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食品升級、預製菜崛起、餐飲行業重構…預見疫情後新“食”代

在我們所處的時代,吃變得非常複雜。為了應對一日三餐,我們想了很多辦法。圍繞吃,也誕生了許多商業模式。其中比較有中國特色的,要屬站在移動互聯網肩膀上成長起來的外賣生意。

疫情期間,吃是如何被疫情影響的?因為線下餐飲受挫,我們多少都進了廚房小試身手;為了買菜,我們可能都下載了好多生鮮電商 APP 最後刪得只剩最合我們心意的一兩個;點不了外賣,我們也可能對著新生代「方便麵」們大快朵頤,然後驚訝於它們早已不是化學添加劑的集合。這些發生於疫情期間的關於吃的事實,也在重新塑造生鮮、餐飲、食品市場的新格局。因為在外賣、堂食、在家做飯和吃方便食品這些關於吃的場景裡,一個場景的增加,就意味著其他場景的減少。

這是一種博弈。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

  • 為什麼說疫情之後生鮮新零售會回落得較快?最後會剩下誰,它們有什麼特徵?
  • 預製菜可能會借勢而起,它會成為美團和阿里的新戰場嗎?
  • 為什麼說西貝、海底撈這些眼下受傷嚴重的餐飲企業,疫情之後反而可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變成新物種?餐飲業中會誕生「小米」一樣的企業嗎?
  • 為什麼方便、健康的飲食解決方案,會迎來一波新增長?
  • 我們還將介紹一家餐飲供應鏈品牌如何在疫情期間逆勢增長。

經過這一段時間跟行業專家、創業者的交流,我們先分享幾個觀點:

  • 現在大家普遍認為是「黑馬」的生鮮新零售,在疫情過後,會快速回落,加速淘汰。最後剩下的,會是能夠打通線上線下的、全品類、全場景零售平臺。
  • 如果用戶近期在家做菜所獲得的幸福感和價值感能延續下去,那些想要做飯但又忙碌的年輕人需要找到能夠平衡味道、時間、效率的解決方案。這就是預製菜或者半成品品類的機會。不論最後它更像食品還是更像餐飲,入口之爭,將可能引發巨頭之間的火拼。
  • 西貝、海底撈這類餐飲企業儘管短期受到嚴重影響。但長期看,因為它們有足夠大的門店網絡,足夠強的品牌力和供應鏈能力,如果補強了線上的能力,就可能直達消費者,甚至變成餐飲業中的「小米」:
    既是產品,也是品牌;直達用戶,過半的銷量由自有渠道完成;而且,它既賣自有產品,也賣別人的產品。
  • 健康、方便類食品將迎來新的發展拐點。餐飲行業和食品行業正在發生新的交集。

希望能帶來新的思考角度,歡迎你在文末分享關於「吃」的見解。

◀◀ 1 ▶▶▶

純線上的生鮮平臺加速淘汰

先提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生鮮的爆發增長顯然是由於幾乎所有人都宅在家做飯造成,問題是大家恢復工作之後會如何?」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我們傾向於認為,疫情之後,生鮮會回落得比較快,特別是生鮮電商會加速淘汰。


根據中信建投研究發展部提供的數據,2017年中國的生鮮銷售規模為4.72萬億。在生鮮交易中,線上及線下零售佔到47%,大約為2.21萬億,餐飲服務佔到32%,另外21%被ToB分走,服務於各類企業/機構。我們可以粗略地理解為,接近一半的用餐需求被家庭解決了,接近3成的用餐需求被餐飲機構承接。

疫情期間,線下餐飲基本停擺,本來應該被餐飲機構消化的、佔比 30% 的生鮮需求,幾乎全部挪進了家庭,通過生鮮採購、在家做飯來承接。

這能解釋為什麼所有生鮮平臺在疫情期間都生意很好,因為需求突然大量轉移,出現了嚴重的供不應求,所以用戶使用了幾乎知道的所有 APP 來嘗試搶菜。這一波高潮發生的原因,也為疫情之後激烈的「淘汰賽」埋下了種子。

關於高增長,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可能同樣是3-5倍的增長,傳統商超的增長是基於往年春節都開業的高基數,而生鮮電商平臺的增長則是相對於去年同期的低基數。這兩類平臺的絕對GMV相差很大。

具體而言,按照近期受益程度來看,排在前頭的要屬盒馬鮮生和京東這類平臺。

盒馬鮮生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在線上線下全面發力,它在春節期間正常營業,供應鏈充足,也瞭解用戶喜好。

京東也一樣,在疫情期間,當其他平臺受物流所困,京東再一次體現出了自有物流體系的可控與高效。

其次受益的,是有供應鏈積累、已形成良好品牌,並且提早發力線上的傳統商超。

它們擁有全品類的供應鏈,並且原來在春節也持續營業,從人員到存貨的充足度都遠超純線上平臺。疫情期間,無論年輕人還是父母老人,如果出門,可能唯一要去的地方就是超市。

中信建投提供的數據顯示:物美超市平日每天菜量約700噸,春節期間出現3倍增長;春節期間,永輝生活蔬菜備貨20萬份以上,是平時的3倍;同樣的,大潤發門店商品採購量同比增長4-5倍。

