年轻人会更激烈一点,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造成的:一是年轻人的群体特质,二是保险的本质导致,三是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

保险的反人性特质-错配

1.期限的错配

保险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用今天的钱保障明天的事。因为无论你是买意外险还是买重疾险,都不可能今天买,今天就发生那样的话,保险公司也不会进行理赔。也就是说你今天要拿口袋里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去买明天或者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情。想想看这其实是一件比较反人类的设计,首先明天就是一个很飘渺的事情,而明天发生的风险更是水中月,而我今天就要有损失了,是不是感觉很亏?

2.金钱的错配

衣食无忧的生活是每一个人都期望的,但是谁都无法保证这样的日子能有多久,因为我们的一生要面对很多的风险,可能剥夺掉我们衣食无忧的生活,所以保险的意义在于让我们都能够享受比较平均化的生活。举个例子来讲,今天你可以喝酒吃肉,但是你明天就可能因为某个意外而喝西北风,而这个时候保险公司站出来说,今天你也别吃肉喝酒了,就吃馒头算了,把吃肉的钱给我一部分,我保证以后的每一天你有馒头吃。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无奈嘴边的肉太香,放不下来呀。

3.风险的错配

保险公司经营的就是风险,看这件事情发生的概率,原则上讲发生的概率越高,保险费用就越高。比如买一款重疾险,20岁的小伙子和45岁的中年人来买,费用肯定就不一样。但是保险公司不可能给每一个人制定不同的费率,如果这样的话年龄偏大的人保费就太高,可能45岁的中年人要5000元,二十岁的小伙子只要1000元。这样的保险肯定不好卖。所以保险公司会综合算出来一个均衡的价格,这个价格其实是对年轻人是不利的,因为他们得疾病的概率非常小,但是承担的费用很高,超过了实际上应该承担的费用。

年轻人的群体特征

1.风险承受能力更大

以养老保险为例,一般人养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把钱存起来自己养老,另外一种是买养老金保险。这两种形式的区别就是对待风险的承受能力不同,第1种更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自给自足,我今天不交这1万块钱保费,哪怕明天生病住院了,花100万我也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而第2种则更多的依靠社会的力量,我无法承担住院花100万的费用,所以我宁愿稳健一点,今天少花一点。显然作为年轻人更能接受风险承受能力,所以选择第1种的人就会多一些。

2.年轻人的积蓄能力有限

保险的意思人人都该有,但是这是存在于教科书上的说法,现实的情况是,越富有的地区保险意识越强,购买保险的意愿也更强烈。而贫穷的地方今天怎么吃饱饭还是个问题,你让他买保险肯定是不现实的。中国的年轻人虽然说没有穷到这个地步,但是高房价,高物价以及高通货膨胀也让他们压力不小,月光族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中国有一句老话,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如果我现在的生活状态比较好,可以买一部分保险,防止我的生活质量下降,但是如果我现在活得很一般,我还花钱保障什么呢?

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

1.保险的口碑不太好

即便到现在,仍然有不少老百姓认为保险是骗人的。保险业进入中国的市场比较晚,市场接受度也比较低,因此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险都是通过银行来经营销售的,而这种保险产品也是变了性质的,从保障型变成了储蓄型,但是由于市场环境不太好,当时给客户承诺的高收益很多都没有达到,所以保险的口碑一下子就变差了。

2.扭曲的市场销售和产品

直到今天在很多银行大厅内,仍然打着储蓄的信号来卖保险,本来大家保险知识都不够,现在又把保险和存款建立了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后果就是,一旦保险没法达到固定的收益,那在老百姓那里就形成了保险是骗人的这样一种说法。所以现在要想买保障型的保险给客户是很难的,因为大家已经形成了保险,一定要有收益这样的意识。

3.保险销售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保险一定要给到合适的人才有用,但是由于业绩的压力,保险销售人员不分青红皂白的,就是一顿忽悠,有的孩子们骗什么都不懂的老年人。产品一旦卖出去,后续的服务就完全没有,而在销售的过程中,充斥着大量小账回扣等金钱交易和其他交易。

4.保险的设计和服务有待提高

保险条款看不懂,这是很多人的一个共同反应,我国的保险条款的确很复杂。动不动就是几十页的说明书,再加上专业的词汇,根本就不知道要保障的是什么内容。而一旦出了险之后,需要提供各种各样的证明,我见过有一款交通意外的险,当事人出了事,打120去了医院之后才报理赔,后来保险公司竟然拒绝理赔,理由是要在事发现场报警,并且有保险公司指定的医院来接收。这简直是不能再扯了。

所以总结下来说,保险公司要想在大陆开展业务首先要从自身的条款和服务做起。而作为年轻人,如果单位没有配足够的保险,选择几款合适自己的保险产品也是十分必要的。


四大财子


保险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存在了几百年,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我们中华大地,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明知保险是个好东西,仍可能会产生保险骗人的感觉。到底是为什么?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1. 与其他服务或产品不同,保险是后验式服务。人们购买一件商品,或者消费某种服务,通常是当场可以体验,或很快就能体验。保险不是,特别是保障型产品,由于发生保险事故的可能性比较低,可能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发生,甚至在保险期间内不会发生,消费者直观体验较晚,甚至没有直观体验;即使是储蓄型保险,到投保人真正感受到复利的威力,通常也需要十几二十年以上的时间。


实际上,投保人通过缴纳保险费,将对应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不管是否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承担该风险的服务已经提供,只是投保人不一定能直观感受得到。


