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孙膑,谁君子谁小人,你真的看懂了么?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阳谋堪称经典。

一,围魏救赵。

二,金刀计。

三,推恩令。

庞涓、孙膑,谁君子谁小人,你真的看懂了么?


也有历史爱好者称此三计不可破,称为史上前三的阳谋,也不为过,作者深以为然,而围魏救赵的献计者——孙膑,正好与商鞅是同时代人,所以讲完商鞅之后,今天咱们聊一聊庞涓孙膑。

庞涓孙膑的故事,早些年已经被影视作品拍烂了,但内容全部都出自《资治通鉴》,在影视作品里,孙膑的设定永远是智慧的,似乎都有点按照诸葛亮的意思在拍,而庞涓永远都是一个奸诈小人,作者今天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给庞涓洗白!

庞涓、孙膑,谁君子谁小人,你真的看懂了么?


写到这里可能有看官要嘲笑作者,洗的白么?作者想说,不试试怎么知道?之前讲过礼坏乐崩之后,就只剩下战了,所以叫战国。也就是说战国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可以站在德道至高点上批判任何人,在这个背景下,咱们可以聊一聊,庞涓孙膑。

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仕魏为将军,自以能不及孙膑,乃召之。至,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之,欲使终身废弃——《资治通鉴》

庞涓、孙膑,谁君子谁小人,你真的看懂了么?


这什么意思?话说俩人师承鬼谷子,庞涓在魏国当将军,觉得自己比不上孙膑,然后把孙膑或抓或骗到魏国,设计断其足,刺其面,想让他一辈子都没人愿意用他。这里就出现了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杀了孙膑?

这段话去掉语气词后,是不是这个意思?庞涓孙膑是师兄弟,庞涓当官,孙膑也来,后犯了法,被断足刺面?

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者。齐使者窃载与之齐。田忌善而客待之,进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于是威王谋救赵,以孙膑为将,辞以刑馀之人不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这段话只有一个意思,断足刺面是不影响被重用的!

庞涓、孙膑,谁君子谁小人,你真的看懂了么?


明白了么?如果是为了不让孙膑被重要,断足刺面都是没用的,如果庞涓是因为嫉妒孙膑才华陷害于他,那他做的都是无用功!可能么?咱们继续往下看!

孙膑到了齐国做军师出的第一计就是千古第一阳谋——围魏救赵。可是啊,衮衮诸公,围魏救赵赌的是什么?赌的是功敌之必救!那为什么庞涓宁可战败也要回兵去救魏国国都呢?

这里必须插两件故事,一个是宋末元初,蒙古诸王叛乱,忽必烈没有回兵平叛,而是挥军南下,打下了大元朝一百年的锦绣河山。另一个是袁崇焕之死,崇祯初登帝位,重用袁崇焕,而袁崇焕却引着清兵一路围了北京城,差点提前忘了大明朝。

庞涓、孙膑,谁君子谁小人,你真的看懂了么?


说了两个故事,只想说明一个问题,围魏救赵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庞涓必须救魏都,庞涓为什么必须救魏都,因为他主子在魏都。孙膑此计赌的就是庞涓忠君之心!

孙膑到齐国献的第二计——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庞涓伐韩,韩向齐国求救。齐王问手下该怎么办,

邹忌说,不如不救。(一代名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田忌说,不救的话,韩国就完了,唇亡齿寒,不如早救(田忌赛马那个田忌)

庞涓、孙膑,谁君子谁小人,你真的看懂了么?


孙膑说,不如先让他们打着,等韩国快王国了,咱们再去! 这样的话魏国疲惫之兵,就打不过咱们了,韩国也不敢说啥,只能千恩万谢咱们。

司马光为什么要对比三个人各自的话?衮衮诸公,咱们细细的品一品,孙膑这个计策称得上好计策么?称得上,但是只有他想得出来么? 作者大言不惭的说一句,这是一个没读过书的八旬老农都能想到的办法!也许有人会问,既然人人都知道的办法,那为什么邹忌,田忌,不说?是他们傻么?齐王用两个傻子当国之柱石?因为田忌,邹忌是君子啊,这等小人之言怎么能出自他二人之口?

这说明孙膑就是个小人啊!诸君如果不信,不妨在想想那个耳熟能详的田忌赛马,说好的,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而孙膑出的计策是什么?

庞涓、孙膑,谁君子谁小人,你真的看懂了么?


这还说明不了问题么?赛个马而已,就像咱们打个麻将,都个地主,是为了赢么?就是为了开心,而孙膑这样一个人,连玩个游戏,都要斤斤计较,为了赢不择手段,他不是小人,熟是?

再看孙膑最后一计,计杀庞涓!内容无非是造假,但行军打仗,使诈无可厚非。可为何庞涓自刎之前要大喝一声“遂成竖子之名!”这句话其实争议很大,诸君细品,竖子,竖子,一个看不起人的称呼,如果庞涓真的一早就认为孙膑,才华胜于自己,为何临死前要称其为竖子?

遂成竖子之名,言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我怎么会败给他?明白了么,庞涓从来都没把孙膑当回事过,既然从来都没把孙膑当回事,为什么又要招来孙膑断其足,刺其面?

庞涓、孙膑,谁君子谁小人,你真的看懂了么?


作者一直在说,看待历史一定要公平公正,用结果推过程可能会更接近真相,咱们不妨推一推这个故事。

孙膑——小人——在魏国被断足,刺面。——投奔齐国——计杀庞涓。

庞涓——忠君——在魏国当将军——替魏国打仗——被孙膑计杀——至死都看不起孙膑。

简单明了,故事的正反面角色就出在一个是魏国将军,一个在魏国被断则刺面上了。而能证明庞涓是反面人物的证明只有司马光的一句心理描写——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仕魏为将军,自以能不及孙膑,乃召之。至,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之,欲使终身废弃。

庞涓、孙膑,谁君子谁小人,你真的看懂了么?


自以能不及,却至死没有看得起孙膑,矛盾么?矛盾,这个故事的正反主角是不成立的,今日作者在此给庞涓洗白,虽人微言轻,但这是一个开明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以上就是作者的想法和看法。

至于孙膑之残,基本确定是孙膑自己作妖作得,无奈影视作品对人影响太大,再也无法改变世人的看法,而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就是在警示世人,他很难把一个失败者写得光明正大,但读史一定有读出弦外之音,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哪怕错了也没关系,若诸君喜欢历史,喜欢《资治通鉴》不妨关注作者,作者将以年单位,陪诸君读一读,这千古奇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