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顧 ·高金E講堂|左手戰疫,右手復產:中國經濟與企業如何從“失序”到“有序”

直播回顧 ·高金E講堂|左手戰疫,右手復產:中國經濟與企業如何從“失序”到“有序”

近日,高金E講堂首期直播——左手戰疫,右手復產:中國經濟與企業如何從“失序”到“有序”圓滿結束,多個國內知名財經平臺同步聯合呈現,引發廣泛參與和討論。

SAIF會計學教授、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聯席院長李峰教授,攜手秦朔朋友圈創始人、中國商業文明研究中心發起人、SAIF全球商業領袖學者項目學員、SAIF金融EMBA項目校友秦朔先生,共同探討了中國經濟與企業如何在疫情的衝擊下增強韌性,危中尋機,同時也解答了疫情之下大家關注的諸多問題。

直播回顾 ·高金E讲堂|左手战疫,右手复产:中国经济与企业如何从“失序”到“有序”
直播回顾 ·高金E讲堂|左手战疫,右手复产:中国经济与企业如何从“失序”到“有序”直播回顾 ·高金E讲堂|左手战疫,右手复产:中国经济与企业如何从“失序”到“有序”
直播回顾 ·高金E讲堂|左手战疫,右手复产:中国经济与企业如何从“失序”到“有序”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以 下 為 直 播 實 錄:

PART.1

中國宏觀經濟所受影響

李峰:大家晚上好!歡迎大家來到上海高級金融學院E講堂

,今天的直播,我們將圍繞目前疫情對經濟和企業帶來的影響做一些探討。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看來至少跟非典有五個不一樣的地方:

首先是中國經濟當前的增長速度不同。2003年,中國GDP增長10%左右。當時剛剛加入WTO,全球貿易、人口紅利剛剛開啟,經濟進入加速增長階段。儘管從10%降到9%左右,但疫情一結束,增長恢復非常快。2020年的今天,中國的經濟環境已經不一樣了,增速從10%下降到6%,同時面臨著人口老齡化、中美貿易摩擦等等壓力。所以如果受到這麼大疫情衝擊,是否能夠非常快地從GDP的負影響恢復過來,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第二方面的區別是產業結構。類似於肺炎疫情或非典這樣的疫情,受制於其傳染性,受影響最大是第三產業,包括旅遊業、交通運輸、服務業等等。2003年中國大概有41%的GDP來自於第三產業,但這個數字到2019年已經增加至53%。由於經濟結構的變化,產業結構從以製造業和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為主轉向以第三產業為主,這次肺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可能會遠大於2003年。

第三個大的區別是在全球化趨勢下,中國經濟內部的關聯度比2003年大幅上升。從亞當斯密開始就講專業分工、提高效率,這在現代經濟裡面提高到極致。如今,我們產業鏈的長度和深度已經遠遠超過17年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經濟受到一定外部衝擊,供應鏈出現問題的話,影響會非常多。

第四方面是全中國人口流動性較17年前增加了數倍。2003年中國鐵路加民航客運總量是11億,受益於高鐵的崛起,2018年變成40億。所以人口流動性大大增加,對疫情的防控以及復工後的傳染控制帶來很大挑戰。

最後一方面,涉及到病毒本身。各種跡象表明,新冠狀病毒雖然致死率比非典小很多,但比普通流感高出10-20倍,同時它的傳染率近似於流感,最可怕的是無症狀攜帶者也可能具有傳染性。所以,這也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這五點綜合起來,很多專家的判斷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GDP的衝擊應該會遠大於2003年。

那麼,從GDP的角度,要如何分析這次疫情對全國經濟總的影響呢?這本質取決於對疫情發展趨勢的判斷,這並不是單純經濟學的話題,而是一個涉及到醫學、流行病學或者公共衛生的話題。因此,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包括中國金融研究院專門成立了課題組來研究這次疫情對於GDP的影響處於什麼範圍。如果考慮到去年GDP增長是6.1%的話,本次疫情對中國宏觀經濟影響是非常大的,最極端的情況,我們悲觀點判斷大概會下降三個百分點。當然,這都取決於接下來疫情的控制和復工的程度。

