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的反欺詐攻防戰(5):黃牛黨和羊毛黨

運營商的反欺詐攻防戰(5):黃牛黨和羊毛黨

移動通信的發展史,同樣是一部轟轟烈烈的運營商反欺詐戰爭史。


所謂魔道相長,移動通信的技術發展,給客戶帶來了越來越多的便利,但也為運營商帶來過各種難以想像的風險。而且隨著科技進步和時代發展,這些風險還在不斷地進化和變型。


運營商是怎麼解決欺詐風險呢?


這個系列就是要給讀者們說說那些反欺詐的案例。


【一、反"孖機"】

【二、國際通信欺詐】

【三、用戶欠費離網】

【四、業務合作伙伴欺詐】

【五、黃牛黨和羊毛黨】

上了年紀的人應該還記得,在政企不分的年代,電信資費是政府定價。

一方面,計費原則和資費標準都由國家統一制定,一分鐘電話費要從0.50元降到0.40元,先需要郵電部給國家計委打報告申請,由多部委聯合下文件批准才能生效。

另一方面,各級單位必須嚴格執行政府定價,既不能漲價,也不能自行降價。在當年的文件裡,不時會出現制止地方機構擅自降價的通知,強調價格管理的嚴肅性。

後來,政企分離的同時推進電信資費改革。最開始是在定價基礎上可以浮動;後來實行"上限"管理,只要不高於政府定價即可,又過了一段時間才將定價權交給企業,實行完全的市場定價。(若干年後,提速降費作為行政要求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收穫了熱烈的掌聲,不知道這算不算政府幹預企業本已擁有的定價權)

巨大的慣性,讓最初的"企業自主定價"有些不倫不類。一方面是運營商還用不慣價格槓桿,等著上面發指令調整價格,而不是主動分析市場和客戶,推出更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和資費;另一方面是政府部門面對企業,尤其是國企,渾身煥發著母性的關愛,管不住自己的手,生怕孩子不懂事瞎胡搞。價格管理部門對電信資費是有審核權的,但審和批的時候以什麼為依據,降價是對還是錯,那時運營商沒少和政府較勁。

那時候中國移動的人員結構非常合理:既有經驗豐富的老同志,能夠和通信管理局、價格管理部門很好地溝通,又有很多年輕人,以先進的理念、靈活的頭腦和科學的方法,將新興的移動通信網絡建設好、管理好、運營好。

政策的開放為市場化運作創造了條件。運營商的海量客戶,大部分是運營商在本世紀初利用自主定價的機會,充分發揮價格槓桿的作用,一批一批地發展起來的。具體的表現方式,就是各種各樣的"套餐"。

運營商提供的業務,是一次簽約,持續使用,持續付費的。對價格敏感的用戶,被低廉的資費吸引入網,如果看到更優惠的資費,會不會轉瞬之間離開?如果簡單粗暴地降低單價,貌似發展了新客戶,但是會導致老用戶大量離網。總用戶數變化不大的情況下,整體效益很可能不升反降,得不償失。

相對而言,組合套餐可以規避上述風險。

用戶的消費結構是不一樣的,有的用戶話音多,有的用戶愛用短信,有的用戶全國各地到處跑,也有的用戶就在某一個固定區域活動。運營商針對某一組人群設計出的套餐產品,對特定人來說是降價了,但是對於消費結構不一樣的人來說,這個新套餐並不一定划算。

所以,合理的套餐設計是降低某一部分特定用戶的使用費,吸引客戶入網;但同時這個價格對另外的客戶並沒有非常大的優惠力度和誘惑力,老客戶離網的風險也沒那麼高。

總的來說,套餐的一大特徵就是局部的定點降價。業務部門設計套餐,支撐部門推動套餐的上線,資費逐漸下降,而用戶是規模化湧入。層出不窮的套餐將價格槓桿用到了極致,推動運營商的客戶規模和企業效益達到了巔峰。

雖然套餐五花八門,但實際上組合出套餐的要素很簡單,無非是話音和短信,再加上點兒增值業務。而當終端也成為套餐組合中的一個要素時,運營商領域的黃牛黨開始出現。

最初終端是拉動業務發展的工具。無論是聯通的CDMA還是後來的蘋果機,無論是移動的TDS還是後來的4G,終端套餐的主要價值在於:終端補貼既是降價吸引客戶入網,又能搞定用戶使用新網絡必須解決的終端問題。

運營商的思維邏輯是這樣的:用戶使用新網絡就需要換終端,而套餐裡解決了終端問題,一次補貼帶動業務轉型,這筆買賣是划算的。

運營商把終端和套餐捆綁在一起,通過交叉補貼達成自己的商業利益。然而終端是實物,可以二次銷售,於是就有黃牛想辦法將他們解開,把終端單獨賣出去。這樣的結果,是運營商的終端補貼沒有真正補到用戶和業務上,而是被黃牛黨賺走了。