接下來受益的,是臨時上線到家業務的傳統商超。據商業觀察家報道,步步高超市僅僅用了48小時,就正式上線「小步到家」業務。2020年1月,步步高超市銷售收入同比增長43%,線上到家業務環比增長3倍,平均客單價超過120元。

疫情過後,用戶通過線上採購生鮮的行為習慣可能會留存。

它的長期影響是,倒逼線下商超便利店進一步線上化,也考驗全品類供應鏈能力,競爭和淘汰也會因此大幅加劇,與此同時,它倒逼用戶成熟,變得更加挑剔,品牌化集中度大幅提高。


因此,近期名聲大躁的生鮮電商平臺,經歷了小高潮之後,最後會加速洗牌,最後只剩下少數幾個。


一個理由是,疫情過後,當全民不再都去搶菜,C 端的生鮮採購的總量和頻次會大幅下降。


迴歸職場的上班族們,大抵沒那麼多時間買菜做飯了,下館子或者吃外賣的量會上升。


對家庭主婦而言,家人上班、孩子開學之後,她們也不一定每頓都做那麼多飯了,購買生鮮的頻率和總量也會下降。


老年人可能又回到農貿市場和超市了。線上購買生鮮儘管方便,但去線下買菜順帶遛彎,是他們的典型生活方式。不過,當老年人疫情期間發現身邊的商超也能配送了,可能會讓超市把米麵糧油這些拎不動的東西送到家。


生鮮新零售會加速淘汰的另一個原因是,用戶都在成熟,在體驗各種線上買菜平臺的過程中,用戶一次次付出認知成本,他們肯定知道誰的貨最足,誰的價格最合適,誰的配送速度最快。


◀◀ 6 ▶▶▶

案例分析:信良記的逆勢增長


成立於2016年的信良記是一家餐飲供應鏈品牌,主要產品是冷凍小龍蝦、巴沙魚、魚頭、蝸牛等水產品。


它的樣本意義是,受到疫情影響後,信良記從危中找到「轉機」,然後迅速調整業務,找到新的增長點。它的焦灼與困境、果決與調整,可能也是很多創業企業在疫情下的樣子。


疫情爆發之前,峰瑞已投企業信良記主要服務於B端餐飲企業。在餐飲受疫情衝擊的情況下,B端餐飲企業的生意大打折扣,信良記也面臨著很大的風險,庫存壓力很大。


用創始人的話,「如果2月底疫情能夠控制就還好,如果持續到5月就不太敢生產」。


看到預製菜冒頭的趨勢之後,信良記及時轉變了策略,開始直接面向C端用戶,在各大平臺上線了經過清洗及調味處理的小龍蝦。用戶只需要通過炒鍋加熱或者微波加熱幾分鐘,就能享用一盤美味的小龍蝦。


從2020年2月7日到17日,信良記在C端的日銷增長超過10倍,從8萬漲到近百萬。


信良記能逆勢增長的關鍵在於,它們所掌握的食品工業技術以及對產品的打磨。


信良記通過「秒凍鎖鮮」技術,將食品在-196℃的低溫中,進行極速冷凍,鎖住食品原有水分,使加工後的小龍蝦的口感與品質更接近活蝦。


在風味方面,信良記成立了亞洲美食聯合研究中心,由著名的徐氏鹽幫菜第三代傳承人、中國烹飪大師徐伯春先生坐鎮。


當然,從底層設施來看,信良記的小龍蝦能夠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快速送達至全國,與冷鏈技術的進步與成本下降密不可分。


我們看好信良記的轉型。轉型後,它實現了由一個主體完成從生產、加工到品牌,既有ToB 有ToC業務的閉環,是我們觀察到的為數不多掌握全鏈條的食品企業。


本篇總結


1,餐飲業本身通過多渠道經營、拓展銷售場景來提升效率,與餐飲業逐漸食品工業化,這兩種業態同時存在並交錯發展。


2,疫情讓方便類食品、預製品的崛起迎來了發展拐點。繼餃子和包子之後,餐飲和食品行業再一次發生了可能的重要交集。


3,未來餐飲業可能出現「小米」一樣的企業:既是產品,也是品牌;直達用戶,過半的銷量由自有渠道完成;而且,它既賣自有產品,也賣別人的產品。


4,疫情結束之後,生鮮回落較快,餐飲行業會經歷短期報復性消費,之後用戶在飲食上會有更強的健康意識。因此,健康類食品將迎來新一波增長。

5,經歷疫情,生鮮、餐飲、食品等零售行業對在線化、數據化的重視程度都會遠超從前。

今日思考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關於「吃」這件事,你在疫情期間,看到了哪些新機會。

來源:峰瑞資本(id:freesvc)

-end-

歡迎關注 ,每天分享餐飲創新案例、工具、方法,諮詢專家給你的企業運營把關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