為了更加細緻,我們針對廣大校友做了問卷調研,瞭解疫情對金融和實體行業的影響,這裡也再次感謝參與問卷調研填寫的校友。有效問卷438份,民營佔一半,國有和外資佔另外一半。金融業佔比57%,非金融佔43%。大概五到六成金融業,四成非金融行業。金融業裡面銀行佔比15%,證券業包括公募基金佔30%;非金融業佔比43%,裡面涵蓋17個細分行業。

基於這個調研數據,中國金融研究院的課題組判斷了這次疫情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總的結論跟我們剛才模型推演非常接近,超過80%受訪校友都認為這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嚴重或者非常嚴重。同時,我們也看到,認為疫情對全國有非常嚴重影響的實體企業受訪者要多於金融機構受訪者。同樣的道理,民企的受訪者相對於外企和國企受訪者來說,對這次疫情的判斷都更加嚴峻,這也和大家預期基本吻合。

總的來說,不管從模型推演還是從問卷調研,結果都顯示這次疫情對全國經濟影響非常大。

PART.2

從行業和企業的層面,分析疫情的影響

接下來我們從綜觀或者微觀層面來看看,疫情對受訪者所在行業和企業各有什麼影響。對行業來說,約65%的非金融機構受訪者認為他們企業會受到非常嚴重影響,遠遠高於30%金融機構的受訪者。所以,從行業分類來說,這次疫情對於實體企業打擊是非常大的。金融機構由於種種原因,這次受影響相對可控。

數據表明,對於不同性質的企業,疫情對實體企業的影響其實是對民營超過外資,超過國企。不管是影響非常嚴重還是影響嚴重這兩個類別,我們都看出來民營機構受影響大於外資或者國企。從復工延遲時間來看,延遲一個月以上的復工的比例也是民營企業大於外資企業大於國企。因此把這兩個信息綜合起來,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分析,民營非金融機構企業在這次疫情當中受衝擊是最嚴重的。

對於金融業中的各個子行業,我們對250位受訪金融業校友做的數據統計,受影響最大的前三位是銀行、信託和私募股權基金。銀行業受影響非常大,由於不良率,由於受疫情影響會有直接的上升;受影響最小的是保險和證券,事實上保險公司可能從長遠來看是一個利多,由於疫情可能引發對於保險產品的需求;證券業包括私募證券業相對來說受的影響都比較小。

從實體各個行業角度來說,受疫情影響最大的前幾位分別是住宿餐飲、批發零售、文化、體育和娛樂。受影響比較小的行業是科研技術服務、信息軟件和技術服務業,有些企業在這次疫情當中,由於線上業務爆發還帶來新的商業機會。

大企業受的影響遠小於小企業受的影響,由於數據的可得性,我們沒有從問卷調查角度來分析,比較的是以旅遊景區這個行業為分析對象,分析了A股旅遊景區板塊和新三板的旅遊景區板塊相對的影響。從這裡面看得出來,新三板因為這些公司相對主板來說是偏小規模的企業,它們在現金餘額、現金存量、現金流量方面都遠差於大規模的企業。因此結論是:大企業在這次疫情當中受的影響遠小於中小規模企業。

PART.3

戰疫和復工,如何權衡?

接下來,跟大家探討戰疫和復工的權衡問題,這對很多人來說很具挑戰,也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從我們的角度來說,我們非常支持有序的分佈、錯峰的復工,否則經濟影響會超出承受範圍。事實上,從2月20號以後開始,全國已經恢復省際之間的客運,包括廣東、江蘇、浙江等大企業復工率超過一半,有些接近百分之百。但中小企業復工比率還是比較低,只有30%-40%。所以,復工現在最大的瓶頸是在中小企業。中國金融研究院的課題組分析了很多校友的問卷調查,以此來理解復工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第一點,受訪的同學們被問到疫情對所在企業帶來經營影響的原因時表示,最大原因就是無法與客戶正常推進業務。我們認為要復工的話,不管從政府層面還是監管角度,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協調供應鏈和上下游,幫助企業及時聯絡到上下游公司,包括客戶、供應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發現。