在和黃牛黨鬥智鬥勇的過程中,運營商想辦法識別出正常使用的用戶,再對其進行補貼發放,為此嘗試著做了很多業務限制。然而黃牛黨們的專業性遠遠高於普通用戶,對規則的研究能力甚至超過運營商的業務設計人員,有時還與運營商的內部人員裡應外合,所以屢屢佔到了運營商的便宜。

既然有這種風險和損失,那運營商能不能放棄這種商業模式呢?遺憾的是:很難。到了3G時代,運營商對終端進行補貼已經成為常態,如果不這樣做,就會引起用戶流失,尤其是大家競相爭取的高端客戶,都有好多張卡,你不送個手機,人家會用你的業務麼?

尤其是到了4G時代,終端成為了重要的盈利商品,賣終端甚至比買運營商的通信業務更賺錢,也更重要,因此帶終端的套餐以及營銷案越來越多。黃牛黨們迎來了黃金時代,運營商的終端補貼中很大一部分都流進了他們的腰包。

運營商在終端補貼方面欲罷不能,一開始是定製機,就是鎖在某一家運營商網絡的手機;到後來"全網通"出現了,黃牛黨可以在更廣闊的空間裡套利操作。每次運營商有新政策,營業廳門口的黃牛很快就能針對性地拿出解(zhuan)決(qian)方案,他們的頭腦和對業務的分析能力,實在不一般!

最終國資委出手,強令三家同時降低終端補貼。三家同時減,客戶規模和市場份額等指標都沒有特別大的變化;只是黃牛黨們賺不到那麼多錢了。

說完了終端補貼和黃牛黨的故事,再回頭說說套餐。當互聯網業務發展起來的時候,資費套餐就OUT了。

首先是套餐適合屬地化的運營模式,而且運營商只提供話音、短信、流量等基礎通信業務,當互聯網發展起來之後,地域邊界和信息不對稱被打破,再加上降價空間越來越小,套餐給客戶帶來的吸引力逐漸減弱。

其次是套餐的複雜性帶來了高成本,一個省級運營商最多時有幾十萬種套餐,不僅管理成本高,系統複雜度高,還有個致命問題:客戶與運營商的契約沒有終止時間,只要還有客戶使用這個套餐產品,這個業務就不能停。日積月累,包袱越來越重。

於是運營商開始優化套餐,主要的做法是簡化套餐的組合方式,相對固化的產品以新的營銷方式組合,成為運營商拓展業務的主力軍。

秒殺、抽獎、投票,當運營商開始廣泛採用這些互聯網營銷手段時,發現遇到了另一路大神:羊毛黨。

羊毛黨手裡有成千上萬的用戶ID,有規模化的貓池,有自動操作的程序腳本,手握這些資源與普通客戶比拼,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只要他們想搶,那些獎品、優惠、補貼,都逃不過他們的手心。

羊毛黨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而壯大的。風險投資者看重的不僅是創業項目的概念,更在乎用戶數量、應用規模,以及轉手的可能性,因此從某種程度來說,資本和互聯網企業對羊毛黨製造的泡沫是樂見其成。

電信運營商已經擁有了超大的用戶規模,希望看到的是業務真實增長,而不是虛增,因此與羊毛黨的戰鬥是真刀真槍,刻意地去識別和打擊試圖佔便宜的"偽客戶"。

運營商在互聯網面前的弱勢地位,延續到了與羊毛黨的作戰中。在傳統的CT思維和固有的管理模式下,在反應速度、技術力量、資源裝備等方面,電信運營商都無力抗擊互聯網化的羊毛黨。這樣的結果又加劇了內部對互聯網的恐懼和對創新的悲觀情緒,如此往復,陷入惡性循環。

在電信運營商熟悉的戰場上,無論面對同行還是對手,通過技術升級和業務調整,總能找到解決欺詐問題的方法。然而在與互聯網化的黃牛黨、羊毛黨的鬥爭中,大企業病和傳統保守盡顯無疑。

運營商並不是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核心的問題在於不夠"快",無論是在業務設計階段的調整,還是政策推出後針對漏洞的修復優化,都無法適應對手的快速打擊。其結果就是,既笨拙又有錢的運營商一旦成為欺詐分子的目標,很難跑得掉。

對於2C企業來說,在增量市場獲取客戶,是向資本市場和外界展示經營業績的核心。

價格是消費者最看重的要素之一,所以降價、優惠、補貼等手段,自然成為競爭利器。

黃牛黨與羊毛黨,就是在這樣的產業形態下產生的,甚至是在幫助創新企業騙投資者的錢。

既然有廣闊的市場空間,短時間就很難將其消亡,與他們的戰鬥,還會一直打下去。

运营商的反欺诈攻防战(5):黄牛党和羊毛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