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服!圣人从不起眼的“囊”里,悟出人生大道理


叹服!圣人从不起眼的“囊”里,悟出人生大道理


我刚刚开始学习《易经》的时候,每次读到坤卦六四爻“扩 囊,无咎无誉”的时候,心里总是充满了疑惑,一只不起眼的“囊”怎么就入了圣人的法眼,圣人想通过“囊 ”告诉后人什么道理? 反复诵读、揣测,内心恍然:一只普普通通的“囊”,在圣人眼里,竟然蕴含了这么可贵的品质,圣人的眼光真是异于常人啊。

古时候的“囊”,就是现代的口袋。“探囊取物”、“锦囊妙计”中的“囊”,都是指同一类物件。“囊”有大有小,大的可装米面,手提肩扛,非常方便:小的可盛金银珠宝、契约之类贵重物品,纳入袖中不丢不撒。“扩囊,无咎无誉”的字面意思为,束紧口袋,缄口不语,没有什么过错,当然也没有什么美誉。

我们都知道,《易经》的精妙之处,在于取类万物,比附人事。“扩囊,无咎无誉”出现在坤卦,坤的美德是成全,坤的卦辞有全力配合、诚心支持、用心成全之意。在这样一个语境下,圣人通过“囊”,想向我们传递那些信息呢?或者说,圣人希望后人从“囊”的身上学习到哪些可贵的品质呢?

一、人不可以有妄欲。你看这个“囊”,被人笼于袖中,藏于衣内,不显山、不漏水,甘于平凡,耐得住寂寞,不像有些人动不动“我要出名”,时不时刷存在感。主人装什么东西,就收纳什么东西,不丢不撒、全力配合,不僭越、不邀功,与大地的美德极其相似。圣人用“囊”的品德教化人类,涤除妄念,保持心灵的纯正。诸子百家都肯定人有正当的对物质财富追求的权利。老子说,“衣食起居,人之性也,然过之则为欲也。”人生于世,吃饭穿衣,这是本性,然而过度追求即为妄欲。道家叫人去欲还本,去欲保真。否则“天下之祸莫甚于私欲,天下之乱莫大于相争”。

如何去欲保真?儒家学说提出“正心”的观点。“正心”一词出自《大学》“8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他们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视为人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持家、治国、平天下”。正所谓“内圣才能外王,厚德才能载物”。

“正心”正什么心?儒家思想认为人心受到了蒙蔽和污染,就要通过修行不断擦掉这些蒙蔽和污染,使人心回复到本性——赤子之心,成为良知之心,道德之心。让人时刻有一盏灯,照在心里边,知道什么事情该做——这就是使命,什么事情不该做——这就是操守。这样,通过持续不断的修行,不断地舍弃“小我”,成全“大我”,达到提升智慧,提高修养,净化心灵的境界。

纵观儒释道三家的经典,都在教化人类保持正心的状态。《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实际在告诉我们,学习知识要用“加法”,每天都在积累,修道要用“减法”,每天把心灵上的“灰尘”擦去一点,擦来擦去,直到心灵空净了,保持“无我”的状态了,才能“无为而无不为”。一旦遇到事情,特别在危急关头,才能显现大智大勇。否则一遇到事情,就有个“小我”在考量,在权衡,“做这个事情我有什么好处”,“我的小家怎么保全”,任凭这些私心杂念作怪,是断不会有大智大勇、大仁大义的。据佛教典籍记载,佛教领袖释迦牟尼从19岁开始就对人生有疑惑,特别想解除人类生老病死的痛苦,因此他就开始修炼。经过10多年的艰难困苦,在今天印度恒河边的菩提树下开悟了。开悟时讲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奇哉,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颠倒妄想而不能亲证”,什么意思呢?就是芸芸众生都有如来佛祖的智慧品德,只是因为身陷滚滚红尘,让妄念私心遮蔽了本性,因而达不到佛祖的境界。后来的神秀大师有个偈语“身是菩提树,心是明境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也在讲擦拭心灵的镜子,也是讲正心。