第二點,解決企業用工規模變動帶來的影響也非常重要。受調查的校友企業中,非金融機構大約有25%的企業表示要裁員度過難關,如果校友企業在全國各個門類的企業裡面還算比較大企業的話,他們也受到了很大沖擊。對於人力成本負擔比較大的企業來說,有42%的企業表示要裁員,其中裁員的比例又是民營企業高於外企、高於國企。由於這些企業用工規模的變動,尤其是裁員導致的就業問題的解決和社會問題是接下來複工要面臨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三點,調查顯示,受訪企業、受訪校友希望政府對企業復工尋求幫助的最大訴求是稅收優惠,其次是成本的補貼,包括租金,包括五險一金人力成本。可以看出,他們對政府的期望從短期來說,是在稅收和成本上進行一定的補貼,長期政策方面,最重要的是希望政府減少管制審批,加大簡政放權;其次是更積極的財政政策,提供金融和產業的聯動;此外,是希望政府提高提高辦事效率。

同時,受訪企業尤其是實體機構希望得到金融機構的支持。希望提供新的融資渠道;希望維持原有融資計劃,同時適當延長貸款的期限,放鬆償還期限;也有部分企業希望金融機構更多的開展金融科技,開展更多的更靈活的線上業務,幫助實體機構線上授信等,通過金融科技的方式開展金融服務的創新業務。

在我看來,疫情之後企業的中長期打算中最重要的三點是:數字化轉型,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拓展新的業務能力。如果這次疫情有一個正面影響的話,應該是大幅的企業加強數字化轉型進程,尤其是給相對不正規運營的中小企業,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危機管理的啟示,很多受訪企業表示要加強數字化的轉型,同時要認真做好應急管理機制。

目前看起來大部分工業企業已經陸續復工,各地政府已經開始大幅出臺各種措施,為復工提供便利。我們預計第三產業如果疫情在一季度得到控制的話,第三產業全面復甦可能出現在下半年。這次疫情也可能導致很多中小企業退出市場,給行業整合提供很大空間。

PART.4

國際影響及中國機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月28日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地圖,疫情在全球多個國家、地區都有所蔓延,而當前仍很難清晰追溯到源頭,這是非常糟糕的情況。

全球股市大跌,美國股市已經技術性進入熊市,有15%左右的回調,這是星期四道瓊斯的跌幅。芝加哥期權交易所恐慌指數創下8年新高,雖然沒有2008年那麼高,但是已經接近於2011、2012年左右的新高。可以看出,跟歷史波動率指數相比的話,它並沒有處於30年不遇,也是屬於還可以在正常接受的範圍之內。

這次最新的國際疫情蔓延,可能會影響到非常多的全球行業,包括旅遊、交通、運輸、汽車、半導體等等,我們看到能源價格跌的非常多。我個人對國際疫情的蔓延還是很擔心的,因為不是很多國家都有中國政府這樣的行動力,他們能夠做的事情可能非常有限。所以,對於國際疫情蔓延的影響,是接下來要重點關注的話題。

美聯儲方面,2月21日美聯儲並沒有太緊張。一週之前美聯儲的官員認為新冠疫情並沒有很大影響,這有可能是外鬆內緊,他們可能擔心,但不希望傳達降息的信號。微觀層面來說,美國的企業其實是非常緊張的,2天前美聯儲堪薩斯的一個主要負責第十區的分行,發佈了2月份製造企業的問卷調查。

這份報告裡面有12個具有代表性的受訪製造企業的問卷調查,這12個企業回饋中,有8個企業直接提到新冠肺炎疫情已經給他們的供應鏈帶來了影響。這個報告於2月27日發佈,意味著這個調研大概是在25日之前做的,當時美國本土還並沒有受到肺炎疫情的影響。看的出來,在這之前美國微觀企業層面已經有非常強的反應了,12條評論中只有一條說新冠疫情對企業有正面影響,因為中國企業沒有辦法生產的話,對他們會帶來新的業務。

最後,跟大家簡單討論一下中國的機會。國內防控已經好轉,並且拐點出現,這是很大的假設。我們接下來的探討將基於這個假設,假設國際蔓延,國內疫情防控出現拐點,在這種情況下,宏觀經濟從利空角度來說,國際市場的疲軟可能不利於中國進出口,也會帶來國內需求復甦,外資加大對中國投資力度,這也反映出中國政府控制肺炎疫情帶來的機會。

從產業層面來說,國產替代可能是非常大的機會。從日韓兩國的疫情來看,會對如半導體芯片等行業帶來非常大的困擾,這會給國內相關行業帶來國產替代的機會。信息技術方面,5G通訊、視頻監控、在線教育可能在中國迎來爆發式增長。移動支付、非接觸支付、網絡銀行,金融科技在中國本來就有一定的全球領先地位,如果國際疫情蔓延下去,中國的一些機構在合適條件下,應該具備向全球推廣的機會,包括移動支付、網絡銀行等等。最後,國際疫情的蔓延也有可能會帶來避險資金流入中國,這當然取決於中國資本的開放程度。但是,如果國際疫情在全世界包括歐洲、美國繼續惡化下去的話,資本市場方面可能會有避險資金流入中國。

PART.5

精彩對話

李峰:對中國目前復工和疫情防控這個兩難選擇您怎麼看?接下來會有什麼困難,應該怎麼做?

