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商幫的往事

北宋時期江西人口446萬,佔全國總人口的l0%.而到了元代初期就達到1400萬,佔總人口的20.2%。因人稠而地窄,贛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尋找生存空間。


  “一個包袱一把傘,跑到天下當老闆”。從唐代開始,江西人便開始了外出經商的傳統。他們的形象經常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鹽商婦》,馮夢龍的短篇小說《醒世恆言》和張應俞的《杜騙新書》。古代江西商人之多,活動範圍之廣,有如時下的溫州人,經商成了他們的文化。
  北宋時期,江右商幫漸成規模。江西有江南糧倉之美稱,物產豐富。明清時期,江右商幫正式得名並稱雄於世,其時,貿易依靠水上通道。在豐富的物資保證下,江右商幫利用運河一長江一贛江一北江這一通道,將生意做得風生水起。3000多公里水上通道,有三分之一在江西境內。

江右商幫的往事


  很明顯,江右商幫在國內,甚至國際貿易中都處於極為有利的地位。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贛地,緊抓歷史機遇,盡情展示贛人的才智。宋代江西布商陳泰將資金預先送到種麻、織布的農民手中,再收購他們的布匹產品.這種既扶農又壟斷貨源的經營方式放之現代也不過時。
  “無論秦蜀齊楚閩粵,視若比鄰”“牽車者遍都大邑,遠逾黔滇不憚”,這是江右商幫勇闖天下,艱苦創業的真實寫照。經商,在贛地蔚然成風。由是,湖廣“無江西商人不成市”;江蘇“三日不見贛糧船,市上就要鬧糧荒”;雲貴川“非江右商賈僑居之,則不成其地”。“瓷都”景德鎮,名副其實而名揚萬里;樟樹無藥,競成“藥都”,有“藥不過樟樹不靈”一說。
  江右商幫的足跡也跨出了國門.發展成當時的“跨國公司”。歐陽修後裔歐陽雲臺在日本經商,成為富豪;印尼的三寶壟大覺寺內供奉許遜真君的銅像,這是當地的江右商幫集資所為;饒州人程復幾代人為琉球國重臣,推廣儒學,開發航運,使之成為海上貿易中心;豐城人楊永清帶領大批贛籍商人來到東南亞,把萬壽宮建在了新加坡、菲律賓。


  江右商人在外無不奉行忠、信、孝、悌,這是江右商幫賴以生存發展的不二法門。利馬竇在他的《雜記》中多次提到江西商人講信用,他們不賣假貨、劣貨,不抬高物價、欺行霸市。他們具有儒商風範,賈德是江右商幫家規、族規、幫規的重要內容。
  臨川張氏兄弟往漢口販賣紙業,一次,從漢口賣紙歸來,發現貨主多給了100兩銀子。他們認為:此乃非分之財,應還之。遂將貨主多給的100兩銀子全部買了紙,攜往漢口,貨主深感欽佩,他們之間的貿易往來從此更加誠信。
  與晉商、徽商不同的是,江右商幫龐大到大規模移民的程度。他們富則為商,負販行天下:巧則為工,挾技藝以售四方。整個明代有近千萬江西人移居“趾相錯,踵相接”的湖廣地區,即是古時所謂的“江西填湖廣”。據說“江西老表”的稱號就是這麼來的。
  “江西填湖廣”後面還有一句“湖廣填四川”。更多的江右商人又從湖廣向大西南地區進發。來到川東地區及成都平原。有意思的是,他們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經商致富後,定居下來,入鄉隨俗,融進了當地民族。有的居然成了土司、酋長。在清代“改土歸流”時被清政府“打假”,大批江右商人出身的土司被強行遷回原籍。

  江右商幫開創的業績,說明江西人思想開化,並不守舊。他們不僅會讀書,也知道“富貴不必詩書”的道理,知道讀書不是唯一的生存途徑。
  江右商幫的文化偶像許遜,成就了江右商幫,卻在某種意義上又使江右商幫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生意場上,貴在誠信。誠信是許遜信仰的核心之一,江右商人無疑是恪守的,生意由此越做越大。這是儒家的人世。而道家的出世,又使得江右商幫得不到極致的發展。他們滿足於現狀,正所謂“良田萬頃,一日止食米一升,大廈千間,一夜止眠地八尺”。這也是許遜的信仰核心之一。在此信仰下,江右商人小富即安,沒有野心。他們不像徽商那樣坐擁巨資,也不像晉商那樣經營壟斷行業,更不像後來出現的浙商那樣是中國近代資本的源頭。
  它的輝煌在500年後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