2. 对于好的服务或产品,消费者体验愉悦,会推荐给他人,而保险则不一定。我们想象一位投保终身重疾的人士,每年交2万元保费,在交到第10年的时候,罹患了合同约定的重大疾病,获得了100万元重疾保险金。按理说,交了20万,拿回100万,得到了老百姓认为的保险服务,但在罹患重疾的状态下,TA会愉悦吗?有的保险公司非要客户或家人送个锦旗,拍个照,大家看客户脸上有笑容吗?所以,即使拿了理赔款的客户,也不一定会去宣传。


3. 保险条款篇幅长,且复杂,投保人容易产生理解偏差。想必大家都见过保险条款,如果没有的话,可以进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www.iachina.cn),点击菜单栏上“保险产品”的“人身险产品信息库”子菜单,通过消费者查询入口,随便查一款重大疾病保险(产品类别选择示例见下图),打开PDF版本的条款看一下,至少20页,能完整读完已经是少数,能完全理解更是世上少见。一旦出现理解偏差,投保人以为能赔的却没有赔到,自然就会有受骗的感觉。


温馨提醒:以后遇到业务员推荐保险,如果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但业务员未能提供保险条款,可以通过上述网站查阅。


4. 保险销售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其中“无知者”很多,“无良者”也不少。由于保险代理资格获得门槛较低(目前要求是高中毕业,以前更低),而保险产品又非常复杂,使得销售人员对所销售商品的了解并不全面,甚至有错误的理解,传递到客户那里就是欺骗。更为不幸的是,正是因为保险产品的复杂性,成为了无良骗子们极佳的道具,遭殃的就是那些相信他们的人。


大家看了以后请不要绝望,保险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时间,行业正在努力。我自己能做的,一是通过写文章、拍视频告诉消费者真实的东西,以倒逼保险业务员提升自身素质;二是带队与优秀善良的同仁们一道,在一线为消费者提供保险中介服务;三是与华博精算的合伙人们一起,为保险从业人员提供专业培训,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王晓波频道


实际我们国家的保险公司它与银行有 相似的地方。看似钱放在那里很保险,实际由于蛀虫的存在实际不保险。我们的损失怎么弄也追不回来。

一个企业得有宣传员,就是卖保险的,所以说门槛特低,没文化也行,但这些人特别是推销保险有相同的套路诅咒式。但她们的目的也是为了钱,为了提成,为了养家。她们如同上了贼船下不来了,你走了,你以前的业务提成你就不想要了。

再有就条款,很多的是霸王条款,很多的是隐性条款,很多的是说的与做的不一样的条款,所以很多人得不到补偿,名声就坏了。

巨大的提成,在加上赔款,再加上经营不善,投资不准,加上腐败,最后也许还倒闭呢!

年轻人有压力,他们没有那么多富裕钱,有时候已经有医疗保险了,就不想和她们喘气了,所以说很多人都远离她们,有的上了退了拿不回多少钱,所以她们有时候像瘟神一样。这些话不能在朋友圈里说,因为很多人就是跑保险的,宁拆十座庙,也不在人家饭碗面前去吐痰!这句话是我编的。但我们只给女儿上了两样保险!


快乐的多多


总结大概有以下原因:

第一,身体本处于一个表面健康期(身体内部是否健是无法用眼观来判定),所以不接受健康风险的警示。

第二,刚步入社会,一般情况下自己的劳动收入不高。在支付完一些正常的衣,食,住,行后,可自由支配的结余低,另外再加上年轻人的社交丰富,甚至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让他们再额外支出一笔钱去购买一个没有体验感的东西,他们认为已经远远超出经济承受能力范围。

第三,很多年轻人都是刚步入社会未成家,他们的经历中还没有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平时还有生活支出。内心的家庭责任感还未深深的建立,无法去感想一个意外,一场疾病对一个家庭经济的摧残。所以也就不会去接触保险来规僻这种为家庭经济风险。

第四,现在年轻人父母的年纪应该也就是40-50岁左右。正搭上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般在年轻人刚出生时多多少少都配置了一定的保险产品。所以在潜意识中年轻人都认为自己已经有保险了,再买不买无所谓。

......等等的原因造成吧。


范范谈保险与理财


保险这个问题得看每个人的想法,不能以偏概全,谈谈我个人的观点,说到钱这个话题就不得不提下通胀这个概念了,比如10年 20年前的10000元和现在的10000元有没有区别,那现在的10000元和10年20年后的10000元又有没有区别,如果说买保险为了防老我是不建议去买的,在我的概念里保险是定额的,不知道对不对哦,就是我买的时候就规定了没几年我可以拿多少钱,保险合同里不会把通胀这个概念算进去,现在基本都有社保的,而且社保基本都是每年会加的,有了社保今后的养老应该是会有一个基本保障的,所以养老型基金我是不太建议去买的,那其他一些比如大病的医疗保险我还是觉得看自身情况还是有必要给自己一份保障的,毕竟现在中国的医疗制度还不够完善,医疗成本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负担得起的,还是视自身的家庭财产情况来定夺


上海额小爷叔


年轻人并不排斥保险。

也不愿意去保险。

但上了些年纪的很多人排斥。

我有几种原因:

一、年轻人在生活和未来规划上,并没有去考虑实质需求,他们注重当下,并不会去看几年后的事,就连车险,要不是强制,很多人也不会买。

二、年轻人对保险不感冒,因还没到当作主,上有老下有小的扛肩阶段,身体各方面,基本不去考虑。倒是非常在意手上的钱今天怎么花,明天花哪,存钱?把钱去买未知数?他们才不会做。

三、对保险状态,常常从各种媒体中知道各种各样不好的现状,套路,让他们不想去碰,也觉得无须。

四、对于上了年纪的,很明白保险的意义和内情,可能买些,也可能呆于情面,对于有些特殊的人是买份心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