秦朔:謝謝李老師。我想目前中國還是兩手抓,分地區、分不同的情況來精準施治。但是,從我最近的研究來看,我認為各地包括中央政府從內心深處是希望儘快復工,因為這對於經濟,特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背景下的殺傷力是很大的。但是也非常擔心如果現在疫情在有些地方得不到完全控制。所以,我覺得這是兩難的選擇,希望天佑中國,希望拐點能夠儘量早一點到來,這樣的話能夠比較自然的轉向復工。這是我的基本看法。

李峰:新冠疫情的國際蔓延對中國的影響或者對於資本市場的影響如何?

秦朔:我內心深處還是比較樂觀的。當然,之前主要在中國,而且普遍認為傳染源就在中國,但這兩三天看下來之後發現,有的地方的新增都已經超過中國了,這也讓我非常擔心。我現在覺得是兩個關鍵點:第一是時間能不能不要持續那麼久,這個變量是非常大的;第二是程度問題,接下來還會有多少國家和地區捲入進去?如果有更多國家和地區捲入,全球的供應鏈會面對一次巨大的相互間的阻斷。但我覺得從另外一個角度也未必完全是壞事,經過這樣一場風雨,每個企業都在考慮自己怎樣才能提供無間斷的服務,必須要做好對沖,供應鏈剛性亦不能單一依賴,換言之可能有些方面要有幾條供應鏈,幾條供應鏈相互之間是不會有關聯的。

從美國金融危機以及國際上對中國有雙反加劇以後,中國很多製造企業已經在全球做這樣的佈局了。這樣它本身無論從宏觀國別風險,還是從雙反政策對應的風險,都要用分散型的供應鏈來組成更高意義上看起來沒有聯繫,事實上是更安全的供應鏈。所以,我覺得這次危機對於我們怎麼去認識安全供應鏈有一定啟示,接下來要考慮不確定性。

另外,我們作為中國的企業,現在考慮的外部因素特別多。但是,我覺得這也有好的方面,給了我們從我們企業的思維模式、組織模式和資源配置模式進行內部反思的機會。有大型企業出現反應能力很慢的情況,其實這跟組織的靈敏度、參與性有很大關係。從金字塔式或者機械化怎麼能變成靈動、彈性生命體的組織,這就很值得我們去思考。

PART.6

觀眾提問

Q1:這次疫情會催生新經濟和新模式,包括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等,但是也有很多人擔心這種非常時期培養出來的用戶習慣或者理念無法成為行業持續發展的動力,對此兩位是怎麼看的?

李峰:像在線教育或者遠程醫療,它本身從長週期來看就是在普及或者上升的過程。遠程醫療在美國相對來說是比較普及的,因為它的人群居住比較分散,醫生成本比較高。在線教育這個模式,已經是逐漸在上升的過程,只不過這次的疫情作為一個外生的變量,直接降低了獲客成本,加快了這個趨勢。傳統上來說,教育部要批准學位教育通過在線的方式進行是不大可能的,這次的影響讓全國所有高校瞬間切換成在線教育模式。所以,我認為有些部分應該是會長期持續下去,因為這是本來就在發生的內在趨勢,只不過是趨勢被加速了。具體來說,事後是不是百分之百變成在線教育,這是我懷疑的,但趨勢是在線,這次疫情會留存下來一些好的方式。

另一方面這次催生了共享員工的模式。我個人覺得是相對暫時性的東西,因為本質上來說,這種模式在疫情結束後,估計會相對比較快消失,因為僱傭關係本質上是對員工時間的買斷,共享員工是應急的產物。即便疫情結束之後,勞動關係管理除非有法律或者制度上的創新,否則我覺得這樣的運營模式它沒辦法持續下去。所以,分兩種情況,這是我簡單的看法。

秦朔:說到零工經濟和共享員工,我倒認為未來可能會有像勞動人士更多的外包和類似社會資源的彈性調整。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大的方向,但是的確跟我們現在的一些法律制度各個方面是有關係的,從法律意義上原公司還是要負責員工各種各樣的問題的。所以,我相信更自由和彈性的人力資源組合以及他們的外包服務是一個大的方向,但是它一定是需要我們在配套的很多東西上能更加靈活。

整個疫情對於我思考未來產品和服務的方向,我還是提出來一個概念叫無間斷服務。就是一個公司能不能為你的用戶或者利益相關者提供隨需立供無間斷的服務,這種能力是至關重要的,至於通過線上線下是第二個問題。比如說如果像阿里這樣的公司,沒有在過去五六年時間裡面有大量線下投入和佈局,包括盒馬、大潤發,大家今天會不會對它如此依賴,其實純線下也不能無接觸,遞送方式需要跟線下結合。每個公司站在消費者立場,在外部各種環境變化的時候,還能夠無間斷提供這樣的服務,而且提供這樣的服務,最後還會比拼你跟用戶的黏性。所以,我認為未來的CRM或者新型會員,深度黏性的建立也會變得非常的重要。

Q2:對於四大國有銀行以外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來說,疫情對它們的影響有多大,您對它們未來的業務和運營方向有什麼樣的建議?

李峰:謝謝。我首先補充一下,剛才秦朔老師講的我完全贊同。退一步來講,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外部衝擊,協作的成本,可能由於這次的疫情會帶來非常大的變革。所以,就企業的組織形式,包括B端的合作方式,B端企業和顧客的互動方式可能都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這倒是危中的機,是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回到問題。首先,疫情中線下銀行因為見面難度,導致線下收入指標下降。第二個影響就是資產端不良率上去。我們看過一個數據,全國的GDP每下降一個百分點,銀行不良上升6.8%。這次如果GDP如果有受到嚴重影響的話,股份制銀行的不良率可能會上升。第三個影響,從資產端來說,貸款需求可能會下降,因為企業的投資,目前可能有些企業都是在觀望狀態,比如說正常要做資本性開支,因為用工不知道什麼時候恢復,所以短期內貸款需求會下降,有的貸款需求都是為了應急的救災性質的貸款,銀行從經營角度來說,從商業角度來說它們也是要做權衡的。第四個影響是利差會下降。如果貨幣投放加大的話,導致銀行利差縮小,這是對業務的基本影響。

對於運營模式的話,我想很重要一點是,股份制銀行線下網點少一些,從這個意義上講,反而是一個機會,因為它們包袱比較小,它們有更大的動力轉型做數字化的包括金融科技的創新,業務線上化、智能化。所以,這是我個人感覺從對經營的影響和對業務模式影響的一些看法。

Q3:這次疫情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也讓人們進一步思考社會治理結構的相關領域。您覺得在疫情過後,我們在社會治理方面應該進行哪些調整和優化?

秦朔:這次疫情衝擊下,我覺得有一個負面中的正面,就是速度最快、感染最廣、防控難度最大,就把現存各種各樣的問題更充分的暴露出來了。所以,我覺得戰勝疫情要有兩個指標,一是疫情本身得到控制。第二個就是國家治理、社會治理必須吃一塹長一智,否則我們就白交了如此慘重的學費和代價,這跟汶川地震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次疫情讓十幾億人全部捲進去,每個人都在支付代價。從如何能夠推進社會治理和國家治理,我們這個考卷也把它能夠考好,我個人認為可能有三個方面。

第一,在中國這樣比較強調集中統一領導的行政架構下,對於應急方面職責的落實,可能要提高它的地位。第二,就是要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說專業的話,秉持專業的操守。第三,就是整個傳播,包括我們民族科技知識的素養,以及整個信息的流動,我覺得這方面其實也有很多要補的課。總之,我衷心希望這次疫情和抗疫能夠成為我們整個國家,從這一個一百年邁向下一個一百年,整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關鍵節點,切實改進我們的工作。

內容來源 | 上海高級金融學院E通訊

直播回顾 ·高金E讲堂|左手战疫,右手复产:中国经济与企业如何从“失序”到“有序”直播回顾 ·高金E讲堂|左手战疫,右手复产:中国经济与企业如何从“失序”到“有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