人的心态摆正了,然后带着良知和道德的心去待人接物、去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再去正心、修行,才能实现人类心灵的净化与事业进步的良性循环。

二、人不可以有妄言。“囊”显著的特点是缄口不言,守口如瓶。笔者参加工作30多年,在与人相处方面对“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这句话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越是学问大、品德高的人,接人待物越随和,说话越是和风细雨,有如坐春风的感觉;越是文化程度低、品德修养差的人说话越大声大气,甚至强词夺理、粗暴野蛮。与人打交道,不管熟不熟悉,一搭腔,就知道一个人根底深浅、修养高低。虽然这种感觉有时也有例外,但大概如此。说话,能展示出一个人的人品与修养。

在中国,会说话也是一门学问。

1、不懂别乱说。《菜根谭》有句话非常有道理,“十 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尢骈集”,对于一件事情,如果不懂,最好装傻。不懂可以原谅,不懂装懂就是人品有问题了,非常可恶,很可能坏了事儿,也容易被人揪出错误,抓住把柄,你前面说过再多正确的话,也会被人怀疑。《易经》教化人类谨言慎行,不要夸夸其谈,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见识,胡编乱造,否则很容易遭受祸患。

这次武汉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美国就急火火地从武汉撤出使馆人员,美国政要更是发表“中国疫区论”等不当言论。美国对待国际事务、对待他国事务一向奉行“美国优先”原则,向来戴有色眼镜看人,本不稀奇。奇怪的是国内一些大v、公知摇唇鼓舌,极力迎合美国,莫须有地频频指责自己的国家。央视某知名主持人更是赤膊上阵,在有关权威机构尚未确认疫情源头的情况下,迫不及待的在微博上发文“国人应该向世界道歉”,某知名演员竟然发文支持这一观点,胡说什么我们不道歉是因为现在忙,等尘埃落定会有的,真是滑稽!这些人的做派,说轻了是出风头、刷存在感,说重了是得了“失心症”,中华民族的“心”没了。这些人既然不想流芳百世,就让他们遗臭万年吧!

2、看破不说破。“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放意不严,走进邪蹊”。人的嘴巴是心灵的大门。人心里想的东西都是从嘴里说出去的。如果口风不严,心里面就藏不住秘密,你就是个“玻璃人”,往往会惹大麻烦的。古圣先贤告诫后人,多言为涉世第一病,正所谓言多必失,语多伤人。

杨修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名士。此人颇有才气,也就仗着这点才气,爱显摆,耍小聪明。曹操有疑心病,老是担心有人暗害自己,就吩咐侍卫们,“我梦中好杀人,我睡了以后,你们千万不要靠近我。”有天晚上曹操在帐中酣睡,被子落到地上,有个侍卫捡起被子想给他盖上,曹操跳起来拔剑把侍卫给杀了。半夜醒来,假装吃惊地问,谁杀了他?大家如实相告,曹操痛哭流涕。人们都以为曹操梦中杀人,唯独杨修不以为然,在侍卫下葬时说,“不是丞相在梦中,是你在梦中呀”,曹操听说以后,十分厌恶。后来几件事赶到一块,就找理由杀了杨修。

《周易》有云“吉人自有天相,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心浮气躁的人,急于自售,所以话说的多,结果祸从口出。

看破不说破,既是技巧,更是智慧。

3、说话要心平气和。人这一辈子有两种情况容易失态:一种是遭遇挫折的时候,一种是接受鲜花和掌声的时候,这两种情况都容易心乱。“心乱静中乱,心静乱中静”,这时候往往会紧张烦躁,情绪失控,口不择言,很容易祸从口出或出口伤人。只有把心情平复下来,内心安静下来,才能把纷乱复杂的局面处理好。

古人说,宁静致远。《道德经》告诫我们,“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遇事少一点心浮气躁,多一点笃定踏实,人生的路才能走的更远。


e


分享到:


相關文章: